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中國哲學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
作 者:
賴錫三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五南當代學術叢刊
出版日期:2021/11/05(1版1刷)
ISBN:978-986-522-179-9
E I S B N:9789865228835(PDF)
書 號:1XJW
頁 數:488
開 數:20K
定 價:550元
優惠價格:440元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如何可能?《莊子》在消極/積極、出世/入世、方外/方內、美學/政治這兩端之間,如何擺放它綜合而圓通的位置?這不僅是學術史問題,更是道家思想要展現當代活力不得不迎向的哲學難題。 本書立場一則認為道家絕非枯槁山林的逃亡者。就算老莊面對政治、社會、文化,經常帶有某種意味的「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在筆者看來,反而給出更深刻的反思、洞察的遊牧空間。並由此間距的超然靜觀,找出政治暴力、文化意識型態的內核病癥,一針見血地給予批判。這種批判並非全然的瓦解與摒棄,反而帶給文化更新活化和拯救契機。可見,道家人物可能呈現出「即破壞即創造」、「即治療即更新」的知識分子型態,若不從此善解老莊,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那一系列對政治、文化、語言、人性、存在的深刻描繪、批判和治療之道? 本書的核心重點是:透過《莊子》來重建道家型的知識分子性格和內涵。
賴錫三 現任: 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文學院院長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 經歷: 曾獲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任所長。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特聘教授。 曾至臺灣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思勉高等研究院、香港教育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曾出版《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丹道與易道》、《當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跨文化編織》等專書。 主要從事當代新道家的重構與跨文化莊子學的推擴。
無名之謝言感辭 (3)
自序 一條「道家型知識分子」的荊棘之路 (4)
第一章 《莊子》的生存美學與政治批判—重省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
一、前言:知識分子何必專屬儒者
二、格格不入的鵷鶵形象—《莊子》首先突顯生存美學的抉擇
三、遊牧於權力之外的道家型知識分子—生存美學隱含的政治批判
四、入遊其樊的庖丁形象—「在方內中遊乎方外」的綜合智慧
五、庖丁解牛的權力解剖—遊刃有餘的微型權力批判
六、結論:洞察局勢之變與遊牧於權力空隙來化導政治暴力—從牟宗三的「察事變」與余蓮的「勢思維」再進一解
第二章 《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存有、倫理、政治性格
一、前言:氣論的內聖面與外王面之連結
二、「氣」在《孟子》中的「存有」位階
三、「氣」在《莊子》中的「存有」位階
四、「氣」在《孟子》與《莊子》中的存有論與倫理學的統合:冥契體驗、存有開顯、倫理實踐的三位一體性
五、「氣」在《孟子》與《莊子》中的公共倫理之「外王」意義: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批判性
六、結論:《孟子》與《莊子》兩種知識分子的批判性比較
第三章 差異、離心、多元性—《莊子》的物化差異、身體隱喻與政治批判
一、身體觀研究視域的辯證複雜性
二、將《莊子》放入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脈絡的考察意義
三、同一性形上學與大一統政治論的合謀共構:畢來德對中國整體論的疑慮
四、《莊子》對同一性形上學的返下解構:「氣化」(一)與「物化」(多)的相即
五、《莊子》對心君和國君的身體解構和國體解構
六、 結論:「後形上學、後傳統、重視差異、重視身體」的《莊子》當代性
第四章 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
一、道家的美學體驗是純粹「心知」?還是身心一如的「體知」?
二、畢氏解《莊》方法的體驗與覺知性格
三、畢氏的身體思維突破牟宗三與徐復觀的心靈思維
四、畢氏著重在技藝層面的身體經驗
五、畢氏以身體思維取代形上思維
六、畢氏的身體思維缺乏氣論支援:從何乏筆看畢來德與余蓮的異同
七、畢氏缺乏梅洛龐蒂「獻身於世界而存有」的「世界」向度
八、畢氏嚮往的嶄新主體(語言主體)未必與氣論相衝突
九、畢氏缺乏傅柯、德勒茲式的域外思考,拒絕海德格的存有思維
十、結論:道家身體觀的三面向—禮教規訓、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第五章 《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
一、商代之「神話身體」與周代之「禮教身體」的雅/俗轉變
二、《山海經》的「怪誕身體」與春秋時期君子的「威儀身體」
三、《莊子》的流動身體與流動語言之支離策略:醜怪、技藝、卮言
四、巴赫金的雅俗顛覆之狂歡文化理論:廣場空間中怪誕身體與流動話語
五、結論:《莊子》與巴赫金對文化的批判與更新—脫冕與加冕的帽子戲法
第六章 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
一、前言:巴特〈法蘭西就職講演〉與莊子〈齊物論〉的旦暮之遇
二、巴特要的是快樂而非榮譽:語言、權力、主體的網羅與逃逸
三、莊子的「逍遙之樂」與老子的「寵辱若驚」
四、生命之流(不斷流變的內容)與我之虛構(不變的亞哥號艦艇之名)
五、巴特要在權力之中活出權勢之外:無所不在與永久長存的權力揭露
六、既無所逃於權力廚房,那麼便得學會庖丁解牛的技藝
七、巴特看出語言結構的法西斯主義,從此走向符號的離心遊戲
八、莊子說:與其落入是非二元的爭辯耗損,莫若以明而走向兩行之道
九、結論:巴特與莊子在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中的旦暮相遇
第七章 《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與羅蘭.巴特「文之悅/醉」的互文性閱讀
一、貶謫哲學/重返文學:文哲一體新景觀
二、謬悠、荒唐、無端崖:虛位、漂浮、差異化的書寫策略
三、環中是第三條路:解構「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語言法西斯主義
四、無何有之鄉與夜總會:語言遊戲中的烏托邦
五、弔詭之夢:書寫是為了「改變主體」並創造「夢的文本」
六、為女妄言,女且妄聽:理想的書寫與理想的讀者
七、水可以裝壺蘆外面:想像虛構對意識形態的顛覆力量
八、「支離」其形、其德,還有支離「文本」:插科打諢的轟然力量
九、巴特文學符號學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法蘭西就職講演〉的再分析
十、《莊子》對巴特深層文學力量的迴響:修辭、遊戲、欲望、批判
十一、巴特與莊周在文本中旦暮相遇:氣韻生動的文本與庖丁解牛的空間
十二、永未完成的結論
第八章 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
一、前言:「以道觀之」的省察視域
二、從「道體」到「體道」的詮釋轉向與後續發展:牟宗三與海德格
三、道體的初步解構:《老子》的「道沖而用」與「有無玄同」
四、道體的徹底解構:《莊子》的「氣化流行」與「物化差異」
五、「造化無主」與「變化常新」
六、空虛、流變、多元、日新的「非主體之主體」
七、支離、流動、氣化的身體
八、流變之文:氣化流行的卮言書寫與氣韻生動的文本空間
九、《莊子》式的人文化成:統合結構與非結構的文化更新
十、結論:儒、道人文觀的差異兩行
參考書目
一、道家的美學體驗是純粹「心知」?還是身心一如的「體知」? 在老莊的體道經驗中,身體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消極還是積極意義?這個身體課題,便是本文透過對畢來德的法國莊子學之分析、評論,所要進一步探問和釐清的核心意識。而在評論畢來德將體道與身體緊密連結這種觀點的意義之前,筆者先簡單地回顧並檢視牟宗三和徐復觀的主張。 牟宗三極強調工夫修養、經驗體證,但深入他所謂實踐形上學、主觀境界形上學脈絡,真人「沖虛玄德」所體證的「道」乃被理解為純粹「心靈」經驗,幾乎完全不涉及「身體」的參與。對比於杜維明所提出的「體知」概念, 2 牟宗三所描述的道家體驗可謂屬於純粹的「心知」。用牟先生慣用的康德術語來說,那是一種傾向美學心靈的智的直覺,而這種無限妙用的心智之知,完全抖落了身體駁雜的有為造作。牟先生只將身體視為「自然生命的紛馳」這一類有為躁動,而虛靈妙用的觀照心之起用,正好要超克身體障礙以遊出「沖虛玄德」,老莊體道之知的身心狀態,牟先生完全以純粹心靈的無限作用視之,其間幾乎沒有身體的位置和痕跡。大抵上,牟宗三所詮釋的體道性格完全屬於心靈意識的明覺,身體對他似乎只是有待被超克的消極雜籽,一旦透過工夫修養沖刷盡淨,便唯留純粹無染的心之明覺。正如他將王弼注老的「沖虛玄德」詮解為「主觀境界的形上學」,那幾乎只是主體一心之逍遙、純心之靜觀、唯神之朗照。隱喻來說,此時真人玄德之心就好像明鏡一般,虛靜不動地朗照萬物之自身。 3 牟宗三的實踐形上學雖扭轉了思辨形上學空洞化的危機,並回歸實踐和體驗的基礎與優位;但將道家的體驗理解為主觀境界、純粹虛靜之「心知」意識,是否遺忘了身體在體道狀態中的參與性?或者說,從牟宗三所理解的「心知」,到杜維明所強調的「體知」,這中間是否還需有一番「體驗」的「具體化」還原之落實?這一具體化的轉進,將使得純粹心靈找回身體的隱默向度,讓看似日用而不知的身體參與,被覺察為身心一如的整體經驗。 大體上,牟宗三將道家的體道心靈詮解為一種靜態觀照的藝術心靈。 4 筆者曾專文檢討牟宗三所理解的道家自然觀只觸及「任其自然」之「道心」(主體觀照),卻減殺了「自然而然」的「道行」(存有開顯)層面,因此有流於靜態式觀照美學之嫌。牟先生對自然之道的理解所以會傾向靜態性格的觀照美學,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首先他遺忘了「自然而然」的存有活力,其次將「自然而然」片面簡化為「任其自然」的「道心」,又偏重從虛靜的心知觀照面來說,結果「道行」的流動性、開顯面一旦遺落了,萬物便容易在虛靜照鑑下呈現靜態特性,而且「道心」在缺乏「道行」的流動性充實下,身體動能與物化動能皆不能突顯。一旦將「道心」放回「道行」的氣化流行之開顯脈絡,將「任其自然」放回「自然而然」的存有開顯脈絡,那麼道家的自然之道將會是:「道行」與「道心」不二,「自然而然」與「任其自然」相即。如此一來,體道美學必會是氣化流行的動態美學,也會是身心一如的聆聽參與之活力美學,而不是偏向純觀照、唯心靈的靜態美學。可見,檢討牟先生對道家的體驗形上學、物化美學的詮釋貢獻與不足,身體這一向度的參與整合,也是關鍵要素之一。 5 牟宗三對道家之道的基本性格之詮釋重心放在《老子》,而徐復觀則轉而針對《莊子》。而且徐復觀所詮釋的《莊子》體道之知,紮紮實實地將形上體驗落實為藝術體驗。不過他所詮釋的《莊子》仍強烈帶有觀念論式、現象學式的純粹意識、靜態主體的心靈哲學傾向,身體在這種美學經驗中仍然處於被遺忘狀態。 6 若說牟宗三著重在《老子》「沖虛玄德」的虛靜心之觀照,徐復觀著重的則是《莊子》「心齋之心」的純粹意識(虛靜明)之神遊。 7 雖然徐復觀對道家藝術精神的詮釋比牟宗三全面而深入得多,但同樣有類似的缺憾,那便是身體向度的缺席,使得道家的藝術體驗只突顯無限心的神遊。而這種狀態的神遊似乎是可以脫離身體、不需身體的一抹輕煙。 將道家的形上之道落實為美學、藝術體驗,這已是道家詮釋的主流途徑之一。如果說牟先生只是約略以「藝術」發明《老子》斯道,徐復觀顯然透過《莊子》而將道家藝術精神給十字打開了。對徐先生言,道家之道絕非思辨所能窮盡,真正核心在於「體道」,而由工夫實踐得來的體道經驗,更可進一步將其落實為藝術人生。雖然詳略不一,但兩位當代大儒的道家見解都認為思辨形上學非道家本色。牟先生所謂實踐、境界形上學的經驗內涵,更被徐先生結晶在以《莊子》為典範的藝術人生,而成就了最高的藝術精神。徐先生透過《莊子》體道境界而來的道之人生觀,並由此企圖為中國藝術精神的主體內容給予徹底建立,可謂見地深宏而貢獻重大。他那由藝解莊的代表作,亦成為重要經典文本,代表著道家藝術詮釋進路的一座里程碑。後來若干採取美學藝術進路理解道家體驗的學者,儘管未必完全認同徐先生觀點,但幾乎都在他所建立的基礎上,繼續吸收消化並嘗試增刪損益;例如顏崑陽、 8 何乏筆、 9 龔卓軍等等;至於其他採取美學詮釋進路的學者還有葉維廉、 10 陳榮灼 11 等等。筆者亦曾有論文涉及道家美學藝術內涵的探討, 12 但不同於徐先生的進路,筆者認為道家美學的詮釋只有將存有與身體的參與考慮進去,才會是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具體藝道體驗。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