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財經、商管、統計
-
管理
-
生產與作業管理
生產管理
Production management
作 者:
張保隆
、
伍忠賢
總校閱:
王派榮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4/09/25(1版5刷)
ISBN:978-957-11-6264-5
書 號:1FRB
頁 數:580
開 數:16K
定 價:680元
優惠價格:544元
主題書展
9/2-10/31 2024五南開學祭!論文/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心理/電機理工/數學物理/化學程式/醫護/農林漁牧/教科書8折起,特價書99元起,全站滿550打95折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投影片(請電洽,僅供老師索取)
教師手冊(請電洽,僅供老師索取)
覺得「生產管理」教科書不實用、太多數學公式、太沉悶嗎? 本書顛覆傳統教科書,定位為「殺手級應用」。 1.實用 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豐田式管理」為經,台灣電子代工的大宗筆記型電腦代工為緯。以個案分析方式說明理論,讓您如同看烹飪節目,看完就上手! 2.易懂 把各部門關鍵績效指標(KPI),依部門別放在書末附錄 1∼15,方便查閱。 3.好讀 以商業雜誌方式寫作,讓您輕鬆閱讀。 4.好看 使用大量照片,讀教科書就像看雜誌。 作者以其多年豐富的管理實務經驗,以靈活的撰寫手法,讓讀者很容易就能通曉生產管理的精髓。每章更為研讀碩士班學生特別加註重點,實為一極佳教科書,也是您「生產管理」書藉的首選。
張保隆 現職 逢甲大學校長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監察人 中華民國企業管理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會士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常務理事、院士 擔任管理與系統(TS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EconLit)期刊主編;管理學報(TSSCI)、台大管理論叢、科技管理學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等期刊之編輯工作 學歷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1980) 經歷 逢甲大學副校長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 逢甲大學商學院院長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 國家品質獎評審小組委員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訪問學者 國科會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 國科會工程處諮議委員 中華決策科學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秘書長 行政院主計處公用事業費率審議委員會委員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委員 榮譽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0-2002; 1996-1998)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第一屆院士(Fellow)(2000) 李國鼎先生管理獎章(2004) 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第一屆會士(2010) 伍忠賢 現職 真理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某上市電子公司獨立董事 學歷 政治大學企管博士(1997 年)、經濟碩士(1985 年)、國際貿易系(1981年),主修財務管理,副修行銷管理,興趣於策略管理、公司併購,具備科技整合的學術修養。 經歷 1985 年起,從基層做起,A & W 速食店襄理,歷經工商時報專欄記者、泰山企業董事長特助、聯華食品財務經理,迄媽媽塔食品公司總經理,領導 170名員工反虧為盈。 最近經歷 2009 年 3∼6 月,台北大學推廣中心 EMBA 學分班「行銷管理」課程教授 著作 從 1984 年出版《夥伴們,大家來學速讀》,迄 2011 年 4 月,已出版教科書29本、企管叢書 26 本,總出版字數 1850 萬字,幾可創造華人企管寫作字數的金氏世界紀錄。 伊媚兒:jw543@hotmail.com 傳真:02-2214-1455
現職 豐田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國瑞汽車公司顧問 台灣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經歷 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
第一章 生產管理快易通
一次看全圖
第一節 生產的重要性─台灣製造業 90%
第二節 生產活動的組織管理─兼論生產管理活動的組織設計
第三節 董事會的廉政公署:稽核部
第二章 產能管理─董事會與工務部的職責
過猶不及
第一節 產能規劃─董事會的權責
第二節 生產管理活動的風險管理
第三節 產能風險管理─產能規劃Ⅱ
第四節 工廠佈置第二層次決策:廠區空間配置
第五節 工廠佈置第三層決策—生產線型態
第六節 工廠佈置第四層決策─細部佈置、設置
第三章 生產策略的執行─總經理立場
靠成本取勝
第一節 工廠佈置四層次決策Ⅰ:廠址
第二節 營建工程部─公司內的營造公司
第三節 從損益表出發的事業診斷─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第四節 資訊部─跟生產相關的電腦軟體需求
第四章 業務部跟生產部門的密切接合
業務掛帥
第一節 送樣客戶認證
第二節 生產數量的決策
第三節 業務部跟製造部間的界面─做好密接,以避免缺貨或屯料
第四節 供應鏈資訊共享
第五章 研發跟製造部的密切接合
正確的開始,成功的一半
研發 vs. 設計
第一節 競爭優勢Ⅰ─價、量
第二節 競爭優勢Ⅱ─質─以汽車業的產品先期規劃(APQP)為例
第三節 優勢Ⅲ:時
第四節 豐田的研發管理─價量質時的競爭優勢
第六章 供應鏈管理─策略性採購進階、董事會的採購權責
貨比三家就夠了嘛?
第一節 策略性採購─董事會的採購決策
第二節 策略性採購管理─德國寶馬汽車公司的經驗
第三節 豐田的供應鏈管理─策略性採購的典範
第四節 電子商務─企業對企業的網路採購
第七章 功能性採購策略─採購部與資材部
第一節 請購流程
第二節 重大採購案的決策:董事會、總經理的大事
─兼論原料價格風險避險決策
第三節 請購量、訂購點─兼論安全存量
第四節 功能性採購管理
第五節 採購作業執行
第六節 資材管理─資材部
第八章 綠色管理系統─專論綠色生產
綠色企業
第一節 環保法令與買方對環保的要求
第二節 企業的綠色管理系統
第三節 企業環境與永續報告書─綠色生產的極致
第九章 豐田躍居全球汽車龍頭的策略層級
捉大放小
第一節 生產管理方面的少林寺─豐田式生產管理
第二節 豐田管理之規劃─麥肯錫成功 7S 架構
第三節 豐田管理Ⅱ:執行─麥肯錫成功企業
第十章 製程技術與標準化─工業工程面
豐田是汽車事業的少林寺
第一節 製程技術的重要性
第二節 製程技術快易通
第三節 研發部跟製造部的製程技術銜接
第四節 豐田動作標準化
第五節 動作標準化的精準複製─豐田的作法
第六節 標準化的執行
第十一章 豐田式生產─作業管理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法則
第一節 製造管理
第二節 製造資源規劃─從年到日排程
第三節 豐田式管理─精實生產
第四節 七種製程浪費的防治之道
第五節 豐田的零庫存─物料需求規劃
第十二章 工廠的環工衛與工務
一瓶雞精有一隻雞的營養
第一節 環境工程導論:清潔生產─以友達光電為例說明
第二節 環境工程Ⅰ:防止空氣污染
第三節 環境工程Ⅱ:水資源管理
第四節 工業安全與衛生
第十三章 製造部的製程品管
品質不是檢驗出來的
第一節 品質管理導論
第二節 製程中品質管理
第三節 品質管理Ⅰ:方法面Ⅰ
第四節 品質管理Ⅱ:方法面Ⅱ─ISO、六標準差
第五節 品質管理Ⅲ:員工面─兼論品管圈
第十四章 品質保證─品保部的品質管理
品保觀念重於手法
第一節 品保部
第二節 量測系統分析─兼論儀器校驗組
第三節 成品內部檢驗
第四節 成品外部檢驗
第五節 顧客滿意組
第十五章 運籌管理與售後維修
貨暢其流,物盡其用
第一節 全球運籌管理─以鴻海為例說明
第二節 售後服務:保固維修─以和泰汽車為例
第三節 產品召回
第四節 廢棄和回收、處理與再生
第十六章 生產控制─績效評估與修正
有衡量才有改善
第一節 績效評估
第二節 豐田企業實務流程Ⅰ─步驟一到步驟五
第三節 豐田企業實務流程Ⅱ─步驟五到步驟八
第四節 製程改善的例子:日本奧林匹斯─豐田式管理的運用
第五節 管理技術創新
第一章 生產管理快易通 俄國貨的競爭力「低得可恥」,俄國該創造智慧經濟,生產獨特的知識、新貨物與新科技,以及對人類有用的貨物和科技,而不是以原物料為基礎的原始經濟。俄國要走出仰賴能源和重工業的經濟模式,轉型為發展資訊科技、通訊和太空等產業。 ──麥維德夫(Dmitry Modvedev) 俄國總統 經濟日報,2009年11月13日,A6版 一次看全圖 有「作就有得吃」,這句俚語適用於個人,也適用大部分公司,尤其是靠賣零組件、組裝代工賺錢的電子業。在第一章,我們希望讓你快速進入全書、企業的生產管理的狀況。底下各章則是依生產循環所涉及的公司各部門,一一討論。 本書各章幾乎跟公司各部門一一對映,只有少數幾章(像第二、六、七章)一次涉及二個以上部門。這在本章第三節中會有提綱挈領說明。 然而,本章一開始,第一節一定要說明「生產的重要性」,如此才知「為何而戰」(why?),本章跟你以後工作大有關係,必須成為個中翹楚,才能在職場脫穎而出。 第二節中,透過像探索頻道(Discovery)般的抽絲剝繭,分析台灣的代表產業電子業的歷史演進過程,鑑古知今,更可以預見未來展望。 第一節 生產的重要性 ──台灣製造業90% 英文「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 “MIT”)貼切道盡台灣在全球經濟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狹義一點的說,便是「電子代工島」,即電子產品的代工,買方主要是美國公司,這留到第二節再來詳細說明。 本節把台灣的公司在全球市場的發展分成三階段,重點不在於產業(產品),而在於全球對台灣製造產品的品質評價。 一、第一階段(1945∼1960年):無所不在的MIT──民生工業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出口主要是農業加工品,由下一段小方塊中,可見1960年代,有幾樣還打到全球第一。 •1945年,勝利織襪廠成立,織襪取代農業,讓彰化縣社頭鄉成為襪子的故鄉。 •1967年,生產芭比娃娃的美商美泰兒(Mattel)在台北縣泰山鄉成立美寧公司,是東南亞首家代工公司。 •1969年,寶成(9904)成立,剛開始生產和出口塑膠鞋;1979年開始承製愛迪達等品牌的運動鞋,台灣成為鞋子王國。 •1979年,台灣遊戲飛機、遙控車模型零組件仰賴進口,賴春霖成立雷虎模型(8033)公司,自行研發,現在已躋身全球前三大遙控模型公司。 •1987年,福太企業等雨傘製造公司使台灣獲得雨傘王國美名,該年最高峰外銷達120億元。 二、第二階段(1971∼1980年):04我第一名 1970年代,台灣出口主要靠紡織管理工業,至於產品也是輕工業,像傘、鞋、網球拍等,因為財力有限,大都是做代工。那時流行「客廳即工廠」,家家戶戶都作拚貼,賺點手工錢,補貼家用,之後,則出現加工出口區。 •1966年,洋菇出口量世界第一(直到1980年),被譽為「洋菇王國」。 •1967年,農產品加工罐頭外銷金額,佔全台灣出口總額的12.3%,創歷史高峰。60年代鳳梨、洋菇與蘆荀三大農產品,是台灣外銷的「三罐王」。 •1970年代,蘆筍產量世界第一,台灣有「蘆筍王國」美譽。 •1981年,台灣拆船量三百萬噸,拆船業世界第一。 •1983年,台灣的製傘、製鞋、拆船、自行車和網球拍等21項產品列為「世界冠軍產業」。 •1986年,電腦營幕、電話、個人電腦等7項資訊電子產品,產量世界第一。 •2008年小筆電(全球市佔率99%)、筆記型電腦(92.4%)、主機板(92.2%)、無線區域網路(90.6%)、液晶電腦螢幕(76.8%)等11項產品產量名列世界第一。 *台灣製造=劣質品 1970年代,「台灣製造」根深柢固的低價、粗糙形象,像電影「致命的吸引力」女主角葛倫克羅絲才走出飯店,手中嶄新的黑傘就被大風雨吹翻時,她氣急敗壞地說,「喔,Made in Taiwan」。 第三階段(1981年迄今):邁向亞洲矽谷 1980年起,台灣出口邁入第三階段,石化產品(汽些油與塑化產品)等重工業產品占出口比重逐年下降,電子產品等資本密集逐漸重要。 從工業島邁向高科技島──新竹科學園區 •1980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開幕,帶動台灣往高科技產業發展,有「台灣矽谷」美譽。 •2007年,竹科的IC製造、晶圓代工、十吋以上液晶面板產業市佔率在世界排名第一;IC設計、LED等排名世界第二。 •2008年,新竹科學園區有430家企業、雇用十三萬員工,營收達1兆元(半導體佔69.8%)。 (一)成吉思汗打天下──台商 1990年代,台灣的公司大舉「登陸」,利用大陸廉價土地、勞工,台商幾乎佔大陸資訊產品出口的九成。 •1998年,大陸第二大外資,台商赴大陸累計實際投資金額為214.2億美元,是僅次於香港的第二大外資。至2009年2月台商累計投資478.84億美元,次於港澳、英屬維京群島、日本、美國,排名大陸第五大外資。 •2005年,泰國第三大外資,僅次於日本及美國。 •2006年,柬埔寨第三大外資,僅次於馬來西亞和中國。 •2008年,越南第一大外資。 •2008年,馬來西亞第三大外資,僅次於美日。 (二)台灣製造=品質保證 1990年代起,台灣製造業注入了品質與文化,「買台灣」成為一股新熱潮。 打開電視,康寶濃湯不過三十秒左右的電視廣告,旁白不忘強調「百分之百台灣生產」。「台灣製造」不再單純只有「製造地」的意義。買「MIT」,包含買「安心」的成份。 「買台灣」的微妙心理,也是品質、價格交叉對照下,突顯的「附加價值」。 一名在美國著名運動品牌公司工作的布料採購品管主管,每季都要從亞洲三十多個紡織公司中,找出適合下單的對象。 她表示,台灣紡織公司製造的功能布料,設計力強、交貨穩定。因此儘管不景氣,韓國布商砍價搶單,但因品質良率高,縱使價格比南韓、東南亞、大陸製造的布料都高,卻因比日本布料便宜,佔有技術絕對優勢。「台灣製造代表研發、生產上很廣大的技術資料庫,很多奇奇怪怪的技術都有公司願意嘗試,解決布料開發上的疑難雜症,」這位主管服務於美國大品牌公司,還因此把台灣作為亞洲布料開發中心。該品牌公司指定所有亞洲布料的開發、檢核,都要在台灣,而亞洲區指定用布,就佔該品牌近八成的量。\1 四、前有強將:美國製造業 美國製造工業佔國內生產毛額約13%,有人擔心產業空洞化。但是,根據美國製造業聯盟(MAPI)分析,美國仍是全球製造業產值最高的國家。2007年美國製造產值1.6兆美元(佔全球20%),是大陸的2.5倍,比起20年前的8,000億美元也足足成長了一倍。雖然過去20年進口商品大幅成長,使美國國內消費品自製率,從八成降到六成五,但製造業的總產值仍然持續攀升。 究竟美國還有哪些製造業呢?最主要的有航太、醫藥、汽車、農工機械、石化材料、能源渦輪、高級電腦、IC晶片、國防軍品、食品飲料及衛生保健等11類,分別由如波音、輝瑞、福特、John Deere、艾克森美孚、奇異、IBM、英特爾、洛克希德、卡夫(Kraff)、寶僑(P&G)等許多全球知名公司領銜生產,雖然有些元件或模組由國外供應,但重要的關鍵製造,仍然以美國的公司為主。 除了大型公司之外,美國也許多中小型製造業,例如位在賓州的Berner公司從過去生產廚房傢俱,變成專為各便利商店及百貨公司設計製造公司設計製造大門出入口氣簾(air curtains)的供應商。由於掌握各型風機、元件及控制系統技術,能結合研發及服務,替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最適產品,因此不易被低價製造取代。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美國製造業有幾項重要的特色: 1.製造別國無法製造的產品,尤其是大型、複雜、精密、高度系統整合的產品。 2.自由市場競爭,不斷提升效率和創新,並充分借重代工。 3.製造高附加價值、科技及知識密集、差異性高的產品; 4.結合全球品牌及行銷能力的製造。 美國製造業跟大型客戶及市場整合度高,關係密切,除了技術和成本有競爭力之外,還涉及高度互信、保密、可靠、安全等複雜而難以取代的商業因素,絕不是一般傳統單純而低價的製造,也不只是靠工資、水電、土地等基本生產要素就能支持。 工研院院長李鍾恩認為,這四項都是台灣製造業不易做到的,台灣以零組件製造為主,欠缺研發及系統整合能力;擅長規格化、低成本的大量生產,而不重視高價值的差異化。台灣製造業創新不足、專利受制於人;多為單純接單代工,較少結合研發和服務,更缺乏國際品牌和行銷通路,這些都是台灣製造業更上層樓的重要課題。\2 五、後有追兵:大陸成為世界工廠 1990年代起,大陸成為世界工廠,21世紀,大陸本土公司(俗稱中資公司)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根據美國經濟預測機構IHS/Global Insight預計,2015年大陸的工業產值超過美國。 簡單的說,任何逛過美國零售商店的人可能都會認為大陸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製造國,大部分東西的產地都寫著「Made in China」。\3 中資公司向外資企業(包涵台商)學了本事,紛紛從台商公司搶走品牌公司的訂單,最戲劇化的例子是比亞迪集團旗下的比亞迪電子2007年起搶了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控股公司(F.I.H.)的訂單。 六、台灣製造業的出路 麥肯錫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黃偉權對台灣的公司的建議如下。 如果台灣要想在未來的全球高科技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它必須現在就有自己的策略。這代表台灣要成就「亞太區矽谷」的這個遠景,有許多策略與動作,是刻不容緩就要開始的。 麥肯錫公司建議從下列三方面切入,可帶來約一千億美元的附加價值。其中第二項跟本書有關,因此簡單說明。 1.在全球研發上扮演要角。 2.成為精密製造(precision manufacture)中心:「精密製造」包括醫療設備、光學儀品、精密壓鑄、半導體測試設備,甚至手錶製造等需要精密製造的產品元件。 3.是軟體的開發。\4 第二節 台灣3C產業的昨、今與明天 一般人常會羨慕鴻海集團(2317)董事長郭台銘或聯發科技(2454)成為大陸山寨手機晶片王,好像他們一出生就這樣大。回到長江(甚至全球最大河亞馬遜河起源於秘魯)源頭,只不斷只是巴顏喀拉山的冰河融化成的涓涓細流,一路發展,才會發展成全球第四大河。 同樣道理,你從報刊皆可見台灣是全球電子產品代工王國,許多人唸書畢業後都想進電子業,夢想成為電子新貴,開名車、住豪宅。但是台灣的電子公司成績,卻是從1980年開始,花了30年才打下的江山。知道歷史延革,便容易「見賢思齊」了。 一、美國公司為何要外包? 美國在第二次大戰後,躍居全球第一大經濟國,吸引亞洲國家出口去美國,以發展經濟。1970年代,美國電視產業進入供過於求階段,產品屆成熟期,需要向外購買元件(component)以降低成本。到1975年,第一部個人電腦Altair 88W上市,1977年,蘋果公司(2007年由蘋果電腦公司改名為蘋果公司)成立,1981年IBM推出個人電腦。個人電腦(1980年代桌上型電腦)進入導入期,1983年,鴻海精密(2317)由電視連接器轉而進軍電腦連接器,台灣公司從家電業轉入個人電腦的供應鏈。 當然,1976年成立的宏碁於1978年,推出天龍中文終端機,則是從品牌端進軍電腦業。 (一)生物演化 看探索頻道(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得悉生物從30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至於像目前動物的多樣性,還不到1億年歷史。同樣的,站在2010年來看台灣的電子公司,廣達是全球筆電設計代工王(出貨量約4200萬台)、鴻海更是3C電子代工的全球霸王,單家(2009年)營收1.9兆元(近600億美元,跟美國戴爾公司快一樣大);合併營收約2.5兆元,則已超過戴爾公司。 台灣的電子公司在營收的規模上於全球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從生物演化進程來看,也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小到大。了解台灣公司在全球製造中所扮演角色的演進,才容易鑑古知今。 (二)政府政策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成為全球電子代工島的過程,政府的政策措施扮演必要條件,詳見表1.1;至於企業肯砸大錢買機器、管理能力高(俗稱彈性強)則是充分條件。 其中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可說是政府促成的科技業的生態系統,套用哈佛大學教授、全球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對聚落(cluster)的定義是:某個領域裡的一些彼此有關的公司和機構,聚集在某一個地區,由於能夠善用當地獨特的資源,因此享有競爭優勢。聚落成功之後,就會更加壯大,形成良性循環。 (三)高品質人力資源 台灣沿襲日本製造管理系統、再加上出口經驗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工匠人才。工匠創造出高品質、功能強、設計佳、高可靠性等其他競爭者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或者是創造出成本競爭及產品開發優勢。「工匠」水準的高品質人力資源成為核心能力之一。 工匠對於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會採取嚴格的標準,不會把品質視為上天的恩賜,而是看做競爭的必要條件。工匠會竭盡全力做出優質的產品,即使獲利導向的對手投機取巧,一樣堅特理念。 表1.1 台灣為何會成為全球電子代工島 組織層級 說明 一政府 (一)人才 1.政府在1960∼1980年代,大力發展「台清交」等理工系所,培養許多科技人才,引進海外學者專家(台積電張忠謀是典範)則補足中高階科技人才。 2.派員去美國RCA等取經,奠定半導體等所需製程、管理所需能力。 (二)技術 1.準公共財:1973年,經濟部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等20個財團法人,分工去研究與發展,提供中小企業所需的技術。 2.1980年,國科會成立新竹科學園區,發揮產業群聚效果,之後1990年代成立南科、中科。 (三)資金 1.公司成立階段:民間的創投公司再加上行政院開發基金的政策介入(1987年成立台積電是個典範)。 2.公司成長階段:政府健全股市,讓處於成長期的電子公司能從股市現金增資等,取得大量又便宜的資金,挾著資金無虞的優勢,公司快速擴產(買機器、蓋廠)。此外,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等融資協助也很大貢獻。 二、產業 (一)產業鏈完整 許多產業(電子,民生產業中的汽車、紡織、鋼鐵、石化)上中下游體系完整,不僅降低垂直整合的成本,而且避免缺料。供應鏈(台灣稱中心衛星體系,簡稱中衛體系)完整,俗稱「打群架」,學術稱為群聚效果(cluster effect)。 (二)社會資本雄厚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的是社會中的互信。 三、企業 (一)肯投資 俄國內生產毛額的角度,台灣企業的附加價值主要來自花大錢購買機器設備,而不在於技術水準(尤其製程技術),此塑造出企業四項競爭優勢中的「價」(成本優勢)、「量」(產量大)。 (二)管理 台灣企業的軟實力很高,尤其反應在四項競爭優勢中的「時」(彈性出貨)、「質」(品質)。替美國公司代工,也逐漸具有技術學習的效果,台灣公司受益於此「技術外溢效果」。 (四)由上游逐漸往下游做 台灣所有老牌電子公司(上市公司全寶1973年成立、鴻海1974年、台達電子1975年)是個好例子,見證了台灣電子業的發展歷程:「元件→模組→組裝→品牌」,這是時代發展的歷程,也就是「時勢造英雄」中「時勢」的影響,詳見表1.2。 以鴻海為例,很容易看得一清二楚,可粗略的用「十年練一劍」來形容,套用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2001年所提倡的「元件/模組/組裝/設計服務經營模式」(CMMS Model)來舉例,背後的源頭即為美國電腦公司逐步釋單(向外採購)。 (五)鑑古知今 一頁台灣電子業的發展史,對今天創業的公司有何涵意?鑑古知今,見賢思齊,「元件立足,模組發展,組裝壯大」,循序漸進由上游往下游垂直整合,可說是各行業發展的通例。 表1.2 台灣在個人電腦代的演進──鴻海的CMMS模式 供應鏈 說明 元件(comporent) 模組(module) 組裝(mobil) 設計(service) 品牌(brand) 一、年代 1980∼1985 1985∼1990 1996年∼今 1988年∼今 (一)政府的政策 1973年,經濟部長孫運璿成立工研院 1974年派員去RCA受訓 1985年,成立聯電 -1987年成立台積電,半導體製造成型 1990年,經濟部召集47家公司成立「筆電聯盟」,建立產業分工 (二)代表性企業 鴻海(2317),1974.2作連接器、線纜 台達(2308),1975.8 楠梓電(2316),1978.5印刷電路板(PCB) 華碩(2757),1990.4成立,全球主板最大 鴻海1996年準系統出貨給康柏 廣達(2382),1988.5筆電設計代工 仁寶(2324),1984.6成立,但1990年才進軍筆電設計代工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