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中國哲學
-
先秦哲學
渴望「形式」的「感受」:先秦儒家的政治考古學
作 者:
李雨鍾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五南當代學術叢刊
出版日期:2020/04/01(1版1刷)
ISBN:978-957-763-746-8
書 號:1XHK
頁 數:356
開 數:20K
定 價:520元
優惠價格:416元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作為對先秦儒家政治的考古學研究,本書並不試圖建構一套儒家政治哲學體系,或真實還原出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史脈絡,而是想要重新考掘出先秦儒家所親歷的某種政治經驗。這種政治經驗能夠突破道德人性論的傳統設定,並通過「感受」與「形式」之間的共構,與當代政治哲學中的「複數性」(plurality)、「共通體」(communauté)等關鍵性概念相連通。乍看起來,「感受/形式」只是儒家原有的「仁—禮」結構的概念化別稱,然而這兩者所構成的張力結構卻能夠彰顯出更為普遍的政治處境,揭示出早期儒家在其曲折的思考、實踐過程中,所觸及的複雜政治經驗。 在「感受」的相互接觸所產生的錯位與挫敗中,人們召喚「形式」來消除這種痛苦,「形式」使得人們不必展露自身的「感受」就可以共處,通常認為這就是政治領域的運作原理。然而儒家所理解的「政治」,卻是希望在人類共同生活中保留「感受」的優先性,這種理解也必然需要面對由此帶來的困境。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論語》為主軸,並追溯到早期儒家「仁禮」所引發的「感受」與「形式」之間的交織歷程,並揭示儒家政治的獨特構造。下篇則以《孟子》、《荀子》及同時代的思想文本作為討論對象,探討儒家政治形態如何在新時代的政治話語結構下演變?如何重新塑造出「天命—共通」的政治共同體模式?
李雨鍾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博士後研究員。 研究領域為先秦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當代歐陸哲學、政治哲學。曾連續兩屆(2017、2019)獲得國際中國哲學大會(ISCP)評選的「傅偉勳亞洲論文競賽獎」,著有〈從人「性」論到共「同」體:孟子與荀子的方案〉、〈非對稱的相互性:從列維納斯與呂格爾之爭到《論語》中的「仁禮」關係〉等二十餘篇研究論文。
序篇:核心故事
導論
第一節 「軸心時代」的兩個世界
第二節 雙層考古學:方法論的試探
第三節 重訪「政治」:觀念梳理與章節概述
上篇
第一章 作為多幕劇的《論語》:考古學方法的試探
第一節 從文本性質到考古學方法:論戲劇分析的必要性
第二節 子路、顏回之死
第三節 子貢
第四節 夫子何居:從「仁禮」到「天—命」
第二章 「仁禮」結構初探:為「形式」奠基的「感受」
第一節 三種關係層次:在〈學而〉首章中遭遇疏異他人
第二節 從「學」到「好學」:召喚「感受」的「形式」
第三節 「感受」的錯開:宰予的三個挑戰
第三章 儒家政治的發生機制
第一節 《論語》中的「莫己知」:早期儒家的深層處境
第二節 三個層次:「修身」、「人己」、「共同體」
第三節 「克己復禮」:儒家政治的悖論結構
第四節 「正名」與「天命」:斷開權威性的連接
第四章 「義外」的挑戰:「感受」對抗「形式」
第一節 「仁內義外」:「感受」與「形式」的分隔
第二節 不意外的「義外」:墨家與法家
第三節 情感與天道:郭店楚簡的回應或徬徨
第四節 儒家「政治」的構造:「感受」與「形式」的發生系譜
下篇
第五章 權力的調音:宇宙論化的形式系統
第一節 「天命」與「天道」的分殊:宇宙論的醞釀
第二節 「道」的分岔口:《老子》與〈太一生水〉之間
第三節 兩種類型的分析:《黃帝四經》與《管子》四篇
第四節 戰國時代的共同體方案:「天道宇宙論」與「天命共通」
第六章 孟子的抉擇:「不忍」與「四端」之間
第一節 話語結構的試探:小國模式的悲劇敘事?
第二節 力斥楊墨:「義」與「性」的重構
第三節 感受原則:優先於「四端」的「不忍」
第四節 脆弱的善性:「四端」之作為「形式」
第五節 自反難題與誠身之道
第六節 「知天」與「知命」:「天命」觀的演進
第七章 荀子的抵抗:情性、定分與先王
第一節 儒者的立身處境:從〈非十二子〉談起
第二節 有欲與無分:「羣」中之「性」
第三節 積偽與禮義:朝向「形式」的安頓
第四節 君子Vs君王:才能與權力的分離
第五節 另一種「知天」:「性—偽」結構的隱秘翻轉
第八章 朝向當代對話的孟荀政治哲學:阿岡本、漢娜鄂蘭、儂曦
第一節 人的兩種潛能
第二節 潛能之用:剝奪與反抗
第三節 「複數性」:「感受」與「形式」的交錯
第四節 「天命」與「共—通」:打斷神話的共同體
結論
參考文獻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