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語言、文學
-
學術專著
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增訂版】
作 者:
張素卿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0/02/12(1版1刷)
ISBN:978-957-763-829-8
書 號:1XGH
頁 數:456
開 數:20K
剩餘庫存:14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550元
優惠價格:495元
自惠棟揭櫫「扶賈、服」的解經方向,清儒乃紛紛輯「古義」而撰「新疏」,此一由「漢學」典範主導的發展脈絡,實為清代《左傳》學之主流。本書由「漢學」主題切入,聚焦「古義」與「新疏」兩大解釋類型,揭示清代《左傳》學之特點。各章針對惠棟、洪亮吉、馬宗璉、沈欽韓、張聰咸、李貽德,由劉文淇開山之儀徵四世之學,作專家、專書之研究。文獻根柢深厚紮實,論述切要精到,扶微闡幽,能發古人之潛德幽光。清儒標榜「漢學」,以回顧漢唐注疏立基,然則,本書不僅為清代經學研究提供了新範式,亦為整部《左傳》學史提供一段曲折的縮影。
張素卿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以研究經學為職志,尤專注於《春秋》《左傳》之學,延伸而及於先秦敘事與《史記》之研究。撰有《左傳稱詩研究》、《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等專書。近十餘年,聚焦清代經學,致力探討惠棟及其「漢學」典範,撰寫論文十餘篇,並主編《清代漢學與新疏》論文集。
增訂版序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從「新疏」薈萃清代經說談起
第二節 標榜直承兩漢經師
第三節 以輯述「古義」為基礎
第四節 本書之論述規劃
第二章 惠棟「漢學」及其《左傳補註》
第一節 惠棟「漢學」及其先驅
第二節 「古義」的解釋類型
第三節 以漢匡杜的古義之作
一、補正杜《注》之歷史淵源
二、尊「漢學」而扶賈、服
三、由訓詁、典制以釋其義
第四節 不墨守專固,不囿於今、古文
第五節 尚禮的經說取向
結 語
第三章 洪亮吉《左傳詁》之漢學淵源與經世關懷
第一節 曲折起伏的一生
第二節 交遊與著述的「漢學」淵源
第三節 存古學而匡杜《注》
一、輯存古訓
二、具引諸家
三、匡杜的成績與侷限
第四節 正心術而勵風俗
結 語
第四章 《左傳》古義之學術脈絡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宗漢學而輯古義的風潮
第二節 馬宗璉《左傳補注》──服膺惠氏而補其遺
第三節 張聰咸《杜注辨證》──考辨典制與地理
第四節 沈欽韓《左氏傳補注》──以禮為宗而釋其義
第五節 漢學著述的學術歸趨
結 語
第五章 向「疏」體轉型的李貽德《輯述》
第一節 生平交遊與著述
第二節 撰述淵源與旨趣
第三節 輯佚存古以恢復舊注
第四節 疏釋賈、服而匡糾杜、孔
第五節 由「古義」向「新疏」轉型
結 語
第六章 集大成的新疏:儀徵劉氏之《疏證》
第一節 「清溪舊屋」四世家學
第二節 劉氏之學緣起
第三節 《疏證》一書之撰述原委
一、著書之約
二、編撰過程
三、整理出版
第四節 構思、體例與疏證內容
一、草創者之構思
二、「述注」兼「釋經」之體例
三、訓詁名物而考索典禮制度
結 語
第七章 綜 論
附錄一 劉師培《左傳》學的傳承與嬗變
第一節 傳續家學
第二節 辨偽闢誣
第三節 纘述《疏證》
第四節 詮說古例
結 語
附錄二 章炳麟《春秋左氏疑義答問》略論
第一節 一系列《左傳》學專著
第二節 從繼承「漢學」到走出「漢學」
一、廣摭先儒舊說以詁經
二、對「漢學」的省思與批判
第三節 答問釋疑的意向
第四節 源於孔子的傳承系譜
第五節 立基於文外微言的義例詮釋
結 語
附錄三 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學術編年
參考文獻舉要
索 引
第一章 緒 論 中國經學發展了二千多年,不同時期的經學家面對當時學術課題,各有其解釋經典的重心,並衍生出傳、注或疏等各具特色的經解。清代「新疏」作為薈萃一代經學成果的經解,其實是由「古義」發展而來。從「古義」到「新疏」的發展脈絡,正是清代經學在「漢學」典範下的一股主流趨勢。 第一節 從「新疏」薈萃清代經說談起 漢儒治經,以章句、箋、注等解釋經與傳;唐人復上承南北朝義疏之學,撰述諸經正義,各經選定某家傳、注並依以疏釋辨證,這通稱為「疏」,相對的,漢以及魏、晉人解釋經傳之作則通稱為「注」。及至宋代,繼中唐以來啖助、趙匡一派的學風,擺落漢、唐注疏而別抒新意,甚至不依諸傳而直接解經,這是相對於漢唐舊注的新注,甚或逕以「傳」名其書;宋儒的新傳注,經元、明儒者之疏釋闡發,《五經大全》、《四書大全》等正是纂集這一階段經說的代表作,堪稱宋學傳注之「疏」。相較之下,清儒常自詡當朝學術以經學為盛,而最能代表這一代經學總成績的著述,又莫過於諸經之「新疏」。如梁啟超(1873-1929)所言: 清學自當以經學為中堅,其最有功於經學者,則諸經殆皆有新疏也。……此諸新疏者,類皆擷取一代經說之菁華,加以別擇結撰,殆可謂集大成。 清儒治經,既不取宋人獨抱遺經而自出新解的途徑,也非如漢人之依傳作注,並且有別於唐、宋人之義疏,往往另據漢儒之舊注古訓加以申說辨證,所以別稱為「新疏」。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