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教育
-
課程與教學
-
教材教法
社會領域教材教法
作 者:
楊思偉
、
薛雅惠
、
賴苑玲
、
劉家岑
、
錢富美
、
李宏仁
、
陳新轉
、
任慶儀
、
陳麗華
、
陳達萱
、
林政逸
、
鄭秀姿
、
林香廷
、
賴苑玲
、
張淑敏
、
薛雅惠
、
林佳灵
、
許世融
、
王嘉新
、
呂佳勳
、
韓順進
、
徐郁樺
、
李麗日
、
李楠崇
、
李裕民
、
周百信
主 編:
薛雅惠
、
賴苑玲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7/03/09(1版2刷)
ISBN:978-957-11-6005-4
書 號:1IUP
頁 數:400
開 數:20K
定 價:490元
優惠價格:387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社會領域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為涵蓋專業學門最多的學習領域;社會領域於課程目標的訂定即強調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關懷社會,而課程涵蓋的範圍更是廣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教學講究互動與創新模式,教材內容及評量更應結合多元智能取向,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由是社會領域教材教法本身是一門同時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學問,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因此本書乃針對社會領域創新教學理念與實務而撰,探究創新教學樣貌與相關脈絡條件、因素與信念,並附有許多實務教學案例,期能進行理論之驗證。其中又以「社會領域課程」、「社會領域教學」、「社會領域評量」這三個方面為敘述的主要內容,就相關理論從社會領域的意義與目標、先進國家社會學習領域之課程特色、能力指標分析、課程規劃設計、教學策略研究、學習資源運用、多元評量之應用、未來願景與省思等等,做一系統的闡釋與預測,同時教案設計實例分享,以提供教師及修讀教育課程者教學、進修、研究之參考,並延伸到自身工作的實踐。
劉家岑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彰化縣員林鎮靜修國民小學教師 錢富美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講師 李宏仁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臺中縣潭子鄉新興國民小學教師 陳新轉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華梵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任慶儀 美國俄亥俄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麗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陳達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臺北市南港區修德國民小學教師 林政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進修推廣部編審 鄭秀姿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臺中縣大肚鄉追分國民小學教師 林香廷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彰化縣二林鎮萬合國民小學教師 賴苑玲 美國田納西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授 張淑敏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彰化縣員林鎮育英國民小學教師 薛雅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博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授 林佳灵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臺中縣大里市大元國民小學教師 許世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王嘉新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臺中縣烏日鄉東園國民小學老師 呂佳勳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所碩士、臺中縣大里市立新國民小學教師 韓順進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臺中縣大雅鄉三和國民小學教師 徐郁樺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彰化縣溪湖鎮湖南國民小學教師 李麗日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楠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臺中市西屯區惠來國民小學教師 李裕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講師 周百信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研究生
薛雅惠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授 賴苑玲 學歷:美國田納西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授
第一章 社會領域的意義與目標
第二章 美國、日本、英國社會領域課程分析
第三章 社會領域能力指標分析
第四章 致能教學模式之建構
第五章 課程統整設計
第六章 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模式
第七章 系統化教學設計
第八章 圖像組織教學法
第九章 問題解決教學法
第十章 歷史教學法
第十一章 創新教學法
第十二章 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
第十三章 重大議題融入社會領域教學
第十四章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社會領域教學
第十五章 社會領域教學評量
第十六章 社會領域發展趨勢
臺中教育大學自1899年創校以來,一直培育著建設臺灣的菁英師資,在當前師資培育多元化的環境中,不僅穩定地培育師資亦積極地提升教師素質,這是一份對師資培育歷史的負責,亦是本校對臺灣教育發展的使命,承繼這份師資培育的光榮使命,臺中教育大學正積極發展為重點教育大學。 教育大學在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有其獨特性,係因教育大學非僅教育學術的追求,更重視如何培育出優質教師,所以特重教學專業與地方教育輔導,如果僅做好教育研究工作,而沒有培育出優質教師的教育大學,就不是成功的師資培育機構。培育一位優質教師,需要普通課程、任教學科的專門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實習課程等顯著課程,還需要培育師資所需的環境教育、相關制度所構成潛在課程。潛在課程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涵養一位優質教師的言行,做到韓愈所謂的「以一身立教,而為師於百千萬年間,其身亡而教存」的師表風範;此外普通課程協助培育通博涵養,專門課程建立施教課程之專業,教育專業課程則是孕育相關教育知能。 一位優質教師不僅要有教育專業,暸解整體教育情境與學生需要,也要有任教科目的專門知能,對學生授業與解惑。不過任教學科的專門知能,不僅要有任教「學科的內容知識」,還要有「『教』學科內容的知能」,所以數學教師,不是只要有「數學」專門知識即可,還需要有「教數學」的專門知識。因此,一位優質教師,要具有學科內容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融合學科內容和教法的知識,依據學生性向、能力與興趣,將學科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CK)傳授給學生。基此,本校自97年起依據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規劃,國語文教學、閩南語教學、英語教學、數學教學、社會教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綜合活動學習、藝術與人文學習教學(分成美術與音樂兩組)、健康與體育教學等10個教學研究團隊,深入研討各學科之學科內容教學知識,而教育專業研究、幼稚教育專業研究、特殊教育專業研究等3個團隊則是積極研討國小師資、幼教師資與特教師資所需的專業知能。 本校各學習領域的教學研究團隊與教育專業知能研究團隊,針對國小師資培育所需的教材教法課程,進行一年的全盤性研討,將陸續出版英語教材教法、本土語文教材教法、數學教材教法、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社會領域教材教法、健康與體育教材教法、綜合活動教材教法、音樂教材教法、視覺藝術教材教法、寫字教材教法、幼稚園教材教法、身心障礙教材教法、藝術概論、全球華語教材等,這是本校第一期的師資培育課程系列叢書,未來各研究小組將更加深入各學習領域之相關知能,提供師資培育教學所需,發揮本校對於師資培育之中堅穩力、典範傳承的光榮使命與特色。
第一章 社會領域的意義與目標 壹、前言 人不能離群索居,而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使個體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且進而改善環境的社會化過程。因此不只包括學科的知識層面,還包含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知識的社會領域,在教育過程中可謂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社會領域究竟是什麼?其意義為何?學生學習此一領域的目標在哪?不論是教材編輯者或者是進行實際教學的教師,都應該對此有所了解,才能夠編選適切的教材內容、真正落實社會領域的教學,並且確保學生能達到真正的有效學習。因此本章將逐一探討有關社會領域的沿革、意義、傳統、性質與特色,以更加了解社會領域的內涵。 貳、社會領域的沿革 要瞭解社會領域的意義,首先,應先瞭解社會領域在我國教育史中的演進過程。「社會科」的科目名稱首見於民國12年,當時教育部所公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中,國小需學習公民、歷史與地理;初級中學課程則有「社會科」。到了民國37年,國小中低年級的歷史、地理與自然科併稱為「常識」,高年級才稱為「社會科」。民國57年,國小低年級改設生活與倫理及常識兩科,中高年級的「社會科」教材內容則包含公民、歷史、地理;民國67年又取消常識科,改為一至六年級皆通稱為「社會科」。時至民國82年,修訂後的國小課程標準仍稱為「社會科」,但其所涵蓋的範圍擴增至包含有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學科內容,並將人類文化學併入在社會學當中(教育部,1993)。 到了民國92年,教育部頒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指出,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因此,也進一步將一至九年級均更名為「社會學習領域」,其中一至二年級課程,將社會學習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合併為生活課程,此次的社會學習領域內涵則增加了自然科學、哲學、道德,以及宗教與藝術等內容。但須注意的是,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單純只是學科名稱。除必修課程外,各學習領域,得依學生性向、社區需求及學校發展特色,彈性提供選修課程。學習領域之實施,也應掌握統整之精神,並視學習內容之性質,實施協同教學(教育部,2003)。 由上述歷次社會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可以發現,社會科的科目名稱和學科範圍是從分科走向合科,所涉及的學科範圍日益增多,呈現所謂科際整合的趨勢。另外,也給了教師及學校越來越多的彈性空間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貼近因材施教的精神。 至於,為何在九年一貫課程為何要以社會學習領域代替社會科呢?陳國彥(2001)認為此目的之意圖在於以學術領域來代替科目。社會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而產生的知識領域,其中人的環境又包含了自然的物理環境、人造的物質環境、人造的社會環境以及自我與超自然的精神環境,所以社會領域就是整合這些面向間互動關係的一個統整性領域。而秦葆琦(2000)則認為社會科與社會領域之間的關係,在於過去學科數目多而繁雜,使學生的學習易流於瑣碎且負擔沉重,因此,改以領域取代過去的科目。黃炳煌(2002)認為九年一貫課程是首次嘗試追求統整,不同教科書編輯、不同教師會有不同程度的統整,為求避免在實行上的困難,所以採用社會領域一詞,代表社會科不是學術上一個科目,而是學習的範疇,並作為教學時間分配的單位。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社會領域和社會科的差異在於以「領域」取代「科」,前者更加強調了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時「統整」、「融合」的角色。如同美國社會科協會(NCSS)在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中提到:「社會科就如同交響樂團,某年級或某學科課程是它要演奏的樂曲,有時候一門學科如歷史是主奏,領導其他學科樂器輔奏;又有時候多學科就如同多種樂器合奏,來達成作曲者的意境與主題。而演奏水準的高低,要依賴以下人員的配合:如同作曲者的社會科課程設計者、如同各項樂器的各個學科、如同舞台布景的課程專家、教師、學校設備及教學資源,以及如同指揮和演奏者技巧的學生、教師與課程設計者的能力」(轉引自陳麗華、王鳳敏譯,1996)。成功且完整的社會科是需要融入其他不同學科,使其更加茁壯、多元與豐富的,也才能真正達成社會科所要達成的目的,所以稱為社會領域將比社會科更能表現出其統整的特色。 參、社會領域的意義 社會領域是一門有關人的科學,沒有任何一門領域的課程會比社會領域課程和人類的關係更密切了(Chapin & Messick,1996)。如同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的課程綱要中也揭示了,社會領域是統整人與自我、人與他人及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也重視人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性(教育部,2003)。但是,環境與時間都是不停改變與流動的,所以隨著整個世界情勢與時代背景的變動、每個國家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影響,以及不同年代的意識型態改變,社會領域的內涵與定義也有所差異。因此,以下將探討社會領域的傳統、性質與特色,以幫助吾人瞭解社會領域的意義。 一、社會領域的傳統 長久以來,學者對社會領域的內涵都有莫衷一是的分歧觀點,有重視適應社會環境者與公民教育者,亦有解決問題取向或是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取向者。茲說明如下: 歐用生(1989)認為社會科可由以下幾個觀點來看: (一) 公民教育的社會科:社會科的主要目的在傳遞公民資質,訓練兒童 成為好公民。此觀點比較保守,旨在維持既有利益,文化遺產可經傳遞給下一代而獲得保存。 (二) 個人發展的社會科:社會科的目的在協助兒童將其各方面潛能發揮到最高點。目標是在發展身心健康且具有生產性的社會成員,教學方法是兒童中心,非學科中心的。 (三) 反省思考的社會科:此觀點認為社會科的目的在協助兒童發展,並使用反省思考的能力。社會科最重要的是要教導兒童如何思考,學生學會思考過程,就能進一步應付複雜的環境,實際處理問題。 (四) 社會科學的社會科:社會科教育主要是在使兒童獲得社會科學的知識,包含了歷史、地理、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兒童要學習此領域的主要概念,且主動的尋求社會科學的問題和答案。 (五) 理性決定和社會行動的社會科:社會科教育要教導學生如何做理性的決定,並且依據這些決定採取行動。兒童要依據自己的價值體系,面對個人和社會的問題,成為一個懂得反省和有責任的人,並謀求改善自己和社會的生活。 呂愛珍(1993)則將不同學者所定義出的社會科分為以下四類: (一) 社會科是培養兒童適應社會環境的科目:兒童處在多變且複雜的環境中,隨時可能面臨各種困擾,為適應現今生活且為未來準備,社會科應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 (二) 社會科是培養兒童建立人群關係的科目:社會由人合居而成,社會亦不得脫離個人而進步。因此人要了解人與人間的關係及建立關係的方法。社會科的學習,提供了有關人群關係方面的認知,使個體有效的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三) 社會科是培養兒童繼承文化遺產的科目: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及文物制度等,這些特色的表現能給後代子孫良好啟示,並產生認同感及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 (四) 社會科是培養兒童思考能力的科目:社會科的設置是為了指導學生有探究的學習能力,思考社會存在的問題,並有效的參與團體活動。 Brophy & Alleman(1996)認為可從以下五個層面解讀社會領域的重責大任: (一) 傳遞文化遺產:歷史是人類傳承長期累積的智慧結晶,藉由傳統知 識與價值的傳遞,可以提供學生將來做決定的架構。 (二) 傳授社會科學知能:希望學生藉由社會領域的學習,能精熟社會科學的概念與通則。 (三) 培養反省思考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做決定和解決問題,培養反省思考能力。 (四) 啟發社會批判能力:藉由社會領域提供學生機會去體驗、批判和修正過去的傳統、存在於社會中的習慣等問題。 (五) 發展個人:藉由一連串公民訓練課程,察覺自己能力並發展積極自我。 陳麗華(2002)則參照Barr,Berch與Shermis(1977)的分析,區分社會學習領域為四個傳統: (一) 公民資格傳遞模式:透過教科書背誦、講述、問答等教學技術,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以作為做決定的參考架構。 (二) 社會科學模式:學生必須發現和應用每一門社會科學其蒐集和驗證知識的特殊方法,精熟社會科學的各種概念、過程和問題,以作為做決定的基礎。 (三) 反省探究模式:做決定的知能是透過反省探究的過程來形塑與訓練,在此過程中所用的知識,是源自於公民做決定和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 (四) 反省實踐模式:透過不斷的反省實踐,啟發學生的歷史意識、批判意識,培養民主溝通的能力與態度,最終能採取負責任的社會行動。 綜合上述,可以歸納出社會科除了注重基本的學科知識傳授,使兒童對經濟體制、政治情勢、國家歷史與地理有所了解,傳承固有文化之外;也重視透過社會科的傳授,對社會產生影響,強調學生透過反省探究和實踐,逐漸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並且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良好公民。最後,在個人方面亦注重個人潛力的發揮與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參與團體生活學會與人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並且進一步解決自己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問題。 二、社會領域的性質 誠如上述所言,社會領域有其基本的傳統,然而學者對社會領域的看法與內容亦會隨著時代的洪流、不同教育觀點而有所修正。民國92年,教育部頒訂了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希望透過後現代思維,打破傳統的課程設計概念,尊重學生個體發展,進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公民。 就其性質而言,九年一貫的社會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所產生的知識領域(教育部,2003)。廣義來說,人的環境包括: (一) 自然的物理環境(如山、川、平原等),此屬人生的生存(survival)層面,與自然科學、地理學有關。 (二) 人造的物質環境(如漁獵、游牧和農耕所使用的工具,商業用的貨幣,工業用的機器設備,交通用的車子、輪船等),此環境屬於人生的生計(living)層面,從縱的方面來看,它與歷史學有關,從橫的方向來看則和經濟學有關。 (三) 人造的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國家等組織及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此環境屬於人生的生活(life)層面,主要與政治學、法律學及社會學等學科有關。 (四) 自我(反省與表達)與超自然的精神環境(如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此環境屬於人生的生命(existence)層面,涉及每個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與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處理精神層面的學科有關。 人的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等四大層面,是彼此相互關連的,而社會學習領域正是整合這幾個層面間的互動關係,並涵蓋了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展、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多元化的學習內容之統整性學習領域。 綜而言之,九年一貫的社會領域的性質是,在知識層面方面除了傳統的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學、政治與心理等六大社會學科,更涵蓋了其他與人的環境相關的學科,如自然科學、法律、哲學、宗教、藝術等。另外,兼顧了個人的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四大層面,不只是讓學生學會如何了解所處環境、適應社會,更期望他們能達成發展潛能、自我實現,並且進一步有能力改善環境。 三、社會領域的特色 在了解了社會領域的沿革、傳統與性質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現行的社會領域課程不論是在其背景精神或是實際內容上,都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觀念的改變與創新而逐漸演進、蛻變。接著要分析的便是現行的社會學習領域究竟有何特色,以期讓大家更為了解社會領域的內涵與意義。 張翠倫(2003)提出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的特色,可從以下四方面來看: (一)學習目標方面:除了重視個人發展、公民資質與世界觀的培養,及注重社會科學的內含及強調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價值判斷等能力。為了因應社會變遷還增加了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運用科技和資訊等方面的能力,具有時代性。 (二)學習內容方面:順應社會多樣化的需求,社會學習領域擴大了學習範圍。以九大主題軸為學習內容,另融入家政、生涯、資訊、環境、兩性、人權教育等新興議題。 (三)課程設計方面:採課程的『再概念化』,強調課程的動態循環與開放;反學科本位課程,主張學科的統整與跨越:重視多元文化且同時增加了後現代課程的特色。 (四)課程組織方面:不再侷限傳統歷史、地理、公民等基本學科,而是擴及整合社會科學中的各個層面,朝向跨領域科際整合的模式發展。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社會學習領域在內容與精神上,顯現出破除傳統 教學弊病與帶動領導教學新趨勢的決心,其特色如下(李惠雯,2007;翁安 明,2003): (一)強調知識領域統整與協助學生社會化的基本理念:真實的世界是整體的,因此建立起不同知識領域的聯絡,社會學科與自然、人文等統整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將對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有正面的助益。 (二)以學生為本位及培育公民能力的目標: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的目標擺脫以往概念灌輸的方式,改以學生為本位的社會生活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方面的能力。 (三)跨越領域的主題軸課程:人與空間、人與時間、演化與不變、意義與價值、自我人際與群己、權力規則與人權、生產分配與消費、科學技術與社會、全球關連等九個主題軸,每個主題軸都可能包含若干不同學科領域,然後由淺入深、重複累進出現。如此作法可使學生看到最完整的畫面,自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 (四)訂定能力指標,發展課程與教學評鑑功能:由於九大主題軸較為抽象,於是進一步發展出較具體的能力指標,以做為學校或教師設計彈性課程與教科書編寫、審查及發展能力測驗的依據,藉此確保教育的品質。 綜上所述,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的特色可以整合如下: (一) 強調統整與合科:過去國中社會採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等三科的方式呈現,較強調社會科的學科知識,重視知識的系統性。而社會領域則強調知識的統整及能力本位,期望學生的學習具有「意義化(signification)」,並達到學習的「內化(internalization)」、「類化(generalization)」與「簡化(simplification)」的功能。 (二) 以九大主題軸為架構:不採用敘述性或概念性的課程,而是將生活中的概念分成九個主題軸。此九大主題軸顯示出社會領域的學習內容,不僅涵蓋傳統的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學、政治與心理等學科,也加入現代的科學技術,和全球關連等議題,不僅擴大了學習範圍也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完整。 (三) 以學生為本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強調的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的互動,強調的是以人為主體的價值觀。所以社會領域的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將學生視為主動探索者和知識建構者,並希望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以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其能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並且進一步有改善環境的行動。 肆、社會領域的目標與演變 目標是行動的遵行指標,有了確定的目標,才能在思考下準確的朝向預計方向前進,邁向理想、進而實現。因此,任何教育課程在制定時,首要工作是先確定教育目標。待有了明確的教育目標後,才能進ㄧ步安排及選擇適切的課程與教材。而教育目標的制定,則應根據現實情況產生、注意不失彈性以及要兼顧表現活動之自由(呂愛珍,1993)。在了解了社會領域的意義後,以下將進一步探討社會領域目標的論述與我國社會領域課程目標的演變過程。 一、社會領域目標的論述 社會科的基本目的在於,培育有參與社會的行動能力之良好公民、發展兒童潛力與思考力、建立人與人及其他事物之間相互的關係以及適應未來變動的社會。因此,社會科教育活動依據上述原則,也有了相對應的社會領域教育目標。Evans & Brueckner(1990)曾提出,社會科的一般性目標有四項: (一)學習基本的地圖及地球儀的閱讀能力,包含了位置、自然區域的確認及理解、使用線索、符號與圖例、分類等,並且將這些技能實際運用於真實生活情境。 (二)運用圖書館和研究報告的技巧蒐集資料,參與社會科所模擬的任務與群體計畫。 (三)獲得基本知識,包含對歷史、自己的與別人的文化遺產的欣賞與認識,並知道社會的不同功能與兒童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四)知覺全球化的關係與情況,並能分析其中所造成的影響與互相依賴。 黃炳煌(1991)則提出,理想的社會科目標,其實質內容必須能合乎下列的規準: (一)兼顧認知、技能和情意三個目標領域,並注意提升至高層次的目標以及過程目標的達成。 (二)在充滿變數和未知的多元社會中,要培養兒童具有應變及解決衝突的能力,且增進民主素養、鼓勵社會參與。 (三)社會科的基礎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重點是人。所以社會科教育目標應以「人」為主體,除重視兒童社會角色的形成,也要兼顧兒童個性發展的需要。 另外,陳國彥(2001)則在探究不同學者所提出的社會科目標後,進ㄧ步提出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應有下列的特徵: (一)獲得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與其他領域知識的關聯,發展出較高層次的知識,如通則、應用與理解。 (二)獲得學術研究與解決問題的技能。 (三)發展出民主社會、多元文化與全球相互依賴所需的態度與價值觀。 (四)提供機會給學生發展出在群體行動的能力,並建立起未來為社會貢獻的意願、評價社會的知覺與改善社會的能力。 美國社會科協會(NCSS)也提出社會科的目標有三(轉引自陳麗華、王鳳敏譯,1996): (一)在認知層面,要成為好的批判思考者、媒體識讀者、反省性文章撰寫者及社會現在批判者。 (二)在技能方面要加強學生資訊獲得、組織、詮釋和應用,並且學會問題解決的評估、以同理心和人互動。 (三)在價值層面要堅守基本人權,周延探討社會議題的不同立場並採取適當的公民行動。 綜上所述,社會科教育的目標除了傳授包含歷史、地理、公民等社會科學課程,使學生具備有基本的相關知識、概念與技能,如讀圖、資料蒐集、圖書館應用、撰寫研究報告;更注重情意方面的目標,如培養學生尊重多元、參與社會、關懷他人的態度;並進ㄧ步擁有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我國社會領域課程目標的演變 課程的目標對於課程的選擇與安排具有相當的指標性,以下將探討我國不同教育階段中,社會科課程目標的演變與差異,了解歷次課程改革所強調不同面向,以期能更進ㄧ步透徹了解現行課程綱要中,所期望透過教學要達成的社會領域目的,及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我國教育部於民國六十四年頒布的社會科課程目標包含以下四點: (一)指導兒童從學校、家庭、社區等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體驗群己關係,以養成適應社會的基本態度與能力,實踐我國固有的倫理道德,發揚固有的民族精神。 (二)指導兒童從歷史的演進,明瞭中華文化的淵源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以培養愛民族、愛國家的情懷,發揮團結奮鬥、合作進取的精神。 (三)指導兒童從鄉土地理及我國的自然環境中,明瞭環境與民生的關係,以養成熱愛鄉土、改善環境的知能,激發建設地方、建設國家的意願。 (四)指導兒童從倫理、民主、科學的實踐過程中,了解近代文化的發展、激發莊敬自強、革新創新的精神。 由上述目標可以發現,這時期的社會科教育強調的是國家思想與民族精神,注重培養公民的倫理道德、發揚我國固有文化。並且透過對自己國家歷史與地理的了解,讓學生具備愛國、愛鄉、為民族的團結奮鬥情操。注重的是群性而較缺乏個人的主體性。 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氣的改變,教育方面也有了適當的變革以順應社會的潮流與趨勢,因此在民國八十二年的社會科新課程目標也有了以下不同的面向: (一)培養兒童適切的自我概念,建立合諧的群己關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發展健全的人格。 (二)輔導兒童了解其生活環境及本國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培養其愛鄉土、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操。 (三)輔導兒童了解世界大勢,擴充其視野及胸襟,以培養平等、互惠、合作的世界觀。 (四)輔導兒童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奠定適應民主社會生活的基礎,並發展積極的人生觀。 在新課程的目標中多了以人為主體,亦即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開始重視兒童的自我發展與概念,強調個人解決問題、做決定、批判思考等獨立生活能力。並且從對自己國家擴充到對世界情勢的了解與認識,培養學生具有世界觀及尊重多元的包容心。 到了民國九十二年所頒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總綱中便闡明要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及國際意識」及「終身學習」之國民。所以九年一貫課程中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除了重視社會科學基本知識概念的獲得,更希望培養學生具有批判思考、價值判斷、解決問題、探究與創造的能力,以及對本土、國家產生認同,並具備社會參與、關懷世界的態度。另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及網路的快速發達,人類對科技的依賴與需求日益增加,資訊處理能力也成為社會領域課程目標的一部份。社會學習領域規劃的十個課程目標如下: (一)了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二)了解人與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三)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四)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以及世界觀。 (五)培養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六)培養了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發展積極、自信與開放的態度。 (七)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九)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十)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綜觀之,社會領域的目標從原先的培養兒童成為符合社會要求與期待的「社會人」,強調愛民族、愛國家,一味灌輸愛國愛家、重視傳統文化的觀念;轉變為逐漸重視兒童主體在民主社會生活的適應,且也要求建立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又擺脫了以往概念灌輸的傾向,注重學生生活能力及與環境的共榮共存。可以發現其過程是,由重視團體生活規範,轉為強調兒童個人發展;由重視文化傳承,轉為強調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由重視認識所處環境,轉為強調人與環境的互相影響與共存。 另外,由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與前文所提社會科目標的論述作一比較。可以發現,雖然在讀圖、分類等社會科學學科技能於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及蒐集資料、圖書館運用等目標,現行的社會領域課程目標未額外加以強調。但在認識與認同本土的文化遺產、全球化的了解、公民態度與價值觀的建立、社會科學基本知識的學習、兒童自我發展與反省思考能力的培養、人際互動、研究能力等方面,都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顯示社會領域課程目標的發展能反映出時代潮流的趨勢。 伍、結語 以我國社會領域的歷史沿革來看,其發展是由分科走向合科、由瑣碎零散的科目走向注重不同面向間互動關係的統整性課程,充分反應了社會領域的意義,以及其教材內容與目標會順應時代潮流而改變。社會領域重視社會科學知識與概念的學習,藉由聽、說、讀、寫、算與研究的技能,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等能力,進而達到社會參與及社會行動的目標,如此藉由社會領域教學以傳遞公民資質,培育出適應良好的公民,營造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懷與參與。 由此可知,社會領域的內涵是廣泛而周全的,包含了知識、技能、價值與社會參與等層面,更注重個人與周遭環境的互動能力,並且能夠進一步增進社會整體的發展及進步。其以「人」為主體逐步拓展學習的範圍,包含時間、空間與人物、事件等,從個人的生活周遭環境出發,逐漸擴散到探究到整體生活世界。透過社會領域的學習,我們期望學生有能力更加適應當前多變、多元的社會,成為能與環境共存共榮的世界公民。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