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書泉出版社
-
知識探索
-
生活風格
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歷史的、人文的、旅遊的、祕境的完全分享
作 者:
鄭文正
出版社別:
書泉
書 系:
生活風格
出版日期:2014/01/01(1版1刷)
ISBN:978-986-121-788-8
書 號:3YC3
頁 數:312
開 數:20K
定 價:350元
優惠價格:277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鄭愁予 知名詩人、文學家;金門大學講座教授、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項國寧 聯合報社長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徐如林 東華大學榮譽博士、古道專家
聯合推薦: 鄭愁予 知名詩人、文學家;金門大學講座教授、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項國寧 聯合報社長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徐如林 東華大學榮譽博士、古道專家 旅人們,歷史的小徑最動情──鄭愁予的誇讚 這是一本強調低碳的、樂活的、人文的、歷史的登山、健行旅遊書。 書中所記載的步道、山徑未必是知名的古道,但都承載了許多過去的人文歷史,在這些步道中,仍可目睹當時歷史發展與現代文明風景交錯或重逢的場景。
數十年前,年輕人盛行郊遊活動。每逢假日,臺北近郊山區,在大樹下、山坡上,常見十幾、二十個男女學生,甚至年輕的上班族,圍坐玩「丟手帕」、「大風吹」等遊戲。為了達到郊遊的目的,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走個七、八公里才到達目的地,是司空見慣的事。很難想像,在今日人跡罕見的陽明山區大尖山上,假日會有上百的人群走向山頂。 筆者在基隆任教期間,參加登山前輩姜興周主任組織的登山隊,攀登百岳。近年再度回到臺北近郊山徑,並開始進行和山俓相關的人文歷史資料蒐集探勘,遂集結成書。 鄭文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 曾任教 台北市立建國高中化學專任教師 台灣省立基隆女子高中化學專任教師 曾擔任 高山嚮導 北投社區大學步道行動教室講師 七股鹽博物館、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豆食博物館等博物館及遊樂園的規劃設計 曾出版 高中化學教科書 臺灣鄉土化學教材 解讀「極短篇」: 此單元撰寫的目的,即是希冀讀者能經由短篇故事的閱讀,重新感受台灣人在那個時代的生命經驗,進而瞭解歷史對人無可逃避的的衝擊。祈盼藉著本書的出版與讀者戶外親身的踏讀體驗,讓大台北地區的人文風景成為大地美學展示場的一部份,而近郊淺山則成為戶外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中,喜愛閱讀人文歷史的朋友,在走入歷史的場景時,能與歷史連結,經由解讀、體悟、感知、內化到文化的再提昇,也為這一代找出歷史的定位。
Content
推薦序 (3)
自序 (6)
導讀 從環臺北一周與里山談起 001
第一章 鹿窟坪古道、富士古道、磺嘴山 013
壹. 極短篇 014
貳. 歷史背景 018
1. 鹿窟坪古道 014
2. 富士古道 022
3. 磺嘴山 029
第二章 擎天崗、七星山 035
壹. 極短篇 036
貳. 歷史背景 043
1. 絹絲步道、擎天崗草原 036
2. 七星山 042
3. 魚路古道 051
第三章 淡水、沙崙 059
壹. 極短篇 060
貳. 歷史背景 071
大屯溪古道 060
第四章 觀音山 073
壹. 極短篇 074
貳. 歷史背景 091
觀音山 074
第五章 無耳茶壺山縱走燦光寮山 095
壹. 極短篇 096
貳. 歷史背景 103
無耳茶壺山縱走燦光寮山 096
第六章 淡水河岸、面天山、向天山 105
壹. 極短篇 106
貳. 歷史背景 122
1. 淡水河岸獨木舟巡航 106
2. 山子頂古道及面天山、向天山 109
第七章 坪頂古圳、平林坑溪古道、荷蘭古道 129
壹. 極短篇 130
貳. 歷史背景 150
1. 坪頂古圳 130
2. 魚路古道南段—平林坑溪古道、瑪礁古道 136
3. 高頂山古道(荷蘭古道) 142
第八章 倒照湖、竹子山古道、大屯山系 153
壹. 極短篇 154
貳. 歷史背景 174
1. 竹子山古道、阿里磅瀑布 154
2. 大屯西、南峰 161
3. 大屯主峰 171
第九章 草嶺古道、桃源谷古道 179
壹. 極短篇 180
貳. 歷史背景 186
桃源谷縱走草嶺古道 180
第十章 劍潭山、金面山 191
壹. 極短篇 192
貳. 歷史背景 199
劍潭山縱走金面山 192
第十一章 天母古道 203
壹. 極短篇 204
貳. 歷史背景 212
天母古道 204
第十二章 湖桶古道 215
壹. 極短篇 216
貳. 歷史背景 231
湖桶古道 216
第十三章 環臺北一周 233
1. 三貂嶺—猴硐環形步道 234
2. 遊金瓜寮溪順登九芎根山 242
3. 鶯歌石連走大棟山、大同山 248
4. 繞著獅子走一圈—獅仔頭山 259
5. 南港山大縱走 267
6. 筆架連峰縱走 276
7. 皇帝殿東西峰縱走 282
8. 承天禪寺縱走綠野香坡 287
後記 陽光樂活 294
附錄1 乙未戰事大事年表 296
附錄2 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記一名被虐而死的英軍戰俘 299
推薦序 居住在臺北盆地的人,在紅塵俗世的忙碌之餘,偶爾抬頭望向盆地四周,那時而蔥綠、時而灰藍,連綿環繞的山列,總會有一股衝動,想要邀約好友到山上去走走。 身為臺北盆地的老居民,我因為特別容易產生上山走走的衝動,多年來無論怎麼搬家,總是離不開盆地底緣的山腳。早年住在芝山岩下,清晨沿著石角登上草山,從山豬湖經絹絲瀑布上大嶺(擎天崗),一路下到金山海邊,剛好可以泡個免費溫泉、吃一頓下午餐。這一條山徑,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魚路古道」的全程。 當時,陽明山國家公園尚未成立,日治時代走闇路的漁民,也不再需要如此辛苦趕路。大嶺以南到山仔后,是駐軍常走的捷徑;大嶺以北,那就是牛群的天下了。 那時,靛藍的產業已經沒落,然而浸泡著大菁的菁礐仍隨處可見。大油坑還在產硫,像熱豬油般淺茶色濃稠的液態純硫磺汩汩地流出,一塊塊一尺見方、鮮黃色的硫磺堆積如山,等著被運走。 後來我住在碧湖旁,走出社區大門就是金面山的登山口。只要是好天氣,就帶著剛剛學步的小孩去走那巨石磊磊的山稜。金面山麓是清代的採石場,據說當年臺北城的基石就是採自這裡與唭哩岸。 最後,我定居新店塗潭山登山口,把獅仔頭山當作招待親友的後花園。是花園沒錯!尤其是春天,從山櫻到桃、李、杏花,還有山上遠近馳名的紅毛杜鵑。然而,更令人興味深濃的是獅仔頭山頂的水井、防蕃碑、有槍眼的石砌隘寮,還有山腰的「土匪洞」。 土匪洞,其實就是民間抗日游擊隊的棲身之地。 說到抗日,不免又讓人想起北臺灣的抗日英雄簡大獅。然而,日治時代初期重修魚路古道,其中有一段就是簡大獅帶著他的徒眾負責修復的。簡大獅為什麼去幫日人修路呢?而這一條魚路古道又是什麼時候開闢的? 一旦啟動疑問,山路就不再只是山路,它們變成歷史尋根的道路。是的,環繞在臺北四周的群山,在陰鬱的樹林下深藏著先民的腳印。他們開闢的山田、建造的石屋、水圳、防範原住民侵襲的銃樓、抗日的故事、發現沙金的喜悅…… 多年以來,在建國中學教化學的鄭文正老師,每逢假日,就帶著兒子一起走在臺北盆地四周的山徑上。這些郊山處處都有先民拓墾的遺跡,父子倆一邊行走,一邊驚訝地發現各種古人留下來的史蹟物,真是一段令人羨慕的親子時間。 幾年前,化學老師鄭文正在擎天崗,偶然看到簡大獅的抗日事蹟,於是啟動了他追尋歷史真相的興趣。比起一般文史工作者,具有理工背景的鄭老師,更具有理性探討、抽絲剝繭、直入歷史事件核心的優勢。 令人振奮的是,鄭老師雖然教化學,卻有歷史老師的眼光與國文老師的文筆,所以,我們有了一本穿越時空的臺北郊山旅行書¬──《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歷史的、人文的、旅遊的、祕境的完全分享》。 為了啟動讀者的興趣,鄭老師總是先說一段與山徑相關的故事,再給我們一個歷史真相。書中「極短篇」小說體的故事,活靈活現地將簡大獅從少年英雄到北臺灣抗日的領導人,深情卻無法兼顧親情的無奈,一段一段訴說出來。當讀者看過這些故事之後,走在簡大獅曾經走過的山徑,看著他曾經眺望過的河谷,一定會產生與以往「純登山」截然不同的感覺。對於那些古老的石橋、石階、駁坎、菁礐、腦寮、石碑……,一定也會油然興起思古之幽情。 除了大屯山區的簡大獅之外,臺北盆地周圍還蘊藏著更多故事,有慘絕人寰、令人哀嘆的滅村史實;有日治時代防蕃的隘寮,也有那個雖然不是史實,民間卻深信不疑的鄭成功與鶯歌石的故事。 古人說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也要說:「同樣一條山徑,知道它的故事後,走起來就有特別的興味。」 希望所有的讀者,看過《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歷史的、人文的、旅遊的、祕境的完全分享》的歷史故事後,再按著書上的地圖與指引親身去走一走,幾趟路下來,你就會了解尋幽探古的樂趣。你也能體會到:登山健行不再只是運動,也不再只是欣賞風景,而是深入臺北歷史的心靈充實之旅。 東華大學榮譽博士、古道專家 徐如林
從環臺北一周與里山談起 本書是一本強調知性、感性旅遊的工具書;知性部份,以本文、健行路線、行程建議、交通資訊、附近景點進行主軸的連貫;感性部份,則是來自環臺北行旅時,來自另一時空的感動,共分為極短篇、歷史背景兩個部分,橫潛在內文下方,承載著主軸的進行,但是,整本書的「面」仍以「環臺北一周」做為「線」、「里山」做為「點」的概念,鋪述而成,謹以此書寫基調,分別陳述於下: 環臺北一周 本書的編寫緣起於民國99年夏,在擎天崗遊客服務中心展示間的一隅,亦即服務臺的後方,看見記錄著擎天崗(昔日稱「大嶺」)在百餘年前,曾經是抗日義士簡大獅與日軍周旋的古戰場;而金包里大路入口的古城門(翻修過),則為簡大獅所築防禦工事的一部分。記得當時永和社區大學的「步道行動教室」(以下簡稱「步道社」),已經在倡議「環臺北一周」的觀念。而在民國99年1月,筆者與兒子鄭樵,以22天的時間「完成」了環臺北郊山步道的「壯舉」。 「步道社」倡議並推動「環臺北一周」的目的,是希望愛好登山健行的朋友能背起攀登郊山的行囊,以2∼3天的時間縱走或連走一段大臺北郊山或鄉野間的步道。如此既可避免舟車勞頓,省去前往高山的不便,又可在減少交通支出及碳排放量之餘,照樣能享有遠離塵囂的渡假樂趣。以從風櫃嘴背負帳篷經擎天崗到七星山,在陽明山救國團苗圃的童軍活動中心露營為例:清晨醒來,發現睡在櫻花樹下,其驚豔的感受,不亞於住宿於大霸尖山的九九山莊。 當然,以數十年攀登高山的經驗而言,全世界少有其他地區能與臺灣高山的壯闊秀麗相比,但這就好像有些家長會帶家中幼兒在客廳露營一樣,與攀登高山相比,在郊山長途健行,的確別有一番滋味。除了陽明山苗圃外,內湖碧山露營區、北投貴子坑露營區,也都是大屯山、五指山一帶縱走露營的場地。 從「名詞」到「動詞」,「環」臺北一周的推廣,確實遇到不少困難。最主要是大臺北的郊山大多離市區太近,許多「步道社」的同學攜家帶眷住在郊野的民宿,所費不貲,因此,許多人情願下山,次日返回,再接續走第二天的行程。其實,若要節省住宿費,還是可以考慮露營。露營的地點除了露營區,也可以考慮住在郊區的學校。以富士古道入口旁的大坪國小溪底分校為例,雖已廢校,但只要支付學校少許住宿費,就可以在校園露營或住一晚通鋪,新北市政府其實可以好好推廣此種閒置空間的利用。除此之外,許多建在鄉間的廟宇也是不錯的住宿地點,通常只收少許香火錢,就可以在禪房借住一晚。 從旅遊交通規劃的角度來看,「環臺北一周」的大臺北郊山,大致可分為大屯山塊、東南區塊及西南區塊等三大部分: 1. 大屯山塊:山塊受東北季風及火山地形「北降現象」的影響,有高山架勢,甚至在冬天偶爾也會降雪。無論是陽明山東西大縱走或循魚路古道南北段而行,都適合以陽明山苗圃(請電(02)28616965,但擎天崗草原禁止露營)為中途住宿節點。 2. 東南區塊:此區塊包括基隆火山群、坪林、雙溪、平溪、石碇、深坑、南港、汐止一帶。以平溪一帶為例,適合以平溪線為主幹,搭乘小火車,以「魚骨狀」的方式進行沿線郊山的登攀。例如,住在猴硐,每天搭乘小火車至平溪(附近有中央尖、慈母峰及峰頭尖、石筍尖、薯榔尖等平溪三尖)、三貂嶺(附近可走瀑布群、中坑、柴寮古道、幼坑古道)、十分、菁桐等地,攀爬完再乘小火車回猴硐。 3. 西南區塊:包括鶯歌、三峽附近的山群,適合以三峽或鶯歌為據點,進行「放射狀」登爬。例如,五寮尖、鳶山、鶯歌石、白雞山、熊空山、東眼山⋯⋯等,其間均被市區阻擋,難以連貫。每日擇一山攀爬,再返回三峽老街或鶯歌老街附近住宿,也是不錯的旅遊方式。 至於在吃方面,除了考慮到健康因素外,在健行時可盡量採購當地小農所種的蔬果,一方面減少「碳足跡」;一方面也可為偏鄉的經濟帶來些許幫助。若人數眾多,許多鄉間的在地居民都願意為山友們烹煮在地食材。例如,走完三貂嶺瀑布群的步道後,熱心的新寮社區村民就願意為山友烹煮出一、兩桌熟食。但登山者對在地居民的態度必須友善,以感恩的心情接受款待,支付餐費時也不要拼命殺價,以免傷了和氣。 本書中有關親山健行的步道,大部分都以能完成縱走或連走為目的,至於短程行旅可取其中一段,端視個人體能或時間安排而定。大臺北地區的居民,得天獨厚往往能以搭乘捷運的方式,輕易到達許多登山路線的起點,例如: 1. 新北投捷運站:可攀登中正山,再銜接大屯西、南峰,連走至附近的面天坪、二子坪或竹子湖,約需5~6小時。 2. 唭哩岸捷運站:可作為丹鳳山或軍艦岩的起登點,輕鬆易走。 3. 劍潭捷運站:可攀登劍潭山縱走金面山或大崙尾山,約需3~4小時左右。 4. 景美捷運站:可往返攀走仙跡岩,輕鬆好行,又可逛夜市。 5. 新店捷運站:可從能仁家商登獅子頭山,縱走山脊,經待老坑山到貓空再搭貓纜下山,約需3小時左右。 6. 動物園捷運站及貓纜:可從貓空登二格山或從指南宮攀登猴山岳,勇腳者可縱走筆架連峰,約需6∼7小時。 7. 麟光捷運站:可從富陽公園起登,完成南港山大縱走,只需4∼5小時。 8. 象山捷運站:可走約15分鐘到慈惠堂,起登虎山,連走象山,約需3小時。 9. 南勢角捷運站:可走約15分鐘到登山口,起登烘爐地,環走青春嶺、彩蝶社區到圓通寺,經國旗嶺下山回返,約需4小時左右。 10. 永寧捷運站:可沿朝山路上抵承天禪寺,再縱走天上山、文筆山到綠野香坡或彩蝶社區,搭公車下山,約需4∼5小時,適合勇腳者走。 11. 淡水或關渡捷運站:在淡水搭渡船或在關渡搭公車,抑或騎單車到八里對岸,假日有接駁車上觀音山。 至於較遠的山區,亦可轉達公車前往,十分方便,例如: 1. 前往陽明山地區,可轉搭台大醫院捷運站外,公保大樓旁的1717皇家客運,沿陽金公路而行,適合走魚路古道及或金山轉往竹子山古道。亦可在臺北車站北門外,搭260公車至陽明山總站轉108遊園公車,至竹子湖、二子坪或冷水坑等登山口。 2. 至北投捷運站,可轉乘: (1) 小26、小7:至十八份,登中正山及其他大屯山系。 (2) 小6:可至清天宮,直上面天山、向天山及其他大屯山系。 (3) 小9:可坐到竹子湖的靶場站,從水尾登山口上大屯山。 (4) 218:乘至貴子坑水土保持園區,來一趟輕鬆行。 「環臺北一周」的旅遊方式並不僅限於健行,舉凡符合「低碳」的交通工具亦在鼓勵之列。例如,從淡水到觀音山,可以乘遊輪或騎單車到八里左岸。而從觀音山銜接到三峽、鶯歌或樹林,則可沿河岸自行車道改騎單車完成,是一個不錯的旅遊方式。畢竟在林口及龜山市區道路及高速公路的阻隔下,要穿越林口臺地,是相當不容易的。當然,林口臺地倒是有些登山步道,例如,林口森林步道還是值得一遊。此外,沿淡水河、基隆河划獨木舟,從水上欣賞水岸城市的美景,也是相當值得嘗試的另類旅遊方式。或許有一天,臺北會出現結合登山、健行、騎單車及划獨木舟的「低碳」旅遊或是競賽風潮,不妨拭目以待。 在「環臺北一周」的過程中,或許由於必須在許多動線的中途節點住宿的關係,筆者常常與民宿主人或鄉間店家聊到在地的歷史。也或許在途中能有機緣結識到在地的耆老或文史工作者,使原本「環走」的「壯舉」,逐漸演變成「環臺北走讀歷史」。而讓人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置身在這些歷史遺蹟的場景中,因了解史實,每每產生了內心的悸動,這使我更愛上這塊土地。 面對這些歷史典故或遺址,初期以為可以到圖書館或在網路上尋得相關的資料,後來才發現:在登爬郊山時,是這些郊野中的歷史典故與遺址帶著自己走入歷史。歷史文獻中只能找到歷史的輪廓,只有在郊野踏查時,才能親身體驗到先民的血淚經歷。以坪林的湖桶遺址為例,無論在各登山口附近的乾元宮、高海家或坪林老街上,都可採訪出百餘年前口傳的一些事蹟。不過,日本官方所留下的一些正式紀錄,讓人相信湖桶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在1899年11月7日,而非1897年11月7日。逮捕的對象為抗日義士林李成。至於是否曾經屠村、殺害數百村民,則宜相信民間傳說。畢竟被訪人士的祖父輩,都曾向他們陳述過這段逐漸被人遺忘的不幸事件。 此外,在編寫的過程中,有些史料並未被採信,例如,簡大獅在漳州被清廷逮捕後,痛陳自己全家被殺,妻、妹皆受辱而死,故憤而起義抗日。但據日本宜蘭廳在1898年的官方紀錄,卻記載當時簡母及其妻阿卻都仍居住在宜蘭小東門。因此,簡大獅所言,可能是迫於當時情況,做了與事實略有出入的陳述。 本書所記載的步道、山徑未必是知名的古道,但都承載了許多過去的人文歷史,在這些步道中,仍可目睹當時歷史發展的場景。健行在步道上如同有歷史人物相伴,甚至可以感受到與這些歷史人物正與自己在同一場景中呼吸,也聽聞到他們的吶喊,嗅聞他們血跡的氣味,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悸動。他們的心跳如同戰鼓,從歷史的那一端傳來,頻催的是我們對和平的渴望。這些冤魂的委屈若未能獲得伸張,只有證諸活在山下的我們,是一個不懂得感恩知福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又如何能珍惜和平?而施暴者若不懂得反省,終將失去進化的能力,使該民族的生命失去應有的價值。 極短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即源自這些先民的血淚史,以林李成父子的遭遇為例,根據日本總督府的資料,日軍進入湖桶村後兩日,在降日的原抗日義軍曹田的的引導下,於北宜古道附近的山中被日軍擊斃。林李成的事蹟可見於貢寮及雙溪兩區的鄉志,並被書寫在鹽寮「抗日紀念碑」的碑文上。據凱達格蘭文史工作室的負責人林勝義老師稱,林李成原是凱達格蘭人的後裔,卻飽讀詩書,習得醫術,擁有金瓜石淘金產業。日軍侵臺後,諸多暴行激起林李成抗日決心,與日軍周旋到底,拒不投降,並多次往返大陸取得支援。這些史實卻幾乎完全被貢寮、雙溪一帶的鄉民所遺忘,這是我們全體的責任。坐落在遠望坑親水公園旁的石屋,原是林李成的故居,卻幾乎無人知曉。林勝義先生在貢寮新社成立的凱達格蘭文史工作室豐藏了許多貢寮、雙溪一帶珍貴的文史資料,實在應該被地方重視善加保存,並傳承在地方的教育系統中。再以雙溪茶花莊莊豪雄先生介紹的雙溪公園「保我黎民」石碑為例,立碑捐獻人中亦有曹田,周步蟾等歷史資料中所記載的人物。石碑設立年代在日人領臺初期,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然而此碑並未成為地方政府所應妥善保存的歷史遺蹟,而「保我黎民」四字又代表當時百姓心中什麼樣的複雜心情,亦未能得到探究,殊為可惜。 ●里山 「里山」的觀念源自於日本,近年來被聯合國推廣於淺山附近的半自然聚落,包括田地、林地與水域。淺山是指大約在1500公尺海拔以下的郊野,「環臺北一周」活動的範圍都是在淺山的範圍內進行。淺山的自然生態是高山生態保育的基礎,例如許多中、高海拔的動物,在寒冬必需遷徙至低海拔山野作為過冬棲地,所以淺山、中級山及高山的生態環境是具連續性且相互依存的。然而,誰來維護淺山的生態環境?如何實現以人為主的生態系?便成為推動「里山」必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淺山、郊野、草原、濕地、水域、森林等地景,都是「里山」的外顯表徵,其潛藏的意義是在這些地理區塊中,讓居民能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的複合目標,朝文化多樣性及生態多樣性的方向做永續的發展,如此,文化產業才有足夠的養分茁壯起來。「步道社」期末行旅走過的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即為一例,在東華大學師生的協助下,返農的外出子弟王耀庭與村民一起致力於旱稻、梯田的復育及行銷,使豐南村的阿美族文化得以保存,成為「里山」實施的典範。 至於大臺北地區的郊野也逐步開始推展「里山」的概念,例如貢寮鄉龍崗社區在水土保持局的支持下,加上幾個民間社團的參與,已呈現「里山」的雛型。在地但居住在臺北的簡聰濱理事長致力於60甲梯田的復育,並期望能發展成觀光產業;另外,從公家機關退休的盧國忠先生,重新踏查少年時通往桃源谷的「大嶺古道」,希望有朝一日,從貢寮到桃源谷有了一條重見天日的自然步道,取代需踢踏2小時才走完的柏油路。龍崗社區的居民已不分老、中、青,正一起重塑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里山」。 「環臺北一周」已不再只是一項「壯舉」,而是應該在環臺北淺山郊野的步道網中,踏查出承載文化歷史的綠色廊道。「環臺北一周」健行的旅遊「節點」,就是在這綠色廊道上彼此串聯的「里山」。 如何在時間的縱軸上讓各地方的歷史遺蹟及文史資料能傳承下去,讓「里山」由下而上,成為行旅的戶外生態博物館,是地方政府、文史工作者與在地居民所應?手合作努力的方向。所謂戶外生態博物館,是將整個地理區域(包括社區自然生態保留區、歷史遺蹟等)中的自然與人文資產視為展場,具有教育的功能。筆者在去年貢寮區龍崗社區的「里山」推展活動中,目睹鄉民做掃把的比賽,其熱烈的氣氛,令人難忘。 「里山」內的居民本身即為展場軟體的策劃者,而且也是解說人員,更是展場演示的一部分,而其硬體建設及相關專業及經費的支持,則有賴地方政府給予協助。一如其他傳統的博物館,從典藏、研究、教育、展示到觀光,均需按部就班進行。在進行的過程中,尤需注意如何避免經濟以及世俗文化所帶來對社區的侵擾,否則不僅是生活方式,就連文化本身也會失真,甚而成為展示膺品。唯有在不失真且具差異化的條件下,才能彰顯其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價值。而這一切,都需要源源不斷的人力持續投入,才能聚集足夠的社區居民,形塑集體的記憶。集體記憶,是「里山」展示其生活態度與生活哲學的基礎,如此整個社區才得以永續展現其文化產業再出發的創造力。不同社區有了具差異化的文化產業,整個國家才具備文化多樣性的體質,沒有這樣的體質,一個國家又如何在國際上展現其生命力,獲得一席之地呢? 無論是文化或自然生態的多樣性,都需要人力、專業、經費及營運工作的投入。目前郊野鄉村的青、壯年紛紛離鄉背井到城市工作,除了一些文史工作者外,或許有地方政府或文化部提供部分經費支助,要彌補因工作機會不足所造成懸殊的城鄉差異,是目前推廣「里山」亟需克服的難題,也是「里山」推動的目標。 上一代居住在淡水北6縣道附近蔡家村的蔡以倫先生,毅然放棄平面媒體的工作,在淡水重建街成立了「香草街屋」,積極推動「返農回農村」,讓自己和這塊土地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目前還在公務單位服務的北投文史專家林再賢老師,則視泉源里十八份的文史保存工作為己任,積極舉辦教育推展活動;住在唭哩岸捷運站對面的謝炎山老師,則不時傾囊相授自己的打石技術,更積極的解說軍艦帶的打石文化。 本書的撰寫只是為「里山」的歷史盡一份綿薄之力罷了,但願在資訊發達的今日,能典藏一部分百餘年前逐漸消失的歷史。或許這樣才能喚回我們先民已經走失的靈魂,在某種意義上,這正是讓他們寶貴的生命能延續下去,而又使我們又不愧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方法。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