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台灣BOOK
-
台灣BOOK
日帝殖民下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1895-1945)
作 者:
楊孟哲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台灣BOOK
出版日期:2025/03/01(1版1刷)
ISBN:978-626-423-017-9
E I S B N:9786264231961
書 號:1X0X
頁 數:224
開 數:20K
定 價:350元
優惠價格:315元
林永利教授 /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蕭瓊瑞教授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名譽教授、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紀念 ---------------------------- 作者收錄相當多的美術教科書內容與圖片,敘述當時日治時期的學制、公學校教育、種族分離政策,以及對臺灣原住民的政策,與享有優越待遇的大和民族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的美術教科書,雖然設計精美、包裝華麗,但仔細推敲殖民地的教育過程與學制,揭示了臺灣美術教育史背後深沉的歷史。 ------------------------------------------------- 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日本佔領臺灣後,為更有效的殖民臺灣,如何運用文化教育來同化臺灣人民,讓台臺灣人民認同日本為宗主國,成為其重要的政策。知名的皇民化運動就是讓臺灣人在歷史、宗教、姓氏及心靈上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的研究及專書甚多。然而,研究日本藉由美術教育的規劃,來深化皇民化運動的文化改造,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實是鳳毛麟角。而楊孟哲教授無疑是其中少數的佼佼者。 ------------- --------------莊淇銘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校長 楊教授所彙整的《日帝統治時期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正可以清晰的見證近代臺灣美術教育中的歐洲與日本理念。讀者若進一步探索,向外可銜接國際當代美術的契機,向內則可省思台灣近代美術的緣由與發展。 -----------------------------------蘇振明/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所退休教授
楊孟哲 大阪藝術大學藝術學部写真學科畢業、國立東京學藝大學美術教育學科研究所造形藝術學碩士、國立山口大學東亞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 現任臺北教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歷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數位典藏計劃主持人。日本沖繩大學東亞地域研究特別研究員。中國大連近代史研究特別研究員。日本東亞歷史文化學會執行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所外國招聘學術委員。 著作: 《GOLDEN BOY PHOTOGRAPHS攝影作品集》台灣柯達 《台灣歷史影像》藝術家出版 《日治時代台灣美術教育》前衞出版社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美術教育》日文版 同時代社 《太陽旗下的美術課--台灣日治時代美術教科書的歷程》南天出版 《日帝殖民下台灣近代美術之發展》五南出版 《真野蠻與假文明的對決》一八七四年那一役 牡丹社事件(共著)五南出版社 《大侵略時代--日帝太陽旗下脫亞之役》五南出版 《追究日本帝國對慰安婦的責任》(韓日文版.共著)韓國Somyungbooks出版/日本社會評論社出版 《有一天我會回家--賴興西伯利亞勞改故事》(共著)五南出版 《有一天我會回家--賴興西伯利亞勞改故事》拍成紀錄片;榮獲2023年俄羅斯第21屆Y.N.奧澤洛夫國際軍事電影節入圍: The 21st Yu.N. Ozerov International Military Film Festival (Russia)榮獲大會特別頒發「人道關懷及保存歷史記憶奬」等,另獲國際多項殊榮。
推薦序一/蕭瓊瑞
推薦序二 讓殖民時期的美術教材再見光,能更了解臺灣的美術發展/林永利
自序
第一章 殖民美術的起源
第一節 殖民統治緣起
第二節 殖民美術的支配
第二章 殖民美術課學制的沿革
第一節 烽火下的殖民學制
第二節 首創的師範學校美術課
第三節 殖民手工教育的變遷
第三章 殖民美術與手工教科書的沿革
第一節 大和人的美術教育課
第二節 土人(本島人)美術課的源起
第三節 蕃人(原住民族)美術課教育
第四章 日帝美術教育的沿革
第一節 日帝美術教科書的歷史
第二節 模仿西洋美術的鉛筆畫與臨畫
第三節 美術教科書國粹主義保存論
第四節 西洋鉛筆畫與中國毛筆畫優劣論爭
第五節 大正民主時期與自由畫教育運動
第六節 軍國主義下的美術教科書
第五章 殖民美術與文學的啟示
附 錄
一、殖民下公學校美術課
二、其他科目教科書
三、戰爭美展相關書籍
四、美術教育史圖表
◎小學繪畫內容
◎殖民下臺灣小、公、中學校及蕃人(原住民)美術工藝教科書出版年表
◎解放兒童素描
◎藝能科圖畫
參考文獻
讓殖民時期的美術教材再見光,能更了解臺灣的美術發展 /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林永利 深深佩服楊孟哲教授堅持35年研究臺灣殖民史的意志,對1895年日本帝國殖民臺灣開始,經歷過各種高壓統治的手段,壓制地方反抗逐漸平息後,同時規劃殖民地教育,這些規劃做法還擴及其他殖民地,如琉球、朝鮮、中國東北滿州國、庫頁島等地,以及往後南亞新掠奪的地區都是預備推行的範圍。 我在1990年初進入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研究所時,在校圖已翻閱過楊教授的碩士論文,他已將臺灣殖民時期的美術教育與教材撰寫成畢業碩論,文中遍查東京國會圖書館殖民歷史的檔案資料,及東京度神田町中古書店街挖掘歷史文件,恐怕至今很少人學者做如此深入探究。返國後進入大專院校斷續間偶聞楊教授活躍於各種人權活動,或原住民教育事件的研討會,三十餘年匆匆而過,他在學術界逐漸擴展日本帝制時期的相關議題,今年就拜讀他的二本大作《有一天我會回家》談一位二戰期日本臺籍充員兵在西伯利亞被勞改三年的故事;《跨世紀臺灣映像之旅》談一位蘇聯准尉軍人保羅‧伊比斯在1887年因牡丹社事件後,到臺灣島蒐集各地原住民族生活資料紀錄,這些需耗費體力與經費,他卻樂此不疲,實令我讚賞其依舊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近代學界研究臺灣教科書的論文此起彼落,都在各種學科上,鮮少針對美術教育,然而臺灣在明治時代晚期至大正時代,日本還在消化歐洲西式教育的同時,日本將影響它千年的中國化教育澈底轉型,日本國內全面西化下,殖民地教育也快速規劃設計成教材,在臺灣殖民力行下成果可能較其他殖民地為普及,據統計到二戰前臺灣的識字教育已達70%,原住民(番童教育)更超過這個比率。數年以來楊教授回朔到各殖民地收集美術教科書,甚至到莫斯科、海參崴去田野踏查蒐集,因得到國科會補助挹注才將教材完成數位化紀錄登載上去,有幸上網閱讀過後深深覺得重要資料的珍貴。 當然在楊教授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寂靜許久的藝術家與作品,其作品深刻刻連結臺灣,也在他規劃下一一揭露,有他的細心挖掘,不易被發掘的軼事,才能合成這小塊拼圖,再出現帝制殖民期臺灣的另一面貌。 而研究臺灣美術教育發展過程,若依據現行日本十年一期的課綱更新,這些再發現的教材裡,可說重新認識學校制度教材變革,探討日本帝制殖民地學校教育的內容,可作為分析臺灣不同制度下美術教育發展歷程,補遺了臺灣美術教育的脈絡,對臺灣美術教育的整體認知有重要的意義。 衷心期待楊教授這本《日帝殖民下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的資料,讓它重新見光,有機會再檢視臺灣百年的美術教育的歷程。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林永利 燈下成文 113.12.1
第五節 大正民主時期與自由畫教育運動 大正6年(1917)∼昭和11年(1936) 自明治末期,手工教育獲得振興與重視,「圖畫教育」與「手工教育」雙軌並行,美術教育達到空前興盛之際,世界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日帝因禍得福遠離戰場,難得沒爆發侵略戰端,卻成了物資與資源的供應商,國內景氣一片情勢大好,資本與儲蓄力大增,帶動了物資高漲,民間面臨米價波動,窮苦百姓民不聊生。大正12年(1923)不幸爆發自然界毀滅性的關東大地震,死傷慘重哀鴻遍野,日帝政府陰謀轉移焦點,以治安問題怪罪他人,以「井水下毒為由」在東京都內大量掠殺朝鮮人及中國人,一場泯滅人性的政治殺人事件,受到世界各國輿論譴責,除了經濟恐慌之外,也造成國內社會民族對立。 大正時期以來,日本國內動盪不安,對外發動戰爭,占領中國滿洲,開啟昭和年代的侵略戰爭及高壓統治,朝鮮半島在一次大戰後受到美國政府影響,與「反殖民思想」、「民主自決大原則」之下,大正8年(1919)朝鮮半島發生「三一運動」之後,朝鮮人民於昭和7年(1932)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引發國際各國的矚目。除了加強愛國心之外,歐洲德國的新興哲學思想「唯心主義」及美國體驗性與自由感官創作之觀點,深獲日本知識分子的喜歡,加上大地震之後,士農工商面臨危機及貧富差距擴大,貴族與貧民對抗的危機,突顯社會階級問題,此時「社會主義」思想,悄悄地在日帝落地生根,國內社會產生更多樣性的多元聲音,表面上容忍各種學說,其實是「特務當道」!警察橫行的時代,嚴格控制言論自由,誕生所謂大正時期的民主主義,是一種侵略、災難、恐慌、革新論、社會主義混亂混雜期,此時「臺灣文化協會」誕生。 此刻美術教育界沸騰而滾燙,以人文主義為優先導向,以兒童至上為美的意志中心點,大正7年(1918)鈴木三重吉出版《赤鳥》雜誌創刊,展開新一輪的兒童文學新潮流藝術運動,美術教育毛筆畫與鉛筆畫抗爭時代終於結束。至明治42年(1909)以來,使用多年的舊式教科書《新定畫帖》,重新改訂為《小學畫帖》,至大正年間開始使用,直到昭和7年(1932年)左右,將近二十年不斷被文部省所用的教科書,是一部日帝最為成功穩定的美術教科書。主要參考來自美國的美術教科書,1904-1905出版的「Text Books of Art Education」(圖204-圖214),由美國作者Hugo B. Froehlich、Bonnie E. Snow兩位合著,萃取經典內容,以低學年為主要教授對象,應用色鉛筆及水彩、蠟筆等,提供教學參考使用。 直到大正7年(1918),留法歸國學人山本鼎提倡「自由畫運動」,強烈批判國定教科書專利專權,主張廢除臨畫教學,採取自由無教科書的教學法,一時間新美術風暴再度君臨天下。自由的風潮風靡國內外。就在此時,手工教育先趨岡山秀吉自美國留學歸國,引述法國及美國手工教育方法,針對美術教育的「自由趣味教學法」養成正確手工教學法及應用材料技術,包含手工機器操作等,甚至其教學法,影響了在臺灣殖民地的課程,相繼出版《公學校教育第一步》(圖215)、《公學校手工教科書理論與實際》、《新手工科教材及教授法》等著作,靈活使用應用在臺灣殖民地中學校手工科目教學,自由畫運動除要求廢除圖畫教科書外,山本鼎跟岡山秀吉部分上的理念契合,自由創作的觀點下運用得體,產生了「自由手工、藝術手工、創作手工」,著重學童的原創性,心意而成、而生的原味造形獲得重視,經由手工樂趣所啟發,靈感及創意來源生生不息。大正8年(1919)山本鼎大力鼓吹兒童自由畫教育運動、新思潮兒童自由發揮主義,以及無教科書主張,造就當時一陣旋風展翼飛翔,深遠影響臺灣殖民地。「臺灣自由畫運動」因應而生,《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相繼響應,主辦兒童自由畫美展。臺灣子供世界社甚至出版《圖畫教育新思潮批判最新圖畫教授法》(臺北師範學校教諭江間常吉著),針對自由畫運動、臺灣美術教育的觀點,提出新思維新方向,互相呼應。依據筆者研究,收錄在《太陽旗下的美術課》(201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