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經典名著文庫
-
社會,社工,家庭,兩性
社會學的想像力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原文作者:
Charles Wright Mills
作 者:
賴特.米爾斯
譯 者:
李康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名著文庫
出版日期:2023/02/01(1版1刷)
ISBN:978-626-343-650-3
E I S B N:無
書 號:1D5Z
頁 數:388
開 數:25K
定 價:450元
優惠價格:356元
滿額優惠好康
1/15─2/14下單即贈《消費心理好好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滿額優惠折扣
1/15─2/14五南線上國際書展全館滿499再9折
就如同書名一樣,本書內容充滿了想像力。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看見米爾斯對當代社會科學與學術界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縱使如此,我們在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出,米爾斯是在試圖力挽狂瀾,希望為社會科學找到適當又有力量的道路。閱讀這本書,除了可以對社會科學有著初步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位社會科學家的努力有所感覺,也對當代社會的處境有所窺見。 米爾斯在著作中所進行的想像力,正是他希望可以成為一種時代心智能力的社會學想像力。他寫這本書,事實上也是在以身作則。 米爾斯所認為的社會科學真正任務,是可以洞悉個人的煩惱乃是深植於社會結構,並且是具有歷史向度。而承載這個社會科學的任務,需要一種心智特質,米爾斯正是以「社會學的想像力」這個術語或符號,來傳達他的起心動念。
賴特.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1916-1962 )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他於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以《權利菁英》(The Power Elite) 、《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和《社會學的想像力》等著作而知名。 米爾斯曾任教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他在知識社會學和美國社會階層研究這二個方面都有傑出的成績;他與葛斯(Hans Gerth)合作編譯的《韋伯社會學文選》,是介紹韋伯社會學思想的重要英文版本。米爾斯1962年病逝於紐約,年僅46歲。
李康 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導 讀
第一章 承諾
第二章 宏大理論
第三章 抽象經驗主義
第四章 各種實用取向
第五章 科層制氣質
第六章 各種科學哲學
第七章 人的多樣性
第八章 歷史的運用
第九章 論理性與自由
第十章 論政治
附論:論治學之道
致 謝
跋
譯後記
米爾斯年表
名詞索引
第一章 承諾 現今,人們往往覺得,自己的私人生活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陷阱。在日常世界裡,他們覺 得自己無法克服這些困擾。而這種感覺往往還頗有道理:普通人直接意識到什麼,又會努力做什麼,都囿於自己生活其間的私人圈子。他們的眼界、他們的力量,都受限於工作、家庭、鄰里那兩畝三分地。而在別的情境下,他們的行止只能透過別人的感受,自己始終是個旁觀者。對於超出他們切身所處的那些抱負和威脅,他們愈是有所意識,無論多麼模糊,似乎就會感到陷得愈深。 而支撐著這種陷阱感的,正是五湖四海各個社會的結構本身所發生的那些看似非個人性 的變遷。當代歷史的諸般史實,也正是芸芸眾生勝負成敗的故事。隨著一個社會走向工業化,農民成了工人,而封建領主也被清除或成為商人;隨著各個階級的起伏興衰,個人也找到崗位或丟了飯碗;隨著投資回報的漲跌,人也會追加投資或宣告破產。戰事一開,保險業務員扛起了火箭筒,商店員工操作起了雷達,妻子獨自在家過日子,孩子的成長也沒有父親的陪伴。無論是個體的生活,還是社會的歷史,只有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有所體會。 不過,人們通常不從歷史變遷和制度矛盾的角度出發,來界定自己所經歷的困擾。他們 只管享受安樂生活,一般不會將其歸因於所處社會的大起大落。普通人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生活的模式與世界歷史的進程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聯。他們通常並不知道,這種關聯如何影響到自己會變成哪種人,如何影響到自己可能參與怎樣的歷史塑造。要把握人與社會、人生與歷史、自我與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必須有特定的心智品質,而他們並不具備這樣的品質。他們沒有能力以特別的方式應對自己的私人困擾,以控制通常隱伏其後的那些結構轉型。 當然,這也不足為奇。有那麼多人,如此澈底、如此迅疾,遭遇如此天翻地覆的變遷, 這是什麼樣的時代?而美國人之所以不了解這樣的劇變,正如其他社會的眾生男女所了解的那樣,是因為一些正迅速變成﹁都只是歷史了﹂的史實。如今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歷史,是世界歷史。置身這個時代的這個舞臺,僅僅一代人的工夫,人類的六分之一就從完全的封建落後狀況,轉變成現代、發達卻又令人滿懷憂懼的狀況。政治上的殖民地獲得了解放,但新型的、不那麼顯見的帝國主義形式卻開始扎根。革命爆發了,人們卻感受到新型權威的嚴密掌控。極權主義社會興起了,然後又被澈底摧毀,或者令人難以置信的大獲成功。資本主義經歷了兩百年的上升趨勢,如今看來,只是讓社會成為某種工業機器的一種方式。抱持了兩百年的企盼,人類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獲得了哪怕是形式上的民主。在低度發展世界,到處都能看到古老的生活方式被摧毀,朦朦朧朧的期待化作了迫不及待的要求。而在高度發展的世界,到處都能看到種種權威手段和暴力手段在範圍上變成總體性的,在形式上也變成科層性的。人性本身現在就擺在我們面前,無論是哪一極的超級大國,都以驚人的協調能力和龐大規模,竭力準備著第三次世界大戰。 如今,歷史的面貌可謂日新月異,讓人們感到力不從心,難以基於往昔珍視的價值找尋 方向。那是些什麼價值?即使在尚未陷入恐慌的時候,人們也常常感到,老派的感覺和思維方式已經瓦解,新的萌芽卻還曖昧不清,導致道德上的阻礙。普通人驟然面對那些更廣闊的世界,自覺無力應對;他們無法理解所處的時代對於自己生活的意義;他們出於自我防禦,在道德上愈來愈麻木,試圖澈底成為私己的人,這些又有什麼奇怪的呢?他們逐漸感到墜入陷阱,又有什麼可驚奇的呢? 他們所需要的並不只是資訊。在這個﹁事實的時代﹂,資訊往往主宰了他們的注意力, 並完全超出了他們的吸收能力。他們所需要的也不僅僅是理性思考的技能,儘管他們獲得這些技能的努力卻往往耗盡了本來就有限的道德能量。 他們所需要的,以及他們感到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種特定的心智品質,能夠有助於他們 運用資訊、發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邊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他們自己又會遭遇到什麼。我的主張是,從記者到學者、從藝術家到公眾、從科學家到編輯,都愈來愈期待具備這種心智品質,不妨稱之為社會學的想像力。 一 具備社會學的想像力的人,就更有能力在理解更大的歷史景觀時,思考它對於形形色色 個體的內在生命與外在生涯的意義。社會學的想像力有助於他考慮,個體陷於一團混沌的日常體驗,如何常常對自己的社會位置產生虛假意識。在這一團混沌中,可以探尋現代社會的框架,進而從此框架中梳理出各色男女的心理狀態。由此便可將個體的那些個人不安轉為明確困擾;而公眾也不再漠然,轉而關注公共論題。 這種想像力的第一項成果,也是體現它的社會科學的第一個教益,就是讓人們認識到: 個體若想理解自己的體驗,估測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將自己定位到所處的時代;他要想知曉自己的生活機會,就必須搞清楚所有與自己境遇相同的個體的生活機會。這個教益往往會是痛苦的一課,但又常常讓人回味無窮。究竟是堅毅卓絕還是自甘墮落、是沉鬱痛苦還是輕鬆歡快、是樂享恣意放縱的快活,還是品嘗理性思考的醇美,對於人的能力的這些極限,我們並不知道。但如今我們開始明白,所謂﹁人性﹂的極端,其實天差地別、令人驚懼。我們開始明白,無論是哪一代人、哪一個人,都生活在某個社會當中;他活出了一場人生,而這場人生又是在某個歷史序列中演出的。話說回來,就算他是由社會塑造的,被其歷史洪流挾帶推搡而行,單憑他活著這樁事實,他就對這個社會的形貌,對這個社會的歷史進程,出了一份力,無論這份力量是多麼微不足道。 社會學的想像力使我們有能力把握歷史、把握人生,也把握這兩者在社會當中的關 聯。這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的任務和承諾。而經典社會分析家的標誌就是接受這一任務和承諾。無論是言詞誇張、絮叨囉嗦、無所不寫的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還是風度優雅、尋根究柢、善良正直的羅斯(E. A. Rose);無論是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還是愛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抑或是敏感糾結的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都具有這一特徵。卡爾.馬克思(Karl Marx)之所以在智識上出類拔萃,根本上基於這一品質;托斯丹.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之所以洞見犀利、諷才卓異;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之所以能從多種角度建構現實,關鍵皆在於這一品質。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深刻與明晰概源於此,萊基(Lecky)的心理學視野同樣建基於此。當代有關人和社會的研究,精華的標誌正在於這一品質。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