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語言、文學
-
中國文學
-
經典文學
孫子兵法通詮
作 者:
厲復霖
、
康經彪
、
張文杰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通識系列
出版日期:2025/02/12(1版1刷)
ISBN:978-626-423-013-1
E I S B N:9786264230056
書 號:1XPG
頁 數:468
開 數:20K
定 價:620元
優惠價格:496元
滿額優惠折扣
2/17~3/31五南開學祭~開啟學習新篇章!全站滿550再95折
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明人茅元儀《武備志》 由此可見,孫子的確是中國承先啟後的兵學大師;孫子著的《孫子兵法》,可說是最早、也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兵學著作。 《孫子兵法》課程一直是陸軍官校大一學生必修的通識核心課程,歸屬於「國文」課程(特色課程)之中。在課程屬性上,《孫子兵法》課程又與戰爭史、軍事倫理學、世界通史等課程相鏈結,亦為「武德教育」課程之一,也是一個跨領域的軍事素養課程。 全書共三大篇,包括 「導論—《孫子兵法》其人其書」 「本論—《孫子兵法》十三篇釋義」 「綜論—《孫子兵法》思想體系」 主要藉由對《孫子兵法》十三篇: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形成一套有系統的戰略戰術思想。並針對各篇的主旨、原典、語譯、闡釋,並結合《十一家注孫子》各家詮文要義,加上戰爭歷史、案例(戰爭實例)、圖表等做對照說明,從而建構出理論、實務、案例的教材。 期使學子及有識之士,能經由本書從認識《孫子兵法》,再擴及各種跨領的運用中。
厲復霖 現職: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中心主任 學歷:陸軍官校正62期、中正理工學院國防科學所博士 經歷:陸軍部隊排長、連長、教官、陸軍官校教發中心主任 康經彪 現職: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歷:陸軍官校正58期、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學博士 經歷:陸軍部隊排長、連長、營長、陸軍官校助理教授 張文杰 現職: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中心主任 學歷: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經歷: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目錄
作者序
導論
一、孫武傳略
二、《孫子兵法》簡介
本論
始計第一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兵者,國之大事
(二) 五事
(三) 七計
(四) 因利制權
(五) 十二詭道
(六) 廟算知勝
作戰第二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日費千金
(二) 兵久四危
(三) 用兵之利
(四) 用兵之危
(五) 勝敵而益強
(六) 貴勝不貴久
謀攻第三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全勝
(二) 謀攻四策
(三) 兵不頓而利可全
(四) 攻戰六法
(五) 擇將輔國
(六) 干軍三患
(七) 知勝五法
(八)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軍形第四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勝可知,而不可為
(二) 自保而全勝
(三) 勝兵先勝
(四) 修道保法
兵勢第五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治(鬥)眾如治(鬥)寡
(二) 以正合,以奇勝
(三) 勢如張弩,節如發機
(四) 以利動之,以實待之
(五) 擇人任勢
虛實第六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致人而不致於人
(二)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三) 以眾擊寡
(四)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五) 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六) 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七) 避實擊虛
軍爭第七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二) 爭利之要
(三) 兵以詐立
(四) 用眾之法
(五) 破敵四訣
(六) 會戰八忌
九變第八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九變之利
(二) 智者之慮
(三)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四) 將有五危
行軍第九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處軍四法
(二) 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三) 相敵三十二法
(四) 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五)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地形第十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地有六形
(二) 兵有六敗
(三) 地形者,兵之助也
(四) 視卒如親
(五) 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地形九種
(二) 兵之情主速
(三)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四)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五) 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逼則從
(六) 順詳敵之意,併力一向,千里殺將
(七) 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火攻五種
(二) 五火之變
(三) 安國全軍之道
用間第十三
一、篇旨
二、詮文
(一) 先知者,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二) 用間五種
(三) 無所不用間
(四) 反間不可不厚
(五) 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綜論 《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
導論 一. 孫武傳略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西元前540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依據相關研究,孫武是舜的後裔,所以後說舜是孫子最早的祖先。在西周的時候,舜的後代胡公被封為陳國的侯爵,在齊桓公稱霸的時候被齊國所滅。陳國公子「完」,流亡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賞識,做了齊國的大夫,從此改名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孫武祖父),攻伐莒國有功,齊景公賜姓「孫」,封采地於樂安。孫書的兒子孫馮,也在齊國做官,孫馮的兒子,便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天才──孫武。 孫子出生的年代,約在齊桓公死後一百年,齊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它雖然屢次攻莒侵魯,實際上國勢卻日漸衰落, 沒有力量去和晉、秦、楚等強大的國家爭奪霸權了。國勢的衰弱是政治腐敗的結果,政治的腐敗必然產生一批政治改革家。當時齊國姓田的貴族和姓鮑的貴族都有一部分力量,他們想聯合一些不 滿現狀的貴族們起來推翻當時的齊王,結果被齊王發覺,便下令捉拿叛黨。孫武和田家是同族,曾經參加政變。所以,在西元前517年左右,孫武為避難就流亡到了南方的吳國。孫武到了吳國後,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即以此為起點,記載了孫子的生平事蹟。根據其內容可將孫子生平區分為:(一)獻兵書;(二)吳宮教戰;(三)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四)急流勇退。以下分別說明: (一) 獻兵書 1.著兵書;成書的要素: (1) 時代背景:內因私人講學風氣盛行;外因諸侯爭霸。 (2) 孫武的主觀條件:出身軍人世家以及齊國先進的軍事思想。 (3) 擷取歷史經驗:多引用古籍兵學智慧。 2.獻兵書於吳王闔閭: 西元前512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閭。《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 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夫?』對曰:『可。』」此即孫子獻兵書的過程。 (二) 吳宮教戰 吳王既讚譽孫子之著作後,繼以後宮嬪妃宮女共180人,讓孫武操練陣法,親自驗證孫子的軍事才能。孫武將這些嬪妃分成兩隊,由吳王的兩位愛妾擔任隊長。操演前,孫武先宣布教制令:「三令五申之」,並詢問宮女們是否了解,宮女回答均已了解;此時,執法者也安排就位。但進行演練時,嬪妃們卻嘻笑不已。孫武以「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再次「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古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其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殉,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惟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三) 西破強楚、北威齊晉 闔閭驗證了孫子的軍事才能,任命孫武為將軍,從此展開其軍事生涯,司馬遷說:「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西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軍千里伐楚。面對強大的楚國,孫武建議吳王採取擾楚、疲楚的策略,削弱其實力,然後迂迴(不正面攻處)深入楚軍之側後方,深入楚國,在柏舉會戰中,吳國以3萬劣勢軍隊擊敗了楚國28萬的優勢軍隊,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後攻下了楚都郢城,使得楚國差一點亡國。然後又北威齊晉;西元前484年,吳軍在艾陵重創齊軍;482年,黃池會盟,吳國取代了晉國霸主的地位,在這些爭戰中,孫武屢建奇勳。吳王闔閭在諸侯間得以顯名,全倚仗孫武的軍事天才和謀略。不過,史書對這些記載僅以寥寥數語簡略敘之,難知其詳。 (四) 急流勇退 在吳「北威齊晉」時,已是闔閭之子夫差當政。夫差昏聵,窮兵黷武,不受勸諫,吳子胥憤恨自殺,而孫武則不知所蹤,可謂功成、名就、身退,而孫武的軍事成就正如〈軍形篇第四〉所說:「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可謂自證其論。 按:司馬遷的《史記》,和趙曄的《吳越春秋》是記載孫子事蹟較為詳細的兩部書;除此之外,漢代以前的古書關於孫子的記載極少,《荀子.議兵篇》、《韓非子.五蠹篇》、《國語.魏語》,都曾提到孫子善用兵,其他有關家世、出身等,一概沒說,因此孫子的身世實在是一個撲朔迷離的疑案,歷代對於孫子都有不同說法和看法。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