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庫存量不足。
可訂購時通知我
分享
掌中書
臺灣的由來
原文作者:
連橫
作 者:
連橫
譯 者:
蔡振豐 陳有志 林金進 張崑將 張溪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掌中書
出版日期:2025/10/01(1版1刷)
ISBN:978-626-423-759-8
書 號:1CB3
頁 數:232
開 數:32K
剩餘庫存:0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320元
優惠價格:253元
超值組合
臺灣的由來
定價:320元
+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定價:250元
=
10月新書書訊(單書79折,雙書75折)<點此進入
2025/09/11~2025/10/31
原價:570元
組合價:428元
滿額優惠折扣
9/1-10/31大開!大補!大優惠~2025五南開學祭!!全館滿550打95折
推薦者 楊渡,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兼任講師、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及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曾獲得時報文學獎,現為自由作家。出版《暗夜傳燈人》、《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報導文學十三講》等多本著作。
本書是取自連橫先生撰著的第一部臺灣史,由連震東先生文教基金會主編白話譯文版:《臺灣通史──原文+白話文注譯》《臺灣通史》的前四卷白話文內容: 卷一開闢紀、卷二建國紀、卷三經營紀、卷四獨立紀;敘述從史書有「臺灣」記錄以來,到臺灣民主國結束的經歷。篇幅簡潔扼要,足以認識先民開創臺灣歷經的滄桑。 作家楊渡先生在〈序〉中寫道:「……如今史書寫成,他感覺到,那些被歷史所遺忘的、那些渡過黑水溝來臺開墾的先民,那帶著復國之夢來臺的明朝遺民,都不會惘然消逝,在九洲的大地上,他們的英魂依然磊磊落落,偉岸挺立,一如英雄。……」並在文中介紹連雅堂的生命史與寫作歷程,讓讀者更深刻了解史學家的生命情懷。
連橫(1878.2.17-1936.6.28) 幼名允斌,譜名重送,表字天縱、字雅堂,又作雅棠,另字武功或武公,又號慕陶、或號劍花。臺灣臺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是臺灣日治時期的詩人、歷史學家。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臺灣通史》、等書,及連震東先生文教基金會主編白話譯文版:《臺灣通史──原文+白話文注譯》(全套3冊)。
蔡振豐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陳有志 鵝湖月刊社社務委員及鄭和學會監事 林金進 嘉義縣六腳鄉六腳國小校長 張崑將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張溪南 臺南市新營區新泰國小校長
目 錄
一、開闢篇
古書中的臺灣
唐朝至明朝的討伐與治理
日本開始覬覦臺灣
葡萄牙發現「科摩沙」
荷蘭占據臺灣
西班牙占據北臺灣
明朝的因應對策
荷蘭治理臺灣
鄭成功索還臺灣
臺灣名稱的由來
二、建國篇
鄭成功事蹟
鄭成功治理臺灣
鄭經繼位
沿海居民被勸服歸順滿清、遷移內陸
鄭克塽繼位為延平郡王
鄭克塽歸順滿清
附:延平郡王世系表
三、經營篇
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設府一、縣三,隸屬福建省
第一任巡撫—劉銘傳
四、獨立篇
臺灣民主國起始
日軍侵臺
李鴻章簽《馬關條約》
成立臺灣民主國,年號「永清」
樺山資紀進入臺北城
劉永福駐守臺南奮戰
臺灣民主國宣告滅亡
青山青史尚青年 ────連橫與《臺灣通史》/楊渡 一 一百年前(一九二一年),連雅堂將三大卷《臺灣通史》編輯刊印,大功告成之際,寫下八首七言絕句,其中第三首是這樣的: 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 落落先民來入夢,九原可作鬼猶雄。 這是他自敘、自詡,甚至是頗為自豪的內心話。 六十萬字史書刊成的那一刻,連雅堂心中所想的是:司馬遷之後,大部分史書都是由官方主持編修,已失去了史家祖宗司馬遷獨立思考、秉筆直書、堅持大是大非、得罪當道亦無所懼、成一家之言的風範。他深知自己不是官派的正統史家,而是一個民間學者,收集史料,踏查史跡,獨立寫史,如同一個「游俠」。如今史書寫成,他感覺到,那些被歷史所遺忘的、那些渡過黑水溝來臺開墾的先民,那帶著復國之夢來臺的明朝遺民,都不會惘然消逝,在九州的大地上,他們的英魂依然磊磊落落,偉岸挺立,一如英雄。 讓逝去的英魂與精神永存,這便是連雅堂在詩中所想表達的感動與安慰吧。 二 被視為史家的連雅堂,由於體型修長瘦弱,年輕時即多病,總被認為是文弱的書生。特別是傳世的《臺灣通史》,文采典雅,體例完備,資料豐富,因此總給人一種史家老夫子的形象。 然而細讀他的詩,才會發覺骨子裡,他是充滿游俠情懷的人。一心想拔劍仗義,掃蕩人間不平,收復中原,收復臺灣。 這種游俠情懷,是許多「心懷憂患意識,仗劍要除人間不平」的中國文人的共同性格。陶淵明寫過詠荊軻詩,李白一生以劍客自豪,更不必說辛棄疾、蘇東坡的豪邁了。他們都是在動蕩的時代,對混濁惡世感到憤怒,於是寄希望於游俠的出世,以俠義之心,對抗權勢,找回是非黑白,重建人間正義。 然而作為一個文人,在一個專制獨裁的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臺灣,個人已無能為力,便只能在詩文中,歌頌游俠的壯烈,寄託革命的激情,默默從事反抗殖民統治的文化傳承。 十七歲那一年,連雅堂祖居在臺南的居所,那裡曾是鄭成功來臺後駐軍的所在地,所以稱為馬兵營,在一八九五年日本攻臺戰役中,成為抗日軍劉永福最後的駐地,因此被日本沒收,家族頓失祖地。那一年,在他年輕的心中,失去的家園與失去家國的痛,緊緊連結。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志業、劉永福抗日保臺決戰,成為他心中「永恆的家國」。 二十五歲那一年,他赴福州鄉試,想在福建尋找其他出路,未成,隨即赴廈門,由於文筆受到賞識,他在那裡的報紙撰寫時政評論,而得以結識林景商。林景商的父親林鶴年曾來臺灣為官,主持現代化的幾項建設,如電信、電報、市政等,日本據臺後,他毀家抗日,最後回廈門,築屋鼓浪嶼,建一所新式的三層洋房,名為怡園。林景商是他的第三子,從小家學淵源,文采斐然,能寫詩為文。連雅堂和他結識後,一見如故,常常受邀去鼓浪嶼怡園吟詩暢談。兩個人有相近的思想:反對清廷的腐敗賣國,恢復漢室,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黨,因此常一起吟詩。 連雅堂在寫給林景商的詩中,曾以國仇家恨的口吻寫道: 舉杯看劍快論文,旗鼓相當共策勛。 如此江山如此恨,不堪回首北遙雲。 他們兩個人也時常討論時局國事,對中國受列強入侵割地的無奈,即使想當隱士,都沒有一片淨土,只想拚死一灑熱血的意氣,更加堅決。連雅堂如此寫道: 環球慘淡起腥風,熱血滂沱灑地紅。 到此乾坤無淨土,且提長劍倚崆峒。 另一首詩〈重過怡園晤林景商〉更將內心對孫中山革命黨的認同,寫得直白。 拔劍狂歌試鹿泉,延平霸業委荒煙。 揮戈再拓田橫島,擊楫齊追祖逖船。 眼看群雄張國力,心期吾黨振民權。 西鄉月照風猶昨,天下興亡任仔肩。 其意是雖然延平郡王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志業已成荒煙,但我們仍可像義士田橫一般,以五百壯士和小小孤島為始,或如祖逖在船上擊楫,立志北伐,收復中原。以這樣的決心,看這世局,各國群雄都在擴張國力,我們只能期望「吾黨」振興民權,把天下的興亡,都當扛在你我的肩上。 寫詩的那一年是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三),仍是滿清天下,把希望寄託在「吾黨振民權」,則當時除了革命黨,還有其他嗎?這樣充滿互相期許的氣魄和擔當,只會在知己之間交會,卻可見出連雅堂內心激烈的革命壯懷。 三 後來由於日本政府向福建官方施壓,而連雅堂辦的報紙《福建日日新聞》也充滿排滿復漢言論,被官方關閉。他只好回臺再入臺南的報紙工作。 然而等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一起,隔年民國初立,他立即做了一件事:祭延平郡王祠。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心情,他寫了一篇深情的祭文,去告訴鄭成功,你所希望的反清復漢,終於成功了。 於戲!滿人猾夏,萬域淪亡,落日荒濤,哭望天末,而王獨保正朔於東都,與滿人拮抗,傳廿有二年而始滅;滅之後二百廿有八年,而我中華民族乃逐滿人建民國,此維革命諸士斷脛流血,前仆後繼克以告成;而我王在天之靈,潛輔默相,故能振聲於大漢,擄酋去位,南北共和,天命繼新,登皇踵屬,惟王有靈,其左右之。 這一年他三十五歲,那個成長於鄭成功馬兵營舊地的孩子,終於吐出一口長氣。他告訴鄭成功,東寧王國傳了二十二年而滅,但你滅後二百二十八年後,清朝終次被滅了,我中華民族驅逐了滿人,建立民國。 然而,臺灣終究仍在殖民統治之下,所以他想去大陸壯遊一段較長的時間,看看故國江山,看革命成功後的新中國,是否開創一番新氣象,自己能不能有所奉獻。 中華民國開國的三年間,連雅堂遊歷了上海、杭州、南京、東北、蒙古、武漢等九州大地,他也有機會參與吉林報紙的評論工作,但當時正是袁世凱當道,政局紛亂,軍閥割據,南北對立,他心中期望的新中國新世紀,終究未能實現,只能在詩中寄託對革命理想的悲懷。 鏡湖女俠雌中雄,棱棱俠骨凌秋風。 只身提劍渡東海,誓振女權起閨中。 歸來吐氣如長虹,磨刀霍霍殲胡戎。 長淮之水血流紅,奔流直到浙之東。 花容月貌慘摧折,奇香異寶猶騰烘。 鵑啼猿嘯有時盡,秋風之恨恨無窮! 〈秋風亭吊鏡湖女俠〉 漢高唐太皆無賴,皇覺寺僧亦異人。 天下英雄爭割據,中原父老痛沈淪。 亡秦一劍風雲會,破虜千秋日月新。 鬱鬱鐘山王氣盡,國權今已屬斯民。 〈謁明孝陵〉 後一首詩頗微妙的反映了連雅堂對民國時代的民主民權思想的認同。詩中反諷漢高祖劉邦、唐太宗都是無賴,皇覺寺出身的朱元璋只是特異之人,天下英雄都只想割據大地,占山為王,而中原父老只能在戰亂中沉淪。要滅亡秦帝國只需要一把反抗之劍,時機到了,自然風雲際會,把異族擊破,日月換新天。鬰鬰的帝王象徵鍾山的王氣已經盡了,如今,國家真正的權力,已經屬於人民。 四 民國不是烏托邦,連雅堂失望之餘,決心回到臺灣,帶著行過萬里江山的胸襟,以及在大陸所收集的臺灣史料,安靜寫作一生繫念的臺灣史。 雖然想安靜寫作,卻也無法「歲月靜好」。辛亥革命的火種一經點燃,臺灣民眾開始傳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中國軍很快會來收復臺灣,只要我們起來反抗,中國軍就會來幫忙。余清芳所帶領的「大明慈悲國」便是在這情勢下,發動武裝反抗,史稱「吧哖事件」。由於擴散的地方從臺南到嘉義山區,日軍出動重炮、火炮、重機槍攻打,將這些山區的民居、反抗根據地炸毀,夷為平地,那些被波及的鄉鎮死傷慘重,最後逼使得余清芳被出賣而慘遭逮捕。 更悲慘的是曾參與反抗的鄉鎮,遭到日軍報復性的屠殺。根據烈士簡宗烈的後代簡娥(日據時期農民運動的女性領袖)當時很小,只知道她父親參與吧哖事件,不知在何處犧牲,再也不曾回來。日軍在他們村裡立一根約一百一十多公分的竹竿,凡是超過這個高度的男孩子,一律槍殺。村裡屍橫遍野,日軍還不許民眾收屍,故意放任屍體腐爛,直至無法辨認。最後,只能全部合葬,成為無名的「百姓公廟」。 生活於臺南的連雅堂,怎麼可能不知道這震撼全臺的悲慘歷史,但在日殖政府統治下,口不能言,心有所苦,只能藉其他事來澆胸中的塊壘。一九一七年,藉由保護一塊明鄭時期不知名的古墓,他寫下了「祭閒散石虎文」。 君不為疆場之將帥,不為廊廟之公卿;翛然塵外,放浪形骸,而為草野之書生。則君胡不左挾琴,右擊筑,以歌以哭於燕京?否則掛一瓢,攜一杖,西登太華,南下洞庭,北絕居庸,東舍蓬瀛,亦可匿跡而逃名;而君乃忍棄故國之躬耕,投荒海上,身世伶仃,以敖遊於東都之野,承天之埛,則君必有萬不得已之苦情。當是時,中原板蕩,遍地羶腥,民彛耗斁,大道莫行。媚骨者反顏事寇,抗志者繫累戮刑,天昏地晦,百鬼猙獰,風悲雨泣,黎庶吞聲!與其為亡國之賤隷,何如依海上之田橫?…… 這樣沉痛的文字,與其說是祭拜,不如說是藉由對一個「草野書生」,書寫自己內心那「亡國之賤隸」的「萬不得已之苦情」。 《臺灣通史》的書寫亦然,那是他的唯一寄託。 一九一八年,歷經十餘年的心血,他終於完成《臺灣通史》全文。接下來便是繁瑣的校正與編輯。在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要將一個漢文寫作的歷史付梓,那是何其困難的事。連雅堂和日本人的周旋、折衝、修改過程,包括許多內容被要求修改、刪去,皆未曾見諸於他的文字,彷彿一切苦都獨自吞了。 《臺灣通史》六十萬字,連雅堂分兩年時間,三冊出版,至一九二一年終告全部完成。付梓之後,他連著寫下了八首絕句,心緒之澎湃洶湧,可見一斑。 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詞華謾自哀。 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 他深知「三百年來無此作」因此有一種自詡、自期。 絕業名山幸已成,網羅文獻責非輕。 而今萬卷藏書富,不讓元侯擁百城。 將《臺灣通史》視為「絕業名山」,而寫作過程所收集的萬卷藏書,更足以讓他如擁百城,這不得不說是他的自豪。 我自己曾寫過《有溫度的台灣史》一書,和幾本相關的傳記、戲劇史等,所閱讀的資料不計,僅是為了讓一段歷史鮮活起來,而親自踏查海港、山巔、荒、小村,為了尋找一個真相,而遍搜好幾個人的傳記、日記、筆記等,為了書寫歷史場景而盡量尋找舊照片以為印證,那種種辛勤勞苦,以及追尋過程的喜悅,唯有內心知曉,萬般心事,真難以為外人道。 所以我可以遙想,當連雅堂寫完《臺灣通史》,深夜掩卷,獨自面對寂靜天地,面對故鄉的一抹青山,想著自己所書寫的青史,所敘述的悠悠先民,如今仍在異族統治下,而自己所能做的,只是留下歷史記憶長卷,那心境,是何其深沉而又複雜!這八首詩,正是這既壯闊又曲折的心情。 他稱自己書成之日,「落落先民來入夢,九原可作鬼猶雄。」將自己的書寫,化為那些磊落的的靈魂,在九州大地上遊蕩,做鬼仍是英雄。那是何等的寂寞與氣魄。然而他深知,自己是民間自發的史家,跟那些受政府委任的史官完全不同,所以他稱自己是「游俠」,因此最後一首說: 一氣蒼茫接混冥,眼前鯤鹿擁重瀛。 渡江名士如相問,此是人間野史亭。 詩中如是描述:《臺灣通史》要寫的臺灣,本是存在於一氣蒼茫之中,原始而混沌,後來有了開發,而有了臺南(鯤)和鹿港(鹿),擁抱著重重疊疊的大海。渡海而來的名士如果問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請你告訴他,這是「人間野史亭」。 五 為了寫史,連雅堂自然收集各方面的史料,這是必然的;但中國傳統文人沒有記載史事的習慣,更多是將感想寫成詩句,因此他收集了不少與臺灣有關的詩。以詩證史,在詩中尋找史事、史跡,感受當時的氛圍,他知道這些難得的詩句,會是臺灣史很重要的一部分,若未編輯成書,以後將散佚難尋,成為絕版,因此他再奮起編輯《臺灣詩乘》。 余撰《詩乘》,蒐羅頗苦,凡鄉人之詩,無不悉心訪求;即至一章一句,亦為收拾,固不以暇瑜而棄也,志乘凋零,文獻莫考,以昭來許,差勝於空山埋沒也。 《臺灣詩乘》六卷,蒐羅了自明代鄭成功復臺前後到乙未割臺的三百年間,諸家有關臺灣的史事及山川風物的詩篇。作者不僅是文人,也及於官吏、鄉紳、詩社等。為了便於詩文的考證,連雅堂也加上註解、品評,讓詩文與山川、人文、史事互證。對臺灣研究者來說,這確是一件收集考證完備的文史工作,為後來的臺灣研究者打下了扎扎實實的功底。這真是功德一件。 出完了《臺灣通史》連雅堂的大願已了,他只想暫時離開浩繁的卷帙,用旅行來撫慰疲憊的身心。於是他計畫一趟較長的旅行,經過上海,再到日本長崎,至平戶祭悼鄭延平,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再去東京看看在此讀書的連震東,也做了演講。 回到臺灣時,正是文化協會初創時期,為了啟發民智,文協請他開了「《臺灣通史講習會》」,臺灣人當知臺灣史之說,便是從那時開始。他的演講頗受歡迎,卻招來日警的注目,在講到清朝割讓臺灣,唐景崧與乙未反抗時,一再被監視的日警高喊「中止」,最後終於被取消了。然而文化協會仍到臺灣各地辦理文化講座,以啟蒙作為抗日的思想準備。 這是臺灣抗日運動從吧哖事件學到的教訓:武裝抗日絕對敵不過,唯有走向現代性的群眾運動。而一九一七年蘇聯革命成功,讓全世界捲起左翼運動的風潮,大陸有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日本則有勞動黨、勞動農民組合等的成立。 幾年後,文化協會創辦者之一的李應章,即在彰化開始帶領蔗農起而反抗,爆發「二林事件」,成立農民組合。隨後簡吉在高雄也成立農組,並結合為全島的臺灣農民組合。 在寫作中感到疲倦的連雅堂再次想起旅行。他決定給自己一個長假,到杭州西湖,去實踐他曾許諾的「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願望。他在西湖找了一間瑪瑙山莊作為居所,在六橋湖光之間,品茗寫詩。然而戰爭很快來臨,一九二七年北伐戰事一起,湖波再無安寧,他只得帶著家人重返臺北。 飄蕩無根的輾轉,他感到疲倦了,而臺灣缺乏漢文書可讀,越發感到寂寞,於是在一個年輕朋友的鼓舞下,決定開一間書店,專門進口漢文書,店名就叫「雅堂書局」。書局請了一個年輕的店員:戲劇工作者張維賢。 張維賢在當時可不是一般店員,而是戲劇界小有名氣的導演。在社會運動團體裡,張維賢屬於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孤魂聯盟」,為了啟蒙,他們早已在彰化、新竹、臺北等地舉辦了多次演出。演出劇目有田漢的《婚姻大事》等。由於演劇精彩,頗受觀眾的歡迎,1927年更在臺北演出三個晚上,將收入捐贈聾啞學校。演出劇目分別是:第一夜演《芙蓉劫》,第二夜演《金色夜叉》,第三夜演《母女皆拙》、《終身大事》及《你先死》。一九二八年一月,「星光」利用春假期間,在北市永樂座日夜連演十天。 此時張維賢二十三歲,而連雅堂已經五十歲,兩人相差了二十七歲,連雅堂卻壯心如青年,支持這個年輕人的戲劇活動。張維賢和日本無政府主義者結盟,發行雜誌,又和勞工團體結盟,鼓勵抗爭。因此招致日警的注意,七月十四日,對孤魂聯盟展開大搜索,許多文書被沒收。張維賢因無犯罪證據而釋放,但孤魂聯盟也無形中宣告解散,一心追求戲劇藝術的他決定赴日本築地小劇場進修,學習表演藝術。 連雅堂在張維賢要離開時,特地送他一本談無政府主義的書。 這是連雅堂未曾被看見的一面。因為寫《臺灣通史》,編《臺灣詩乘》而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他,一直被視為是傳統文人,卻不知他思想如此開明,如此貼近年輕的反抗之心。 兩年後,張維賢從日本學成歸來,他和「臺灣勞働互助社」的無政府主義者合作,組成「民烽演劇研究會」,決定招募演員,為訓練他們的藝術素養,他為演員開了音樂、戲劇、表演、文學等課程。最有意思的是,他請連雅堂來開課,講授「臺灣語研究」。而連雅堂也很妙,藉由這個課程,一邊研究臺灣語,一邊將臺語與中國古典文學連結起來,開啟了臺語詞源研究的先鋒。 然而,此時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先是在日本大肆搜捕日本共產黨人,禁止勞動農民組合、工會等活動,隨即也在臺灣展開大逮捕。臺共、臺灣農民組合、文化協會等幹部,相繼被逮捕判刑,形勢已不僅是風聲鶴唳,而是沒有社會與文化運動的空間了。 張維賢關上演劇研究會的門,赴日本進修劇場。而連雅堂只好把臺語研究的內容,找一個刊物繼續連載。 從反抗的視野看,我都很難想像在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時刻,連雅堂仍在無政府主義的劇場教臺語課,那不是和日本政府的皇民化政策唱反調嗎?而生性並非激烈派的他,似乎也只能用語文,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文化底蘊,去抵抗日漸深濃的帝國主義寒冬。 連載兩年後,他出版了《臺灣語典》。這是第一部考釋臺語詞源的開山之作。連堂以深情而遺憾的口吻說:可惜了,臺語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臺灣人卻不知。序文寫道: 余臺灣人也,能操臺灣之語而不能書臺灣之字,且不能明臺灣之義,余深自愧。夫臺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流既遠,其流又長,張皇幽渺,墜緒微茫,豈真南蠻鴃舌之音,而不可以調宮商也哉! 余以治事之暇,細為研求,乃知臺灣之語,高尚優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於周秦之際,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余深自喜,試舉其例:泔也、潘也,名自禮記,臺之婦孺能言之,而中國之士夫不能言。夫中國之雅言,舊稱官話,乃不曰泔而曰飯湯;不曰潘而曰淅米水,若以臺語較之,豈非章甫之與褐衣,白璧之與燕石也哉!又臺語謂穀道曰尻川,言之甚鄙,而名甚古。尻字出於楚辭,川字載於山海經,此又豈俗儒之所能曉乎!至於累字之名,尤多典雅,糊口之於左傅,搰力之於南華,拗蠻之於周禮,停困之於漢書,其載於六藝九流,徵之故書雅記,指不勝屈。然則臺語之源遠流長,寧不足以自誇乎! 能夠在屁股這句臺語中,溯源到《楚辭》、《山海經》,將通俗的生活用語,溯至無比典雅的古文,這才是連雅堂貫古通今、雅俗融會的學問所在。《臺灣通史》出版一百年之後的今天,已有許多臺語研究著作,可誰又曾感念,那開山之作是來自連雅堂,那是多麼深厚的功底,以及對臺灣歷史、文化多麼深沉的愛。最後,他編寫成《臺灣語典》一書,留了後人追索。 然而,軍國主義的幽靈已籠罩全臺。逮捕社會運動人士的大審判正在展開之際,蔣渭水卻在此時過世。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連雅堂寫下這樣的詩句: 人海沈迷百鬼嗔,秋風淒絕稻江濱。 十年牢獄身甘入,一死輪迴志未伸。 黨錮艱危思范滂,賓筵寥落感陳遵。 中山主義誰能繼,北望神州一愴神。〈哭蔣渭水〉 此詩寫的是哭蔣渭水,但在當時,不僅蔣渭水曾入獄,謝雪紅已在獄中,被判刑十二年,農民運動領袖簡吉,被判刑十年,其他不計其數的抗日志士,悉數入獄,詩中所寫的「十年牢獄身甘入,一死輪迴志未伸」,何嘗不是為所有被逮捕抗日志士悲慟。在這時刻,他感嘆昔日風風火火的社會運動已被禁錮,而中山先生的思想,要由誰來繼承呢? 滄然北望,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可他的心未死,他不甘於這死水的環境,更不願意忍受這軍國主義橫行下的壓制。更何況,九一八事變已預告了中日之間必有一戰。戰爭必定要分出勝負,他預估日本必敗,唯有至此時,臺灣才可能重返祖國懷抱。因此,他一方面命連震東赴大陸,投入故友張繼的帳下,為建設中國而效力。一方面自己也回到臺南故鄉,過起退休的生活。 一九三三年,五十五歲的連雅堂壯心猶在,遂決定再度遠行。這一次,他決定到上海和女兒一起住。 遠行的船舶漸漸離開碼頭的時候,他彷彿預感到這是最後的旅程了,頻頻回首,仍難掩壯志未酬的憂傷,寫下這樣的詩句: 飲馬長城在此行,男兒端不為功名。 十年宿志償非易,九世深仇報豈輕。 北望旌旗誅肅甚,南歸俎豆祭延平。 中原尚有風雲氣,一上舵樓大海橫。 他的心中的願望是收復臺灣,南歸後要去祭拜延平郡王。而對殖民帝國的國仇家恨,在他筆下成了「九世深仇」,事實上雅堂是遷臺第七世,是以他把自己的孩子,和即將出生的孫子都算上了,是家族的九世深仇。 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充滿決戰中原、收拾舊河山的大氣魄,五十五歲的連雅堂仍有著少年時代游俠的意氣。一如他在寫完《臺灣通史》後所寫的一首詩所呈現的心志: 韓潮蘇海浩無前,多謝金閨國士憐。 從此不揮閒翰墨,青山青史尚青年。 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八日,連雅堂病逝於上海。他所留下的《臺灣通史》卻仍保存著「尚青年」的志氣,召喚永遠年輕的抵抗之心。
一、開闢篇 臺灣原來是大陸東邊土番所居之處,地屬南方江漢蠻夷之境。其地形中間是層疊 的山巒,四面為海洋所環繞。自上古洪荒以來,此地與文明世界隔絕,土番頭上結著椎形的髮髻,千百人自成一個聚落,裸袒上身,以束腰的衣裙蔽體,射殺飛禽、追逐野獸,彷彿生活在上古遊牧的時代。以今日所出土的石器考古,文化的起源遠在五千年以前,而高山土番的生活方式,猶在原始的階段,由於沒有文獻可以考察徵引,所以飽學的知識分子也很難對臺灣有所說明。 古書中的臺灣依《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曾命令徐福尋訪海上三神山,徐福出海後卻沒有回來。《史記.封禪書》也記載戰國時齊威宣王、燕昭王使人入海訪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三神山相傳在渤海中,訪求的人出海不久,就遇到了災難,船被海風牽引失去航向。據曾經到訪三神山的人所言,三神山上有許多仙人及不死的藥,所有的東西與禽獸都呈白色,而宮殿樓臺都以黃金白銀建造。從船上遠望,可以看到神山如雪白的雲;船靠近時,反而覺得神山處於水下;眼看快接近時,又有海風將船吹離,最後始終到達不了。由於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及,常使當世的君主心有不甘。至秦始皇併吞天下後,到過海上並提及三神山的方士,多到難以計算。秦始皇認為難以親自到達海上神山,所以使人帶著三百童男、童女作為贈禮,出海求訪三神山。出海的人都藉口說:船到海上受海風影響而無法駕馭,只能望見神山而無法到達。有人說:三神山中的蓬萊、方丈即是今日的日本、琉球,而瀛洲則是臺灣。這樣的話雖然空虛而沒有根據,但也有合理之處,因為古人的航海技術不夠精進,又少有人至海外探險,因此會將虛無飄渺的現象視為仙境,這是固陋寡識的結果。臺灣與日本、琉球的位置像三角形鼎立於東海。地理與氣候大致相同,山川秀美,有長春的鮮花與不枯的綠草,這在方士看來豈不就是仙境?徐福是否來過臺灣,這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判斷,但是日本及琉球各地都有徐福所領五百童男、童女移居的傳說,他們的後裔至今依然存在,由此推測秦代的童男、童女曾經來過臺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又有人說:「澎湖」即是古代《列子》所說的「方壺」,而「臺灣」即是「岱 員」,這是由於二者的語音相近的原故。《列子.湯問》中記載夏革的話,說:「渤海的東方,不知幾億萬里遠的地方有大海,大海中有深不見底的谷地,由於海下無底,所以稱為歸虛。歸虛海中有五座山,分別叫做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 這五座山高低環繞一周,長有三萬里;山的頂端,高有九千里;山與山之間,相距有七萬里。由於這五座山的地基與地底不相連接,所以常隨波潮的上下、往還而浮動,即使在很短的時間內,也不能屹立在相同的位置上。山上的仙聖困擾於居所漂流不定,因此上訴於上帝。上帝也害怕五山漂蕩到極西之處,而使群聖無法在此居住,因此命令北方之神禺疆驅使十五隻巨鰲以頭頂著五山,巨鰲合力承受重量,經過三次才能一起負載五山,經過六萬年之後,五山才有固定不動的聳立位置。」澎湖與臺灣接近,周遭有大海相隔,黑潮流經,風浪波濤噴射湧起,瞬息萬變,其間有無底的海溝,如果遇颶風,航船像落入海底深陷之處不再回流,所以稱之為落漈;又海水向東流去,常使船隻難以控制而迷失航向,猶如被風引動,古書因此而說「風輒引去」。臺灣的山岳,最高有到海拔一萬三千六百餘尺,是東洋群山的高峰,山上長年積雪, 形狀如白玉,所以古書上說「望之如雲」。又有人說:臺灣是《漢書.地理志》所說的東鯷;《後漢書.東夷傳》說:「會稽郡(轄境約在今日江蘇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浙江省、福建省地區)的外海有東鯷人,分布成二十多國。又有夷洲、澶洲等地方,相傳秦始皇命令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訪求蓬萊神仙,徐福因為找不到蓬萊山,害怕獲罪被殺,因此移居在這兩洲。曾有會稽東冶縣人(大約在今日福建福州巿),因為航行遭到海難,受風浪牽引漂流到澶洲。澶洲的位置距離會稽很遠,也難以指明所在的方向,因此難以往來。」由這些記載推測,認為「臺灣」是古書中的「瀛洲」、「東鯷」,「澎湖」是「方壺」的說法,也有可信之處,而澎湖有人定居,時間應該遠在秦朝、漢代之間。又有人說:戰國時楚國滅了越國,越國的子孫遷居於今日福建一帶,其中也有部分的人流落海上而居留於澎湖,依此而言,澎湖與中國有交通來往已有久遠的歷史,但一直到了隋代才看得到史書的記載。 《海防考》說:「隋文帝開皇年間 (五八一—六○○) ,曾命令虎賁郎將陳稜經 營澎湖。澎湖之島屹立在大海之中,有三十六個小島環繞本島,有如官員升堂前,衙役排班站立。居民的房舍有以茅草編織成的蓬蓋,他們推舉年紀大的長者治理地方事務,以打獵和捕魚營生。澎湖地表的植栽適宜放牧牛羊,牛羊散布在山谷之中,各家都在牛羊的耳毛上作記號,以區別是誰家的牛羊。陳稜雖然招撫澎湖的人民,但居留的時間不久就離開了。」這應該是中國經營治理澎湖最早的紀錄,也是中國東進臺灣的契機。當時,中國境內少有戰亂,南北方統合為一,國家的聲勢威靈,延伸到南蠻之地。澎湖因為距離福建不遠,經由海上交通,早上出發晚間可到,因此與漳州、泉州沿海的人民,早有來往,以耕耘、捕魚交互謀生,不起事端,互不侵擾,稱得上是怡然和樂的世代。但《海防考》的說法也有錯誤,陳稜官拜虎賁中郎將的時間在隋煬帝大業三年 (六○七) ,而《海防考》說在開皇年間,二者的說法相差幾十餘年,因此這可能只是追述的說法。如果要說陳稜經營治理臺灣的事,則《隋書.東夷傳.流求國》的紀錄最為詳盡。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