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藝術、設計、文創
-
表演藝術
-
音樂、舞蹈
佛教瑜伽焰口儀式與音樂:戒德長老之梵唄
作 者:
何麗華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2/06/01(1版1刷)
ISBN:978-957-11-9553-7
E I S B N:無
書 號:4B14
頁 數:568
開 數:菊8
定 價:8800元
優惠價格:6952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呂錘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名譽教授 曾永義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林谷芳 音樂家、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聯合推薦
《Yoga Yankou: Buddhist Liturgical Music by Elder Jiede 佛教瑜伽焰口儀式與音樂:戒德長老之梵唄》(精裝影音書籍,隨書附CD 及DVD 各6 片/五南圖書出版),是目前臺灣碩果僅存之佛教傳統梵唄研究精裝影音專著。 本書中之戒德長老(1909~2011)是當代臺灣與中國大陸佛教音樂首要之傳承與倡導者,亦為其中剖析佛教「焰口」的核心對象。「瑜伽焰口」簡稱「放焰口」,係一結合音樂、儀式、文學而成之佛教儀軌,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或超度亡魂,也就是為幽冥界眾生說法,是冥陽兩利之儀式,深受信眾敬重與喜愛;其音樂性之豐富與複雜,更是漢傳佛教儀式之冠。因此,戒德長老所誦唱之焰口音樂,實兼具文化傳承意義及多元價值。此書不僅透過民族音樂學之田野採集及文獻資料的整理,闡述焰口儀式之重要性,以及其在臺灣的發展與變遷;並探析焰口儀式之結構、音樂特點、樂曲型態等內容。作者是英國音樂學博士,也是虔誠佛教徒,其結合中、西方法學,期望以較宏觀之視野,探討音樂與儀式之關係。此書堪稱是第一本以戒德長老為研究對象之影音專書,故為當代最具古老傳承性、最完整之佛教「焰口音樂」與「儀式結構」紀實與探討。隨文附圖百餘幅、表例數十個、譜例130 首,另附戒德長老所唱瑜伽焰口音樂CD 6 片及儀式實錄(1998 年)DVD 4 片、田野訪談之部分剪影(1999~2010 年)DVD 2 片。此書由呂錘寬名譽教授、曾永義院士、林谷芳教授親撰序文。瑜伽焰口儀式結構與音樂向來皆心傳口授,要逐一整理及深入分析,實非易事,作者前後耗費十餘年時間,透支財力、體力、才學等,集十方貴人之協助,終將《Rituals and Music of Buddhist Yoga Yankou:Buddhist Liturgical Music by Elder Jiede 佛教瑜伽焰口儀式與音樂:戒德長老之梵唄》全套儀式與音樂公諸社會。本書實有功於佛教儀式與音樂之研究。 作者盡力保存此項文化瑰寶,縱有不盡完善之處,也是目前僅見之第一手資料。內容若有疏漏、不足之處,還望內外方家多多包涵指教。此書希望能對學術界、宗教界貢獻微薄心力,若有功德,望能迴向給世界,願世界減少天災人禍,大家吉祥安康。雖知此著作之收益不敷成本,但凡有收益,將捐贈資助慈善機構。 此精裝實體書重約3.1 公斤,主文530 頁,雷射影印、手工精製,書盒、CD及DVD 盒、美編、材質等皆精心設計與篩選,在現今人力、物資價格飛漲的時代,此書之內容及文獻價值實屬物超所值,隨喜推薦給對宗教、哲理、儀式與音樂、儀軌、歷史、美學等相關領域有興趣之讀者。 此書被收錄於國內、外許多大圖書館,包含美國國會圖書館、臺大圖書館、政大圖書館、臺灣音樂館等。 書名:《Yoga Yankou: Buddhist Liturgical Music by Elder Jiede 佛教瑜伽焰口儀式與音樂:戒德長老之梵唄》 作者:Li Hua Ho 何麗華 形式:精裝影音書籍(含紙本實體書及電子書),主文530 頁,隨文附圖百餘幅、表例數十個、譜例130 首,隨書附CD 及DVD 各6 片。 語文:以繁體中文為主 出版社:五南圖書 訂價:精裝影音紙本實體書訂價新台幣8800 元(宗教團體、學術單位打8折)。由於精裝影音紙本為限量版、須留資料預訂。 電子書訂價新台幣4000 元。
何麗華 Li-Hua HO 學歷: 英國雪菲爾大學音樂學博士 Ph.D,Department of Music,University of Sheffield,UK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 MMus,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UK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MFA(Fine Arts),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Tainan,Taiwan 代表著作: 《Buddhist Music and Da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當代臺灣的佛教音樂與舞蹈》,(2008) 〈宗教音樂:佛教音樂〉《2009 臺灣傳統音樂年鑑》(吳榮順等 撰,2010) 現職: 國立金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Dr.HO音樂舞蹈藝術中心總監 經歷: 國立金門大學助理教授 玄奘大學影劇藝術系助理教授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所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助理教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分支計畫主持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執行)
推薦序/呂錘寬 iv
推薦序/曾永義 vii
推薦序/林谷芳 x
緣起與誌謝 xii
編撰說明 xvii
凡例 x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寫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3
第三節 本書之重要性、研究對象與範圍 21
第四節 本書之內容 2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方法 26
第二章 瑜伽焰口儀式之探討 34
第一節 瑜伽焰口之緣由、意義 35
第二節 瑜伽焰口儀軌之歷史演變 38
第三節 瑜伽焰口之功能與內容 41
第四節 焰口儀式之禁忌與意涵 45
第五節 焰口儀式之傳授:以戒德長老為例 51
第三章 焰口儀式之參與者及時空結構 79
第一節 參與者之職務與服飾 79
第二節 儀式之時空結構 104
第四章 焰口儀式之結構與手印、真言 131
第一節 儀式程序一:上供篇 (敬供分) 132
第二節 儀式程序二:施食篇 (悲施分) 168
第三節 焰口儀式音聲形式與音樂功能 184
第四節 手印與真言 191
第五章 焰口儀式音樂之分析 223
第一節 焰口樂曲之體裁與演唱 225
第二節 焰口樂曲之型態特徵 244
第三節 焰口音樂之特質與宗旨 249
第六章 焰口儀式音樂之樂曲 267
第一節 譜例說明 267
第二節 樂曲之譜例 271
第七章 結 論 487
參考文獻 (Bibliography) 495
網頁資料 (Webography) 528
田野實地調查資料 (Fieldwork) 529
1. 有聲資料 (Discography) 529
2. 影音資料 (Videography) 530
隨書附 CD 六片:戒德長老恭唱之《大寶華山大板瑜伽焰口》音樂 (1979 年)
隨書附 DVD 六片: DVD 1~4. 戒德長老主法之「瑜伽焰口儀式」實錄 (1998 年)
DVD 5~6. 田野訪談戒德長老部分剪影 (1999~2010 年)
推薦序 呂錘寬 麗華身為一位虔誠佛教徒,投入佛教儀式、音樂的研究過程中,所積累的學養,以及賦予佛教和社會之功德,作為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從中亦深獲啟發,正如俗語所云:「捨得,捨得。」由於麗華的用心,而能獲得二十世紀最後一位焰口音樂傳人戒德法師信賴,將畢生結晶《大寶華山大板瑜伽焰口》全套儀式音樂,慎重地有如傳承衣缽般,囑託給這位年輕學子。 近古以來,音樂在佛教文化的功能似乎日漸淡出。就佛教傳入中原初始階段觀之,大量被時間凝於龜茲、高昌乃至敦煌佛窟寺壁畫上之經變圖,著實使人驚嘆音樂歌舞在佛教漢化過程之作用,以及佛教作為核心,曾創造、綻放如此豐富之音樂文化。從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從西亞迅速傳播至中原,依山勢所開鑿之佛寺大興。如此神聖的儀式空間,除了宏偉佛像供信徒膜拜,四壁繪製的經變圖則使信徒沐浴於佛教世界的喜樂氛圍。千餘年的佛窟寺,如今雖已成為世俗的觀光勝地,但從栩栩生動的樂舞壁畫,仍能藉此感受中世紀漢傳佛教的音樂生態,包括豐富的樂器種類、多樣的樂隊編制及絢麗的歌舞場景。 弘揚佛法的途徑多元,音樂無疑是感人最深的媒介。近古以來,佛教更為普及化,因而法會類型日趨多元,規模可從一天至五天,甚至七天。經懺作為儀式主體,對信徒而言,可因此悟道或懺謝,但該類儀式音樂體裁少,曲調亦明顯簡單。從藝術角度論之,焰口可謂樂音豐富且體裁多樣之佛教儀式。如當代知名音樂學者楊蔭瀏,曾於 1956 年調查湖南省水陸道場音樂,期間陸續訪問當時最善於演唱焰口儀式音樂之隱蓮法師 (約 1904)i,法師曾云:「焰口音樂比水陸音樂複雜得多、難學得多。」ii另從生態角度觀之,焰口儀式屢見於各地中元普度或禮佛法會,但是真正能精妙詮釋,且承襲傳統韻腔者,實不多見。 有謂:「宅心仁厚者多助。」本人多年鑽研道教文化,深覺此宗教色彩濃厚的情操,亦能見於以科學為本的學術研究之中。麗華於 1999 年就讀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時,即屬意以佛教音樂作為學位論文主題,並親赴臺北,請我擔任指導教授,深受麗華資質與誠懇態度所感,便欣然應允之。在了解麗華紮實的學養根柢,以及在佛教界所積累的人脈後,我建議她以難度最高的「焰口儀式」為題,進行佛教音樂的研究。而為能掌握該儀式音樂的歷史性與傳統性,我建議麗華必須訪求年高德劭且受過焰口儀式訓練的法師。而受惠於長年在佛教界累積的善緣,麗華經由周圍法師、大德引薦,隨即拜訪堪稱為二十世紀最後一位焰口儀式傳人—戒德法師 (1909~2011)。戒德法師為江蘇江都人,俗姓馮,號天成,民國十二年於江都福善庵皈依受戒,民國十五年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民國二十四年投單於常州天寧寺,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來臺,自此成為傳承焰口儀式的核心人物。麗華於 1999 年首訪戒德法師時,法師即與麗華暢談四個多鐘頭,且將半個世紀前所習得的《大寶華山大板瑜伽焰口》全套音樂錄音帶送給她,作為論文研究的材料。 基於使命感,以及個人紮實的音樂根柢,麗華獲得珍貴的焰口儀式音樂有聲資料之後,便積極地進行聽寫採譜,並細膩規劃論文進程,數次前來臺北與我深入討論。反覆聆聽麗華提供的戒德法師演唱錄音,我發覺焰口儀式音樂的複雜性,實高於我主要的研究項目 (如南管、北管與道教儀式音樂),時常發現一個單位拍 (per beat) 有六個音的情形。所幸現今有數位化科技以及影音編輯軟體,可以把時間軸 (time line) 放大細聽,因此能將麗華的採譜訂正得更準確。 2000 年麗華以《佛教焰口儀式與音樂:以戒德長老為主要研究對象》獲得碩士學位,旋負笈英國,繼續佛教音樂的研究。於 2002 年以《中國佛教儀式的法器及其音樂》,取得英國倫敦大學碩士學位,2008 年以《當代臺灣的佛教音樂與舞蹈》獲得英國雪菲爾大學博士學位。回國之後,仍惦記著戒德法師的囑託,繼續進行焰口儀式音樂研究,並將全套焰口儀式作結構分析、聽寫採譜,同時加上學術性的論析,而完成這部焰口儀式音樂研究的專著。此外,又同時附上戒德法師於 1979 年演唱的《大寶華山大板瑜伽焰口》六片光碟錄音與焰口儀式宣行的影片 (1998 年) ,以及田野訪談之部分剪影 (1999~2010 年) DVD兩片 。在五南圖書公司的資助下,幸而得以付梓出版。前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終於將《大寶華山大板瑜伽焰口》全套儀式公諸社會。除了讓人們得以了解戒德法師於上個世紀初所習得的絕學;另一方面則能認識佛教音樂的多樣體裁及腔韻之美。 這套兼具論述與影音資料的出版物,實堪為以一人之力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模範。戒德法師傳予麗華的焰口儀式音樂錄音,此如衣缽般的信物,當能提供有志於焰口儀式的佛教界人士、從事佛教音樂研究者豐厚的基礎。基於肯定、推崇戒德法師闡述的焰口儀式音樂,故吾樂為之序,並衷心祝賀此套影音書籍的出版。 呂錘寬 謹 誌 歲次丁酉年荔月 於臺北雲和居 推薦序 曾永義 何麗華教授希望我為她的新書寫序,我一再推辭,緣故是我為音樂門外漢,何況是佛教梵唄,我更加一無所知。可是麗華再三請求,我只好努力的翻閱她這部厚重達五百多頁的大著。而這一翻閱,不禁使我大吃一驚。 原來「佛教瑜伽焰口儀式與音樂」,具有非常崇高的文化地位和非常難得的藝術價值,是極為珍貴的佛教非物質資產。 原來麗華的指導教授呂錘寬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就以超人的眼識,命她以此論題撰著碩士論文。而她既篤信佛教,又得信眾所崇敬的戒德長老之傾囊相授,她運用調查訪問記錄翔實的豐富資料,作縝密精當的整理和研究分析,而當她稿成取得成大藝術所學位後,她又忙不迭的負笈英倫,榮獲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音研所碩士和雪菲爾大學音樂學博士。返國後以音樂和舞蹈專長,任教玄奘大學影藝系。隨即又重拾舊業,釐訂增刪,然後將此鴻著,交付五南書局出版。由此可見其鍥而不舍的學術精神,數十年如一日。 麗華此書不只鉅細靡遺的將「瑜伽焰口」的儀式過程和現場用文字和影音加以呈現,而且從中又探討其緣由、演變、傳授,以及功能、禁忌之意涵。尤其將各種讚、偈、真言、佛號與白文等樂曲體式,製為五線譜以便讀者,其所費功夫心力,實在不小。也因此她這部書就成了文化資產中貴重的文獻和精闢的論述。 此外,麗華還注意到其中的文學性,譬如其【請文】云: 塵塵剎剎盡圓融,萬別千差一貫通。 拈起珊瑚枝上月,光明烱烱照無窮。 又如【請觀音偈】云: 智慧宏深大辯才,端居波上絕塵埃。 祥光爍破千生病,甘露能除萬劫災。 翠柳拂開金世界,紅蓮涌出玉樓台。 我今稱讚無窮盡,願向人間應現來。 那麼,像這樣以律絕作偈詞,於朗朗悅耳的梵唄聲中,自是使人添加幾分詩情。 無可否認的,麗華此書實得助兩位貴人,一位是她的老師呂錘寬教授,呂教授在兩岸為極負盛名的南北管和道教音樂學者,他既授之以學養,也教導她調查和治學方法;一位是戒德長老,他為當代高僧,集梵唄之大成於一身,他把麗華視之為傳人。 戒德長老的梵唄,使我想起唐代講經文中所註記的「側吟、平詩、斷詩、平側、經平、吟斷、斷側」等符號,這些符號顯然與梵唄時口法行腔有關,或許竟是一脈相傳。那時有位文淑和尚,就以聲韻悠揚,名動京師。而僧尼之轉讀詠經或梵音歌讚,恐怕也會受到方音以方言為載體之語言旋律所影響,也就是說梵唄聲情之質變,必與南腔北調有關。未知這點淺見,能解麗華書中之些許疑惑否? 我腹中實在「無料」,更無他言,即此以搪塞麗華之請。 曾永義 2018年元月14日晨序於臺北森觀 推薦序 林谷芳 從「勾召感通」到「即事而真」 與鬼神世界溝通,何只是宗教,更是生命的一個根本課題,「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是人類才會問的問題,而如何看待這問題則決定著人們的生命觀、價值觀,以此,鬼神世界固多難以徵驗,但對之,顯然也非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所能輕易跳過的。 佛法談六道,談輪迴,於鬼神,除說其有,更以因緣法故,亦言及他道眾生與之相關諸事,施食鬼神因此成為佛門重要法事,其直接作用,固由此而超度冤親債主,其深處,則更體現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慈悲觀。 鬼神與人非同一界面之生命,故須經由儀軌與之相應,此儀軌,就淺是「勾召感通」,就深則「即事而真」。而此兩者,於瑜伽焰口則深深體現。 正因如此,此書雖係宗教音樂之研究,但讀者卻就不可將此書自外於其間之儀軌來讀,亦不可將此儀軌自外於佛法的宇宙觀、生命觀乃至修行體系來讀,如此,或可經由此完整之田野記述,多少契入佛法「即事而真」的世界中。 麗華著此書,於學術、於文化、於體証,皆乃功德之事,更多有緣或能由之裨益,以是,雖不相熟,仍樂於為之序。 因序焉! 林谷芳 2018年元月4日序於臺北書院
第二章 瑜伽焰口儀式之探討 「儀式」包括宗教性及非宗教性,細部之定義,東、西方學者觀點如百花爭妍,甚是多元繁複。總括而言,「儀式是一套的活動,其展演主要是為了他們的象徵性價值,它可能被一個社群 (包括一個宗教社群) 的傳統所規範。」「儀式具有形式主義、傳統主義、不變性、規則性、聖禮象徵主義與展演的特徵,但不被這些特徵所限定。」亦可謂「儀式」是特定人、事、物,於特定公開之時空環境,採取某些行為、活動、物件,具體實踐特定程序規範,以呈現深切精蘊與實際目的。透過宗教儀式,幽冥橋樑得以建立;藉現場人士見證,儀式目的方稱有效;採行公開儀式,人生重要階段之事物得以完成。 欲了解焰口儀式,必須細究其緣由、意義,包括實際內容與功能,以及儀軌演變等問題;進而探討自亙古以來,為何在佛教普濟性儀式之地位始終舉足輕重?進行儀式應留心哪些禁忌?為何必須有所講究?是否因此更突顯焰口儀式之神祕性?歷經文化變遷之涵化與內化過程後,所呈現之儀式風貌、意涵是否亦隨之改變?此儀式對佛教徒而言,所具有之宗教情境與意涵為何?上述問題複雜且環環相扣,故本章將逐一整理文獻與戒德長老口述內容,並歸納整理田野調查資料,深入探究、闡釋其旨要。內容主要介紹瑜伽焰口儀式背景,擬細分為五小節:第一節將闡釋瑜伽焰口之緣由、意義;第二節追溯瑜伽焰口儀軌之演變;第三節探討瑜伽焰口之功能與內容;第四節說明瑜伽焰口之禁忌與意涵;第五節為焰口儀式之傳授:以戒德長老為例,簡述其生命史,及身處大陸大叢林之養成過程,並闡述戒德長老於臺灣傳播佛教焰口儀式之貢獻。 第一節 瑜伽焰口之緣由、意義 「瑜伽焰口」為寺院中經常舉行之佛教儀式,全稱為「瑜伽焰口施食儀」,通稱「放焰口」、「焰口儀式」、「焰口」,由具有儀式訓練之和尚主持。「瑜伽」為梵文 yoga 音譯,那密部之總名,據清初寶華山德基大師詮釋,其意為:「手結密印,口誦真言,意專觀想,身與口協,口與意符,意與身會,三業相應,故曰瑜伽。」焰口是餓鬼道中鬼王之名,因形貌枯瘦,口吐火焰,故譯為「焰口」;又可理解為臉上冒火,故亦被譯作「面然」。焰口原屬密宗儀式之一,後來廣為佛教寺院採行。 「放焰口」之行儀,源出於唐.不空譯《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經中道:「爾時,世尊在迦毗羅城尼俱律那僧伽藍所,與諸比丘,并 [並] 諸菩薩、無數眾會,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靜處,念所受法。即於其夜三更已 [以] 後,見一餓鬼,名曰『焰口』……住阿難前,白阿難言:『 (卻) 後三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於餓鬼之中……汝於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恆河沙數餓鬼,并 [並] 百千婆羅門仙等,以摩伽陀國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飲食,并 [並] 及為我供養三寶,汝得增壽,令我離於惡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難見此焰口餓鬼……甚大驚怖,身毛皆豎。即從座起,疾至佛所……。」當時佛為阿難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謂誦之即能免餓鬼苦,福壽增長,並為之說此施食法 。修此法時,於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麵及諸餅食等,右手加器,誦前述陀羅尼滿 7 遍,然後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於食器,瀉淨地上,以作布施。若欲施婆羅門仙等,即誦此陀羅尼 14 遍,投於淨流水中。若誦 21 遍,奉獻三寶,則成上味奉獻供養。後來此法遂成修行密教者每日修持之行事,形式更由持誦經咒漸漸發展為結合音樂、文學之儀式。近代習慣,凡在重大法會圓滿之日,或喪事期間舉行。 第二節 瑜伽焰口儀軌之歷史演變 焰口儀軌係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演化而來,體現顯、密教佛法之精神與獨特性。據《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6:儀軌卷》所載:「施焰口的儀軌,最早依據的是唐不空所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唐末,密教在中國漢地失傳,此儀軌隨之亦失傳。」 又據周叔迦,〈焰口〉載:「宋代諸師對於施食一法是不夠了解的。在遵式《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其法並非密教儀軌,只是取經中真言,附以台宗觀想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說:『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牓水陸者 (中略),有題斛食者 (中略) ,有題冥道者。』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是唐代的冥道無遮大齋,也是密教行法的一種;水陸是宋代興起的儀式,此三者在當時是混同著而無所區分的。」「宗曉有《施食通覽》一卷,首載《救面然餓鬼經》二譯,次錄《涅槃經》佛化曠野鬼神緣,《鼻奈耶雜事律》佛化魔/鬼子母緣及《寶雲經》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諸家關於施食及水陸齋會之文。其中有仁岳〈施食須知〉一篇,也以為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是施食。《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說。可見宋代諸家對於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而未得其道。」 周叔迦,〈焰口〉又謂:「元代由於藏族喇嘛進入漢地,密教也隨之復興。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未注譯人。就其中真言譯音所用字考之,應是元人所譯。其次第與不空譯《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其前增有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入觀音定,然後方破地獄。而後增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回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明、十類孤魂文、三歸 (皈) 依贊,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復興。」 書中又載:「明代,由於諸家傳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雜亂。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其後天機禪師刪其繁蕪,成為《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簡稱為《天機焰口》。天台靈操為之注,名曰《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二卷。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蓮池祩宏又因《天機壇儀》略加參訂,名曰《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略名《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并 [並] 為之注,名《施食補注》。」 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寶華山釋德基又以明代杭州雲棲寺沙門祩宏本略加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 (1741),寶華山釋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 (1675),嘉興楞嚴寺釋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刊《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儀軌》的跋文中說:「稟受師承,不出一家,遂使流通經本大相徑庭。紛紜彼此,莫知適從。」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為「天機」和「華山」兩種。自此《天機焰口》為南傳焰口,《華山焰口》為北傳焰口,北傳的《華山焰口》盛行常州天寧寺,並通行全國,後世有重刻本,板存常州天寧寺。今日臺灣以《華山焰口》較為普遍。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