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語言、文學
-
中國文學
-
國文
文學如是說:素養與體用的迴旋舞
作 者:
洪英雪
、
洪然升
、
周翊雯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國文系列
出版日期:2024/09/01(2版2刷)
ISBN:978-626-366-347-3
E I S B N:9786263663404 ( PDF )
書 號:1XMP
頁 數:376
開 數:20K
定 價:450元
優惠價格:383元
滿額優惠好康
1/15─2/14下單即贈《消費心理好好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滿額優惠折扣
1/15─2/14五南線上國際書展全館滿499再9折
大一國文,這是學生時代最後一年的「國文課」。如何在「老師教學」、「學生學習」之間,取得互為「有感」、「有用」的語文學習;知識及思辯的吸收與啟發該如何延伸、兼顧…… 呼應:高中延伸到大一的素養教學趨勢下國文教學與學習之定位! 自108課綱推行之後,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又為教學現場拓展了新的面貌。「素養」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是「靈活運用知識」、「將知識變成力量」的能力。因此,本書作者群一方面堅持以「自我生命」為樞紐,讓學習能回扣個體生命內容與進展;一方面呼應素養教學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文本為媒介,透過有意識的閱讀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淬鍊其面對生活所需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回應語文教育「無感」、「無用」之刻板論調。 本教材之編纂即以文學之「體」、「用」為架構: 體:以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為核心,引發「文學有感」之連結。 用:以文學之轉化為樞紐,串接現實之運用,建立「文學有用」之認知。 全書共十二章,即 體:自我意識、生活感悟、生命反思、以家之名、情為何物、文化批判 用:地域書寫、鑑往知來、社會關懷、故事改編、藝術精神、跨界展演 期為國文此語文學習從另一新視野、新定位出發,以饗教師教學與學子學習。
洪英雪 學歷: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東海大學、逢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勤益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教師 洪然升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台中教育大學、靜宜大學、逢甲大學教師 周翊雯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東海大學、台中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勤益科技大學教師
序
【體】: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
一、自我意識—我與我周旋久
《世說新語》選/劉義慶
〈天才夢〉/張愛玲
二、生活感悟—行路難祇在人情反覆間
飲酒詩選:〈將進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 叔雲〉/李白
〈我在〉/張曉風
三、生命反思—那些殺不死我的,都將 使我更強大
東坡詞選三闋/蘇軾
〈求知若渴,虛心若愚〉─賈伯斯史丹佛大學 畢業典禮演講稿/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四、以家之名—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與子儼等疏〉/陶淵明
〈半個媽媽,半個女兒〉/朱國珍
五、情為何物—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聊齋誌異‧瑞雲》/蒲松齡
《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節選/褚威格
六、文化批判—千人之諾諾,不如一 士之諤諤
稼軒詞選/辛棄疾
〈狂人日記〉/魯迅
【用】:文學轉化、串接生活運用
七、地域書寫—一方水土一方人
《佛國記》選/法顯
〈酸菜故鄉〉/顏嘉琪
八、鑑往知來—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
〈伯夷列傳〉/司馬遷
〈發生了什麼事?〉/南方朔
九、社會關懷—誰在遠方哭泣
〈賣炭翁〉/白居易
〈揚州瘦馬〉/張岱
〈人間.失格—高樹少年之死〉/陳俊志
十、故事改編—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 見過的東西
〈孔明用智激周瑜〉/羅貫中
〈遊園驚夢〉/白先勇
十一、藝術精神—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逍遙遊〉/莊周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 的、美感的〉/朱光潛
十二、跨界展演—桑林之舞、經首之會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杜甫
《舞動紅樓夢》節選/蔣勳
附錄 疫病紀事—斯人斯疾
〈說疫氣〉/曹植
一、自我意識 我與我周旋久 單元導讀 「自我」到底是什麼?是純粹的自己?還是與實存現象對舉之後,而產生的「我」的認知?「我」的形成,絕對脫離不了社會文化的形塑以及觀看,因此它總是參雜了許多的複雜面向:期待與觀看、比較與評價、討厭與喜歡⋯⋯。身處其中的人們,必須要有調整與反思,才能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我」,進而找到人生方向。 在社會觀看與評價之下要如何保持自覺的清醒?回到真正對「我」的認知?而「我」又該如何展現「我」?從魏晉時期「人的覺醒/文的自覺」之後,此一議題所開啟的相關書寫便綿延不斷。本單元選取《世說新語》篇章以及張愛玲的〈天才夢〉,從中可以清楚探見,人如何在自我認知與他人觀看兩造中進行自我的探索。 《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 一、生活連結 1. 你曾經被比較過嗎?如果有,那是怎麼樣的經驗? 2. 喜歡這個經驗嗎?喜歡,為什麼?不喜歡,為什麼? 3. 在被比較的過程裡,你能夠發現自我的存在意義嗎? 4. 在各種情緒湧現的當下,你曾失去自我的自覺嗎? 5. 你覺得情緒對人的影響是什麼?你曾經陷入情緒之中而無法自拔嗎? 二、寫作背景 劉義慶(西元403年∼444年),南朝劉宋宗室。世襲臨川王。曾召集門客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而《世說新語》是以東漢至南北朝的名士做為記錄對象,把他們的名士風流、魏晉氣度、趣聞軼事⋯⋯等,分成三十六門記錄下來,可以說是筆記小說的代表作。 而東漢末年,世道漸亂,儒學獨尊地位也漸漸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六朝的自覺意識,《世說新語》中便記錄了許多發人深省的人物故事。而其中〈品藻〉與〈傷逝〉二篇,各自呼應了當時士人的自覺意識,以及面對自我情感的真實。 (一)〈品藻第九.35〉 桓溫當時平定成漢政權,聲勢與權力都到達空前絕後的高峰。當時的朝廷決策者司馬昱(後來的晉簡文帝)對桓溫非常忌憚,於是扶植「少標令名」的殷浩,企圖以殷浩的才華來箝制如日中天的桓溫。 而桓溫與殷浩從小是一起長大的,在《晉書.殷浩傳》裡有另一則類似於品藻篇的記錄:「溫既以雄豪自許,每輕浩,浩不之憚也。至是(指殷浩被廢時),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 桓、殷二人從小就在各方面互相比較,桓溫認為小時候我丟棄不要的竹馬,殷浩眼巴巴地揀去玩,沒有雍容坦率的氣度,所以殷浩的評價應該在他之下。在這一則中看不到殷浩方面的回覆。但殷浩在《世說新語》裡卻也不卑不亢地說明了:「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可以知道他們兩人從小到大就是不斷的被互相比較,而他們對於自我的評價也都有著各自的表述。 (二)〈傷逝第十七.4〉 王戎,字濬沖(西元234年∼305年),封安豐侯,故也稱王安豐。他是竹林七賢中的一位。而王戎的形象獨特,既具有聰慧秀徹的魅力,但也具有吝嗇貪婪的個性;既有「危難之間,親接鋒刃,談笑自若,未嘗有懼容」的雅量,同時也有「譎詐多端」的批評。可以說人的多樣性樣貌,以及自我個性的突出,在王戎這裡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是個非常有故事 的人。本篇便記載了王戎與山簡的一段對話。 傷逝篇是《世說新語》裡非常特殊的一篇。 在中國古代面對情感的方式是以「節」為主,例如《中庸》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乎情、止乎禮一直是中國古代面對情感的主流態度。但傷逝篇卻偏離了這樣的軌道。 魏晉時期由於現實世界的無情,生命太容易消逝,死亡往往直面而來。名士們或睹物思人、或死生之悲、或臨終哀亡,每一則故事都寫出了生命裡最沉重的不捨。所以他們往往不符合主流禮教態度下的「節制」,但卻有著最真誠的情感表現。也用最真誠的情感來展現自我。 三、文本閱讀 (一)〈品藻第九.35〉 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 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補充:〈品藻第九.38〉 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 馬,我棄去,已1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二)〈傷逝第十七.4〉 王戎喪兒萬子2,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 「孩抱中物3,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 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