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庫存量不足。
可訂購時通知我
分享
醫護暨生命科學
-
總論
全民健保總體檢(精)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作 者:
黃煌雄
、
沈美真
、
劉興善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2/02/29(1版2刷)
ISBN:978-957-11-6484-7
書 號:5J39
頁 數:612
開 數:16K
剩餘庫存:0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850元
優惠價格:680元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在兩岸朝向和解與和平發展的氣氛中,總統直選與全民健保,都代表臺灣的優勢。總統直選,是大陸無意做、也不可能做到的政治工程;全民健保則是大陸很想做、卻很難做到的社會工程。」 「具有臺灣特色的全民健保,蘊含有三大特色:(一)融合性,(二)靈活性,(三)本土性;但實施十五年來,也浮現三大隱憂:(一)財務,(二)人力,(三)執行。」 「由於十五年來健保始終關注『收入面』,一直未認真面對『分配面』,也就從未認真探討過『分配面』所必須面對的『分配正義』與『程序正義』。」 「『分配正義』涉及健保預算分配結構的調整,其具體主張包括: (一)重振代表臺灣百年醫學主流的的內外婦兒四大科。 (二)守護具有社會功能卻位處偏遠、資源不足的社區醫院。 (三)對於無效醫療要進行嚴謹而有效的shift」。 「如果不正視長期以來被忽視,甚至被懸為禁忌的『分配正義』問題,或者不能夠以長治久安的心態,從長考量此一涉及健保預算分配的新方案,將可能引發健保土石流。」 「我們不但珍惜這本報告揭開第三波健保改革序幕的歷史意義,而且相信本書豐富內容也將成為未來研究臺灣全民健保不可或缺的參考史料。」——摘自共同推薦文
黃煌雄 學歷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學士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人(1996-1998) 經歷 立法院 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1981.2.-1984.1) 立法院 第一屆增額立法委員(1987.2.-1990.1) 立法院 第二屆立法委員(1993.2.-1996.1) 國民大會 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1992-1993) 台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監察院 第三屆監察委員(1999.2.-2005.1) 監察院 第四屆監察委員(2008.8-迄今) 著作 1975年《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 1999年《在哈佛的沈思:從世界看台灣》 2006年《蔣渭水傳:台灣的孫中山》 2006年《兩個太陽的台灣—非武裝抗日史論》 2006年《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策劃) 沈美真 學歷及考試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律師高考及司法官特考及格 監察院監察委員(2008.8-迄今) 經歷 執業律師(1985-2008) 台灣婦女救援協會 創會會長(1987.8-1988.9) 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 董事長、董事 財團法人台北市護持大乘法脈基金會 董事長、董事 東吳大學 兼任講師(1991-2008) 內政部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 委員 台北市政府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 委員 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委員 著作 1990年《台灣被害娼妓與娼妓政策》 1998年《現代社會與婦女權益》沈美真與吳嘉麗等人編著,國立空 中大學(二)期刊 2007年《人口販運案件訴訟實務檢討》婦研縱橫84期,第35-39頁 劉興善 現職 監察院監察委員(2008.08.01~迄今)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法學碩士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華盛頓首府律師考試及格 經歷 考試院第九屆.第十屆考試委員(1996.9.1~2008.7.31)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教授、兼任教授(1978.8~2008.7) 立法院立法委員九年(1984.2~1993.1) 內政部法規委員會、人口政策委員會委員 經濟部法規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青輔會訴願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 主要著作 1996年《商法專論集》(政大法學叢書<十六>) 2002年《商法專論集》(第二冊) 2010年《商事法》(全) 2007年《現代票據法》(合著)
第一篇 背景與現狀 1
第一章 背景說明 1
一、我國社會福利制度 1
二、我國社會保險制度 23
第二章 全民健保制度規劃 35
一、第一期規劃 35
二、第二期規劃 42
第三章 全民健保實施現況 47
一、法令面 47
二、組織面 48
三、支出面 51
第四章 全民健保財務收支 63
一、全民健保財源調整 63
二、全民健保支付制度 66
三、全民健保收支分析 71
第五章 全民健保的成效與特色 127
一、成效 127
二、特色 134
第二篇 問題與挑戰 138
第一章 全民健保實證問題彙整 138
一、訪談摘要 138
二、實地調查 161
三、問卷分析(之一) 207
四、問卷分析(之二) 215
第二章 全民健保面臨的相關課題 219
一、健保財務問題 219
二、醫療給付問題 227
三、醫療支付問題 243
四、醫療品質問題 275
五、醫療浪費問題 282
六、藥費藥價問題 292
七、醫師報酬問題 320
八、精神醫療問題 330
九、醫病關係問題 336
十、安寧緩和醫療 340
十一、審查稽核問題 348
十二、其他問題 364
第三章 全民健保與醫療體系 377
一、醫療體系概述 377
二、醫療院所的變化 386
三、醫療體系的整合 395
四、醫療服務的整合 411
五、社區醫院的守護 421
第四章 全民健保與醫事人力 441
一、醫師人力規劃 441
二、護理人力規劃 465
三、藥事人力規劃 472
四、其他醫事人力 480
第五章 全民健保與資源分配 484
一、現行全民健保的總額分配 484
二、現行全民健保資源分配結構的檢討 491
三、全民健保資源分配結構調整參考案例 536
四、醫療體系資源分配的社會價值觀參考原則 546
五、全民健保資源分配結構調整的理論與實際 550
六、跨部會的約詢(一) 554
第六章 全民健保與相關領域 560
一、全民健保與預防醫學 560
二、全民健保與長期照護 571
第七章 全民健保與醫療產業 583
一、製藥生技產業 583
二、醫療器材產業 584
三、國際醫療專區 585
四、跨部會的約詢(二) 587
第八章 中央健康保險局的定位 592
一、組織型態 592
二、預算人事 593
三、改制影響 596
四、問題省思 599
五、後續發展 601
第三篇 展望與建議 603
第一章 二代健保 603
一、規劃背景 603
二、規劃理念 605
三、立法經過 609
四、立法內容 611
第二章 未來展望 621
一、全民健保與台灣公衛 621
二、全民健保與世界潮流 629
三、全民健保與永續經營 636
貳、調查意見: 640
參、參考文獻 816
第三篇 展望與建議 第二章 未來展望 一、全民健保與台灣公衛 1920年Charles-Edward Amory Winslow教授定義公共衛生為一門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增進健康與效率的科學與藝術,透過有組織的社區力量……以實現健康的天賦人權;並且認為公共衛生事業涵蓋環境衛生、傳染病管制、個人衛生教育,組織醫護事業從事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進而發展社會機構以保障社會上每個人皆有足以維持健康的生活水準 。但公共衛生問題隨著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更隨著社會變遷而複雜化。 百年來的臺灣歷經政治、經濟和人口快速變遷,其中促使進步成長的動力之一即是:臺灣在傳染性疾病、地方性疾病、環境職業病的發現和控制、家庭計畫的推動,以及全民健保醫療照護體系的建立等五大公共衛生上的重要成就。尤其84年全民健保實施後,更是空前地改變臺灣的醫療生態,具體實現公平與正義;這些都是每一位對於公衛抱著熱忱與使命感的有心之士,在篳路藍縷的背景下,一步一腳印的努力成果。 (一)臺灣公衛的發展 1、光復前後(日治時期至民國36年) 日治時代以前,臺灣疫癘橫行,衛生環境極差,居民動輒病死,健康問題相當嚴重。日本政府占領臺灣後,隨即展開衛生建設,包括:衛生行政制度、醫療衛生設施、強化疫病防治、推展保健工作;其中以疫病防治工作的措施最具成效,包括鼠疫、天花、霍亂、瘧疾。除防疫工作外,日治政府也從多方面改善臺灣的環境衛生,包括:設置自來水、興建下水溝、推行住宅改良、強迫清潔居家環境等。 此時期在日治政府努力下,臺灣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國人平均壽命也明顯延長,主要死因雖仍為傳染性疾病,但已不如以往嚴重。此外,臺灣衛生體系垂直和平行的組織架構和功能分工,基本上在此時期初見雛形;如臺灣總督府警察局的衛生課、醫療照護的臺大醫院 、日治政府所興建的公立醫院及以個人執業、教會醫院為主的私立醫療院所、疫病預防的疾病管制局(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研究所)、肺結核和麻瘋病公立專責收治機構等設施。 2、光復後至衛生署成立前 34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公共衛生的發展更加蓬勃,陸續推動各項衛生工作,包括:建立完整的衛生行政體系,從事防疫、保健、醫事、藥事行政工作、環境衛生、工業衛生、食品衛生、衛生人力養成、國際衛生合作等工作。在衛生行政體系方面,最值得稱許的是基層衛生工作網的建立。光復初期,政府為推動地方衛生業務,決定在各鄉鎮興建衛生所,當時也因為有衛生所建構的基層衛生工作網,使公共衛生得以落實推行。嗣後衛生署於60年成立,進行相關衛生法規的修訂,並取代省市衛生處局主導臺灣的衛生政策。 在疾病防治方面,由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的公共衛生進展幾乎呈現停滯狀態,使得傳染病猖獗,臺灣光復後,疾病防治成為最刻不容緩的工作,其中尤以根除瘧疾是臺灣極為卓越的成就;在政府進行全面性的防治努力後 ,54年12月4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授證,宣布臺灣為瘧疾根絕地區,此是臺灣公衛史上的里程碑。此外,由於陳教授拱北不遺餘力地推動公共衛生工作,特別是讓甲狀腺腫、烏腳病等地方性疾病得以控制。 又由於嬰幼兒死亡率極高,41年臺灣省婦幼衛生委員會成立,開始推動婦幼衛生工作,並於48年改制為省婦幼衛生研究所,同時針對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著手發展家庭計畫業務。57年行政院發布「臺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翌年則進一步公布「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全面推動家庭計畫工作。此時期在環境衛生工作方面,以飲用水衛生、廢污處理與病媒管制等措施較為重要。 3、行政院衛生署成立迄今 瘧疾根絕後,慢性病取代傳染病,成為公共衛生的新課題。從目前與光復不久的十大死因觀之,非傳染性疾病包括: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已完全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臺灣居民生命的新威脅。非傳染性疾病係社會變遷、生活方式改變、人口老化等問題所致,實有賴社會制度的轉型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但正當歐美國家展開健康促進之際,此時臺灣多致力於發展醫療體系(包括加強培養醫師人力、整建與興建公立醫院、推動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籌建醫療網,以及開辦全民健保);衛生署直到75年始推出「中老年病防治四年計畫」,且中老年病僅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與腦中風。至於健康促進措施與計畫,最初係併在「建立醫療網第二期計畫」中,迄82年始獨立以「國民保健計畫」,整合健康促進、健康維護及預防保建服務相關政策。根據江教授東亮 指出,臺灣健康促進運動的發展,除起步較慢外,另有兩個主要缺失:第一是缺少政治意願,在臺灣健康促進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使得相關活動十分零散;第二是偏重個人責任,臺灣健康促進運動的發展,因受到美國影響很大,其認為健康促進始於健康的個人養成,可以維護與增進身心美好的生活方式,但強調個人責任的結果是常發生「責備受害者」的現象。 以上回顧臺灣公衛的發展,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公共衛生的推動,臺灣健康水準不斷提高,並完成疾病轉型,不但使得死亡率降低,且慢性疾病及意外事故已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現今我國主要健康問題。因此,重要傳染病根絕、醫療網健全、預防接種普及、B型肝炎得以控制、甲狀腺腫防治、烏腳病防治、婦幼衛生完善、家庭計畫實施、平均餘命延長,以及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等,可謂臺灣公衛發展的重要成就。但公共衛生係強調預防重於治療,衛生署於成立後,多致力於提高醫療照護的可近性,所開辦的全民健保,均以治療為導向,而健康促進運動的發展起步較慢,且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二)面臨的課題 在臺灣公衛界被尊稱為「臺灣公衛之父」的陳教授拱北,65年在中華日報發表〈30年後的醫藥衛生〉一文 指出:當時臺灣將面臨人口老化、工業化與都市化等,而衍生新的公共衛生問題,則今後30年必須推行慢性病(成人病)防治工作、心理衛生工作、重建復原工作、職業衛生、防治公害問題、意外事故的預防與急救、增進健康等7項重要醫療衛生工作;且為推行上述各種醫療衛生工作,必須健全四大醫療衛生設施,包括: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全國性醫療網、專科醫師制度、重新調整衛生所的新任務。回顧過去30年臺灣公共衛生的發展,大抵符合陳教授的期望。其中全民健保的開辦,是臺灣公共衛生史上值得全民引以為傲的寶貴資產。 但全民健保係以醫療為主,此對公共衛生一向強調預防重於治療而言,不是萬靈丹;換言之,全民健保對於解決不同社經族群之間的健康差距問題,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從各縣市的死亡率以觀,原本即存在差異,在全民健保實施後,其差異並未逐漸縮小(詳見圖8、9),顯見醫療照護對縮小健康差距的貢獻仍然有限,亦即醫療照護雖可增進健康,但仍有其他更為重要的因素。 根據江教授東亮指出:全民健保實施後,臺灣醫療可避免死亡 的地理差距並未縮小。以65歲以下全死因死亡率而言,低社經鄉鎮組與高社經鄉鎮組的比值,由1987-1994年的1.4,增加為1995-2002年的1.5;就兒童5歲以下死亡率而言,低父親教育程度組與高父親教育程度組的比值,由1990年出生世代的1.6增加為2000出生世代的1.8。且就特定的疾病或健康狀況而言,個人社經地位對醫療可近性及治療結果均有重要影響。 綜合而言,上述數字與說明,均無法否認全民健保實施後,健康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的事實。但近年來臺灣的衛生政策,無論籌建醫療網計畫或實施全民健保,均以治療為重心,健康促進則相對受到忽略。臺灣主要健康問題,已為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及意外事故等非傳染性疾病,而醫療對於非傳染性疾病的效用有限,仍必須透過健康促進,始能擁有健康的生活品質;而健康促進不僅是個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更須全面動員個人與社會的力量。 然而,全民健保實施以來,臺灣社會始終未正視兩大問題:第一,公衛體系預防功能弱化,無論在人力、經費及相關資源等方面,相較於醫療體系,均十分不足,致使民眾無法有效維持健康,則需要醫療、需要健保的民眾不斷增加;其二,公衛體系醫療部門極度市場化,致使醫療部門不斷擴張,預防部門卻相形萎縮。此兩大問題造成全民健保的支出不斷增加,但醫療支出的增長,並未能為民眾帶來健康,此正是輕視預防而過分重視醫療所產生的後果。 醫療體系快速擴大化,而預防體系卻相形弱化,98年臺灣國民醫療保健支出中,86.2%用在個人醫療,而公共衛生預防支出僅占4.6%。公衛體系預防部門的資源不足,深深影響基層衛生所,過去衛生所成功防治臺灣傳染病及其他公共衛生的問題;但70年代後,許多衛生所相繼成立群醫中心,日漸醫療化、商品化,近年來衛生所的重要預防性工作甚至被繁瑣的文書工作所取代,當然也就無法期待其可發揮「預防」的重要功能,並有效維護全民的健康。況且公共衛生體系中的衛生行政和傳染病防治兩大支柱,原本在戒嚴時期即已面臨組織停滯、功能萎縮及人員老化等問題;解嚴後,面對多元價值的社會和新興的公共衛生問題,使得既有衛生機構在人力、經費及專業的不足就更為明顯。因此,當各種疾病與健康問題層出不窮時,民眾對全民健保將有永無止境的醫療需求。 上述問題,乃是臺灣公衛當前所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更要長期逐步改善,此牽涉民眾長久習以為常的健康醫療觀念與行為模式,也牽涉公衛體系長年重醫療輕預防的政策。因此,政府除重視醫療照護的可近性之外,更應考量社會、環境及社經文化等因素對於國人健康的影響;如政府仍因循苟且,未能重視公共衛生係為達成預防疾病及增進健康的目的,則永遠無法解決健保破產與費率提高的爭議,更難以因應未來人口老化與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的挑戰。 二、全民健保與世界潮流 (一)國際醫療制度的改革潮流 1999年Karen Donelan團隊曾進行一項多國研究,其中問到:你是否同意「整體而言,衛生體系運作地相當不錯,只要些許的改變可使其運作得更好」的意見時,結果同意的比率為:美國17%、加拿大20%、英國25%、澳洲19%、紐西蘭9%,沒有任何國家的人民特別滿意自己國家的醫療照護體系 。David Cutler (2002) 分析指出人民之所以不滿,是因為醫療照護問題基本上係建立在相互衝突的目標上,亦即公平(equality)、效率(efficiency)、技術創新(technical change)。1960年代初期,一方面政府財政較寬裕,再加上醫療費用相對低廉,公平與效率的取捨較不困難,但隨著醫療費用因醫療科技快速進展也快速增加之際,兩者間的取捨平衡就日趨困難。 世界各國大多面臨醫療支出逐年增加的壓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規劃公平的資源分配,並達到醫療體系有效運作,一直為世界各國醫療制度改革的重點。而無論採取何種改革策略,最具挑戰的是如何在動態的醫療環境中,在醫療費用快速成長的背景下,能在醫療服務提供的效率與公平性中做取捨。 1、第一波改革: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結束之後,醫療保健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此時期改革重點在達成普及的給付及公平的機會,其目標為人人皆可公平地獲得醫療照護服務;因此,醫療照護被認為是一種權利,而非一種物品,必須確保窮人能夠獲得與富人相同的醫療照護服務。這個階段醫療照護政策目標強調公平性重於效率,衍伸出來的醫療制度為非常慷慨的給付範圍,且對於供需兩方面均少有制約。在需求面,每人負擔很少的費用,且服務通常是免費的,頂多負擔一些微額費用;在供給面,支付標準很寬鬆,醫療服務供給者幾乎沒有誘因有效率的節制醫療服務的使用。 在第一波的改革中,G7各國醫療照護體系的設計,係為鼓勵醫療服務的取得,並未重視服務供給的效率,因此後期成本高且支出快速成長。儘管各國為達成公平的目標,願意忍受多產生出來的成本,但醫療費用支出成長的速度卻超過國家所能夠負擔的程度。OECD國家平均醫療保健費用支出占GDP的比率,從1960年的3.8%,快速增加至1980年的7.2%, G7各國醫療保健費用支出同樣也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 2、第二波改革: 隨著醫療支出的增加,公部門的負擔也因而增加。加上宏觀經濟的表現不佳,大家感受到增加稅收來支付醫療費用日益上漲的痛苦,並造成巨額預算赤字。1970年代中期出現收入成長的減少及結構性的公共赤字,因此,轉而開始注重成本控制。成本控制與公平獲得醫療照顧的機會,變得同等的重要。而醫療費用控制的策略有兩種:(1)誘因:例如增加民眾的部分負擔,以減少道德風險;(2)制約:例如利用審查機制,以限制新技術的擴散。 許多國家選擇制約的途徑,各國所採取的費用控制手段有所不同;在醫院方面,包括:總額支付制度、支付較低的治療費用、診斷關聯支付(DRG),且大多數國家規定需經核准始能引進新科技。在醫師方面,包括:支付較低的費用、論量計酬、甚至服務越多時,降低支付。以英國及加拿大為例,英國係最早全面實施普及性的國民保健服務(Nantional Health Serives),卻也是最早率先實施嚴格的費用控制手段,使得1960年代期間,英國醫療支出成長幅度明顯低於其他G7國家 。而加拿大自1970年代以後,開始採取抑制支出成長的手段,該國對醫院實施總額支付制度,以抑制費用的增加,結果該國在此時期支出增長比率極低 。 然而,這些費用控制手段的成效,不應僅從費用支出的立即減少進行評估,因為花費更少的支出,可能影響醫療服務的可近性及利用。換言之,這些費用控制手段會廣泛的對服務提供、照護品質、醫療專業的品質及供給等有重大影響。結果是成本增長速度減緩僅是暫時的,經過十年左右,成本開始不斷增加。同時僅從供給面而未從需求面進行費用控制,導致醫療服務的等候時間過久,而遭人民不斷地抱怨,且無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服務。這些控制手段並未能有效提高服務的效率,而且相關證據顯示,當政府減少支付醫生的費用時,醫生看患者不是更頻繁,就是降低服務品質。 3、第三波改革: 由於醫療支出提高,且政府有感醫療體系的低效率,從原本依賴嚴格的配給與控制,轉而重視誘因。特別在競爭機制的設計所採取的手段,包括:增加病人的部分負擔、管理式醫療,以及允許人民可以自由選擇保險人,基層醫師扮演守門人(gatekeeper)的角色等。但這些改革措施的結果,卻也可能衍生一些難題,如:(1)這些改革措施不一定能節省費用,因為大部分醫療支出成長,仍超出政府的控制;(2)由於逆選擇的問題,讓醫療服務提供者與保險公司各自與相互之間的競爭,未必會導向最佳的結果;(3)公平性仍是一個疑慮,因為錢總是一個議題。 迄今為止,以誘因為基礎的改革措施只進行了一部分,政府如大量依賴誘因措施進行醫療改革,將可能產生不良後果;尤其在競爭的醫療照護體系中,一些弱勢病人最容易深受其害。而醫療改革效率最主要的難題,即是公平及社會正義的問題,在許多國家,社會連帶象徵團結的因素,但以誘因機制去調配醫療照護風險,顯然有悖社會連帶的重要精神與內涵。 (二)國際醫療改革潮流對於臺灣健保的啟示 多數先進國家於1960至1980年代間,為普及健康保險,各國對於醫療體系均採行擴充策略;加以醫療新科技的發達,昂貴醫療設備不斷地推陳出新,致使醫療費用支出快速成長,遂而紛紛採取費用控制措施,以抑制醫療費用的上漲。 目前臺灣面臨著類似的挑戰,G7國家以50年時間來處理這些問題,但臺灣在短短的10幾年間都遇到了,所以需要有更快的改革步伐。經由G7國經驗和知識的學習,可幫助改革的促成。但在進行改革之際,臺灣必須面臨處理的課題,包括:兼顧公平與效率、以及在品質要求與醫療科技不斷引進下,我們是否真的能控制醫療保健支出? 儘管臺灣醫療支出比率遠低於G7國家,但醫療費用支出卻也逐年增加,導致健保財務年年吃緊;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費用,仍是一項挑戰。我國全民健保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發展,尚處於年輕的階段,而仍有改善的空間,先進國家的經驗值得引為借鏡,以有效控制成本,並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三、全民健保與永續經營 全民健保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也無庸贅述。假使臺灣未開辦全民健保制度,貧窮家庭因經濟問題,而不敢就醫,既使不是窮人,一般家庭也會因重大醫療費用,而面臨到散盡家產的窘境。因此,「健保好,健保不能倒」不單是一句說說的口號,而是生活在臺灣民眾的共同心聲。由於全民健保的開辦,建構出穩固的社會安全網,更對弱勢者提供了醫療照護的保障,此項重要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能因財務困難而崩解,必須永續經營。但全民健保也不能單靠一句「不能倒」的口號,就能永續經營,而是必須從教育向下紮根、國民要有衛教、社會形成共識、世代共擔責任等面向,凝聚全民的高度共識與正確觀念,並以具體行動,共同努力永續經營。 (一)教育向下紮根 健保永續經營的概念應從教育開始著手,以形成牢不可破的理念與認知;進而逐漸內化實踐在個人健康行為及觀念,並讓每個人對於全民健保制度的維繫,從小即有一份責任與參與感,方能有效全面促使國人從小重視健康生活、建立正確就醫觀念、避免醫療浪費等,以控制醫療保健支出的成長,紓解健保的財務惡化,讓全民健保得以永續經營。 惟教育部在國民教育及其教科書針對「永續健保、人人有責」的觀念,欠缺整體連續、具體明確的有力論述,恐難以有效傳達與建立永續健保的理念與認知。在課程綱要部分,有關「永續健保、人人有責」的觀念僅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第七主題軸-「群體健康」中納入相關內容,顯未如環保議題受到應有的重視。至於在課程內容部分,雖在國小高年級及國中一年級的課程中,提及目前全民健保的概況,學會合理有效的使用各種醫療方式,並辨別各種另類療法的優劣,且介紹「健保IC卡」的功能、珍惜醫療資源、杜絕醫療浪費及查核醫療違規的努力,以及強調自助互助觀念、分擔風險的保險制度到分級醫療的好處和理念等,但仍屬技術層面的介紹,無法有效闡述「永續健保、人人有責」的觀念,遑論能夠促使學生將「永續健保、人人有責」落實日常生活之中,並進而影響到家庭與社區。 (二)國民要有衛教 全民健保係以增加國民健康為首要目標,除提昇醫療服務品質,尤其是目前醫療服務型態,重視以「病患為中心」,儘量去滿足民眾的不同需求;民眾更需要衛教,才能自我照護,並擁有健康的生活與品質。況且臺灣社會轉型所衍生的健康問題,如癌症、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等,尤其是與健康行為有關的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問題,也嚴峻考驗我國醫療照護體系。如果醫療照護只是強調疾病的治療,而未能給予民眾適當的衛教,我國仍無法擺脫醫療費用持續上升的命運。當各種疾病與健康問題層出不窮時,民眾對全民健保仍有永無止境的醫療需求,健保永續經營將淪為空談。 此外,本案在實地訪查時,不論是在正式座談或私下互動的場合,參與人員均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伴隨著全民健保的實施,確實產生不少的醫療浪費情形,特別是民間所形容的「三多」(看病多、拿藥多、檢查多)更受到詬病。由於民眾就醫便利、醫療服務範圍廣、人口老化現象、部分民眾未經轉診即往大醫學中心就醫等,使得民眾看病多;且從相關數據顯示,全民健保實施後,民眾用藥及使用特殊昂貴醫療儀器檢驗確實有增加的趨勢。倘「三多」現象未加以節制,勢將排擠健保資源的使用,危及全民健保的永續經營。而「三多」現象之所以產生的核心根源,就是民眾缺乏醫療衛生常識;此除有賴醫界於病患看診時,適時進行相關衛教外,政府也應加強教育民眾正確醫療保健知識,以有效控制「三多」問題,俾使健保得以永續經營。 (三)社會形成共識 全民健保從開辦之初的2千多億元年度預算,到100年將超過5千億元,醫療費用倍增,健保財務堪慮!然而,「健保不能倒、健保必須永續經營」是臺灣目前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共識與任務。惟健保永續不僅僅是政府或醫事提供者的責任,更不可能單靠任何改革團體的監督即能做到;作為納保者的國民也有責任,並且家庭、媒體、輿論、民間、政府都要有「健保不能倒」的自覺與共識,進而倍加珍惜,並願共同維護、共同負責、共同承擔,健保才有可能得以永續。 過去在反共抗俄的年代,國人記憶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甚至小學生都能琅琅上口,但這樣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全民健保制度實施後,使得每位國人免於因病而貧,全民健保與國民健康息息相關;因此,「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這句口號,現在實應改為「全民健保、人人有責」,特別是「永續健保、人人有責」。只有社會形成「全民健保、人人有責」的體認與共識,全民健保才有可能踏實地走上永續經營之路。 (四)世代共擔責任 我國全民健保是一種強制性的社會保險,是為了提供全民平等就醫的權益,具有社會連帶的重要功能。而國人所能享有的服務及整個健保制度的運作,多仰賴保險費的收入,亦即除國家應給予特定人口群保險費(或給付)補助及行政費用之外,社會保險的保費收入應敷給付所需。但由於人口老化、疾病型態改變、醫療科技進步及醫療服務內容增加等因素,使得醫療費用的增加高於保險收入的成長。全民健保自開辦的第5年起,即已出現保費收入不敷保險給付的情況,甚至日趨嚴重,98年度保險收支短絀高達489億餘元,且自85年度迄98年度止,保費收入的增幅為60.32%,保險給付的增幅卻高達110.8%。 當前全民健保面臨嚴重的財務缺口,加以未來我國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現象將更為嚴重,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使用的健保資源,自89年迄98年增加83.45%,較同期整體醫療費用點數的成長率57.39%超出許多,可預見的是,未來高齡化問題,勢必將造成健保沈重的財務壓力。政府及全民如未及早正視社會保險自給自足的觀念,體認全民健保應力求財務平衡,而仍然僅僅強調此時此刻被保險人的短視利益,將造成世代衝突:亦即這一代國民承擔保費過低,卻享有過多醫療服務的後果,要由下一代國民背負更為沈重的負擔。因此,全民健保永續經營不是只有這一代國民的責任,而是世代之間所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