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語言、文學
-
中國文學
-
散文小說
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
作 者:
張火慶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0/06/11(1版1刷)
ISBN:978-986-522-026-6
書 號:1XGS
頁 數:320
開 數:20K
定 價:430元
優惠價格:340元
滿額優惠好康
1/15─2/14下單即贈《消費心理好好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滿額優惠折扣
1/15─2/14五南線上國際書展全館滿499再9折
本書收錄的九篇論文,是從中國小說史各階段、各類型的作品中,選取不同典型的代表性(或虛或實)人物,作深入的探討,其思想與價值是多元的,所展現的性情與命運,錯綜複雜,可視為中國文化的人格展示。各類人物的特色,在書中有不同角度的觀察、不同方式的論述。因人而起的事件演出,也呈現種種情感、思想與信仰,如忠孝節義、神仙道化、善惡報應,或道德倫理、天命氣數、因緣果報,蘊藏了深刻的(民間)智慧與感慨。
張火慶 ◎學經歷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研究專長 論孟、中國小說、佛教文學、生命教育 ◎著作 《說岳全傳研究》、《小說中的達摩及相關人物研究》等書
自 序
六道眾生:重讀細論《冥報記》
一、前言
二、作者身世與寫作動機
三、內容的重新分類
(一)報應論
(二)修行觀
四、小結
夢幻人生:〈枕中記〉、〈杜子春〉、〈南柯傳〉
一、小說中非現實三態:夢境、幻境、妖境
二、小說中社會角色三型:文士、刺客、游俠
三、三篇小說的主題寓意:人生觀的轉向
(一)人生如夢〈枕中記〉
(二)情愛亦幻〈杜子春〉
(三)名位似戲〈南柯太守傳〉
四、結語
〈虯髯客傳〉的人物關係論
一、前言
二、出場順序與人物主從
三、次要人物的作用──登岸捨筏
(一)隋煬帝、楊素
(二)劉文靜、道士
四、主要人物的特色──相知相惜
(一)李靖
(二)紅拂
(三)虯髯客
(四)李世民
(五)盡人事、聽天命──英雄與真人
五、誰是領銜主角?
(一)李靖?
(二)虯髯客?
(三)李世民!
六、餘論
盜寇集團:《水滸傳》的天命觀念
神人鬼妖:《聊齋誌異》的靈異與愛情
一、其人其書簡介
二、幽冥界──人間的仿造
三、陰曹滯留者──迷鬼與迷精
四、性欲與愛情
民族英雄:由《說岳全傳》看通俗小說的英雄造型
一、宿命觀
(一)神話與傳說──未入世前的因緣
(二)投胎與幼年期──條件的具足
(三)神矛與寶馬──英雄的裝飾
(四)夥伴與部屬──英雄的肢體
(五)戰爭與功業──果報的實踐
二、餘論
官式俠義:包公與《七俠五義》
一、正史探源
二、俠義的衍變
三、俠的形象
四、五義的特色
五、結語
羅漢群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論析
一、羅漢圖像的結論:十八、五百
二、《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的版本、內容
三、二十三位尊者的個別探討
(一)第一尊──長眉羅漢
(二)第六尊──捧經羅漢
(三)第三尊──聰耳羅漢
(四)第十九尊──跨象羅漢
(五)第二尊──伏魔羅漢
(六)第七尊──降龍羅漢
(七)第十八尊──現相羅漢
(八)第四尊──抱膝羅漢
(九)第五尊──勸善羅漢
(十)第八尊──緋衣羅漢
(十一)第九尊──戲珠羅漢
(十二)第十四尊──持履尊者
(十三)第十六尊──換骨羅漢
(十四)第十七尊──浣腸羅漢
(十五)第十尊──飛錫羅漢
(十六)第十一尊──杯渡羅漢
(十七)第十三尊──施笠羅漢
(十八)第二十四尊──卻水羅漢
(十九)第十二尊──振鐸羅漢
(二十)第二十二尊──焚佛羅漢
(二十一)第二十三尊──賦花羅漢
(二十二)第二十一尊──拊背羅漢
(二十三)第十五尊──伏虎羅漢
四、羅漢形象中國化的部分特色
五、結論
皇帝菩薩:明清小說中的梁武帝
一、前言
二、《達摩出身傳燈傳》、《東渡記》、《禪真逸史》
三、《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第十三尊:施笠羅漢
四、《喻世明言》卷三十七:〈梁武帝累修成佛〉
五、《梁武帝西來演義》
(一)英雄傳說
(二)高僧行跡
六、附論:郗后與蕭統
七、結語
六道眾生:重讀細論《冥報記》 一、前言 《冥報記》被歸類為「唐代早期的小說集」,收錄在中國小說史的「志怪」類,或稱為「釋氏輔教之書」或「佛教小說」。《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曾著錄,且不久之後就有郎餘令的《冥報拾遺》,中唐顧況也曾提及;這說明了此書在當時是頗受重視的,並已作為小說看待。 對此專著討論的有片谷景子的碩士論文:《冥報記研究》,至今已過二十幾年,這段期間學術界對於本書在資料與觀點各方面,都有持續的發現與增進,較值得一提的是: 1、版本校勘:方詩銘《冥報記輯校》、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等書的整理出版,對於本書文字及相關古籍的引證,提供可靠的文獻根據。 2、傳記資料:戶崎哲彥〈唐臨事跡考──兩唐書‧唐臨傳補正〉,重新考辨《新、舊唐書》中有關唐臨的記載,有助於了解《冥報記》的成書背景。 3、內容評論:對隋唐五代的「志怪」及「釋氏輔教之書」之文體、思想、功能各方面,更廣泛而嚴謹的討論。 由這些資料所提供的成果,對於《冥報記》似有重新解讀的必要。歷來小說學界對此書的評價似不甚高,如張瑞芬云:《冥報記》之所以被小說史家屏棄不論,乃因它並未隨著時代和小說意識,進化到唐人小說的一般水準。作者為崇敬教法,故以「實錄」為標榜;採「志怪」體寫作,文字簡單、旨意明顯。也由於在技巧上無可觀者,很少被列入唐代小說中討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