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醫護暨生命科學
-
總論
談醫病關係─從理論到50位名人的見證
作 者:
黃崑巖
、
邱文達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0/06/01(1版1刷)
ISBN:978-957-11-5956-0
書 號:5J34
頁 數:156
開 數:16K
定 價:320元
優惠價格:256元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台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的團隊在北醫校長邱文達教授領導下,致力於醫病關係的改善,俾求加強病人就醫之安全,同時廣邀各界人士,就醫病關係撰寫專文,從不同角度探討醫生與病人互動及溝通之道,為充滿愛心熱誠的醫療服務描繪美好的藍圖,相信透過本書的問世,能影響醫界工作人員及民眾,一同攜手改善國內醫療環境,跨越醫病關係的鴻溝。 現今醫學領域的現況是,知識共通性太高,醫界內部自成一世界,和外界產生距離,就像AM和FM兩個頻道,如果沒有溝通的平台,將無法聽到對方的聲音。醫界人士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對話的能力」。 一位合格稱職的醫生,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術,解除病人的痛苦。但是,面對不同的病人,如何了解病人各方面的需求,並適時地去安慰滿足他,就需要高度的智慧與耐心。這種微妙而又親密的醫病互動關係,是目前最為首要重視的。如何在日益疏離的醫病關係中,扮演稱職的醫生與合作的病人,已成為重要的課題。
黃崑巖 為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主任委員,不僅在醫學與教育方面具有頂尖的專業素養,更是醫學界的人文學家,具有豐富的學識、精闢的觀察能力,在醫學、教育及人文等各領域都有傑出成就。 更是一位不立志做大官,也不立志做大事,只立志要把每件小事做好的實踐者,總是能讓事情朝光明的方向走,讓生活往更好的層次發展,令人讚嘆與欽佩不已。 邱文達 第十七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並榮獲亞太公共衛生學會貢獻獎(APACPH Contribution Award)、國家品質獎個人獎、醫界首次的李國鼎管理獎章等國內外多項殊榮,現為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更是名優秀的神經外科醫師。
黃崑巖 為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主任委員,不僅在醫學與教育方面具有頂尖的專業素養,更是醫學界的人文學家,具有豐富的學識、精闢的觀察能力,在醫學、教育及人文等各領域都有傑出成就。 更是一位不立志做大官,也不立志做大事,只立志要把每件小事做好的實踐者,總是能讓事情朝光明的方向走,讓生活往更好的層次發展,令人讚嘆與欽佩不已。 邱文達 第十七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並榮獲亞太公共衛生學會貢獻獎(APACPH Contribution Award)、國家品質獎個人獎、醫界首次的李國鼎管理獎章等國內外多項殊榮,現為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更是名優秀的神經外科醫師。
05 〈序1〉建立對話能力促進醫病關係/李祖德
07 〈序2〉跨越醫病關係的鴻溝/吳成文
09 〈序3〉「三誠」是醫病溝通最好的方法/邱文達
11 〈序4〉遵循醫學倫理的規範,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李良雄
14 〈序5〉學習成為優秀的臨床觀察者/洪傳岳
16 〈序6〉享受當醫生的樂趣/吳志雄
18 〈序7〉「溝通」是最重要的關鍵/李飛鵬
理論篇
22 醫病溝通的教與學/Suzanne Kurtz(蔡淳娟◎記錄整理)
33 醫病溝通:醫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性/黃崑巖
38 從醫病關係談與原住民溝通禁忌/高正治
50 跨文化醫病溝通/林秀娟
56 醫學臺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學習要領/陳金泉
見證篇
66 獻身醫療終不悔/王先震
68 治心治身,無藥而癒/石永貴
70 愛,是醫療品質的核心/石曜堂
71 相信醫生,互敬互重/吳阿明
72 醫生、病人──醫病關係五十年/吳昭新
76 強化社區保健,創造三贏局面/吳澤成
78 病人為尊,服務至上/呂芳煙
79 愛心奉獻,全人醫學/宋瑞珍
82 孟子思想的啟發/李亦園
84 看病住院經驗談/李在敬
87 以愛心、耐心對待病人/李美麗
88 重燃白色巨塔明燈/李新
89 中風病人的告白/沈君山
92 溝通,多元思維技巧、增進醫病關係!/周世永
95 醫病關係,以客為尊/周守訓
96 罕見天使的啟示/林秀娟
97 以同理心消除隔閡/金溥聰
100 大國手/侯文詠
109 積極管理自己的健康/俞凱爾
110 病床際遇的深刻反思/姚秀韻
112 仰望天使的降福/柴松林
114 「博學弘仁」的好醫生/馬鶴凌
116 設身處地了解需求/高偉君
118 服務人生,樂此不疲!/康義勝
120 醫學尖端科技與婦人蒙古大夫/張雯玲
122 關懷他人,忘卻己痛/許倬雲
124 醫療服務,安全第一!/許銘能
126 忠實溝通/郭耿南
128 主動關心,舒緩病情/陳玉珍
130 藝術是心靈重建的良方/陳芳蘭
133 以切身之痛,審視醫病關係/陳祖華
136 教用合一,改善醫病關係/陳祖裕
138 問題一定有解決的方法/彭汪嘉康
140 互動互諒,避免雙輸/曾正和
142 零與一百之醫療/曾啟瑞
144 建構優質醫病關係/黃怡仁
145 接受、感恩與回饋!/葉新生
146 良性互動,讓生命更美好!/董育晴
147 將心比心互相尊重/賴其萬
149 微妙簡單的醫病關係/鍾國彪
151 創造更優良的醫療環境/蘇貞昌
153 人間菩薩行/蘇進強
見證篇 愛心奉獻,全人醫學/宋瑞真 最近幾年, 發生幾次重大醫療事件( 如S A R S 、給錯藥、邱小妹人球案等 等),讓社會大眾對醫療品質的不滿更加浮上檯面。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及醫學教育(medical education)成為熱門話題,其中「視病猶親」常被喻為「醫病關係」的準則。病人求醫,對醫生來說,大都是「非親非故」,若要真的做到「視病猶親」,實際上有困難,更有一廂情願的感覺。但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卻是「醫病關係」的本源。 病人求醫是因為有某種身心上的病痛, 而醫生具有醫學知識(medical kn owledge) 及醫療技能(clinical skills),可以幫助病人解除或減輕病痛,因此,彼此之間有著「需求」與「供應」的關係。 但是,病人的病痛,攸關「生命」,而且「人命關天」, 雖然素昧平生, 卻 不能用一般商業行為來看待和處理。醫學教育不是在供應或教導一種求生( t o make a living)的技能,而是培育能奉獻(dedication)與有利他(altruism)精神的醫者,去救助別人的生命。作醫生是一種助人的志業,不是一種謀生的職業。 從醫生的觀點,「醫病關係」可以用「愛心」(love)或「憐憫」(compassion)及「負責任」(responsibility)來說明。舉例來說,最近有一位六十四歲男性的病人,過去有高血壓的問題,臨上飛機回美國之前幾個小時打電話告訴我,他有胸悶的現象,特別是在工作繁忙及活動的狀態下容易產生。 因為人在臺北,我告訴他先買治療心絞痛的舌下片(nitroglycerin)再上飛機,且回家後應馬上找醫生看診。 幾天後,我也因公去美國,當天晚上打電話給他,問他是否看了醫生,他說還 沒有,而且正想多做韻律操。我當時嚇了一跳,要他隔天馬上去看趙醫生,還好他 聽了我的話。 趙醫生一聽病史,衡量他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risk factiors),隔天馬上幫他做心血管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結果發現至少有四條心血管阻塞,其中最重要的一條“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有很嚴重的病變(ruptured plague);我被請到醫院,並和趙醫生幫他找了一位外科醫生做心血管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之後,我到別的地方開會,跟他通了一次電話,知道一切順利,就不再擔心了。 幾年前有一位七十幾歲的女士,也有胸悶的現象,經檢查後我覺得她並無心臟 病,但有憂鬱症,胸悶的症狀因而產生。 我幫她轉診到精神科,診斷確定以後,吃了抗憂鬱症的藥(antidepressant)後,不但胸悶消失,且變成很樂觀的人,我真為她及家人高興。 因為擔任成大醫學院院長有固定薪水,不必看很多病人,因此我可以用這樣 的「醫病關係」照顧病人。這也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它的定義就是正 視病人身心的問題,幫忙病人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自己無法直接照顧,就應該找 適當的人或其他機構來協助。 我在美國時,也是因為薪資足夠,可以用心好好的照顧病人,幫病人解決問題。即使有付不起費用的病人,知道問題之後也是幫忙到問題解決為止。如果遇到目前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會詳細跟病人解釋清楚或推薦轉診,幫病人找到專家。所有與醫療有關的諮詢(consultation)或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每位醫生都應樂於接受。因為醫療照顧是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生」為中心的。 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看到病人的情況好轉,是一種享受,自己也多了一種體 驗。總之,「醫病關係」,即使無法做到「視病猶親」,醫生也必須將自己的工作 視同「利他」的志業,是一種奉獻,其根本就是愛心、憐憫,和責任的總合。 這是醫學院學生在入學甄試時,選擇學生最重要的考量,也是醫學教育(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a n d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e d u c a t i o n ) 的目標, 更符合全人醫學(holistic medicine)的準則。 話說回來,臺灣目前的健保制度下,給付有限,很多醫生必須拼業績,而病人 又濫用資源把健保當成社會福利。況且醫療糾紛的處理又沒有制度化,實在不可能 實行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要有良好的「醫病關係」更是如同緣木求魚。 我建議各醫療團體, 不論公家及私立,應該依年資、經歷給醫生足夠的固定 薪資,以及「不同工不同酬」和「一定限度」的業績獎勵金,讓醫生可以好好看顧 病人,並有時間自我進修甚至作教學的工作。如此,方可期待以「病人為中心」的 「全人醫學」照顧。 再者,社會應該建立起公平的醫療糾紛處理的機制,使醫生和病人的安全及尊 嚴獲得保障,並可在事件處理上避免浪費無謂的時間。以上這些問題和建議,盼望 衛生署、教育部等等專責機構能思考出解決的方案! The tasks of the individual clinician are :to deal with patients and their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diseases and problems;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people by enabling them to grow,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ities, and to maintain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life. ―J. Ruesch 一位臨床醫師的任務:不單單在於醫療病人的特殊情況、疾病及問題;更需要幫助病人維持身心健康,而且還要助其成長、發揮潛力,進而對整個生命保持積極正向的態度。 ~魯許 (本文作者宋瑞珍,現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及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終身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曾任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 暨醫學院院長及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 病人為尊,服務至上/呂芳煙 在醫病關係不平等、醫療資訊不透明的情形下,要提昇醫療品質與服務,必須從重視醫學人文與提昇醫學倫理,加強病人安全著手,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功效。 身為地方官與人民公僕,近半世紀為中永和民眾服務,感觸頗深。其中,爭取 在雙和地區設立一家醫療品質與服務水準一流的大型醫院,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 如今,心願已實現,箇中甘苦,點滴在心頭。 中和、永和毗臨臺北市,人口眾多,過去都沒有大型教學醫院設立,當地居民 一旦發生急症、重症,必須越過新店溪,忍受舟車勞累之苦, 前往臺北市三總、 臺大、榮總等大醫院就診,民眾生命與健康,無法獲得良好醫療照顧。 這些年來,為了替雙和地區居民爭取署立雙和醫院籌建,費盡千辛萬苦,四處 奔波。其間曾在立法院下跪,個人受委屈事小,地方民眾身家性命事大,最後終於 歷經波折,雙和醫院在臺北醫學大學大力爭取下,順利得標並展開分期施工,預計 在民國九十七年完成,造福臺北縣數百萬民眾。 我對臺灣的醫療環境並不是很滿意,因為臺灣許多的醫院和醫生,受到社會大眾詬病。追根究柢,原因無它,因為醫院多半汲汲於營利,而醫生為了賺錢,也鮮有痌瘝在抱、濟世救人的胸懷或理想,於是醫病關係緊張,醫療糾紛層出不窮也就 不足為奇了。在醫病關係不平等、醫療資訊不透明的情形下,要提昇醫療品質與服 務, 必須從重視醫學人文與提昇醫學倫理,加強病人安全著手,才能收到立竿見 影之功效。 對於未來署立雙和醫院,我的期許很高,希望這是一家尊重病人,堅持給病人最好照顧的醫院,而由臺北醫學大學的卓越醫療團隊,肩負起雙和醫院醫療重責大任,相信一定能成為臺灣醫界的典範。(作者呂芳煙,曾任臺北縣中和市市 長、雙和醫院的重要催生者之一。) 以愛心、耐心對待病人/李美麗 最好的醫生與病人之間良好的互動,應說醫生對病人多多關懷與溝通,而病人對醫生應多體諒與信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這些過程每天都在醫院上演。我每天工作忙碌,很少生病,一旦有些微恙,也很少上大醫院,只是前往私人診所就診,但是對於醫生的診療態度,卻有很深的感觸。有一次前往診所看病,繳了一百元掛號費,護士喊我進入診間,醫生還沒聽我主訴症狀完畢,處方就已開好,即叫我出去拿藥,如此不具醫療的耐心與態度,是值得省思的。 不過,醫界並非都是缺乏愛心與耐心的醫生。我也有朋友罹患重症,整天恍恍忽忽,愁雲慘霧,但是經人介紹,遇到一位視病猶親的好醫生, 悉心診治終於痊癒,脫離病魔纏身,迎接新的人生。 最近這些年來,臺灣社會關心醫療環境的聲音越來越多,但醫療的形象卻越來越走下坡。所謂「三長兩短」,一直受到民眾的詬病。在醫院裡,病人應該被放在什麼樣的位置?應該被用什麼態度對待,值得大家省思。 一般說來,醫護人員就如同宗教的神職人員,人們往往在最無助的時候,才會找上他們。正因為人們知道自已的徬徨與無助, 因此對於求助對象的完美性也期待越高,所以國內有人提倡與強調醫病關係,也是基於此一信念做出發點。 目前,臺灣醫病關係日趨緊張,醫生與病人互動不良,病人家屬常懷疑醫生不夠盡心盡力而延誤病情,或對簿公堂。醫生深怕病人或家屬無理取鬧而不願太積極治療,以求自保。 追根究柢,主要係因工商化與商學化的潮流下,社會急遽的變遷,大家追求的是金錢與舒適,講求的是績效與利潤,醫生與病人之間似乎成為買賣與主僱關係,一方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一方是就醫的消費者,這些現象導致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醫病關係,日趨冷落與疏離,甚至互相對立。如此一來,變成惡性循環,不過,最終吃虧的的還是病人。 所以,在此個人認為最好的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應說醫生對病人多多關懷與溝通,而病人對醫生應多體諒與信任,如此一來,雙方維持密切關係,才能重振醫界崇高信譽,維護社會大眾的健康。(作者李美麗,現為臺北市北投區區 長,曾任臺北市文山區區長。) 重燃白色巨塔明燈/李新 或許形式上病人仍是弱者,醫生仍是強者,但愛與關懷將重新被肯定,是維護醫病權益的良方。 邱小妹妹事件震驚了社會,也打碎了白色巨塔的神話,在醫界猶如遭受南亞海嘯飽受批評之餘,讓醫病關係有一個重新省思的機會: 病人是「人」還是「病歷」?醫生是「人」還是「神」?許多人對醫病關係的認知是: 病人是弱者,醫生是強者;病人無知,醫生專業;醫生高高在上,病人任人宰割。 然而,隨著資訊管道暢通,醫療知識可以隨時取得,媒體與民意機關強力監督,再加上社會公益團體的積極介入與制度面的不斷調整,醫病關係已產生劇烈變化,邱 小妹妹事件將醫界多年沉痾赤裸裸地攤在陽光下,逼迫社會各界不得不共同面對並省思如何改善,也因此更加速了醫病關係的轉變。可預見的未來,醫病之間上對下的關係將逐漸被朋友關係取代。 或許形勢上病人仍是弱者,醫生仍是強者,但愛與關懷將重新被肯定是維護醫病權益的良方。多年來, 臺北市萬芳醫院以人文的、社區化的醫療中心自居, 院內的 畫廊、充滿藝術氣息的擺設、多元化的活動設計,在冷漠的醫療環境中, 注入人文的活力及藝術的思維,激發醫療人員的熱誠與愛心,更緩和了病人及家屬憂慮與緊張的情緒。 經營者的智慧與心血,已經不著痕跡地將醫院與當地民眾的關係緊緊拉住,讓醫療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術或商業行為,而是以人為本,以倫理為基礎,「視病猶親」的優質服務,令人激賞。 信賴與尊重,是本人對專業人士一貫的態度,在面對醫生時,則信賴中又加上了依賴。本人深深感謝醫院對民眾無私的奉獻,也企盼萬芳醫院能「追求更好」。(本文作者李新,現為臺北市議員,曾任臺北市議會副議長。)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