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分享
圖解系列
法律
-
犯罪防制
圖解犯罪學
作 者:
楊士隆
、
曾淑萍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圖解系列
出版日期:2025/01/01(2版1刷)
ISBN:978-626-393-861-8
E I S B N:9786263938588
書 號:1QKD
頁 數:352
開 數:20K
定 價:420元
優惠價格:378元
作者編寫圖解犯罪學一書,主要鑑於市面缺乏圖解書,不容易暸解及記憶,為彌補此缺憾,並提供給讀者容易閱讀之便利,故彙整新近文獻編寫,期以增加讀者對犯罪學內容之瞭解。 本圖解書涵犯罪學之意涵與發展、研究方法與衡量、精神疾病與犯罪等基礎學理,並分就傳統與非傅統暴力犯罪、財產性犯罪、無被害者犯罪、藥物濫用、少年犯罪、白領犯罪、網路犯罪、犯罪預防、犯罪嚇阻及犯罪矯正加以圖解介紹,並於最後加入修復式司法以及再犯預測與風險評估之內容,供讀者參考。
楊士隆 現職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特聘教授兼犯罪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刑事司法學會理事長 亞洲藥物濫用研究學會(AASAR)監事會主席 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委員 教育部少年矯正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法務部矯正署矯正政策諮詢委員 學歷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Albany)刑事司法碩士、博士 經歷 國立中正大學學務長、副校長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亞洲犯罪學學會(ACS)大會副主席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理事長 台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理事長 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理事長 曾淑萍 現職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 台灣刑事司法學會秘書長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理事 監獄外部視察小組委員、假釋審查委員會委員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Albany)刑事司法碩士、博士 經歷 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秘書長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副祕書長、理事 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諮詢委員及訪視委員
第一章 犯罪學之意涵與發展
第二章 犯罪學之研究方法與衡量
第三章 犯罪生物學理論
第四章 犯罪心理學理論
第五章 精神疾病與犯罪
第六章 犯罪社會學理論
第七章 時間發展之理論
第八章 犯罪理論整合
第九章 傳統暴力犯罪
第十章 非傳統暴力犯罪
第十一章 財產性犯罪
第十二章 無被害者犯罪
第十三章 藥物濫用與毒品犯罪
第十四章 少年犯罪
第十五章 白領犯罪
第十六章 網路犯罪
第十七章 犯罪預防
第十八章 犯罪嚇阻
第十九章 犯罪矯正
第二十章 修復式司法
第二十一章 再犯預測與再犯風險評估
第一章 犯罪學之意涵與發展 UNIT1-1 犯罪與犯罪學之意涵 犯罪之意涵與範圍,根據時間、空間、社會結構、政治體系、道德倫理及價值觀等而會有所變化,。因此,「犯罪」一詞本身即具有複合性及相對性,無法明確訂定出適用於所有情況的定義。儘管如此,為進行犯罪研究,瞭解犯罪之意涵仍有其必要,將自法律及社會兩方面出發,嘗試探討犯罪之意義。 (一)法律上的定義(Legal Definition) 就法律定義而言,「犯罪」即指法律上加以制裁之不法行為;然而,不法行為未必皆為犯罪,而必須違反刑法規範,且受刑罰之制裁,才得以納入犯罪的範疇。舉例而言,即便某人從事不法行為,但若其屬無責任能力人,或具有違法阻卻事由時,其行為也無法被稱為犯罪。另外,亦有學者自純法律角度對犯罪進行探討,認為犯罪乃藐視法律之行為,是對法律之否定,而法律藉由刑罰懲處犯罪行為,可視為對「對法律否定(犯罪)」之再否定,從而確立法律之絕對效力及權威性(林山田,1976)。 在犯罪學研究中,古典學派(Classical School of Criminology)之學者較傾向採用法律定義來說明犯罪。他們認為唯有從刑法觀點才能確定犯罪之意義,亦僅有刑法才能區分犯罪及非犯罪行為。 (二)社會上的定義(Social Definition) 除法律上的定義以外,美國犯罪學家及社會學家亦由社會公益的角度,嘗試定出獨立於刑法規範以外的犯罪定義,因而提出「偏差行為」的概念。該定義認為犯罪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偏差行為(Social Deviant Behavior),它與社會普遍認可的規範相衝突、侵害社會整體公益,因而為社會所否定及制裁;因此,犯罪是具「反社會性」(Anti-Social)及「無社會適應性」(Asocial)的行為。狹義而言,偏差行為可以指法律意義上的犯罪;廣義而言,則可包含酗酒、吸食迷幻藥物及自殺等違反法律規範以外之行為。 與古典學派相比,實證學派(Positive School of Criminology)之學者較傾向以社會觀點來定義犯罪。他們認為基於科學目的進行之犯罪研究,不應侷限於法律上之意涵,而應將所有反社會行為均納入犯罪研究範疇;尤有甚者,更認為只要非社會所期待之行為,即可稱為犯罪。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