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西洋哲學
-
近現代西洋哲學
惡的詮釋學─呂格爾論惡與人的存有
作 者:
沈清松
、
柯志明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08/02/01(1版1刷)
ISBN:978-957-11-5066-6
書 號:1BJ3
頁 數:240
定 價:360元
優惠價格:324元
主題書展
5/5-6/30 2025五南官網週年慶—你的知識補給站,年度最強優惠開跑/全館75折起,滿699再9折,滿399即贈一本《什麼?這才是真的北韓人》(贈完為止)
試閱
什麼是惡?如何定義惡?為什麼會產生惡?長久以來哲學家們不斷探討這個議題,直至今日莫衷一是。本書企圖藉由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呂格爾的「主體存有學」論點來回應這些問題。 呂格爾反思主體的問題不但通過種種質疑論點,更自覺地面對且系統地處理惡的問題,因此他的主體觀不但能批判地繼承現代的「反思哲學」傳統,更能重新連結於宗教或神學傳統。面對「惡」這個古老的宗教問題,惡並非他的最終關懷,人才是其所要探究的根本問題,而惡則是理解這個根本問題不可或缺的關鍵。 本書藉由簡述呂格爾1950~1969年的主體存有學之發展,來探討惡的論題,並進而展現他主體概念的基本內涵。透過本書,我們看到一位哲學家如何用心地回應時代文化所面臨的哲學問題,如何努力以盡哲學的本分來解決人的根本宗教問題。
●柯志明 現任: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暨研究所哲學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師 講授西方哲學史、詮釋學、倫理學、生態哲學、愛的哲學、基督宗教思想、基督教倫理學 著作:《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淺釋》(1997) 《愛之義:婚姻與性愛倫理神學文集》(2008)與本書(2008) 哲學與神學論文數十篇 2003年起創辦並主編神學期刊《獨者:臺灣基督徒思想論刊》 主要學術領域:西方哲學與基督神學,探究主題涉及上帝、人、倫理、真理與愛 ●沈清松 現職: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 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 國際中國哲學會執行長 學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國家發展研究碩士 重要經歷: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教授 維也納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比利時魯汶大學Verbiest講座教授 法國巴黎大學高等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 中國哲學會理事長 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 主要著作: 《現代哲學論衡》 《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Constructive Realism 《呂格爾》 《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 《對比、外推與交談》 《科技與文化》
主編序/沈清松
自序
呂格爾著作縮寫表
第一章 導 論
惡的問題
1. 西方哲學論惡的兩種基本進路:奧古斯丁與康德
2. 呂格爾: 一個綜合的可能性
呂格爾1950-1969 年的「意志哲學」
意志結構與人性結構
惡的象徵與人的實存處境
作為「慾望」與「奮力」之自我 惡的終結與自由的盼望
第二章 惡的可能性:會犯錯的人
反思法與不均衡人性之假設
物:透視面與語言的先驗綜合
1. 身體與有限的透視面
2. 無限的言說:觀點之踰越與真理的意向
3. 純粹想像力:認知綜合之第三項
人格:個性與幸福的實踐綜合
1. 個性:實踐的有限性
2. 幸福
3. 尊敬:實踐綜合的第三項
脆弱的情感
1. 情感的基本結構:意向性與內在性
2. 情感的脆弱
可誤性及其先驗演繹
第三章 惡的實在性
識惡的途徑
1. 象徵的意義結構
2. 象徵的三個層級
惡的實在性
1. 囚禁意志之惡:三種初級象徵的詮釋
2. 奴隸意志
3. 意志之受囚與解放:惡之終始神話的靜態詮釋
4. 四種惡之終始神話的象徵意義
存在的悲劇性:神話的動態詮釋
1. 悲劇人學
2. 悲劇神學
囚禁於惡的人
第四章 原慾與精神:奮力存在之自我
「我思」之反省與批判:反思哲學的構想
1. 從象徵詮釋到具體反思
2. 作為詮釋學式之存在模式的反思
心理分析的哲學定位
1. 知識論定位
2. 作為主體溯源學的心理分析
溯源學與目的論之辯證
1. 黑格爾的精神目的論
2. 心理分析的隱性目的論
象徵:溯源學與目的論之辯證的具體環節
奮力存在的自我與根源倫理學
第五章 惡的超越:從無神論到基督信仰
神聖象徵之回歸
拆毀偶像:控告之神之死
後宗教的信仰:愛的上帝
1. 說話的上帝──回應尼采
2. 自棄父權的上帝──回應佛洛伊德
基督論與惡的超克
復活信息與基督徒自由
哲學之逼近:指向整體的自由辯證──康德
第六章 辯證性存有的辯證之路:從思想到行動
意願與非意願的辯證與延伸
存在與詮釋的辯證
1. 表象、詮釋、理解
2. 衝突的主體詮釋
3. 神聖象徵:意義的終極境域
惡與自由的辯證
1. 惡的論述之遞衍:惡的象徵、原罪、根本惡
2. 苦難:惡之超倫理性
3. 自由的三層向度
存在與理解的對反辯證:盼望中的意義之盈滿
思想與行動的辯證:對惡的回應
主體知識的轉換與限制
第七章 結論:未完成的理解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