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藝術、設計、文創
-
表演藝術
-
戲劇、技藝
當代華文戲劇漫談
作 者:
于善祿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講藝叢書04
出版日期:2019/09/30(1版1刷)
ISBN:978-986-05-7759-4
書 號:1Y0D
頁 數:320
開 數:20K
定 價:380元
優惠價格:300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華文戲劇」做為一個概念詞,在過去二、 三十年,整個華人戲劇圈裡面,越來越多人在使用,指的就是用華語文來創作的戲劇作品。演出與發展比較活絡的區域,大多是在亞洲,這其實跟華人移民的歷史背景發展是有關係的。隨著亞洲區域政治氣候的轉變,以及全球化跟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包括跨國家、跨領域、跨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與密切,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現象只會越來越普遍。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經由這樣一本書來認識華文戲劇,透過「亞洲的在地性」,去回應「全球的跨界性」,這是現階段成為一個當代戲劇文化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文化素養。
于善祿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臺灣資深劇場生態觀察及戲劇評論家,相關評論廣佈於華人藝文報章媒體。主要研究領域:華文戲劇、西洋劇場史、台灣劇場史、應用劇場、戲劇美學理論。長年擔任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臺北市文化局、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等機構與單位之評審、評議、評鑑委員;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獎、全球泛華青年劇本獎,以及諸多劇團及大專院校主辦之劇本創作競賽之評審。著有《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臺北:黑眼睛文化,2007)、《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遠流,2014)。 部落格LULUSHARP: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
自序
【講義與對談篇】
壹 / 概論
貳 / 南洋華僑移民的歷史經驗
2-1 華人移民史I──唐宋以前
2-2華人移民史II──元明時期
2-3華人移民史III──清代以後
參 / 鴉片戰爭後至今的臺海兩岸話劇發展概況
3-1 晚清民初的早期話劇發展(一八四〇-一九一七)
3-2 五四運動至抗戰年間的話劇發展(一九一七-一九四五)
3-3 一九五○年代至當代的中國戲劇
3-4 臺灣的現代戲劇(一九二〇年代至一九八〇年代)
3-5 一九九○年代迄今的華文戲劇
肆 / 香港戲劇
4-1 香港戲劇簡史
4-2 藝術家群像與作品簡介I:鄧樹榮
4-3 藝術家群像與作品簡介II:潘惠森
4-4 藝術家對談I:潘惠森
4-5 藝術家群像與作品簡介III:何應豐
4-6 藝術家對談II:何應豐
伍 / 澳門戲劇
5-1 澳門戲劇簡史
5-2 藝術家群像與作品簡介IV:李宇樑
5-3 藝術家群像與作品簡介V:莫兆忠
陸 / 新加坡戲劇
6-1 新加坡戲劇簡史I──抗戰以前
6-2 新加坡戲劇簡史II──戰後時期
6-3 藝術家群像與作品簡介VI:郭寶崑
6-4 藝術家對談III:郭踐虹
柒 / 總結
7-1 華文戲劇的交流現況與未來發展
7-2 總結
附錄 / 給磨課師課程學生的八封信
【觀察與評論篇】
不斷自我建構/解構的「華文戲劇」
華文戲劇的後殖民反霸文化策略
各有千秋,互有交流──記「第四屆亞洲學生戲劇匯演」
幾岸幾地的當代華文劇場
本土論述建構中的香港戲劇史基礎工程──點評IATC「香港戲劇史個案研探」系列三書
尋索人在劇場之存在狀態──香港劇場導演鄧樹榮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熱血軀體》公開課堂觀後感
劇情綿綿無絕期——《紅顏滅諦——李宇樑長劇選》序
觀《天琴傳說》有感
蟲蟲危機的特「笑」藥──讀李宇樑《完蛋的Bug》有感
如果行動是荒謬的,那麼現實呢?──寫在澳門青年劇團《狼狽行動》演出之前
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二〇一一)北藝大戲劇系參訪團紀行
在政治潛意識與象徵行動之間,觀看與想像新加坡當代華文戲劇
讀郭寶崑劇作
新加坡「郭寶崑國際會議」紀行見聞錄
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代跋)
參考書目
壹 / 概論 自二○○八年至今,我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開設多次「華文戲劇概論」課程(近年改名為「東南亞華語劇場」)。本書一方面作為我創立「華文戲劇課程」的軌跡紀錄;同時,更重要的是,希望從臺灣的觀點介紹所謂的「華文戲劇」,包含「華文戲劇」的定義和內涵、華文戲劇發展的一些過程、一些歷史,還有現況。 是以,本書將以地理位置為經、歷史進程為緯,輔以具代表性的劇本及演出分析。其中,地理向度將主要鎖定在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的華語劇場,而歷史進程則與各地的「華人移民史」貼合,關注其歷史發展、社會境遇及文化認同。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華文戲劇」作為一個概念詞,或是一個術語,至少在過去二、 三十年左右,在整個華人戲劇圈裡面,有越來越多人在使用,其指的就是用華語文來創作的戲劇作品。它的主要演出地域與發展比較興旺、活絡的地理範圍,大多都是在亞洲,這其實跟整個華人移居海外的歷史背景發展是有關係的,這些地理範圍主要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隨著亞洲區域政治氣候的轉變,以及全球化跟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包括跨文化、跨地域、跨領域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現象只會越來越普遍。因此,在這個時間點,我們開始來認識華文戲劇,透過「亞洲的在地性」,去回應「全球的跨界性」,我想這是現階段成為一個當代戲劇文化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文化素養。 接下來,我將介紹幾本有助於認識「華文戲劇」的重要書籍。 首先,「華人的移民史」是最重要的大背景,協助我們認識華僑在東南亞的歷史與發展,我推薦的是學者朱杰勤的《華僑史》 ,朱教授自一九四○年代左右,就開始在不同的大學裡頭講授華人史或華僑史,他對海外華人的研究非常深入。該書內容涵蓋甚廣,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東南亞華僑史〉。 接下來幾本是不同城市的劇場史。 第一本為《香港話劇史稿》 ,主要是由兩位北京的學者田本相和宋寶珍,以及香港的重要學者方梓勳共同主編。書裡涵蓋的年份大概是從晚清、民國初年開始,一直到西元二○○○年左右,也就是香港九七回歸之後的初期幾年。該書共有六個章節,把將近百年的香港話劇發展做了不同階段的介紹;除此之外,也有從劇作家、導演及劇場藝術家的角度,依章節來介紹他們;書末則從不同的角度如香港戲劇的教育、香港劇團的經營等等,依不同主題安排篇幅介紹香港劇場的生態。 跟香港劇場有關的書,我還推薦中國一級評論家林克歡的《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 。此書有別於《香港話劇史稿》,試圖用更短的篇幅介紹從晚清、民初一路以來,到六○、七○年代的香港話劇史,簡明快速地大筆勾勒出整體輪廓,並將重心放在七○年代以降到千禧年之後的香港當代劇場,聚焦在創作人、導演、表演風格、劇團等面向。全書分成四個章節,因為是個人獨力寫成的,所以在部分觀點或論述上較《香港話劇史稿》個性鮮明。林克歡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在從事戲劇評論以及戲劇文學顧問的專業工作,所以閱讀他的書,你可以透過比較具有犀利洞見的角度,來看待香港當代劇場的發展。 接著要介紹的是《澳門戲劇史稿》 ,這本書是由《香港話劇史稿》的其中一位主編田本相教授,和澳門的戲劇文學家鄭煒明教授兩人所共同主編的。主要是在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的時候趕印出來的,也算是澳門當地第一本既兼顧了澳門戲劇歷史的發展,同時又橫向地去關注澳門戲劇現象發展的專書。總共有八個章節,並附錄了許多澳門戲劇史料,包括一些劇團的組織章程及演出劇目等等,比較像是一個粗略的初稿,再加上一些史料文獻的彙編。 另外一本由澳門劇場工作者莫兆忠獨力完成的《新世紀澳門華文劇場》 ,書中所記錄的時間緊跟在《澳門戲劇史稿》之後,也就是從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之後,一直介紹到二○一二年左右,一如其名「新世紀」,就是因為記錄了澳門華文戲劇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一些發展。包括演出場地、戲劇教育的改革、重要戲劇節對澳門戲劇發展的影響,以及介紹澳門的劇團,分門別類,從青少年劇團、兒童劇團到成人劇團等;除此之外,他還介紹整個澳門戲劇的環境發展,包括劇評、出版、環境劇場等等。 有關新加坡,我推薦的是由新加坡的學者柯思仁所編寫的《戲聚百年:新加坡華文戲劇1913-2013》 ,其所涵蓋的時間是從一九一三年到二○一三年,整整一個世紀新加坡華文戲劇的發展。跟前面幾本比較不一樣的是,雖然他也是順著歷史發展的階段做介紹,不過他把全書分成五大部分,在每個斷代裡找出一個主題屬於該時代的核心觀察,像是「現代戲劇的發生與成長」;或是某個階段「政治運動中的藝術創作」,表達政治運動與劇場創作之間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又或是新加坡在一九六五年被迫獨立建國之後,戲劇創作對於整個國家建構的想像,出現了一些分歧,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對於國家的認同與想像並不一樣,緊跟著還有一些關於認同與建構的重整;最後介紹九○年代之後,新生代崛起,一個更為多元的時代。作為新加坡第一本梳理當地華文戲劇百年發展的專書,其深入淺出地兼顧主題與歷史的映照。 最後,我要介紹的是北京學者陶慶梅所撰寫的《當代小劇場三十年》 ,處理從一九八二年到二○一二年約三十年間中國當代小劇場的發展。比較不一樣的是,她把小劇場當作一個生態環境,從一個比較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來描寫當代中國小劇場發展的美學及生態現象。 認識了各地的戲劇史之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相關議題的討論,本書會聚焦在身分認同、華人離散經驗、華文戲劇共同體的想像,以及各地方對歷史的不同詮釋等等。我認為我們應該不斷地去思考這些議題,觀察關於這些議題,創作者是如何去面對和處理的。 本書即是立基於此,試圖將我所觀察、體會到的華文戲劇狀態,跟大家分享與討論,以拓展彼此對華文戲劇的視野。我期待,能夠以臺灣為出發,試著去理解不同地區的人、不同地區的劇場創作者,及其不同的主題關懷與作品風格特色。我非常歡迎讀者的主動參與和交流,歡迎寫信給我:yushanlu@ms24.hinet.net,我會竭盡所能、知無不言地與您討論交流。 ------------------------------------------- 陶慶梅。《當代小劇場三十年》。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〇一三。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