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醫護暨生命科學
-
醫學
-
臨床醫學
療癒環境─身心靈的健康照護環境設計
Healing Environments: Design for the Body, Mind & Spirit
作 者:
Barbara J. Huelat
、
Thomas Wan
譯 者:
林姸如
、
陳金淵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9/10/22(2版1刷)
ISBN:978-957-763-615-7
書 號:5J18
頁 數:244
開 數:20K
定 價:400元
優惠價格:320元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近年來,健康照護的服務訴求已經從傳統觀念下的「病痛解除」轉變成更為注重根本的「健康維護」。因此,相關的醫療服務也逐漸從「治療」轉變成「療癒」。可是,究竟要如何設計、規劃、才能營造出一個真正以「病患親善」為訴求的明日環境? 本書提出以「身體/心理/靈性」三方面的關聯作為模式架構。一個真正有意義的「療癒環境」,也必須能夠兼顧一個「全人」在這三方面的修為。本書將針對「心靈的療癒」進行探討,「知識就是力量」──當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就越不會感到害怕,並強調「病患授權(patient empowerment)」的觀念,藉以闡述人們對環境的認識與瞭解,會如何影響病患的療癒成效。 為了讓「身體/心理/靈性」模式顯得更加完備,本書著重於「以自然世界為師」,闡述人們在「靈性」方面的需求,並討論一些「神性的」概念以及其與健康照護環境的關係。
●Barbara J. Huelat 係「美國室內設計師學會」及「國際室內設計協會」會員,更以多項得獎之健康照護療癒環境設計專案聞名全美。在她三十餘年之實務工作經驗中,已經完成兩百餘件以「病患友善」為宗旨之設計案,其中包括Mayo醫學中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日本國家癌症研究中心,以及許多著名的醫院建築。長期以來,她一直鼓吹著環境會影響到一個人身、心、靈的健康。 由於她對療癒環境理念的崇尚與執著,讓她獲得美國室內設計師學會、美國醫院協會、美國建築師學會等知名機構組織贊助的無數專案獎項,也獲頒「人道獎」此一殊榮。此外,在追求療癒環境的過程中,她還是「健康照護設計中心」的創始委員之一,也曾任某一健康照護室內建築公司之副董事長。 她也是一位備受歡迎的演講者,經常受邀對設計界、醫療界等從業人員及一般消費者發表演講,也針對療癒環境及建築設計等相關議題發表文章。目前,與她先生合開的公司—— Huelat Parimucha Healthcare Design則是致力於設計出有助於提升病患照護的療癒環境。從她設計的作品所獲得之成功與肯定,證明她不只是一位具有遠見的專業女性,更是一位能夠深切體會到病患需求的理念型作者。 ●Thomas Wan 萬德和教授畢業於國內之東海大學,而後取得美國University of Georgia之社會學碩、博士學位及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之公共衛生碩士。曾任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醫務管理學系主任,也是該校Arthur Graham Glasgow講座教授,在他的經營帶領之下,該系研究所獲「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評選為全美前五名。 從該校退休後,他轉任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並創辦公共事務博士班,擔任該一學程主任迄今,目前亦是健康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副院長。在他三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亦曾任教於康乃爾大學、馬里蘭大學等校。 萬教授曾擔任過多項行政職務,也是許多美國著名學術期刊之主編、副主編,以及研究機構和學會之監事、執行委員。他也是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P)生命與衛生統計全國委員會成員,目前則是四家資訊科技與資訊應用公司之顧問。此外,他也在台灣、中國、韓國、捷克、南非、哈薩克等國進行多項研究及教學合作計畫。 他的研究興趣主要以管理流行病學、長期照護研究、健康服務評估、健康資訊學及臨床結果研究為核心,刊登在知名國際期刊上之學術文章已超過上百篇。此外,到目前為止,他也出版了六本專業領域之學術書籍。
●林姸如 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系學士 台灣大學醫學院生化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維吉尼亞州立邦聯大學(VCU)醫務管理博士 ●陳金淵 現任: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維吉尼亞州立邦聯大學(VCU)醫務管理博士
第一章 場域──何謂療癒環境
個人經驗
戰爭
結語
第二章 挑戰──排除障礙
何謂「療癒環境」之屏障?
設施維護與耐久性
「療癒環境」索價為何?
「療癒環境」之預算
攸關成本
價值何在?
尋求奧援
排除障礙──「三步驟論」
第三章 療癒者──以「人」為本
「人」的力量
提攜培育、關懷照護
誰是「療癒者」呢?
療癒關係
療癒態度
人的定位
第四章 身軀──外形塑造
早期醫院之降臨
實體環境
第五章 感官──人性化環境設計
療癒的眼界
療癒的觸摸
療癒的聲音
療癒的味道
健康的食慾
有無第六感存在?
第六章 知識──知性環境設計
成功的醫療照護系統之例
成功的病患教育中心須具備的特質
知識可以作為身體最佳的防禦工具
尋路(Wayfinding)是一種解答
一個好的「尋路」系統須具備的元素
結語
第七章 心智──賦權環境設計
心靈與身體相連
結論
第八章 自然──天然環境設計
自然的循環
陽光
動物與寵物
植物與花的設計
花園
自然磨亮的材質(Natural Finish Materials)
第九章 心與靈──神性處所設計
面對死亡
靈療
精神的挑戰
慶賀生命
神聖與宗教
神性處所(sacred places)
祈禱及告解
療癒水
典禮及儀式
神性的處所
建構神性處所之檢查表
第十章 整體設計──不只是裝潢
到底什麼是療癒設計?應該是長什麼樣子的呢?
整體設計
利用意念(intent)來設計
療癒環境眞的存在嗎?
孩童的療癒博物館
好的療癒環境設計
向零售業看齊
向娛樂業看齊
結論
第十一章 療癒環境之實證研究
緒論
療癒環境與資訊(informatics)的研究
療癒環境與資訊科技研究的分析策略
療癒環境研究的意義性
對於醫療專業人士的建議
結論
參考文獻
場域──何謂療癒環境 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療癒環境(healing environment)」呢?對一般人而言,每當提及「療癒環境」時,想到的似乎就是「對病患友善」、「以家庭為中心」、「有家的感覺」以及「病患至上」等字眼,然而,說實在的,這些流行用語還是無法適切地描繪「療癒環境」的真實本質。一個能夠執行醫療服務活動的場域就真的具備「療癒環境」的功能了嗎?說來可真奇妙,在很多時候,當我們一聽到「療癒環境」這四個字,就會讓我們心中油然產生一種「安心、放心」的感覺。也因為如此,醫療業者總是認為並且相信,他們的醫療機構本身就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療癒環境」,即使業者對「療癒環境」的確切定義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更不可思議的是,如果業者的機構尚未具備一個如此的環境,也會「想要」設法擁有一個如此的環境,因為業者「相信」,擁有一個如此的環境必定能夠提升營運、創造佳績,更可以嘉惠病患、造福鄉梓。 1989年時,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San Diego)舉辦的「健康照護設計」研討會(Symposium for Health Care Design)中,首次有人針對「環境與健康」提出發人深思的創新概念──「環境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與心靈福祉」。該一研討會由Wayne Ruga所精心策劃,並集合了包括健康照護提供者、儀器設備製造業者和建築規劃設計師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參與討論。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受邀者都因為曾經大聲疾呼「環境會影響療癒」,而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享有盛名。身為「健康照護設計」研討會發起人之一,我與其它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並探索「療癒環境」的哲學觀。在我擔任委員會委員的六年期間,我曾與國內(指美國,下同)一些頂尖的「療癒環境」實務工作者共同測試過這些概念。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來,藉由倡導「身、心、靈整合」之革命性思維,該一研討會確實已對健康照護環境中之醫療照護設計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到了九○年代,「療癒環境」此一概念逐漸成為醫療設施規劃設計的主流。1992年出版的「健康照護論壇」期刊(The Healthcare Forum Journal),有一期的內容全是圍繞著這個話題。撰稿人包括有「設計特色對病患預後之效果」的研究先驅──Roger Ulrick,以及在八○年代創辦「健康照護設計」研討會的Wayne Ruga。此外,Michael Brill、Dave Weber以及Lee Kaiser也對「療癒環境」提出引人注意、發人深思之觀點。基本上,研討會的議題主軸主要在論述大自然、正面娛樂以及家人與病患之舒適感受在療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思維也會跟著演進。不管如何,藉由參與其中,讓我有機會能夠對「療癒環境」之定義多加推敲、體會,也讓我得以思考如何在真實世界裡營造出這樣的一個環境場域。 對「療癒環境」的最基本解釋就是最古老、最尋常的一個概念──醫師執行醫療作業之處所,也就是俗稱的「醫院」。近年來,由於健康照護的改革呼聲逐漸要求醫療機構必須做到「對病患友善(patient-friendly)」,再加上機構使命的陳述中,普遍存在著「提供病患高品質之醫療服務與健康照護」這一項承諾,因此,人們變得越來越願意接受「現代醫療機構必須能夠提供一個真正的療癒環境」的想法。此外,許多美國人相信,當他們感覺到不舒服、生病或受傷時,就必須設法尋求醫療照護,才能得到所謂的「痊癒」──就是這樣的信念孕育出「療癒環境必須包括醫院、醫師和護士」這一觀念。長久以來,「治療(curing)」與「療癒(healing)」通常被畫上等號,一般人認為「被治療」就是等同於「被療癒」了。可是,當我們仔細檢測「治療」與「療癒」之異同時,不難發現一般傳統思維中所存在的一項重大疏漏──醫療機構或許可以「治療」好病患之病痛,機構本身卻不見得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療癒」環境。 由於人們總是把「治療」與「療癒」想成同義詞,自然而然地,也就很容易把「醫療照護機構」和「療癒環境」畫上等號。事實上,一個被「治療」好的病患未必就是被「療癒」好了。舉例來說,如果有某一醫療機構讓一位心跳停止的病患甦醒過來,我們可以說該一病患從鬼門關被救回來,也就是被「治療」好了,可是,該一病患未必就被「療癒」了,因為當初造成心跳停止的原因可能依然存在。 要知道,我們所處的世界,每天都會有人去世,因此我們知道醫療機構並不是每次都能夠做到「療癒」之境界。可是,證諸療養院病患之事實,我們也不得不相信,即使面對死神之挑戰,「療癒」依舊是存有希望的。要知道,傳統觀念裡的「治療」係對身體損傷之修復,而「療癒」則是強調身體、心理以及靈性三方面之平衡存在。簡而言之,傳統醫療機構專注於「治療」之提供,而「療癒環境」則涵蓋「治療」與「療癒」兩者。「治療」與「療癒」是健康照護的兩個重要構面,因此,健康照護機構應該能夠做到「魚與熊掌,兩者兼顧」之境界。 個人經驗 Joe是我們很要好的一位朋友,最近才剛接受一項血壓測試,結果發現患有心肌阻塞(heart blockage)。於是,他的醫師將他轉診給一位非常優秀的心臟專科醫生,並立即為他安排血管攝影檢查,試圖找出阻塞的位置以及嚴重程度。在這過程中,這位醫師也建議在Joe的心臟動脈裡植入支架。就技術而言,這位醫師表現出色,成功地完成了任務。可是,Joe的心臟病被「治癒」好了嗎? 由於手術上的需要,Joe必須在這家聲譽卓著的醫院裡過夜,而這家醫院也宣稱擁有所謂的「療癒環境」。手術過後,Joe被送到心臟護理單位之雙人病房,跟另外一位心臟病患者同住,並接受「療程上」該有的照護與治療。和藹可親的護士小姐們不時監測著他的血壓與生命跡象,而他的太太也陪伴在旁。這就是所謂的「療癒環境」嗎? Joe與另一位病危的患者同處一室,很不巧的,這位室友會不自覺地發出囈語,而且身上插著的呼吸器、監視器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儀器還會發出挺嚇人的聲音。在這些聲響中,Joe發覺他室友的喘息聲最是令人感到顫慄。僅隔著一層薄薄的布簾,他不由自主地聆聽著來自於鄰床的聲響。每當一個喘息聲過後,Joe和他太太兩人都期待著下一個喘息聲的到來,害怕一不留意,它就會消聲匿跡。他們發覺自己就像是這位陌生人臨終前的隨侍者。探視時間過後,Joe的太太不得不離開了,護士也把電視機關掉了。每天到了這個時候,Joe就只能與吵雜的儀器相伴,想著自己的健康狀態。當然,病房裡依然夾雜著不自覺的喘氣聲以及一些無法辨識的嘟嘟聲。他無法避開這些聲音,無法不為室友擔心,也無法不憂慮自己的健康。他無法控制所處環境裡的高度緊張感。 當天晚上,他的室友去世了。雖然週遭的噪音停止了,但是莫名的壓力氣氛依舊籠罩在病房裡每一個角落。室友悲痛欲絶的家人來了。醫院職員拿走了所需的照片,也移走了屍體。雖然Joe並未歡迎陌生室友的到來,卻見證了室友人生旅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被迫像Joe一樣必須經歷這樣的境遇,可能都會感到極大的壓力負荷,更何況是重病在身的人呢?不可否認的,這種壓力會表現在任何一個人的身上──果然,過没多久,Joe的血壓升高到一個危險的程度。負責照護的護士只好立即幫他開藥,設法把血壓降到安全的數值範圍。隔天早上,Joe的太太更發現,接班護士們竟然對Joe的血壓極端讀數表示出不高興的疑惑。Joe真的是在一個「療癒環境」中接受應有的照護嗎? 在醫師的同意之下,Joe總算出院了。主治醫師囑咐他要充分休息,避免承受任何的壓力,並且開始接受心臟復健計畫。很顯然地,這家醫院、醫師和照護者提供了Joe適當的治療和照護。然而,Joe真正的療癒過程卻是在離開醫院之後才算真正的開始。 Joe的心臟疾病治療歷程是在一個被傳統觀念視為是「療癒環境」的醫療機構裡展開的──主治醫師找到了Joe心臟「設計」上的缺陷,並且利用醫療科技與方法來進行支撐手術;護士們也設法為他降下血壓。然而,不可諱言的,在這一治療過程中卻有許多其它因素阻隢了「療癒環境」的形成,像是不知名儀器所發出的不知名嘟嘟聲、與垂死之人同處一室的負面效應,以及對健康焦慮的自然反應。因此,即使這家醫療機構為Joe提供了安全、正確的治療,也不能說它就是一個所謂的「療癒環境」。 戰鬥 「治療」的進行過程就好比是在打游擊戰。「民兵隊」使用藥物、抗生素、免疫法、輻射和手術刀充做武器來打敗「造反的」不健康情況。當然,有時候醫療人員贏得戰鬥,順利完成治療;有時候,醫療人員輸掉戰鬥,導致病患死亡。這樣的戰鬥開啟了所謂的「療癒過程」。 在醫學上,使用這種「戰鬥」手法來對抗像肺結核、天花及小兒麻痺這類傳染病的效果可以說是非常的好。没錯,人類藉由藥物、預防注射以及環境衛生之改善等方式,已經可以控制許多傳染病的傳播,甚至將它們消滅殆盡。只是,過去的偉大成就卻也使得現代醫學無法超越藥理學和介入方法的限制來治療現代的疾病。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平均壽命逐漸延長的現代人類卻也面臨著過去人類所沒有的文明病,像是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以及癌症等病痛。當其中某些疾病的源起是與抽菸、營養、運動、壓力或態度等生活方式有關聯時,我們就再也無法單純地以「打針」的方式來加以預防了。現代醫學已經不能再用二十幾年前對抗傳染病的方式試圖打敗這些文明病。 傳統上,西方醫學強調使用科學方法來處理疾病。David Sobel是Kaiser 健康維護組織(HMO)負責「病患教育(Patient Education)」的醫師,他曾說過:「傳統上,西方科學化的醫學非常注重客觀的、非關個人的(non-personal)以及物理化學(physio-chemical)的疾病解釋與專業控制。相較之下,許多療癒系統則強調生病所引發的現象,亦即疾病所帶來的個人與社會經驗歷程。」當西方科學化的醫學一再強調如何進行疾病的「治療」時,「全人醫學(holistic medicine)」卻將主要目標放在生病的「療癒」過程──如何處理個人和社會對疾病的反應。由於許多文明病係受到現代生活型態的誘發影響而產生的,因此,「全人醫學」可以提供傳統西方醫學所欠缺的先見,進而減緩這些疾病的肆虐與蔓延。 在開始探討「療癒環境」的構成要素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到何謂「療癒」的過程。在西方醫學裡,每一種不同的疾病和創傷的相關治療皆有特定的醫療程序與方法。這些方法包括手術、藥物、侵入性治療、雷射以及物理治療。然而,不可諱言的,再先進的醫學治療與科技方法也無法面面俱到,更遑論要涵蓋人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像是個人壓力、家庭關係、情感聯繫以及精神信仰。如果傳統醫學不能提供療癒過程所需之要素,人類又該如何得到真正的療癒呢?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我閱讀到Norman Cousins所寫的一本書──「疾病的解剖(Anatomy of an Illness,1991年;國內另有譯本「笑退病魔」)」。那一次的閱讀經驗開啟了我對「療癒」境界的探索之旅。更重要的,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瞭解到「何謂心靈與身體的結合」以及「如何利用心靈來治療身體」。我被這些概念深深地迷住了,因此決定親身嘗試一番。說穿了,我想靠自己的力量治好纏身九年的可怕宿疾──季節性過敏症。因此,我開始注意其他醫師有關「由內療癒」的著作。在這過程中,我發覺一些有獨特見解的醫師們,像是Herbert Benson、Deepak Chopra、Larry Dossey、Dean Ornish、Bernie Siegel以及David Sobel等人也嘗試使用超越傳統的醫學模式,進而推廣平衡的健康概念。 倡議將「靈性」與「療癒」結合,並有許多著作流世的醫師──Deepak Chopra曾針對「療癒」概念提出他的真知灼見:「健康是人類最自然、原始的狀態,而不僅僅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免於疾病或虛弱的狀況』。健康是『身體』、『心靈』以及『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也許還可以加入『精神幸福』這一要素。它就是一種會讓個體在生活中的每一時刻都感到快樂、熱情、滿足,而且能夠與周遭環境和諧相處的認知狀態。」他還說:「健康就是一種會讓個體永遠覺得青春、快活以及快樂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不但是可遇的,而且是可求的。」 Larry Dossey醫師在他的著作「內涵與醫學──一個醫師的神奇療癒啟示(原名為Meaning and Medicine: Lessons from a Doctor's Tales of Breakthrough and Healing)」(1990)一書中延伸此一概念──「我們終將發現『療癒』並非是我們一向所認為的『機械化的、身體的』過程罷了,它也不僅僅是身體的檢查測試、服藥打針或進行手術而已;一項真正的療癒是不可預期的、激進的、突發的、而且取決於我們如何抉擇,而不是我們做了什麼。更重要的,信仰、希望、禱告以及奇蹟事件,還有存在於我們內心那一股良善無形的療癒力量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治療心臟疾病的專業領域裡,加州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Ornish 醫師應該算是個中翹楚。他在「愛與生存──親密療癒力量的科學根基(原名為Love and Survival: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Healing Power of Intimacy,1997年)」這本書中指出:「一般來說,當我們的身體疾病得到適度的改善之時,我們可以說『治療』發生效果了;可是,『療癒』卻是一種成為整體(whole)的過程。很自然地,『療癒(healing)』、『整體(whole)』及『神聖(holy)』等字眼都來自於同一源頭。將療癒回歸醫學就如同將正義回歸法律。」 癌症外科醫師兼作家──西格爾(Bernie Siegel)在他的著作「安寧、愛與療癒(原名為Peace, Love and Healing,1989年)」一書中將「療癒」所包含的概念做了最佳的摘述:「重要的是,我們瞭解到我們永遠無法治療所有的疾病,就如同我們永遠無法為所有的無家可歸者找到家,為所有的挨餓者張羅所需要的食物,為所有的疾病提供必要的治療。但是,不管是身為一位醫師、家人或朋友,我們都應該能夠設法關心到我們應該關心的每一個人。而在那樣的關懷過程中,真正的療癒──精神與生命的療癒,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換言之,一個真正的「療癒環境」必須能夠支持、協助人們達成此一目標。這些醫師及療癒過程所涉及使用的療癒模式涵蓋了一個個體之「身體」、「心靈」與「精神」三方面。同樣地,「療癒境境」也應該是一個能夠支持整個個體的場域──身體的機能、心靈對知識的探索,以及情感與精神的圓滿。 「療癒」範疇遠遠超出醫療機構有形的圍牆藩籬。在Joe的出院指示單上,除了一般常見的醫藥囑咐事項外,還包括一些無法假手於他人的生活型態之改變。沒錯,醫療院所或許只能在機構圍牆裡提供「治療」所需之各項醫療活動時,「療癒」卻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經意地」進行著──像是家裡、辦公室、戶外步道或是心臟復健中心。此外,除了醫師,電訪護士、到宅訪視的護理人員、醫護書籍、電腦資料庫、資訊網站或是互動式電視頻道也都能夠提供有用的健康照護。時至今日,「療癒環境」不再侷限於特定場所──醫院;善加運用「療癒環境」能夠協助我們建構出整合型的健康照護系統,例如心臟復健計畫。也因此,有了血管紀錄及相關程序方法,Joe的醫師或許就可以展開「治療」的相關活動,但是,真正的「療癒」卻是仍然必須由Joe本身來主導。 誠如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體內所蘊含的自然療癒力量就是邁向健康大道的最大力量。」為了讓醫療機構能夠將「療癒環境」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不但要確保它能夠保障我們身體的安全與舒適,更要確保它不會帶來情感方面的負荷與壓迫。換言之,就像身體的傷害一樣,我們也必須設法避免「情緒傷害」。一個真正的「療癒環境」必須能夠支持、協助人們的心靈發展,因為「療癒」是由個體內部慢慢蘊孕形成,再逐漸向外蔓延展開出去。「療癒環境」遠遠超出機構的有形構造與無形體制,它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基柢。只要「療癒環境」能夠與「精神」相互契合,就能夠散播出快樂活力,讓我們能夠隨時面帶微笑、相互關愛,進而誘發出天生追求良善的慾望。 結語 我們都相信「治療」始於身體,但我更願意追隨像Norman Cousins這樣的先知,相信「療癒」始於身體內部。環境本身並不能達成「治療」的結果,但是卻能夠提供「療癒」身體、心靈以及精神所需要的場域。「療癒環境」的目標就是設法幫助並啟動完整的療癒過程。「療癒環境」的概念就在促成「身體」與「心靈」的結合,並且區分「療癒」和「治療」之間的不同。我再次強調傳統醫療場所與療癒環境模式二者是有所不同的。在下一章裡,我們將討論在傳統醫療機構裡,究竟有那些屏障因素會阻礙療癒活動的進行。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