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語言、文學
-
通識
語言、文學
-
中國文學
-
國文
閱讀策略神文本:敘事力之即戰祕訣
作 者:
向鴻全
、
吳碩禹
、
李姿儀
、
李宜涯
、
周文鵬
、
柳玉芬
、
梁竣瓘
、
陳正婷
、
曾陽晴
、
戴子平(依筆畫順序)
主 編:
曾陽晴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國文系列
出版日期:2025/08/29(4版1刷)
ISBN:978-626-423-698-0
E I S B N:9786264236966
書 號:1XJA
頁 數:416
開 數:20K
定 價:540元
優惠價格:459元
滿額優惠折扣
9/1-10/31大開!大補!大優惠~2025五南開學祭!!全館滿550打95折
張忠謀先生說的「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第七件事就「學好中文」,即與人溝通表達的能力──「詞能達意」→「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 學生最需要從文學教學獲得的基本能力是:閱讀理解與溝通表達、敘事力,還有本書最新的與AI共學、AI時代的工具意識與內容製用,期使能在職場上發揮其專業職能。 從高中到大學,國文課的教學這幾年掀起了各樣改革,有重視素養建立,有重視敘事力培養,有聚焦說故事能力,有翻轉教室形式,有寫作力培養,有深度思辨的互動,當然還要配備各式數位軟體讓教學更有趣,更貼近學生生活,進而培養其能帶著走的能力,意即具備職場所需的溝通表達競爭力。 本書從經典出發,並運用關鍵詞作為閱讀策略,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章重點與意義,進行「主題透視」式的理解,建立從不同角度詮釋文本的能力。學生對文本的詮釋,就是一種意義的產出,一種表達能力的展現。我們還設計了深度提問、創意發想與經典與自我主體的撞擊,這中間都保留空間給同學發揮,老師只作為引導者與幫助角色。 事件必須要被解讀,文本要被解釋,這就需要觀點。提供學生多一些關鍵詞,就像多幾種觀點,從而以不同角度搜索、掌握、理解、思考文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閱讀經典。一篇好的經典文章,經歷時間的考驗,在熟練學習後,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營養。
向鴻全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歷: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吳碩禹 現職:中原大學應外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 李姿儀 現職:中原大學應外系副教授 學歷:英國新堡大學翻譯博士 李宜涯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周文鵬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 柳玉芬 現職:中原大學應華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學博士 梁竣瓘 現職:中原大學應華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陳正婷 現職:中原大學應外系助理教授兼語言中心主任 學歷: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教育博士 曾陽晴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 戴子平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
曾陽晴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
序 基本能力活過來—閱讀策略之新敘事力/曾陽晴
散文與史傳
大學之道
鄭伯克段于鄢
項羽本紀選讀1
項羽本紀選讀2
項羽本紀選讀3
項羽本紀選讀4
魏公子列傳
蘭亭集序
陶庵夢憶自序
小說
杜子春
鶯鶯傳
李娃傳
定婚店
崑崙奴
馮燕傳
聶隱娘
霍小玉傳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李生
畫皮
鏡花緣
心聲
黠婢
詩詞
漁父
有所思
青青河畔草
驅車上東門
短歌行
歸去來辭並序
陶淵明形影神
歸園田居
移居
和子由澠池懷舊
釵頭鳳
蝶戀花
醜奴兒
卜算子
情意篇
格物篇
附錄
應世寶典─中文in用全攻略
公文
書信寫作綱要
履歷及自傳的寫作原則示要
請柬寫作
企劃文書
讀書心得寫作方法
視覺走讀:PPT製作的入門二三事
數位邊界:AI時代的工具意識與內容製用
與AI共學│陶淵明〈形影神〉三首
與AI共學│虞世南〈蟬〉
數位邊界:AI時代的工具意識與內容製用 一、題解│是進步,還是退步? 文明、科技的演化,通常與工具的發展互為表裡。一如打火機、火柴發明後,人類便不再需要視「鑽木取火」為常備技能,就連不願改變取火方式的人們,也終將成為「落後」、「跟不上時代」的一群。但,世事總是相對的。所有能令我們「更容易達成目標」的東西,本質上都是一種取代和替換。因為「省事」代表某些過程、環節受到了「代勞」,差別只在於,它們會不會又在某些時刻,成為我們必須親力親為的點滴。 「沒有數位環景就沒辦法倒車入庫、做不到路邊停車」的駕駛人,算是「會開車」嗎?「沒有衛星導航就去不到目的地」、「沒有電繪設備就沒辦法只用紙筆畫圖」的使用者,算是「會認路」和「會畫畫」嗎?這些大哉問的答案自然未定一尊,但每個「停不好車」、「找不到路」、「畫不好圖」的當下,卻只會帶來尷尬及窘迫。事實是,在如同打火機、火柴般真正普及之前,所有無法唾手可得的「科技」,都不能保證,我們不會在習慣了被代勞、疏遠於某些能力之後,突然被外部條件強迫自食其力;甚至早已融入生活的種種「便利」,也不一定代表我們不再需要某些曾經存在的技能— 如果某天,網際網路失去功能,我們是否還擁有取用知識的能力? 如果某天,文書軟體無所可用,我們是否還能如常地書寫、計算及講說? 如果某天,電子設備全面停擺,我們能否脫離短訊、貼圖,親身與人維繫交流? 不沾鍋問世後,不擅廚藝的普通人,也能在煎魚、煎蛋時取得不遜於專業人士的成果。但相較於無論用鐵鍋、不鏽鋼鍋、石板⋯⋯都能妥善處理的廚師,脫離特定器具便無法施作的人們,或許更像受到制約的一方。 面對琳瑯滿目、性能強悍的工具,我們究竟是「使用者」,還是別無選擇的「依賴者」呢? 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崛起的時代,比起「該不該用」,更值得深思的,其實是「工具」與「能力」之間如何省損、如何平衡的老問題。不僅涉及操作方式、思維模式的養成,也包括養成後的正、負影響,以及它們背後的慣性及迷思。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