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台灣BOOK
-
台灣BOOK
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
作 者:
林美容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台灣BOOK
出版日期:2024/09/11(4版1刷)
ISBN:978-626-393-661-4
E I S B N:9786263937727
書 號:1X0Y
頁 數:250
開 數:20K
定 價:350元
優惠價格:315元
「齋堂」指在家修行,而「巌仔」指依山而建的寺廟, 無論齋堂或巌仔,都代表臺灣的民間佛教,從中可了解臺灣人的佛教傳承。 臺灣傳統佛教與正統佛教(即正信佛教)在型態的呈現上有很大的差異,這與臺灣佛教「民間化」有很大的關係,這中間不僅意味著「佛教向民間信仰的傾斜」,更有「佛教同化於民間信仰」的味道;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作者四處考察,替在家修行的「齋堂」與依山而建「巖仔」做了詳細的紀錄。 跟著訪查的痕跡,我們能深入了解與之相關的建築、管理、所祭祀的神佛等,也更深一層的探討「觀世音菩薩」在這類型佛教裡的特殊地位,顛覆了以往從佛教的一端來觀察民間佛教的方式,更廣泛的記錄民間信仰向佛教傾斜的現象。
林美容 臺灣南投縣人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學歷: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爾文(Irvine)校區社會科學博士 專長領域:文化人類學、漢人親屬結構 臺灣民間信仰、宗教與社會 臺灣史 主要著作:《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人類學與臺灣》 《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彰化縣曲館與武館》 《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高雄縣民間信仰》 《白話圖說臺風雜記》、《一代武師羅乾章》 《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等
自 序
概 說
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
佛教與民間信仰擺盪出來的民間佛教
一般的觀音廟
街市中的觀音亭
山頭嶺尾「巖仔」的觀音信仰
齋堂的觀音信仰
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
參考書目
齋 堂
臺灣齋堂總表
參考書目
臺灣地區的齋堂
前 言
臺灣教派宗教與齋堂研究
人類學取向的齋堂調查研究與成果
臺灣齋堂的發展源流與現況
921震災與齋堂研究的省思
在家佛教-臺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
前 言
朝天堂龍華派之法脈源流
彰化朝天堂的歷史與現況
朝天堂的龍華派儀式
朝天堂龍華派的自我認同
從朝天堂看齋教的歷史與現況
參考書目
彰化縣齋堂的歷史與現況
彰化市福吉堂
彰化市朝天堂
彰化市曇花堂
彰化市八卦寺福涵堂
彰化市中和堂
彰化市興隆堂
鹿港鎮莊德齋堂
鹿港鎮莊德佛堂
鹿港鎮恩德堂
和美鎮善德堂
和美鎮聖德堂
秀水鄉印心堂
永靖鄉元天堂
永靖鄉德恩堂
花壇鄉覺化堂
田中鎮修善堂
溪洲鄉善德堂
二水鄉修信堂
田尾鄉德意堂
員林鎮雙林寺
員林鎮彌陀巖
員林鎮增盛堂
巖 仔
臺灣巖仔總表
參考書目
臺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
前 言
什麼是巖仔?巖仔信仰的界定與類型
「巖仔」所祀的觀音
觀音信仰的地域化
觀音信仰與陰靈普渡
臺灣民間的觀音信仰
參考書目
網路資源
從巖仔看臺灣本土佛教的傳統與變遷
前 言
文獻史籍所見的巖仔
從巖仔看在家與出家的衝突
聖俗之間的巖仔信仰
參考書目
從南部地區的「巖仔」看臺灣的民間佛教
前 言
南臺灣的「巖仔」之歷史
「巖仔」與聯庄組織
神佛合祀
從「巖仔」看在家與出家的關係
以「民間佛教」統攝下的巖仔信仰
參考書目
前 言 有關臺灣宗教的文獻資料中經常出現「齋教」一詞,一般是指龍華、先天和金幢三派。在日本統治時期,齋教的廟堂是與佛教、道教的寺廟分別在政府的統計中出現,顯然被承認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實體。不過,在教理上或歷史的源流來看當時的日文文獻還是認為齋教是佛教的一個支派,號稱為禪宗臨濟派的一個分枝。齋教因為強調在家修行,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營生,所以又被稱為在家佛教。二次大戰以後,關於齋教的報導減少,而內容又輾轉抄襲,缺乏新的資料。同時,有些作者甚至提出齋教衰落的意見,認為齋教寺廟經過日治期間的「寺廟整理」,已經勢力大減,到了當今的臺灣社會,齋教在臺灣似乎已經消聲匿跡。1990年到91年間作者曾三訪彰化市郊的龍華派朝天堂,採訪其主持人以及信眾,觀察他們的崇拜儀式,並且收集到一批有關的歷史材料和儀式中所用的經典科儀本。齋教在現代臺灣是否式微,比較日治時期又相差多少,這一類的問題都因為缺少可靠的數字和全島性的調查,至少暫時是無法解答的。可是,至少我們所接觸到的朝天堂是一個堅持早晚課,擁有固定信徒,為鄰近社區的個人與團體提供儀式服務,又與其他齋教堂、佛寺、以至私人廟壇保持一定關係的宗教團體。以下本文將介紹彰化朝天堂的歷史和宗教活動,並藉此實例來說明齋教在臺灣歷史中的延續性和它在現代社會中所有的角色。 朝天堂龍華派之法脈源流 據位於彰化市外緣的朝天堂主持林普心解釋,佛教在中國有南北二大派之分。北方屬於神秀一派,南方屬慧能一派。慧能派下又有臨濟一支,其中又分出家與在家兩種。到了羅祖的師父那一代,佛教中的密法,即是最精要的秘密教義,沒有傳給出家之人,卻傳給沒有剃度出家的羅祖。於是臨濟有出家與在家之分,而只有在家的傳統才保持有釋家所傳之密法。林普心編纂有《佛教祖脈源流》一書,敘述自派的法脈流傳,自遠古至今天。其自稱,此書主要依據乃父林普多於本世紀初前往朝天堂位於福州之祖堂「復信堂」領傳燈時抄回的資料。故該書的內容可以視作龍華派內復信堂一支派的歷史;更嚴格的說,它代表這教團的歷史意識和自我認同。書中雖然難免包含不少無可考證的部分,但是作為教徒對於本派的源流和教義的主張來看,卻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原始資料集成。朝天堂自稱為佛教中之齋門,主奉釋迦牟尼佛和觀音,它所主張的法脈源流卻不止追溯至佛祖釋迦牟尼,而是起源於更早時期的人物,稱為「先天初祖」。由這位始創人物起,龍華派的「法」經由伏羲、龍吉、神農、廣成子、黃帝、許由、唐堯、巢父、虞舜而至於燃燈佛。從燃燈佛再傳經六代,此法便傳到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據說此時正值周朝,乃有儒、釋、道三教的並起,但龍華派稱之為三教「重興」,意即三教所傳的法在此之前早已存在。釋迦將法傳給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第一祖。由第一祖一直傳到第二十八祖,都是在印度。二十八祖是為達摩尊者,隨著他的東來,法再轉入中國,而達摩也就成為中國第一祖。達摩的法傳至六祖慧能大師之後,再經由七祖南岳懷讓,一直傳至二十五祖李頭陀。此時,法統經李頭陀傳到龍華初祖普仁祖師,也就是羅祖,再經二祖普能祖師傳至三祖普善師傅。普善之後是四祖普霄公,其後一直傳到十七祖普洲公。普洲公那一代時便有福州復信堂的建立,此堂的第一代總敕為普捷公。彰化朝天堂的前身便是由復信堂的成員渡臺所創立的。 以上的傳法系譜有幾點值得注意的特徵。 第一、龍華雖然自稱佛教,它所主張的法卻是遠遠超過於釋迦牟尼的時代,起源於中國的太古,經由上古的聖人輾轉傳授,最後才暫時傳到中國以外的地方。經過釋迦「重興」的法,後來便經由達摩再次回歸中國。因此,佛教雖往往為排佛者斥為胡教,但在龍華派的觀點看來,所謂佛法其實追本求源,還是中國的法,也是堯舜等先王所奉行的大道。因此,龍華派的意識型態所傳的乃是道道地地的中國的宗教,而且它們的教不但是先於儒道二教之創始,更加是它們的根源。 第二點是,龍華派的法脈流傳過程中雖難以考證的環節甚多,但從它的內部證據,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建構過程的痕跡。首先,由先天初祖至燃燈佛是一個單元,其中的人物主要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的英雄和聖王。其次,由燃燈佛至釋迦牟尼佛之七代,每一代均冠以「佛」的名號,有別於法脈傳流系譜上的其他人物。再者,便是從釋迦弟子迦葉尊者至達摩尊者。這一系列的28位均稱作「尊者」,是代表禪法在印度的教外別傳系統。至於由達摩至慧能的中國六祖,各人均稱「大師」,代表禪宗傳入(或「回到」)中國後最初的發展。由七祖南岳懷讓起至二十五祖李頭陀,雖然都是傳授慧能的心法,卻一律沒有大師的稱號,所以構成法脈系統上的另一單元。李頭陀之後各代人物的稱呼又有變化。先是普仁祖師,稱為龍華初祖。龍華二祖稱普能祖師,但三祖普善卻稱為「師傅」,而自四祖以下又一律稱「公」。自龍華初祖至四祖短短四代之間,稱呼凡三變,實有其背後的歷史因素影響。根據戴玄之考證,龍華三祖姚文宇其實為老官齋教的始創者或是創始人,他所傳的老官齋教在教義上雖然受到羅教的影響,卻並非直接源於羅教的嫡系。因此,姚文宇只是借用羅教的始祖羅因作為初祖,並為之冠以普仁的法號,因為姚氏所創之老官齋教中的人均以普字為法號。至於二祖普能和初祖之間,時間上亦有數十年之差,故此二祖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羅祖傳授法統。甚至二祖與三祖之間也不大可能有直接的師承關係。朝天堂所宗之龍華派既為姚文宇所創,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三祖之前的一、二祖均稱為祖師,三祖卻稱師傅,而秉承三祖遺教的四祖以下各祖則又稱為公。最後,復信堂所傳的龍華派傳入臺灣創建朝天堂前身後,則歷代主持又不稱公,只稱法號「普某」而已。由此可見,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的直接根源在姚文宇始創的老官齋教,而在教義上亦承受了羅教的傳統,尊奉羅祖所著的5部6冊。至於它是否應該歸類到佛教之下,還是另立名目較為妥當,則取決於分類的目的,也是研究者見仁見智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今天我們所觀察到的彰化朝天堂所傳承的「齋教」龍華派,無論是在崇拜對象、教義、經典和儀式上都有著明顯又深遠的佛教影響。加以信徒本身又毫不含糊的自認為佛教的一個支派,我們就更不能不注意它與佛教的關係。龍華派(以至於齋教其他派別)對於宗教研究者的吸引力也正在於此;它明顯的與正統出家佛教有差異,卻又處處流露著佛教的色彩,實是研究宗教理想如何因應世俗社會的各種情形而以不同形態出現的大好材料。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