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經典名著文庫
-
宗教,哲學
偶像的黃昏
Götzen-Dämmerung
原文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作 者:
〔德〕尼采
譯 者:
衛茂平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名著文庫
出版日期:2022/05/01(1版2刷)
ISBN:978-957-763-432-0
書 號:1D1T
頁 數:280
開 數:25K
剩餘庫存:29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350元
優惠價格:277元
滿額優惠好康
1/15─2/14下單即贈《消費心理好好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滿額優惠折扣
1/15─2/14五南線上國際書展全館滿499再9折
「凡是無法殺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出自本書〈格言與箭〉) 1889年初書稿刊印出版之際,拿著思想錘子向永恆的觀念偶像進擊的哲人,此時已陷入意識不清的瘋狂狀態。……書名中所謂的「偶像」是指:「那些迄今被稱作真理者」,而「偶像的黃昏」就意謂著:「舊的真理邁向終點」。用錘子思考的尼采,要對所有「偶像」重新估價,並且指出那些被視為最有智慧的人如何對生命採取了否定的態度,讓自己的生命成了受到質疑的對象。 這本晚期著作可說是作為異端哲學家尼采的思想總結之作,內容濃縮了他成熟期思想的要點,包括:形上學批判、語言哲學、道德批判、藝術理論的觀點。同時,作為歐洲第一個頽廢病案例的蘇格拉底,也再度成為焦點而特闢專章分析。飽受疾病纏身的尼采,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與歐洲文化生命的康復,哲學批判與病理學分析對他來說是同一回事,目的都指向於衰敗的生命如何重獲新生。……始終在和生理上與精神上的病魔戰鬥的尼采,從不服輸。尼采的哲學並無意於證明什麼才是最後的真理,他宣稱只有衰敗的人才想要證明自己生命的價值,高貴的生命只是發號施令,從不需要找理由來證明自己。 ──劉滄龍(〈關於《偶像的黃昏》〉節錄) ------------------------------------------------------------------------------ 本書最初標題是《一個心理學家的閒逛》,後來改稱為《偶像的黃昏》(又寫作《偶像的黃昏: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譯者以KSA版為底本,並採用KSA版據校勘性的注釋及Pütz版的注解。另收錄有Pütz版、KSA版的編者說明,提供另一種參考的面向。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經典著作有《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不合時宜的沉思》、《重估一切價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朝霞》、《悲劇的誕生》等。
衛茂平,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身為高校德語老師,他幾十年來潛心翻譯,已出版譯著三十餘部,同時在中德文學交流史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
推薦/關於《偶像的黃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劉滄龍
KSA版編者說明
Pütz版編者說明
前 言
格言與箭
蘇格拉底的問題
哲學中的「理性」
「真實的世界\如何最終成了寓言
作為反自然的道德
四種大謬誤
人類的「改善者」
德國人失去了什麼
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
我感謝古人什麼
錘子說話
譯後記
名詞索引
Pütz版尼采年表
關於《偶像的黃昏》 1888年是尼采神智清醒的最後一年,《偶像的黃昏》(Götzen-Dämmerung)作為尼采晚年的重要著作便於該年完稿。本書另題為「如何用鐵鎚進行哲思」(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rt),1889年初書稿刊印出版之際,拿著思想鐵錘向永恆的觀念偶像進擊的哲人,此時已陷入意識不清的瘋狂狀態。根據尼采自己在《瞧這個人》(Ecce homo)中的解釋,書名中所謂的「偶像」是指:「那些迄今被稱作真理者」,而「偶像的黃昏」就意謂著:「舊的真理邁向終點」。用鐵鎚思考的尼采,要對所有「偶像」重新估價,並且指出那些被視為最有智慧的人如何對生命採取了否定的態度,讓自己的生命成了受到質疑的對象。 《偶像的黃昏》被尼采視為《華格納事件》的攣生之作,書名戲仿了華格納的歌劇《眾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華格納事件》出版於1888年9月,作為時代偶像的華格納在該書中被尼采當作歐洲現代頽廢病的案例,藉著這個病例的分析診斷來清算現代性的價值。對於頽廢病加以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展開尼采後期思想所關注的現代性批判。尼采自認跟華格納一樣都是現代頽廢病的患者,但是只有他才有病識感,並且孤身力抗時代的病魔。《偶像的黃昏》所針對的不再只是像華格納這樣的當代偶像,而是直擊那些迄今為止被當成永恆偶像的真理,同時也要批判諸多現代理念與意識型態。 這本晚期著作可說是作為異端哲學家尼采的思想總結之作,內容濃縮了他成熟期思想的要點,包括:形上學批判、語言哲學、道德批判、藝術理論的觀點。同時,作為歐洲第一個頽廢病案例的蘇格拉底,也再度成為焦點而特闢專章分析。飽受疾病纏身的尼采,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與歐洲文化生命的康復,哲學批判與病理學分析對他來說是同一回事,目的都指向於衰敗的生命如何重獲新生。對臺灣讀者來說,即使沒讀過尼采的著作,大概也聽過這句廣為人知的格言「凡是無法殺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它就出自本書〈格言與箭〉一章。始終在和生理上與精神上的病魔戰鬥的尼采,從不服輸。尼采的哲學並無意於證明什麼才是最後的真理,他宣稱只有衰敗的人才想要證明自己生命的價值,高貴的生命只是發號施令,從不需要找理由來證明自己。尼采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雖然拖著病體,仍要高昂地吹響反擊的號角,為文化生命指出破舊翻新、重獲健康的可能途徑。 尼采在思想成熟的後期本來打算寫一部代表作,預定的書名是《重估一切價值》,後來並未落實,不過原先要作為書稿的內容則整編成單冊的形式出版,分別是《偶像的黃昏》、《反基督》、《瞧這個人》,它們都屬於尼采精神崩潰前像火山爆發般噴湧出來的著作,充滿強烈的個人風格。從1886到1888年8月,尼采一直構想著一本書《權力意志》(Wille zur Macht),副標題則是「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到了1888年9月尼采最終放棄了《權力意志》這個書名,本來作為副標題的「重估一切價值」一躍成為主標題,它將由四卷構成,分別是「反基督」(Antichrist)、「自由精神」(Der freie Geist)、「非道德主義者」(Der Immoralist)、「永恆回歸的哲學」(Philosophie der ewigen Wiederkunft)。* 上述出版計畫隨著1889年1月尼采在義大利的杜林精神錯亂後戛然而止,而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Elisabeth Förster-Nietzsche)卻宣稱尼采在1888年完成了《權力意志》,她與尼采友人Heinrich Köselitz(Peter Gast)合作匯集整編了尼采晚年的遺稿,於1906年出版了一本由格言、警句構成的所謂尼采的代表作。然而尼采已於1900年去世,由伊麗莎白所操辦的《權力意志》作為書名及其出版的形式,皆非尼采所構想的方式,部分內容還受到纂改。反對將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當成偶像崇拜的尼采,卻在死後被伊麗莎白塑造成納粹黨人的偶像,這彷彿是歷史對尼采的戲謔與反諷。 尼采思想由於受到納粹的曲解與濫用而跟著捲入二戰政治風暴的漩渦,嚴格意義的尼采哲學探討也因為此一政治牽連而經歷了漫長的復健過程。戰後的尼采思想後來受到海德格與法國多位尼采主義哲學家的關注,才又重新躍上思想舞台。尤其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義大利學者Giorgio Colli和Mazzino Montinari所編訂的考訂版尼采全集面世後,尼采哲學研究也愈趨成熟。至於中文世界的尼采翻譯與研究雖然早在二十世紀初便已啟動,但是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譯本與研究恐怕也要到近二三十年才取得可觀的成績。欣聞五南出版社要出版衞茂平先生翻譯的《偶像的黃昏》,特贅數言以表欽佩之意,並推薦給愛好尼采哲學的讀者。 ----------------------------------------- * 參見Andreas Urs Sommer, “Umwerthung der Werthe” in: Henning Ottmann hrsg., Nietzsche-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 pp. 345. 劉滄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哲學中的「理性」 一 [74]您問我,哲學家都有哪些特異體質?比如他們缺乏歷史的意識、他們對於生成之表象自身的憎恨、他們的埃及主義。 當他們從永恆的視角出發(sub specie aeterni),對一件事進行非歷史化時,——當他們把它做成木乃伊時,自以為在向一件事表示尊敬。幾千年來哲學家們處理過的一切,是概念的木乃伊;沒有什麼真實的東西生動活潑地出自他們之手。這些概念偶像的侍從,當他們朝拜時、他們在殺戮、他們在製作標本,當他們朝拜時,對一切的一切造成生命危險。死亡、變化、年歲,如同生育和生長,這些對他們來說是異議,甚至是反駁。存在的不生成;生成的不……但他們全體,甚至帶著絕望,相信存在者。因為他們無法弄到它,他們就尋找理由,別人為何對他們隱瞞它—— 這裡肯定有一種假象、一種欺騙,以至於我們無法感知存在者:騙子身藏何處?」[——]我們抓到他了,他們興高采烈地大叫,這就是感性!這些感官,它們一向就是這麼不道德,關於這個真實的世界,它們沒有告訴我們真相。教誨就是:擺脫感官的欺騙,擺脫生成、擺脫歷史、擺脫謊言,歷史無非就是對感官的迷信、對謊言的迷信。教誨就是:[75]對迷信感官的全體說不、對人類全部的剩餘說不,這個全部就是「民眾」。當哲學家,當木乃伊,帶著一種掘墓人的表情,去表現單調的一神論! ——尤其要擺脫肉身,這個感官的可憐巴巴的愚蠢的成見(idée fixe)!它負載著世上存有的全部邏輯錯誤,甚至還不像話地反駁,儘管擺出真實的架勢,這已足夠狂妄!…… 二 我懷著崇高的敬意,把赫拉克利特的名字拿到一邊。要是別的哲學家指責感官的明證,是因為它們顯示豐富和多變,那麼他指責感官的明證,是因為它們顯示事物,似乎它們具有持久和一致的特點。赫拉克利特對感官也不公平。其實它們既不以如埃利亞學派 相信的方式說謊,也不以如他相信的方式說謊,——它們根本就不說謊。我們用它們的明證製造出的東西,這才加入了謊言,比如統一的謊言,物性、實體、持續的謊言…… 「理性」是我們篡改感官明證的根源。只要感官展示生成、滅亡、變換,它們就沒說謊……不過,赫拉克利特在這點上將永遠是對的,即存在是個空洞的虛構。「虛假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真實的世界」僅僅是胡編的…… 三 借助我們的感官,我們擁有多麼精細的觀察工具啊!比如這個鼻子,還沒有一個哲學家懷著崇敬和謝意說起過它,它暫時甚至是我們可以支配的最精巧的儀器:能夠分辨[76]即使分光鏡也無法辨別的運動的最小差異。我們今天擁有科學的程度,恰好讓我們下了決心,接受感官的明證,我們學會了使它們更加敏銳,去武裝它們,透徹地思考它們。剩下的是怪胎和「尚且不是的」科學,這指的是形而上學、神學、心理學、認識論。或者形式科學、符號理論,就像邏輯學和那種應用邏輯、數學。在它們中間,真實性根本未曾現身,甚至沒有作為問題出現;同樣沒有作為提問出現,即這樣一種符號協定,正如邏輯, 究竟具有何種價值。 四 哲學家的另一種特異體質危險性同樣不小:這就是混淆始末。他們把那最後到來的東西——可惜!因為那根本就不該到來!——把那些「最高的概念」,這就是那些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現實那蒸發著的最後的霧氣, 作為開端設置在開端。這又是他們進行崇拜的表達方式:高級的東西不允許從低級的東西裡長出,根本不允許長成……教誨就是:所有第一等級的東西,必須是其自身的原因(causa sui)。來源於其他被視為異議,視為價值的不可靠。所有最高的價值均隸屬第一等級,所有最高的概念、存在者、絕對者、善、真實、完美,這一切不可能是生成的,也就一定是其自身的原因。不過,這一切也不可能彼此不同、不可能自相矛盾……由此他們有了自己那令人吃驚的概念「上帝」……那最後的、最單薄的、最空洞的東西被設置為起始,自因,最最真實的存在者…… 人類當初該認真對待病蜘蛛的腦疾!——人類曾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五 [77]最後,讓我們回答,我們以何種不同的方式(我出於禮貌說我們)觀察謬誤和假象的問題。從前,人們把變化、轉換和生成,統統看成假象的證明,看成某種會把我們引入歧途的事物存在的標記。今天,我們相反地看到,正是理性和偏見迫使我們,設定統一、同一、持續、實體、起因、物性和存在,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自己捲入謬誤,強制我們陷於謬誤;根據我們這裡的一種嚴格的覆核,我們對此十分肯定,即此處有謬誤。這同偉大天體的運動別無兩樣。就天體的運動來說,謬誤把我們的眼睛,而在此處,謬誤把我們的語言當作可靠的辯護者。根據其起源,語言屬於心理學發育最不完善之形式的時代。當我們意識到語言形而上學的基本前提時,用德語說:是理性的基本前提,我們就變成了一種粗俗的拜物生靈。 這個生靈到處看見案犯和行為:它相信意志根本就是起因;它相信「我」、相信我是存在、相信我是實體,並且把對於我是實體的信仰,投射到萬物之上——它借此才創造了「事物」這個概念……存在到處被設想,被強解為起因;從「我」這個構想中,才匯出,作為派生,「存在」這個概念……一開始就存在著謬誤的巨大厄運,以為意志是某種起效的東西,——意志是一種能力……今天我們知道,它只不過是個單詞……很久以後,在一個一千倍地得到啟蒙的世界裡,哲學家們驚訝地意識到理性範疇 運用中的可靠性,以及主觀的確定性;他們推斷,這些同樣的理性範疇不可能源自經驗,全部的經驗與此相悖。它們究竟從何而來?[78]在印度如同在希臘,人們曾有同樣的失策: 我們肯定曾經處在一個更高級的世界裡(而不是在一個非常低級的世界裡──這也許曾是事實!),我們肯定曾是神聖的,因為我們擁有理性! …… 其實,至今為止,沒有什麼比關於存在的謬誤更有一種素樸的說服力了,比如像埃利亞學派表述的那樣:我們說出的每個詞、每個句子,都在為這種謬誤講話!即使是埃利亞學派的對手,也受到了他們那存在概念的制約。德謨克利特 就是其中一個,他發明了原子……語言中的「理性」:一個多麼具有欺騙性的老嫗!我擔心,我們無法擺脫上帝,因為我們還相信語法……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