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經典名著文庫
人生的智慧
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
原文作者:
Arthur Schopenhauer
作 者:
亞瑟‧叔本華
譯 者:
李潤萍
、
吳峰峰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名著文庫
出版日期:2022/12/01(1版1刷)
ISBN:978-626-343-405-9
書 號:1D6B
頁 數:184
開 數:25K
定 價:250元
優惠價格:198元
滿額優惠好康
1/15─2/14下單即贈《消費心理好好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滿額優惠折扣
1/15─2/14五南線上國際書展全館滿499再9折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 叔本華 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 尼采 本書選自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德文原版直譯。書中闡述生活的本質及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從三個層次漸進梳理:品性,或人是什麼?財產,或人擁有什麼?地位,或人在他人評價中的位置。金錢、名譽、健康、閒暇……對所有左右人們的幸福感的要素逐一剖析。 附錄《走近叔本華》及《附錄和補遺》的背景介紹。
亞瑟·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著名德國哲學家,著名的悲觀主義者、唯意志論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包括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甚至存在主義的哲學名作,影響極為深遠,是哲學史上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柏拉圖、康德、貝克萊。肯定康德,否定黑格爾。著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源》、《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三本著作。
李潤萍、吳峰峰
如何理解叔本華/鄧曉芒
引言
第一章 幸福的三個層次
自我是決定幸福與否的主要因素
個體的精髓正是其意識的構成
健康的乞丐比體弱多病的國王更快樂
人生的真諦在於遵從個性
內在貧瘠使富貴者與貧困者無甚區別
第二章 如何看待自我
自我品質才能帶來至高的幸福
只有﹁健康的土壤﹂上才能結出﹁快樂的果實﹂
樂觀和美貌的人更容易幸福
痛苦與無聊是幸福的兩大勁敵
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平庸之人易感到無聊
幸福皆隨我而生,如我所見
人類獲得快樂的三個層次
別讓你的人生成了﹁活死人墓﹂
天才總是孤獨又特立獨行
痛苦的兩大根源:物質匱乏與精神空虛
庸俗之人的鑑定標準在貧瘠使富貴者與貧困者無甚區別
第三章 如何看待財富
財富如海水,越喝越渴
窮人比富人更容易揮霍無度
足夠的金錢才能帶來自由的生活
出身貧寒的人亦有優勢
第四章 如何看待別人的評價
過於在乎他人看法是人性的弱點
別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世俗的目光虛幻而空洞
遠離虛榮帶來的痛苦與不幸
驕傲植根於信念之中
謙虛不一定是美德
所謂地位,不過是一個謊言
名譽的定義
公民名譽:公民自身直接展示的品質
公職名譽:地位越高,名譽也越高
性別名譽:女性名譽比男性名譽重要
騎士名譽:狹隘的人造原則
為了名譽,既動口,也動手
名譽與暴力毫無關係
智者從不相信暴力
真正欣賞自身價值的人會漠視誹謗
﹁騎士名譽準則﹂是徹頭徹尾的迷信
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的﹁騎士名譽﹂
名譽曇花一現,名聲永垂不朽
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代
卓越的思想無法被愚人領悟
不朽之作敢於蔑視時代
偉大的心靈和頭腦才具有絕對價值
虛榮者關注名聲,睿智者創造思想
果實需要整個夏季成長
名聲的真相
附 錄 走近叔本華
《附錄和補遺》與轟動世界的滯銷書作家
亞瑟‧叔本華 年表
別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若我們能夠對「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外人對他的看法」這兩者的價值進行正確評估,這對我們的幸福將大有裨益。「一個人的自我評價」是我們人生中發生的一切並構成了人的一生,簡言之,它們是前文有關個人品質與財富部分中所列出的各項內容,且都只發生於個人意識之中。」外人對他的看法「也只囿於他們的意識,是我們在其眼中的形象以及由它激發出的想法1。但對個人而言,這並非即時直觀的存在,它只能對我們造成間接迂迴的影響,以及指導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只有當別人的看法使我們對自身的看法有所改變時,才談得上是對我們有所觸動的。 除此之外,他人的看法對我們無關緊要,而隨著時間流逝,一旦我們認識到大多 數人的思想是多麼膚淺,觀念是多麼狹隘,態度是多麼卑劣,性情是多麼乖張,見解是多麼荒謬,自然會對此淡然處之。此外,由經驗也可以知道,一個人在對他人毫無忌憚或認為自己的言論不會傳到他人耳中時,會做出怎樣尖酸刻薄的評價。了解這些後,他人的看法自然也就不會在我們心中引起任何波瀾。若有機會看到偉人們備受一眾蠢材蔑視,我們應明白過於重視他人的觀點,那可真是抬舉他們了。 無論如何,當一個人無法從自我和外在財富中找到幸福,而是要從他人對自己的 看法當中才能獲得滿足,這就實屬不幸了。因為,人類存在的基礎以及幸福的基礎,首要便是身體健康,其次則是悉心維護個人獨立與自由的能力,這些才是關鍵要素。而像榮譽、地位、名望這些東西,無論我們多重視,都無法與關鍵要素相提並論,在必要之時,所有人都應該毫不猶豫地將之捨棄。 我們要及時認清一個樸素的真理:每個人必須真實地生活於自我的皮囊當中,而 不是生活在別人的看法當中。因此,我們個人生活的實際情況—健康、性格、能力、收入、伴侶、子女、朋友、住所等,比他人對我們的看法重要得多,若無法認清這一事實,我們將陷入不幸。若有人堅持認為榮譽高於生命,也就意味著,將他人的看法澈底凌駕於生活與幸福之上。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個平淡事實的誇張表述—我們若想在世界上有所建樹,名譽聲望,亦即外人對自己的看法是不可或缺的,我將在稍後再探討這一問題。 我們發現,人們全心全意、竭盡全力、排除萬難想要追求的一切,其最終目的只是獲取他人的誇讚,將職位、頭銜、勳章、財富甚至知識2與藝術作為終極追求,都只是為了得到他人更多的敬重,這難道不是人類愚蠢的可悲證據嗎?過於看重他人的意見是一種慣常的錯誤,這或許是人性當中天生的弱點,也或許是文明與社會演化的結果。但不論根源是什麼,它都會對人類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並危及我們的幸福。顧忌「別人會怎麼說」,可以視為一種奴性,原因在於人們對他人的評價感到畏懼,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弗吉尼厄斯3將匕首插入他女兒的心臟。 許多人為了死後的榮譽而犧牲平靜、財富、健康甚至生命。這種情感對於想要控制他人的人來說堪稱利器—在各種」塑造「人的手段中,維持和強化榮譽感都占據了重要地位。但就人的幸福而言,榮譽感又完全是另一回事。 1 容我做如下評論—生活中那些光鮮奪目、氣派非凡、耀武揚威、盡享榮華富貴又好大喜功的上層人士,有充分理由可以說:我們的快樂完全源自外界,因為它只存在於他人的頭腦之中。 2 一個人擁有的知識在他人眼中才有價值(柏修斯,第一冊,第二十七頁)。 3弗吉尼厄斯,《坎特伯利故事集》中〈醫生的故事〉一篇的人物,弗吉尼厄斯為了自己的女兒不落入強取豪奪的法官阿比烏斯之手,而將女兒殺害。 譯者注。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