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教育
-
課程與教學
-
課程
培養智慧的信仰與不信仰:宗教教育導論
Educating for Intelligent Belief or Unbelief
原文作者:
Nel Noddings
作 者:
內爾‧諾丁斯
譯 者:
劉幸
、
尹芳 譯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8/01/24(1版1刷)
ISBN:978-957-11-9540-7
書 號:1I1K
頁 數:240
開 數:20K
定 價:400元
優惠價格:316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宗教問題是當代世界的一項重要議題,也是當代教育體系中一個棘手的難題。然而,受制於政策、風俗等原因,對其進行深入探討的專業著述並不多見。作為美國當代最知名的教育哲學家之一,諾丁斯教授以極大的勇氣,基於豐贍的學識和寬容的心態,輔之以溫和的文筆,針對教育中最重要的幾項宗教議題進行了充分探討,為這一領域奠定了堅實而又彌足珍貴的基礎。 諾丁斯著重探討了人的存在、神、教會、女性、死亡、倫理等與宗教生活密切相關的議題,並且充分揭示出無論是信仰宗教,還是不信仰宗教,在相關議題中都能找到一定的合理空間。教育不應當灌輸某種特定理念,而應當培養學生的批評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立足證據,增進對話,同時對不同的觀念保持寬容。教學也不應當侷限於知識的傳授,更應當面向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使之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諾丁斯雄辯地論證了,宗教問題實則關係著教育工作的基礎,值得我們更深入的關注和思考。
Nel Noddings(內爾‧諾丁斯) 諾丁斯是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專業的傑克(Lee L. Jacks)紀念教授。她的作品包括《關心: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義路徑》、《女性與惡》、《喚醒內在的眼睛:直覺與教育》(與保羅․薛恩合著)、《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以及一百餘篇論文,涉及到從關懷倫理到數學問題解答的廣泛議題。
劉幸 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博士生,中國大陸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教育學碩士。有譯著《杜威家書》(杜威夫婦著)、《課程》(博比特著)等出版。在中、美、日、韓等國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有專業論文。 尹芳 中國大陸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教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教育學碩士。先後承擔各級公開課,並榮獲「優秀班主任」稱號。參與編寫了《民國經典國文課》、《中學經典古文課》等讀本。
第 1章 課堂裡的存在問題與形而上學問題
第 2章 神的性質
第 3章 信教
第 4章 女性主義與宗教
第 5章 不朽、救贖與悲觀主義
第 6章 人文主義與不信仰
第 7章 宗教與世俗倫理
第 8章 這一計畫在學校裡是否可行
這是一本試圖從教育現場之主角--青年學子的教育需求,論述人類精神層面有關信仰和宗教的議題,並將重點置放於學校教育是否該進行有關信仰討論與宗教教育的著作,是美國學者諾丁斯女士在1991年左右之著作,坊間相關書籍不多,此次由大陸學者翻成中文版本,饗宴臺灣及華文讀者,意義非常重大。 本書共分八章,正如書名所示,期望探討「培養智慧的信仰與不信仰」的議題,她認為由青年學子日常在課堂中提問人類生命問題,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有關生命及信仰問題涉及人類生與死、神的存在、信教、宗教、女性主義、人文主義、世俗倫理等議題,因此會因人和不同社會有不同之論點,且對於這些議題之探究,最後就是期望帶給青年人無論是要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都應該是具有智慧判斷之結果,其基本理念也符應現今臺灣教育現場有關對於宗教教育之理念。 本書因為其論述的時空是美國之場域,是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之論述,所以書中引介許多西方哲學家的觀點,也探討許多西方基督教文明發展過程中之各種哲理論戰,可以清楚了解在美國社會和學校場域中,有關信仰與宗教發展的問題,雖然相當程度和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相關,但若置放在東方國家,特別是中華文化傳統來觀察,仍然會有一些差異,這是閱讀時可以多加注意的。 世俗之觀點大致認為西方是以宗教作為基礎的道德觀念,但在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後,受到理性主義、人文主義及科學實證主義的質疑,逐漸受到挑戰。隨著近代思潮的發展,宗教教育與道德的關係乃逐漸改變,並有所不同。亦即,西方自從啟蒙運動以後,人們就逐漸擺脫教會及宗教的控制,將宗教由神聖走向世俗,所以才會有書中第二章談論「神的性質」、第三章論述「信教」及第六章談論「人文主義與不信仰」等議題。反對信仰者認為人們可能相信道德的產生其實與宗教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道德是起源於人的社會日常生活,是社會生活要維持和諧運作的必要準則。雖說如此,但是沒有學者能夠將宗教與道德完全區分開來,這也是任何社會仍需宗教存在及信仰宗教之理由。 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宗教可說是人類最早進行的重要教化活動,而且和教育活動往往是不可分的。人類所進行的宗教活動其實就具有文化及教育的作用。特別在西方的歷史中,教育活動一直與宗教(特別是基督教)間有著密切的關連,教育活動及機構之起始就是由宗教團體辦理開始的。 就現今臺灣經驗論之,民眾對於信仰需求可以說非常殷切,且宗教信仰可以說非常自由,所以各種宗教派別非常昌盛。但目前社會大眾對於宗教仍有兩極化的信仰現象,不是對於宗教採取不尊重及不信仰的態度;就是陷入狂熱或盲目信仰新宗教派別,導致有時會有宗教斂財或謀取名位的情事,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實施正確的宗教教育所致。 從知識領域或是宗教的表達形式上來看時,曾有一位西方學者Hudson認為教育可視為「不同形式之理解的啟發」,所以宗教是一種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表達形式及文化特徵,在教育中應也是不可少的一種理解形式。而也因為宗教具有它的基本前提與解釋模式,因此宗教與教育兩者在邏輯上是可以相容的,況且宗教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經由人類理性而發展的精神活動,亦是一個統整的人性與生命本質範疇,所以宗教的教學似乎也可以放入教育的活動中。 根據2007年10月美國Pew Research Center在一項研究宗教與道德關係的調查結果指出:非洲、亞洲及中東國家人民較重視及信仰宗教,其人民的道德標準也較高;而大部分日本及中國受訪者均認為道德會與信仰有關;加拿大及大部分歐洲國家亦認為道德與信仰上帝有直接關係;美國人的反應則呈兩極化情況,不一定贊成在學校中實施宗教課程,這可能和西方一神論信仰導致和理性主義相違背有關,這也是第三章討論有關信教之內容有關。在這本書中很多的論述,似乎也呼應了前述調查之結果。 目前臺灣已經允許宗教團體辦學,包括中小學至大學階段,同時在高等教育階段,包括研究所也同意設置宗教相關科系,但是基本上在高中以下學校階段,仍要求教育和宗教必須分離,在學校中不宜公開推動正式的宗教教育課程,這是在宗教自由和具有多元宗教派別之地方,為避免衍生宗教糾紛,乃強調宗教中立之原則所致。 道德、倫理與宗教之間並不是互斥的,宗教活動常涉及人的本性、情感、信念與行為,而且其主要特點就在教導人能敬畏天地及謙卑為人。另外,宗教中某些與教化有關的故事或神話,對於道德的實踐者來說,也有某種程度的激勵與啟發。透過宗教的力量,可以將信徒有組織的整合在一起,匯集成一股巨大的行善與服務力量,對於社會風氣的改造有著深遠正面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儒家和佛教影響很大,書中第七章有略微述及儒佛思想,也強調信仰之首要在於實踐。臺灣在中小學教育向來特別重視品格的培養,德育始終列為五育之首,正心修身更為治國平天下之本,各階段學校許多教師基於道德與倫理教育的重要性,仍努力為學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及生命教育做紮根的工作。而多數的宗教辦理之學校都強調與人為善,注重身、心、靈的整體發展,並積極勸導修正個人缺點,尤其注重品德教育的實施。這些都是在臺灣場域所顯示之特色,與書中第八章所述美國之情況不同,也就是說,相對地,在臺灣要在課程中實施宗教教育是比較有可能的。 信仰的產生是基於個人或社會生活的需要,是一種追求幸福合理生活的方式,人類在生活中需要信仰的原因,就是為了使心性更加穩定,使生活更趨美好與幸福。當社會價值迷惘、道德脫序事件日漸嚴重之際,具有宗教信仰和推動宗教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事了。不過,這些仍須是在經過充分討論、深思、反芻、批判之後的信仰或不信仰宗教,這就是本書最重要之觀點與期待,因此對於關心在各級學校中是否實施宗教教育課程的人士而言,這是一本值得閱讀與參考的書籍。 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楊思偉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