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庫存量不足。
可訂購時通知我
分享
語言、文學
-
學術專著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作 者:
陳麗桂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0/01/01(1版1刷)
ISBN:978-957-763-815-1
書 號:1XGR
頁 數:272
開 數:20K
剩餘庫存:0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350元
優惠價格:315元
源起於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在先秦時經過黃老帛書、《管子》、申不害、慎到、《韓非子》等學者與文獻的推闡,秦漢以後,因隨著政治的統一與學術的統合,理論上也逐漸邁入集大成的成熟階段。於是,先有《呂氏春秋》,後有《淮南子》,把自黃老帛書以來重要的黃老論題,都作了較為詳備的整理。
陳麗桂 臺北市人,一九四九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等職,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多年來從事於黃老之學、漢代學術思想,與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之研究,著有《王充自然思想研究》、《淮南鴻烈思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新編諸子──淮南子》、《漢代道家思想》、《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老子異文與黃老要論》、《漢代思想與思想家》等書,並發表相關於上述三領域之研究論文數十篇,又曾受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之委託,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等書。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黃老思想的內容與特質
第二節 秦漢黃老理論概述
第二章 《呂氏春秋》裡的黃老思想
第一節 道、太一與精氣
壹 大道至精,無形、名
貳 道即太一,道亦氣
第二節 修節適情的養生論
壹 精氣與形氣
貳 去太去重、無飢無飽
參 順生、節性與適欲
肆 心物交制,一體互牽
伍 心物雜揉、精誠感通
第三節 天道、養生之道與治道
壹 治身治國一理之術
貳 天圜地方,主圜臣方
第四節 正名審分的刑名術
壹 異以安同,正名定分
貳 有職安職,無職責實
第五節 虛靜因任的無為術
壹 靜乃明幾,中扃外閉
貳 君靜臣為,去智用眾
參 因循任數,審時慎人
第六節 刑德與用兵
壹 貴公與變法
貳 刑德與文武
參 兵以義出
第三章 《淮南子》裡的黃老思想
第一節 道與氣
壹 道的體性
貳 道的創生──氣化的宇宙論
參 形、神與精氣
肆 氣類相應與精誠感通
第二節 雌柔無為與因循時變
壹 由雌柔不爭到用弱而強
貳 由和光同塵到因循時變
參 由反智到勸學
第三節 道、法與刑名
壹 由天道到治道
貳 由尊君到本民
參 由靜因到刑名
第四節 兵論
壹 兵之源起
貳 兵本在政,以德止爭
參 兵戰之術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黃老思想的體現──西漢黃老治術的雙重性格與重要人物的道法傾向
第一節 齊與黃老──由齊黃老到漢黃老
第二節 黃老治術的雙面融通性格
壹 反秦與因秦
貳 道法並容、刑德互濟
參 從立藩封建到中央集權
第三節 漢初重要人物的道法傾向
壹 蕭何
貳 張良
參 陳平
肆 陸賈
伍 賈誼
陸 晁錯
柒 汲黯
捌 黃生
玖 司馬談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董仲舒與黃老思想
第一節 董仲舒與《春秋繁露》
第二節 天道與治道
第三節 刑德相養、厚德簡刑
第四節 陽尊陰卑、君尊臣卑
第五節 君心臣體、君暗臣明
第六節 虛心處靜,挈名考質
第七節 名以真物、察名辨號
第八節 結語
第六章 黃老思想的附會──從《太平經》看道教對黃老理論的附會與轉化
第一節 東漢的「黃老」與《太平經》
壹 東漢黃老概說
貳 關於《太平經》
第二節 《太平經》裡的元氣論與養生說
壹 道與元氣
貳 清靜、守一的養生論
第三節 《太平經》裡的陰陽論
壹 陰陽對立,相生相轉
貳 陰不過陽,卑陰而尊陽
第四節 結語
參考書目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黃老思想的內容與特質 黃老思想是以道法思想為主,而擷採各家的君術。戰國時期的法家,如申不害、慎到、韓非諸人,都深帶黃老氣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與班固《漢書.藝文志》或稱之為「道家」,或稱之為「雜家」。至其詳細內容,則〈論六家要旨〉曾為我們鉤勒出大致的形貌;它說「道家」: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黜聰明,釋此而任術。⋯⋯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司馬談是黃老治術、黃老思想盛行時期的人,他所謂的「道家」,正是指的黃老道家。照他的說法,「黃老」思想是以《老子》的雌柔、反智哲學為基礎,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各家,主虛靜、講無為,並將之轉化為尚因循、重時變,又運用刑名以防姦欺的君術。〈論六家要旨〉又說: 形神騷動,欲與天地久長,非所聞也。⋯⋯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亡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可見,形神修養問題也是黃老思想的主要論題。而照司馬談的說法,黃老學家之所以必論形神修養問題,主要因為形神是生命的根源,也是一切君道、治術的基礎,沒有生命,或形神調理不好,一切的君術或治道都架空,所以談治術,必須先談形神修養問題,養生與治術在黃老學家是二而一的。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