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大家講堂
語言、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史
談文學 (限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銷售)
作 者:
朱光潛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大家講堂
出版日期:2024/04/01(2版1刷)
ISBN:978-626-393-189-3
書 號:1C14
頁 數:168
開 數:20K
定 價:300元
優惠價格:237元
朱光潛說: 學文學第一件事是要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練習寫作,如此才能親自嚐出其中甘苦,逐漸養成一種純正的文學趣味,學得一副文學家體驗人情物態的眼光和同情。到了這一步,文學的修養就大體算成功了。如果不在這上面下功夫,即使讀完任何討論文學的書籍也無濟於事。 這本書說淺一點不能算是文學入門,說深一點不能算是文學理論。主要是我學習文學的甘苦談。 文學是我的第一個嗜好,這二十多年以來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想到它。這些短文就是隨時看和隨時想所得到的一點收穫。 在寫它們的時候,我一不敢憑空亂講,二不敢道聽途說,我想努力做到「切實」二字。在這一點上,我希望這本書和坊間一般文學入門之類的書有所不同。我願與肯用心的、愛好文學的讀者們彼此印證經驗。
朱光潛 筆名孟實,生於1897年,卒於1986年,安徽桐城縣人。 16歲進桐城縣中學,22歲進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次年至香港大學文學院深造,獲文科學士學位,並至春輝中學教英文。29歲籌辦「立達學園」,提倡教育獨立自由,同時籌辦開明書店及《一般》(後改名中學生)雜誌。同年赴英愛丁堡大學文學院修讀,獲文學碩士,轉倫敦大學英文系從事研究,同時在法國巴黎大學受德拉庫瓦教授講授的「藝術心理學」啟發,開始醞釀撰寫《文藝心理學》。 後轉斯特拉斯保大學文學院研究美學和心理學,以《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國受聘由胡適主持的北大文學院講授「西方名著選讀」、「文學批評史」,並曾任教於清華大學、中央藝術學院、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 朱氏畢生提倡美學,不遺餘力,而其目的,在於追求人生的美化。其著作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西方美學史》、《談修養》、《談文學》、《詩論》、《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等。
序
文學與人生
資稟與修養
文學的趣味
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上):關於作品內容
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下):關於作者態度
寫作練習
作文與運思
選擇與安排
咬文嚼字
散文的聲音節奏
文學與語文(上):內容、形式與表現
文學與語文(中):體裁與風格
文學與語文(下):文言、白話與歐化
作者與讀者
具體與抽象
情與辭
想象與寫實
精進的程序
談翻譯
文學與人生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藝術。就其為藝術而言,它與音樂、圖畫、雕刻及一切號稱藝術的製作有共同性:作者對於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觀感,而這種觀感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表現;這觀感與表現即內容與形式,必須打成一片,融合無間,成為一種有生命的和諧的整體,能使觀者由玩索而生欣喜。達到這種境界,作品才算是「美」。美是文學與其他藝術所必具的特質。就其以語言文字為媒介而言,文學所用的工具就是我們日常運思說話所用的工具,無待外求,不像形色之於圖畫、雕刻,樂聲之於音樂。每個人不都能運用形色或音調,可是每個人只要能說話就能運用語言,只要能識字就能運用文字。語言文字是每個人表現情感思想的一套隨身法寶,它與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關係。因為這個緣故,文學是一般人接近藝術的一條最直截簡便的路;也因為這個緣故,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 我們把語言文字聯在一起說,是就文化現階段的實況而言,其實在演化程序上,先有口說的語言而後有手寫的文字,寫的文字與說的語言在時間上的距離可以有數千年乃至數萬年之久,到現在世間還有許多民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遠在文字未產生以前,人類就有語言,有了語言就有文學。文學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種藝術。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歡喜唱歌,都歡喜講故事,都歡喜戲擬人物的動作和姿態。這就是詩歌、小說和戲劇的起源。於今仍在世間流傳的許多古代名著,像中國的《詩經》,希臘的《荷馬史詩》,歐洲中世紀的民歌和英雄傳說,原先都由口頭傳誦,後來才被人用文字寫下來。在口頭傳誦的時期,文學大半是全民眾的集體創作。一首歌或是一篇故事先由一部分人倡始,一部分人隨和,後來一傳十,十傳百,輾轉相傳,每個傳播的人都貢獻一點心裁把原文加以潤色或增損。我們可以說,文學作品在原始社會中沒有固定的著作權,它是流動的,生生不息的,集腋成裘的。它的傳播期就是它的生長期,它的欣賞者也就是它的創作者。這種文學作品最能表現一個全社會的人生觀感,所以從前關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謠中窺探民風國運,采風觀樂在春秋時還是一個重要的政典。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說,原始社會的文字就幾乎等於它的文化,它的歷史、政治、宗教、哲學等等都反映在它的詩歌、神話和傳說裡面。希臘的神話史詩,中世紀的民歌傳說以及近代中國邊疆民族的歌謠、神話和民間故事都可以為證。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