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語言、文學
-
中國文學
-
經典文學
禮記道統觀與政教思想
作 者:
陳章錫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0/03/13(2版1刷)
ISBN:978-957-763-892-2
書 號:4X23
頁 數:296
開 數:20K
定 價:400元
優惠價格:340元
滿額優惠好康
1/15─2/14下單即贈《消費心理好好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滿額優惠折扣
1/15─2/14五南線上國際書展全館滿499再9折
本書收錄作者十多年來研究《禮記》的相關期刊論文。《禮記》是儒家學派重要經典,涵蓋孔子以後,孔門七十高弟及其後學,共約四百年間的思想,其內容極為豐富深刻,具有至關重大的文化意蘊,然其思想系統卻也析解不易。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在《生命的學問》中指出:「中國德性之學之傳統,即名曰『道統』。」此道統運行於國家社會,即是政教思想;誠如明末清初大儒王船山《禮記章句》所言:「王者之治天下,不外乎政、教之二端。」本書基於此一思維,以《禮記》的道統觀與政教思想,作為開展的主題。 本書的學術貢獻,在於對《禮記》的思想做一整體性地系統研究,將儒學三大階段的道統觀與政教思想做一有機地呼應連結。屬於原始儒家之思想文化總結的《禮記》,透過宋明新儒家具總結地位之王船山詮釋,以〈大學〉與〈中庸〉二文為體,全書四十九篇為用,可謂體用兼備;再連結到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對《禮記》的詮釋,以有關〈中庸〉道德形上學之講論,作為研究《禮記》思想之立論根基;《禮記》的思想價值,可謂全幅開展。涵攝內聖外王之道的整體弘規,從心性之學傳統所構成的道統觀出發,落到政、教層面的實踐,乃至化民成俗;對於儒學思想的詮釋與理解,充分闡發。《禮記道統觀與政教思想》,經由以上整體研究,有其一定的學術價值與貢獻。
陳章錫 ◎現任 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經歷 新北市板橋國中教師 陸軍預官少尉後勤官 四海工商專校專任講師 空中大學兼任講師 臺北教育大學語教系兼任副教授 臺北科技大學書法社指導老師 南華大學文學系(所)專任副教授、主任 ◎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士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 ◎著作 藝海吟風──陳章錫五十詩書創作展集 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疏解 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
推薦序(曾昭旭)
自 序
【甲編】
壹 《禮記》思想內涵中「道統」義之省察──以牟宗三先生論道統、學統、政統為主軸
一、前言
二、《禮記》「道統」義之理想層面
三、《禮記》「道統」義之實踐層面
四、《禮記》「道統」義在政治、教育措施之實踐原則
五、結語
貳 《禮記》政治思想之形上原理及其開展
一、前言
二、〈哀公問〉之思想內涵
三、〈孔子閒居〉之思想內涵
四、〈仲尼燕居〉之思想內涵
五、 綜說三文政治思想之特質,並與《禮記》及儒學經典互證
六、結語
參 《禮記》教育哲學之總體考察
一、前言:《禮記》內涵特色及本文研究旨趣
二、以性貫情的教育哲學
三、教育制度與教育內容
四、教學方法及考核評量
五、結語
肆 《禮記》化民成俗思想之探究
一、前言
二、制禮之原則方法,以及禮與俗之間的辯證
三、生活禮儀中禮與俗之關聯
四、生命禮儀中禮與俗之關聯
五、禮樂宗教儀式中禮與俗之關聯
六、結語
【乙編】
伍 《禮記》思想系統之探究
一、前言
二、有關《禮記》思想系統之各家說法
三、 《禮記》核心篇章為〈中庸〉、〈大學〉、〈禮運〉、〈樂記〉
四、《禮記》注重養成君子人格並踐履於倫常生活
五、結語
陸 《禮記‧禮運》的政教文化觀──以人情為核心的考察
一、前言
二、〈禮運〉人情論的思想背景
三、「天道、人情」是掌握〈禮運〉全文的綱領
四、「禮義」並用以治「人情」的宗教祭祀觀
五、結語:本文之回顧與展望
柒 《禮記‧王制》政教思想探究
一、前言
二、〈王制〉之思想特色及篇章架構
三、政治制度層面之思想內涵探析
四、教化實施之先期準備:性習相成及分地居民
五、 教民之制、選士絀惡二者並行,重視養老以輔孝悌之道
六、記養老恤孤之制及養老致孝之意
七、結語
【丙編】
捌 唐君毅《禮記》詮釋的特色及其價值意義
一、前言
二、 拈出《禮記》的「尚情」特色及重視〈禮運〉、〈樂記〉二文之價值
三、 推重《禮記》作者能善繼孔孟禮樂之道及回應挑戰的能力
四、對〈禮運〉內容的詮釋
五、對〈樂記〉內容的詮釋
六、結語:唐君毅《禮記》詮釋的價值意義
玖 從王船山「兩端一致論」考察《禮記》教育觀
一、前言
二、兩端一致論之運用
三、政教關係──〈大學〉是體,〈王制〉是用
四、教育理想──〈中庸〉是體,〈孔子閒居〉是用
五、 教育內容──〈文王世子〉、〈內則〉以孝悌為本,禮樂為文
六、 學習歷程──〈中庸〉言上達,〈大學〉言下學,而〈曲禮〉是下學的實質內容
七、 身教為主的人格教育──〈表記〉言修己之道、〈坊記〉言治人之道,二者互為表裏
八、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本書論文刊登於期刊一覽表
推薦序──曾昭旭 章錫早年即從予問學,前後以〈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疏解〉及〈王船山禮學研究〉二論文獲碩士及博士學位。其後遂秉持船山兩端一致之為人為學路數,繼續深入研究,而漸成就其上通於道,有本有源之禮學規模,合漢宋而自成一家之言,良可許也!而本書即其具體成果之展現。 所謂上通於道,以六經言即詩也,船山《詩廣傳》尤其深探詩之上通於芴漠無形而實真誠貫注之鬼神世界、宗教情懷,蓋非哲學之形上思辨可盡其致,而必通過精誠惻怛之道德實踐始足以體驗者也。然後此根本精神下貫於人,始有內聖外王之學,即仁學與禮學也。故道統者,上根於詩,中驗諸仁,而下貫於禮者也。即以仁為核心之詩禮傳家之道也。則章錫之為人為學,始於詩而終於禮,依於仁而通上下兩端於一致,體用兼備,性情貫通,不背船山矩矱,亦可謂儼然有據矣! 唯章錫所論,以道統上通於天,下貫於政教,雖本諸船山,下系唐、牟,而開此統緒者實在孔子。吾故曰船山在儒學史之地位,乃在孔子仁禮相即合一之學;自孟荀分途,歷長期辯證,至船山始復歸於正位。然則吾人紹述船山正學,焉能不點明根源,歸本孔子?而章錫本書則於此略欠,然既丐序於予,則姑借此緣,聊為補述一二,不亦宜乎! 蓋孔子之所以稱至聖先師,對中華文化與民族具莫大貢獻者,實在於以一人之力,規定了中華文化之人本性格,點出了中華民族之摶造進路,使中華文化與民族成為世上連續型文化之唯一範例也(此依張光直說)。而其具體作為,則略有三點: 其一在超越之宗教面,乃在轉傳統以天為本之宗教為以人為本之宗教也(孔子「天生德於予」一語即為最關鍵提點);此即歸本於仁心自覺之良心教,宗教生活與人文生活合一之人文教也,其具體呈現即孝道也! 其二在主觀之心性面,乃在轉傳統階級義之君子小人為人格修養義;故孔子於《論語》廣論君子小人之分,乃在以新觀念詮釋舊詞語也。而人人皆當在自然人(小人)之基礎上,進修上達為人格獨立、能無私愛人(所謂「仁者愛人」)之文化人(君子)之心性修養之道,遂由此全面展開,成為儒家內聖學之中心。 其三在客觀之社會族群面,乃在轉傳統以血緣為準之民族義為以文化理想之認同為準之民族義;此即孔子作《春秋》之大義所在;所謂「尊王攘夷」,所謂「內華夏而外夷狄」,皆從王道(非霸道)、人道(非禽道)、義道(喻於義非喻於利)立論者也。故前列於夷之楚、秦,後可因內化故改列於華也!此開孟子之三辨,亦啟導後來中華民族之發展,以和平融合為最高精神,遂成為廣納百川之偉大民族也;亦即吾所謂「文化的民族主義」,其內涵即視所有人為人而不再有種種基於私利之分化,即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而上述三要義,則統匯於禮,此即禮治之所以異於法治之所在,即在禮可上通於天,而開展為以人文化成為方向之政教兩端也!此在宗教面是意在通天地之至誠,在心性面是意在明修養之常道,在政治社會面是意在定治理之大經。然則禮學之可珍可貴亦朗然在目矣! 然孔子仁禮合一之學,以宋明新儒家專主心性仁學之故而不免於禮有所脫略;即孟子一面言盡心知性知天(上達之學),一面言養氣知言(外擴之學),實屬內聖外王合一之學,亦以是其養氣知言章遂為後儒所輕忽,而專從心學宗師定位孟子矣!及至船山,身為氣學之巨擘,重提禮學之隆重,孔子之本懷始得以完整重現。下及唐、牟,於此亦皆各有所繼承,此乃章錫禮學之源流所在,聊為補述,以章其志,亦以與時賢相期勉焉。是為序。
壹 《禮記》思想內涵中「道統」義之省察──以牟宗三先生論道統、學統、政統為主軸 一、前言 當代新儒家自覺地繼承宋、明儒者的心性之學,亦提倡道統之說。諸大儒對於道統義之理解大體相近,而仍頗有差異,其中以牟宗三先生所論之三統說最為精到。本文即以牟先生「道統」之說為研究視角,考察《禮記》思想所蘊涵之「道統」義,牟先生認為內聖之學即儒家心性之學,其直接之本分乃在道德宗教之完成。本文即循此線索,對此道德宗教之義作一分疏,以牟宗三先生〈略論道統、學統、政統〉一文作為基點,參酌牟先生相關著作,藉以詮解《禮記》之道統說,並予以系統性之表述。 《禮記》約成於漢初七十年間,是自孔子以降四百年來,儒家學派思想之統合,上承孔、孟、荀諸大儒,旁賅曾子、子游、子夏等孔門高弟,及其後繼者之思想。王船山認為《禮記》「顯微同異之辭雖若不一,而於以體先聖復性以立人極之意,其不合者鮮矣。」肯定其書體現儒學思想復性之旨以及挺立人性尊嚴之價值。唐君毅則說:「今就此《禮記》一書,除其述制度者不論,其言義理之文,亦對性情皆無貶辭,其善言情並甚於言性,其言人情為禮樂之原,則旨多通孟子,而大有進於荀子者在。」重視其書善於承繼孔孟性情之教,深入禮樂之原的特色。高明先生則認為《禮記》內容可分為通論、通禮、專禮三大類,如〈禮運〉、〈禮器〉、〈郊特牲〉、〈經解〉等是通論禮意的,〈中庸〉、〈大學〉、〈樂記〉、〈學記〉、〈緇衣〉等是通論與禮有關的學術思想,屬第一類。通禮則分世俗生活規範如〈曲禮〉、〈內則〉及國家政令如〈月令〉、〈王制〉等,屬第二類。專禮則指冠、昏、喪、祭、鄉、射、燕、聘等禮,屬第三類。其分類頗清楚,本論文之探討則以第一類通論禮意及與禮有關的學術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 《禮記》中有關思想論述之篇章,如〈中庸〉、〈大學〉、〈樂記〉、〈禮運〉、〈大傳〉、〈王制〉、〈學記〉等具有重要地位,是繼孔、孟、荀學術精神之統合,與落實於漢初政治社會背景下,所提出的理想社會之藍圖,對於儒學思想發展之重要內涵,有諸多值得參考之處。如牟宗三先生說: 儒者之學,除顯於政治社會之組織外,于思想則孔孟荀為第一階段,中庸易繫樂記大學為第二階段,董仲舒為第三階段。此儒學之由晚周進至秦漢大一統後表現為學術文化之力量而凝結漢代之政治社會者也。兩漢四百年,為後世歷史之定型時期。一經成型,則禮俗傳統,于焉形成。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