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圖解系列
醫護暨生命科學
-
醫學
-
傳統醫學
圖解傷寒論
作 者:
李家雄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圖解系列
出版日期:2023/09/01(3版1刷)
ISBN:978-626-366-381-7
E I S B N:9786263663770
書 號:5L07
頁 數:280
開 數:20K
定 價:400元
優惠價格:320元
主題書展
2/17~3/31 2025五南開學祭~開啟學習新篇章!字辭典/國家考試/半導體/材料/環境/數化物理/農林漁牧/醫護/教科書8折起、即將絕版區99元起、全館滿550再95折
滿額優惠折扣
2/17~3/31五南開學祭~開啟學習新篇章!全站滿550再95折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 ⚫透過圖示與表列將《傷寒論》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類解讀,將醫藥學與生活生命合而為一。 《圖解傷寒論》以原文理論為基礎,參合豐富多元的臨床經驗,除了正文解析,並加註有小博士解說與知識補充站,反覆瀏覽必能大有領悟,舉一反三,不僅適用於臨床,且足以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家考試。 中國醫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三部經典著作,《傷寒論》最容易得心應手,好記憶、好理解,臨床上亦容易施用;不論是藥方,或是診斷、針灸,皆容易得其絕妙。《圖解傷寒論》前三章六經辨證,是整體的主流,後三章是註解前三章,藉由可與不可,貫穿全書。初學者從第一章入門,六經之為病與欲解時辰,學而時習之,進而瀏覽第六章脈法,前後呼應,必覺妙不可言。
李家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全國金華易筋經養生協會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推薦序
自序
導讀
第1章 太陽病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2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6~7)
1-3欲解與陰得陽則解 (8~13)
1-4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14~15)
1-5不可與桂枝湯(16~18)
1-6發汗,逐漏不止(19~28)
1-7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29~38)
1-8胸有寒與熱入因作結胸(39~47)
1-9結胸與藏結(48~53)
1-10脈浮麻黃湯、脈沉四逆湯(54~65)
1-11大渴白虎加人參湯,煩渴五苓散(66~69)
1-12心中悸小建中湯,心動悸炙甘草湯(70~76)
1-13胸中窒梔子豉湯;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77~83)
1-14脈浮緊身痛衂麻黃湯,頭痛衂桂枝湯(84~87)
1-15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桃核承氣湯 (88~91)
1-16解表桂枝湯,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92~95)
1-17胃中虛甘草瀉心湯,胃中不和生薑瀉心湯(96~97)
1-18心下滿而鞕痛大陷胸湯,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98~99)
1-19理中湯理中焦,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100~102)
1-20心下悸、頭眩身瞤動─真武湯(103~106)
1-21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107~111)
1-22心中有水氣小青龍湯,煩躁茯苓四逆湯(112~117)
1-23自愈,欲解,汗出而解,下之而解,調胃承氣湯(118~122)
1-24肝乘脾名曰縱刺期門,肝乘肺名曰橫刺期門(123~124)
1-25太陽病欲解時,上班時間(125)
第2章 陽明病、少陽病
2-1陽明之為病(126~131)
2-2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 (132~135)
2-3脈遲桂枝湯,脈浮麻黃湯 (136~141)
2-4下之大承氣湯,發汗桂枝湯(142~144)
2-5其脾為約麻仁丸(145~155)
2-6蜜煎導、土瓜根、豬膽汁(156~157)
2-7躁屎,大承氣湯(158~161)
2-8懊憹梔子豉湯,胃中燥豬苓湯(162~165)
2-9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166~172)
2-10但頭汗出者,刺期門 (173~177)
2-11瘀熱在裏身必發黃(178~187)
2-12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188~196)
2-13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197~205)
2-14耳前後腫,刺之小差(206~212)
2-15陽明病欲解時,休息時間(213)
2-16少陽之為病,小柴胡湯(214~218)
2-17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219~223)
2-18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柴胡桂枝湯 (224~228)
2-19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 (229~231)
2-20鬱鬱微煩與大柴胡湯(232~236)
2-21三陰不受邪,其人躁煩陽去入陰(237~243)
2-22少陽病欲解時,整備時間(244)
第3章 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245~345)
3-1太陰之為病,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245~251)
3-2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252~258)
3-3太陰病欲解時,睡眠時間(259)
3-4少陰之為病─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260~265)
3-5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 (266~270)
3-6膈上有寒飲乾嘔者,當溫之宜四逆湯 (271~276)
3-7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277~287)
3-8心中煩不得臥宜黃連阿膠湯(288~292)
3-9咽痛宜甘草湯,不差宜桔梗湯 (293~296)
3-10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297~304)
3-11少陰病欲解時,彈性時間(305)
3-12厥陰之為病,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306~307)
3-13蚘厥久利宜烏梅丸 (308~311)
3-14小腹滿按之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 (312~317)
3-15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18~320)
3-16厥少熱多,其病當愈 (321~322)
3-17黃芩湯與除中及自愈(323~330)
3-18熱利下重─白頭翁湯 (331~338)
3-19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339~344)
3-20厥陰病欲解時,交戰時間(345)
第4章 非六經病
4-1自下利─葛根湯,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346~347)
4-2自下利者─黃芩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348~351)
4-3太陽證罷,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352~353)
4-4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354~356)
4-5脈浮汗解,脈沈實以下解之(357~362)
4-6陰陽易病宜燒裩散(363)
4-7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364~367)
4-8咽中乾煩燥吐逆─甘草乾薑湯 (368~370)
4-9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 (371~378)
4-10奔豚,灸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379~387)
4-11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388~389)
4-12無汗惡風─葛根湯,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390~396)
4-13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397~401)
4-14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402~405)
4-15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脈微弱,夏月傷冷水(406~408)
4-16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409~412)
4-17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用水理中丸 (413~419)
第5章 汗吐下
5-1春夏宜發汗,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420~425)
5-2脈濡而弱,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慓,不能自還(426~429)
5-3動氣在右左上下,不可發汗(430)
5-4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431~434)
5-5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435~440)
5-6秋宜下,用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441~451)
5-7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447~451.)
5-8脈濡而弱,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452~454)
5-9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455~457)
5-10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458~464)
5-11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
5-12咽中閉塞,不可下(463~464)
5-13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465~470)
第6章 脈法
6-1脈有三部,尺寸及關,三部不同病各異端(471)
6-2呼吸者,脈之頭也(472~474)
6-3寸口衛氣榮氣之盛弱(475~477)
6-4五藏脈有輕重之別(478~480)
6-5北方腎脈沈滑而濡,翕奄沈,名曰滑(481~486)
6-6脈有縱橫順逆(487~490)
6-7寸口脈微曰陽不足,尺脈弱曰陰不足(491~493)
6-8脈藹藹如車蓋者,曰陽結(494~498)
6-9寸下不至關陽絕;尺上不至關陰絕(499~501)
6-10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心絕(502~507)
6-11上工望知,中工問知,下工脈知(508~512)
6-12人恐怖者,其脈何狀(513~516)
6-13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 (517~519)
6-14陰陽相摶,名曰動 (520~523)
6-15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命將難全 (524~526)
6-16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527~531)
6-17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532~534)
6-18病人脈微弱濇者,此為醫所病也 (535)
6-19寸口脈微而緩,微衛氣疏,疏其膚空(536~540)
6-20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541~543)
6-21趺陽脈滑而緊,滑胃氣實,緊脾氣強(544~549)
6-22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550~551)
6-23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552)
後記
推薦序一 國烈中醫診所院長 曾國烈醫師 李家雄醫師是我中醫臨床的啟蒙老師,第一次見到李醫師是三十年前大四寒暑假的中醫實習,我對他嚴於律己,認真做學問的態度十分敬佩,當時李醫師為了移樽就教於日本學者傷寒論,經常看他聽錄音帶自學日語,後來他竟用日語出版中醫著作,精神著實令人感動,此外他對西醫的基礎與臨床醫學深入瞭解程度,也令我與許多西醫同道驚訝與汗顏。 黃帝內經與傷寒論是李老師中醫思想的主軸,在三十年前電腦不甚普遍的年代,李醫師即對內經與傷寒論的章節與內容進行了比較與歸納,書本上布滿密密麻麻的點註與心得記錄,跟診中常看到李醫師能夠旁徵博引,融會貫通,屢創危亡救急的紀錄,這對當時仍是醫學生的我真是無比的震撼,而師母當年是紅斑性狼瘡患者,西醫曾告誡不要懷孕生子,但是李醫師當年即運用傷寒論的經方讓師母病情得到控制並順利生下二子,至今師母仍十分健康。 當今的中醫學子無不瞭解學習傷寒論的重要性,但是近年來要找到真正窺其堂奧的人實屬不易,李醫師就是一個這樣真性情的醫生,多年來他有許多來自《傷寒論》的治療心得,但他從不吝惜分享他的經驗,雖然我從醫也已經二十五年了,擔任過十多年醫學中心的中醫主任,至今在臨床上我奉行許多中醫的治病原則,其中許多是來自李醫師的啟發與諄諄教誨。 近來欣聞李醫師要出版《圖解傷寒論》,此書從編排與呈現方式可以看出李醫師的用心,這可說是李醫師一系列傷寒著作的總整理,它也是一部通俗的著作,能引導讀者逐字讀出傷寒論的思路與脈絡,不必再拘泥於歷代各家學者對經文的解釋,而能立即掌握疾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畢竟醫學本應回歸到治好人類疾病這個最初衷,身為一個醫學院老師與臨床中西醫師,我真心推薦這本書。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4.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5.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桂枝湯救風邪、小和營衛,是最簡單的腸胃型感冒藥方,桂枝湯之所以是《傷寒論》第一方,不只因它是常用方,而且是所有藥方的標準方,五味藥中,生薑、炙甘草、紅棗歸類於食材,養護消化道黏膜,特別是胃;桂枝與芍藥屬於藥物,可激活黏膜及其相關淋巴組織。黏膜的新陳代謝狀況影響疾病的痊癒快慢,喝桂枝湯一升後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就是要讓藥與粥透過胃的肝門脈循環來補充營養,均衡營養分佈;它的禁忌: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目的即是讓胃腸能充分放鬆,保持良好的吸收狀態,也讓藥效發揮到最理想。 桂枝湯搭配啜熱稀粥、十棗湯搭配糜粥自養、三物白散搭配熱粥與冷粥,都是透過胃擁有機械性與化學性消化機能,食物進入胃幾分鐘之後,會出現安靜細小的混合波(mixing waves)蠕動運動,進而引起全胃蠕動讓食物柔軟化,加上胃液的攪拌,成了糜粥的湯狀液體;賁門方面幾乎沒有混合波,主要在維持食物進入胃來消化,胃體開始產生激烈的混合波,到達幽門時,混合波也到達最高峰。通常幽門括約肌幾乎形成閉鎖狀態,食物到達幽門時混合波只能將3毫升的糜粥送到幽門括約肌押入十二指腸,這種胃排出(gastric empting)現象,多餘的糜粥再回到胃體部,再度的混合,之後再一點一滴(3毫升的糜粥)押入十二指腸。這樣內容物的前後運動,讓胃完全地將糜粥混合完成,食物如未跟胃液混合,約一小時後將囤積在胃底,再透過唾液酶繼續消化;然而,透過攪拌作用將糜粥與酸性的胃酸混合,唾液酶不久將失去活性,脂肪就要靠舌脂肪酶來分解了。 1-2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6~7) 6.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7.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條文4、5、7、414均與桂枝湯相關,相互比較之後,可以了解桂枝湯具和營(動脈)、衛(靜脈、淋巴),能養護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的效果;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吸收是否良好,關係藥效能否發揮;因此,配合桂枝湯服法有相對必要條件。服用桂枝湯如果配合前揭十個步驟,效果彰顯,否則,不見效果,還可能惡化。 4.「欲救邪風者,桂枝湯。」 414.「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5.「先其時發汗則愈」,桂枝湯被腸胃吸收後,激活交感神經,讓身體發汗。 7.「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刺風池、風府,改善椎靜脈與頸外靜脈的循環,間接助益胃腸肝門脈循環,讓桂枝湯可以充分地發揮藥效,所以桂枝湯救風邪與小和榮(榮氣,亦即營氣;是心臟的左心室輸送血液到全身)、衛(衛氣,是肝臟將肝門靜脈循環系統收集來的營養,透過肝靜脈與下腔靜脈及回流心臟的其他所有靜脈血與淋巴液)的前提下,加上先其時發汗與刺風池、風府,就是要精確的對症下藥。 「先刺風府、風池,再與桂枝湯。」是經典治則,舉一反三,用之巧妙無比,《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指瞳孔上飄或兩眼無神,可以「先刺風府、風池」再與湯方;臨床上,埋針風府、風池穴以調節椎靜脈、椎動脈與腦心血管的循環。 「鎖骨下動脈盜血症候群」是椎動脈上行後腦出現大腦後交通動脈不良,可能是腦部血管有部分栓塞、頭顱部分結構異常、頸椎或椎動脈有病變,影響椎動脈上行,同側的風池、天柱穴區肉質會較僵硬或腫脹,當椎動脈的動脈血無法上行,會下行往鎖骨下動脈,到肱動脈,再到橈動脈,因此,臨床上脈診,出現寸口橈動脈一時過強,有可能是這類血管循環的問題。初期可能左側頭部或頸部不舒服,日久就會出現頭暈、步行障礙、運動失調,很多人就因為這些現象前往就醫,此時,「先刺風府、風池,再與桂枝湯」,可以改善初期的頭頸部循環障礙,再施以桂枝湯,加強肝門靜脈系統循環,避免病化嚴重。治療「太陽之為病」之外,亦有防治高血壓、腦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