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庫存量不足。
可訂購時通知我
分享
圖解系列
醫護暨生命科學
-
生命科學
圖解細菌學(含病毒學)
作 者:
董倫銓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圖解系列
出版日期:2023/06/01(1版1刷)
ISBN:978-626-366-085-4
E I S B N:9786263660892
書 號:5J0L
頁 數:292
開 數:20K
剩餘庫存:0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500元
優惠價格:400元
滿額優惠折扣
2/17~3/31五南開學祭~開啟學習新篇章!全站滿550再95折
•本書共有六大篇、24章、130獨立單元。主特色詳列細菌革蘭氏染色分辨區別,辨別病毒不同毒素,簡潔明瞭而能快速理解 •細菌病毒介紹從型態、構造特性、致病性、臨床疾病、檢查診斷、預防治療等,條列分明提供快速閱讀效果,利用圖解能迅速了解生澀專有名詞 •最大特色提供最新近年來全球COVID-19新冠病毒與猴痘疫情及學習應變,同時提供新冠疫苗分析及防治作業 •今天人類社會互動關係加深,人際因交通工具的往來縮小距離。細菌病毒變異而升高傳播,人與動物或家禽感染疫情的大流行,公共衛生及醫療量負荷擴大。光COVID-19從2020- 2023三年多中,WHO統計已有6億8千萬人/以上感染,且有6百80萬人以上死亡,這是全球化公共衛生重大事件。本圖書特闢專章介紹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希望能快速提供醫療公衛工作閱讀者做好防治功能。 •根據臨床疾病統計約有半數以上是由細菌病毒感染造成,又細菌病毒與人體共生共存,畢竟它們看不到而我們幾乎忽視它們的存在。因此,本圖解書細菌病毒學以最簡明圖解方式,提供醫療人員在臨床防治工作查找,迅速瞭解細菌致病源的來龍去脈,幫助病患能快速免疫平衡獲得痊癒。協助大眾居家預防感染,並且提供學校醫學教育圖解防治作法。
董倫銓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畢業 銘傳大學高階管理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博士 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第一篇:細菌介紹及細菌史
第1章:何謂細菌
1-1 微生物與細菌
1-2 「柯霍準則」到細菌學
1-3 細菌的正面思考
第2章:歷史發現細菌的人物
2-1 研究細菌對人類的貢獻(一)
2-2 研究細菌對人類的貢獻(二)
2-3 研究細菌對人類的貢獻(三)
第3章:細菌與大自然的關係
3-1 細菌對大自然的貢獻
3-2 細菌與生物環境界平衡貢獻
3-3 細菌對人類生活上的貢獻
第4章:細菌在歷史上釀成的瘟疫
4-1 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一)
4-2 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二)
4-3 病毒感染的傳染病(一)
4-4 病毒感染的傳染病(二)
第5章:細菌研究對醫學貢獻的意義
5-1 細菌研究對醫學的貢獻
5-2 細菌研究對遺傳基因研究的貢獻
5-3 細菌研究更上層樓的貢獻
第二篇:細菌分類、構造生理及致病力
第6章:細菌的分類
6-1 細胞結構的五界分類
6-2 以細菌形狀分類
6-3 與醫學相關的細菌分類
第7章:細菌的構造
7-1 細菌外部重要結構
7-2 細菌內部重要結構
第8章:細菌生理及其遺傳繁殖
8-1 細菌的生理與新陳代謝
8-2 細菌的遺傳結構
第9章:細菌的致病力
9-1 細菌的感染力
第10章:細菌的感染與宿主之免疫防衛
10-1 細菌的生存與途徑
10-2 宿主之免疫防衛
第三篇:主要細菌致病種類介紹與預防要點
第11章:球菌屬(革蘭氏陽性、革蘭氏陰性)
11-1 革蘭氏陽性球菌(Gram-Positive Cocci)
11-2 革蘭氏陰性球菌(Gram-Negative Cocci)
11-3 葡萄球菌介紹(Staphylococcus)
11-4 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ous)
11-5 葡萄球菌:凝固擫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11-6 鏈球菌屬介紹(Streptococcus)
11-7 鏈球菌:A族溶血性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11-8 鏈球菌: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11-9 鏈球菌:其他鏈球菌(Group B, C, D Streptococcus)
11-10 雙球菌屬: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11-11 雙球菌屬: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第12章:桿菌屬(革蘭氏陽性、革蘭氏陰性)
12-1 帶芽胞革蘭氏陽性桿菌(Gram-Positive Bacillus)
12-2 需氧帶芽胞桿菌: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s)
12-3 厭氧帶芽胞桿菌: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
12-4 厭氧帶芽胞桿菌: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12-5 厭氧帶芽胞桿菌:氣性壞疽桿菌(又稱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12-6 不帶芽胞革蘭氏陽性桿菌(棒狀桿菌屬):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12-7 不帶芽胞革蘭氏陽性桿菌:李斯特菌(Listeria)
12-8 不帶芽胞革蘭氏陽性桿菌:類丹毒桿菌(又可稱紅斑丹毒絲狀桿菌)(Erysipelothrix Rhusipathiae)
12-9 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
12-10 結核分枝桿菌(一)(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
12-11 結核分枝桿菌(二)(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
12-12 革蘭氏陰性桿菌: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12-13 革蘭氏陰性桿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12-14 腸內桿菌簡介(Enterobacteriaceae)
12-15 腸內桿菌屬:沙門氏桿菌(Salmooella)
12-16 腸內桿菌屬:志賀氏痢疾桿菌屬(Shigella Dysenteriae)
12-17 腸內桿菌屬:大腸桿菌(Enterobacteriaceae Coli)
12-18 腸內桿菌屬: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12-19 挑剔性革蘭氏陰性桿菌(Fastidious Gram-Negative Bacilli):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12-20 挑剔性革蘭氏陰性桿菌:百日咳桿菌(Pertussis)
12-21 挑剔性革蘭氏陰性桿菌:退伍軍人症桿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12-22 弧菌屬:霍亂弧菌(Vibro Cholerae)
12-23 弧菌屬: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12-24 人畜共通革蘭氏陰性桿菌(Zoonotic Gram-Negative Disease):布魯氏桿菌(Brucella)
12-25 人畜共通革蘭氏陰性桿菌: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
第13章:螺旋菌屬(The Spirochete)
13-1 回歸熱病原菌(Borrelia Recurrentis)
13-2 梅毒螺旋菌(Treponema Pallidum)
13-3 鉤端螺旋菌屬(Leptospira Interrogans)
第14章:黴菌、黴漿菌
14-1 黴菌(Fungi)
14-2 表淺性黴菌感染(Superficial fungi)
14-3 皮下黴菌感染(Subcutaneous Mycoses)
14-4 全身性黴菌感染或系統性黴菌病(一)(Systemic Mycoses)
14-5 全身性黴菌感染或系統性黴菌病(二)(Systemic Mycoses)
14-6 伺機性黴菌感染(Opportunistic Mycoses)(一)
14-7 伺機性黴菌感染(Opportunistic Mycoses)(二)
14-8 黴漿菌(Mycoplasma)
第15章:披衣菌屬、立克次體屬
15-1 披衣菌(Chlamydia)
15-2 披衣菌感染種類
15-3 立克次菌(Richettsiae)
15-4 立克次菌感染疾病
第16章:放射菌屬
16-1 放射菌(Actinomyces)
第四篇:病毒篇
第17章:病毒
17-1 病毒的定義及其特性
17-2 病毒的形態構造及其分類
17-3 病毒的複製及其致病性
17-4 病毒的診斷及鑑定
17-5 病毒的治療
第18章:各類主要病毒
18-1 腺病毒(Adenovirus)
18-2 檓疹病毒:單純檓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18-3 檓疹病毒:水痘及帶狀檓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18-4 檓疹病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18-5 檓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又稱唾液腺病毒)(Cytomegalovirus)
18-6 痘病毒(含天花、牛痘病毒)(Poxvirus)
18-7 猴痘(Monkeypox Virus)
18-8 肝炎A, B型病毒(Hepatitis A, B Viruses)
18-9 非A非B型或C型、D型肝炎病毒(Non-A, Non-B Hepatitis Viruses)
18-10 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及感冒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
18-11 正黏液病毒(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18-12 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uses)
18-13 立百病毒 (Nipah Virus)
18-14 狂犬病桿狀病毒(Rabies Virus)
18-15 腸道病毒(小RNA病毒)(Enterovirus)
18-16 節肢媒介病毒(Arthropod-Borne Viruses):日本腦炎、黃熱病及登革熱
18-17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8-18 腫瘤病毒: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18-19 其他病毒:漢他病毒、伊波拉病毒(Hanta & Ebola Viruses)
第19章:二十一世紀SARS、COVID-19新冠病毒及立百病毒
19-1 SARS冠狀病毒(一)(SARS Coronavirus)
19-2 SARS冠狀病毒(二)(SARS Coronavirus)
19-3 COVID-19新冠狀病毒(一):武漢原始病毒
19-4 COVID-19新冠病毒(二):Alpha(英國株)
19-5 COVID-19新冠病毒(三):Delta(印度株)
19-6 COVID-19新冠病毒(四):Omicron(南非及多國株)
第20章:COVID-19新冠狀病毒疫苗研發與防治
20-1 COVID-19滅活病毒疫苗(一)
20-2 COVID-19蛋白重組疫苗(二)
20-3 COVID-19載體病毒疫苗(三)
20-4 COVID-19 mRNA核酸病毒疫苗(四)
20-5 COVID-19新冠狀病毒傳播之防治(五)
第五篇:超級細菌的發現原因及新觀念
第21章:常見的院內感染
21-1 院內感染的確認與途徑
21-2 院內感染鏈與感染源
21-3 院內感染的微生物及通報分類
21-4 院內常見感染類型之介紹
第22章:抗藥性細菌(超級細菌)產生的院內感染
22-1 抗藥性細菌之產生
22-2 超級細菌感染
22-3 院內隔離作業
22-4 院內消毒與滅菌
第六篇:預防細菌感染重點與結論
第23章:強化免疫力維持平衡
23-1 細菌與病毒如何致病
23-2 人與菌的共生平衡
23-3 人類免疫能力之強弱
23-4 細菌病毒社會之認識
23-5 自然環境共生平衡介紹
第24章:如何防止細菌與病毒感染
24-1 個人的清潔與洗手
24-2 防止飛沫傳染
24-3 防止接觸傳染
24-4 防止糞口傳染
參考書目與資料
1-1 微生物與細菌 (一)細菌產生 嚴格說細菌(bacteria)是屬於微生物中最主要族群。分析原始古細菌(archaebacterium)最早可追溯自數億年前生化物質分子的複製能力,在複雜演變後就形成類似去氧核糖核噾酸(DNA)的化合物,再經轉化為氨基酸而形成蛋白質的基本原料,而蛋白質長期演化便形成具生命的原始細菌。五億年前,可以從高等生物最初所留下的化石遺跡,可以檢驗出存在傳染病菌的事實,細菌感染的痕跡從植物化石中看出,遠古動物化石水母及軟體也留有菌類的遺跡。因此,科學家相信推論細菌產生與生物是接近當時生命起源,當然也是微生物生命的起點。依據特性,細菌的產生、生長與繁殖因適應力強非常迅速。所以,科學家認知寒冷的冰川到極端酷熱的環境,甚而高山到海底,都可以發現細菌的存在。 (二)微生物(microorganisms) 細菌結構簡單生物是體積微小的微生物,也是人類肉眼根本無法直接目視的生物,而微生物結構形態、繁殖生長、遺傳變異及新陳代謝等均具有多樣性,因此種類繁多。細菌當然是微生物的主角,起初研究細菌必然要從微生物下手,1886年海克爾(Haeckel 1834-1919)最早稱為原生生物界,初期包括有藻類(algae)、原生動物(protozoa)、真菌(fungi)和細菌(bacteria),因為微生物的種類繁多與科學研究結果,今日微生物學再細分出許多學科,包括有細菌學(bacteriology)、黴菌學(mycology)、寄生蟲學(parasitology)、病毒學(virology)以及與微生物密切相關的免疫學(immunology)等。絕大多數微生物的特徵,對於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是相互共生的,因為許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必須的氮、碳、硫等都是生態環境循環構成生物條件,甚至對生物的繁殖及食物鏈的形成,微生物都發生了重要生成作用。 (三)自然發生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魚因淤泥及沙礫產生而成」,「破布生鼠、腐肉生蛆」;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萬物由原子和虛空形成的,產生各樣物體」。而中國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這種學說被歸納為「自然發生說」,或簡稱「自生說」。但是後來觀念被科學家打破,1668年義大利雷迪醫生對「自生說」說法產生懷疑,親自做一個實驗,看看腐肉到底是如何生出蛆蟲。1860年法國巴斯德提出生物只能由其親代或孢子產生,以及「一切生物是來自生物」的結論,這理論後來被稱為「生源說」。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