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簡史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作 者:
馮友蘭
譯 者:
涂又光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2/03/16(1版2刷)
ISBN:978-957-763-349-1
書 號:1B0N
頁 數:320
開 數:20K
定 價:400元
優惠價格:320元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20世紀中國一代哲人馮友蘭畢生的經典代表作 馮友蘭親自指導翻譯並認可的唯一版本 《中國哲學簡史》是作者在1948年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在美國賓州大學講學時編寫的英文教材。他將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融會貫通,在有限的二十餘萬字中,融入了對中國幾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以開闊的視野對中國哲學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此書被譯為十多國語言,是西方各國大學中國哲學史課程必用的教科書,也是西方了解中國哲學的最佳入門途徑。
馮友蘭(1895—1990) 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現代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現代新儒家」。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後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曾獲普林斯頓大學、德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為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主要著作有「三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和「一序」(《三松堂自序》)。
涂又光(1927-2012) 河南光山人。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教授。他在先秦儒學、楚國哲學史以及中國教育哲學研究上頗有建樹。在先秦儒學、楚國哲學史以及中國教育哲學研究上頗有建樹,素以功力見長,國學西譯工作在學界享有盛名。著有《楚國哲學史》、《中國高等教育史論》、《文明本土化與大學》等學術論著。
自序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階段:楊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第十一章 後期墨家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實主義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韓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第十七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學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 以上是對哲學的性質和功用的一般性討論。以下就專講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歷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做中國哲學的精神。為了了解這個精神,必須首先弄清楚絕大多數中國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有各種的人。對於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從事於實際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家。從事於藝術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人雖有各種,但各種的人都是人。專就一個人是人說,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什麼呢?照中國哲學家們說,那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問題就在於,人如欲得到這個「同一」,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或甚至必須否定「生」? 照某些哲學家說,這是必須的。佛家就說,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有些道家的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潰癰」。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從入世的哲學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了,或完全錯了。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範疇中的。從表面上看,儒家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不過這只是從表面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了解的。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了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並不膚淺。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一樣。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這並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它們還在那裡,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聖外王」,只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內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聖外王」之道。 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照柏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轉」入永恆的理世界。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內聖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他為此做出了重大犧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這樣說的。據說有個聖人,被某國人請求為王,他逃到一個山洞裡躲起來。某國人找到這個洞,用煙把他薰出來,強迫他擔任這個苦差事。(見《呂氏春秋.貴生》)這是柏拉圖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點,也顯示出道家哲學的出世品格。到了公元三世紀,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修正了這一點。 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聖人分外的事。處理世務,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展的實質所在。他不僅作為社會的公民,而且作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來執行這個任務。他一定要自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則他的行為就不會有超道德的價值。他若當真有機會為王,他也會樂於為人民服務,既作為社會的公民,又作為宇宙的公民,履行職責。 由於哲學講的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哲學必定與政治思想不能分開。儘管中國哲學各家不同,各家哲學無不同時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這不是說,各家哲學中沒有形上學,沒有倫理學,沒有邏輯學。這只是說,所有這些哲學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政治思想聯繫著,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既代表他的整個哲學,同時又是他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舉例來說,名家以沉溺於「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似乎與政治沒有什麼聯繫。可是名家領袖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實際上,他講和平的時候往往就在準備戰爭。在這裡,也就存在著名實關係不正的問題。公孫龍以為,這種不正關係必須糾正。這確實是「化天下」的第一步。由於哲學的主題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它不單是一種智力遊戲,而是比這嚴肅得多的東西。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蘇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識都統一於一個哲學家之身;知識和德性在他身上統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學需要他生活於其中;他自己以身載道。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養自己,連續地、一貫地保持無私無我的純粹經驗,使他能夠與宇宙合一。顯然這個修養過程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就意味著自我復萌,喪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認識上他永遠摸索著,在實踐上他永遠行動著,或嘗試著行動。這些都不能分開,所以在他身上存在著哲學家的合命題,這正是『合命題』一詞的本義。他像蘇格拉底,他的哲學不是用於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關在書房裡,坐在靠椅中,處於人生之外。對於他,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在於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在極端的情況下,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