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台灣BOOK
-
台灣BOOK
歷史、哲學、宗教
-
台灣研究
-
台灣BOOK
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書寫:臺灣文學的跨界對話
作 者:
陳龍廷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台灣BOOK
出版日期:2017/12/05(1版1刷)
ISBN:978-957-11-9440-0
書 號:1X0M
頁 數:340
開 數:20K
定 價:450元
優惠價格:360元
主題書展
9/2-10/31 2024五南開學祭!論文/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心理/電機理工/數學物理/化學程式/醫護/農林漁牧/教科書8折起,特價書99元起,全站滿550打95折
滿額優惠折扣
9/2-10/31 五南開學祭!全站滿550再95折
本書從清初對台灣原住民的觀看、晚清文人的妖怪想像到臺灣歌謠再現的文學景觀、知識份子寫的詩及小說,參照各種不同領域知識網絡交織進行書寫;作品編織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或作者社交軼事等文本,形成本書「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歌謠」、「臺灣人書寫」等三輯。如同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的「地下莖」(rhizome)概念,延伸的閱讀就像觸鬚一樣,不斷地向外蔓延,為吸收養分而不斷地與異質性(hétérogénéité)連結,最後幾乎成為漫無邊際的知識網路。讀者彷彿置身於巨大的理想圖書館,以互為主體性的參照,往外不斷延伸地深度詮釋。 作者藉由解讀、思考,讓各種聲音得以互相對話激盪,在古老地圖、視覺影像縫隙尋覓國家寶藏蹤影,試圖梳理真實時間裡所沈澱的文化紋理。
陳龍廷 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法國國立高等實踐研究院(E. P. H. E.)宗教科學與文化人類學博士候選人。曾兩度獲得賴和臺灣文學研究論文獎、兩度獲得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學術專長: 臺灣文學史、臺灣戲劇史、臺灣歌謠與文化研究、民族誌與文學想像、後殖民理論與文學批評、臺灣文學場域、現代主義與臺灣文學。 主要著作: 《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2015)、《臺灣布袋戲創作論:敘事‧即興‧角色》(2013)、《聽布袋戲尪仔唱歌:1960-70年代臺灣布袋戲的角色主題歌》(2012)、《庶民生活與歌謠—臺灣北海岸的褒歌考察》(2010)、《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2010)、《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2008)、《臺灣布袋戲發展史》(2007)。
自序 給下個世紀的你
輯一 書寫臺灣人
第一章 看見臺灣人: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三種論述
帝國倒過來看
相似性
差異性
再現的複製
結語
第二章 妖怪物語:清代臺灣原住民的妖魔化書寫
蛇人
山魈‧夜叉
人熊
帝國的奇幻世界
結語
第三章 人體雕刻‧靈魂形塑:日治時代臺灣人身體的知識與監視
視覺主義展示
臺語書寫與規訓
當地人觀點的位移
結語
輯二 臺灣人歌謠
第四章 淡水河邊的內山鑼鼓:二十世紀初臺灣歌謠的文學風景
臺灣總督府塔樓的視野
老臺北人的生活空間
陰性空間的換喻
放水燈‧豎燈篙‧搶孤‧做清醮
生番出草
結語
第五章 南臺灣的摩登初體驗:1930年代李獻璋採集的褒歌
褒歌的特殊性
南臺灣地方感
現代性與時間感
結語
第六章 咱的歌詩:《臺灣新民報》歌謠採集的集體記憶
一起來寫臺灣話
鄉音情感
民眾的心靈地圖
時代新知識
從幽默祝禱詞到巫術
翻開詩人的菜單
結語
輯三 臺灣人書寫
第七章 打破你的眼鏡:杜潘芳格的詩與尋常習慣的顛覆
符號化過程的任意性 1
陳述與人稱
結語
第八章 保正伯請你看大戲:〈帝君庄秘史〉的書寫策略
小說在卸妝後
粉墨登場的政客
民主花瓶的行禮如儀
結語
第九章 自畫像與藝術家:尋找木瓜樹小鎮的蹤跡
謎樣小鎮
自畫像的對比色與象徵
同床異夢的悲哀
南投青春戀歌
結語
第十章 思想在躲貓貓: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策略
冬至/中元時間秩序
自然/文化動物秩序
車鼓旦‧藝旦男女秩序
結語
第十一章 沉思者的鬱悶:〈我愛黑眼珠〉凝視下的國族寓言
浮遊者的凝視
國族寓言
傾聽者缺席
結語
第十二章 聖山的尋與追:〈泰姆山記〉的互文性解讀
逃亡輪旋曲
文本馬賽克
一座長腳會走動的山
結語
引用書目
臺灣舊慣的纏足、辮子,不需要放在「政治不正確」有色眼鏡底下觀察,更不想從「政治正確」為殖民主義政策辯護,本章只是以身體技術為討論基礎,藉此探詢視覺主義、臺灣話語書寫,私密日記、紀錄前人所透露的時代記憶,如此或許可以釐清臺灣人成為日本人過程,最核心的知識/權力/身體三者交會空間。 纏足、辮子,如果被視為一種清代臺灣人的象徵資本,那麼累積這種資本有助於象徵權力取得。女性纏足小腳不僅是在婚禮過門時的炫耀,也形成普遍相信纏足女子結婚較好命的主流信念。男人辮子與清代赴臺灣就任官員一致,有著平起平坐的地位象徵。日本殖民者急於改變臺灣人的身體,除了健康、衛生、經濟等理由,是否也是一種象徵性的鬥爭,從而使得統治者自己的身體慣習乃至生活風格與品味,都成為被支配階級的模仿對象?布赫迪厄認為(Bourdieu/ Wacquant 1992:143):主流文化合法化的過程(l’acceptation doxique),免不了要經過象徵暴力與象徵的衝突,包括強制一套社會的合法定義,以穩定社會秩序的再生產、及透過特殊用字以貶低被支配階層的文化等,相當於一種知識、文化的權力關係。 一般人可能都以為身體是自然界的產物,只是自然而然生長而已,而忽略了那其實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前,女性可能因纏足很嫁入豪門,而男性也可能纏辮子而走入官場。這種馴服性(docilité),可以解釋權力與身體的微妙關係(Foucault 1975:138)。權力對身體的細緻控制與馴服幾乎無所不在,戰後戒嚴時代的「髮禁」曾是臺灣中小學生共同的時代烙痕。解嚴後臺灣人的身體看似解放,卻逐漸資本主義化。五花八門的醫療美容,更是將身體視為利潤禁臠與權力處置的對象。有時似乎很難理解這些整型手術,在鋒利手術刀底下切割、拉皮、抽脂、隆乳等是如何血淋淋,而民眾為什麼仍趨之若鶩,願意付出鉅額費用並交出自己的身體,甚至不乏事後向媒體哭訴整型失敗的案例?同樣的,解纏運動批評最有力的理由莫過於纏足過程的殘酷,伴隨幾乎是慘不忍睹的哀嚎啼哭。時過境遷,我們也很難理解那個時代社會非常重要的慣習,為何母親非得藉著身體技術來改變小女兒的腳踝不可?可能就像時下流行新名詞「事業線」,當年纏小腳女性嫁入豪門也是一種主流信念吧。他們付出身體的痛苦,甚至不惜代價只為了獲得「美」。美本身,可能並非表面形容詞意涵或欣賞對象等而已,而是個人企圖以身體技術或身體儀態來獲得的文化標的,而更深層耐人尋味的是,它隱藏了權力滲透或資源分配的關係。 從外在觀點來看,這種身體缺乏勞動生產的經濟價值,因而改變臺灣人身體是明確的目標。著手改革則從上層仕紳階層,開始改變象徵資本的認定。臺灣女性身體的改造,是由天足會與臺灣總督府官員等男性主導,女性聲音幾乎是聽不到的。視覺主義除了客觀知識與傳播,同時也隱含著臺灣知識建構與權力介入。知識與權力其實是相互蘊涵的,沒有一種權力關係不需要相應的知識建構,也沒有一種知識不是同時預設與建構了某種權力關係。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的全景敞視主義,體現在監獄建築的縱軸上,監看者對被監看者具有高能見度,而橫軸上被監看者彼此之間則全然不可見。這種可見/不可見關係,正是理性操作秩序的保障。(Foucault 1975:201)臺灣婦女纏足置於監看之下,不僅醫學知識建構,也收錄在伊能嘉矩、片岡巖等民族誌,用來針對臺灣人身體技術的「除魅化」手段。隨著情境變遷,任何只要是足以打擊原有象徵資本信譽的消息,都不斷地在官方媒體放送。身體作為一種象徵資本的爭奪對象,從官方到民間製造輿論,貶低對方的象徵資本為「野蠻」、「陋習」,乃至爭奪主流信念,而終於被廣泛接受成為主流信念。即使只是剪掉辮子,臺灣知識菁英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積極,而是在同儕壓力下半推半就才完成。面對身體改變,他們可能一點都不是公開場合演講致詞的歡欣鼓舞,而是在私密日記寫下心情沮喪與狼狽不堪。身體改變的關鍵時刻,可說是日治時代改造臺灣人靈魂的縮影,從社會上層階層知識菁英開始,到後來成為社會普遍的主流文化。 這種身體歷史一直血淋淋地發生在臺灣改朝換代階段,發生在官方意圖改造臺灣人的過程。不僅纏足、辮子,臺灣原住民的黥面刺青,更因為連結至讓侵入者聞風喪膽的出草習俗,當然一併列入禁止清單。改造了身體,等於塑造了新的靈魂。原住民刺青並非外表美/醜觀感問題,而是傳統祖靈信仰:沒有黥面如何在死後登上彩虹橋?從這種角度來思考霧社事件(1930),或許更能理解他們明知那是不可能的徒勞反抗,在流血衝突後,有的賽德克族人卻是忙著為自己黥面。奪回自己身體,找回自己的靈魂,或許才是他們真正最後的勝利。 臺灣知識建構與社會習俗改革不能說沒有邏輯關連,至少是為了後者實踐所做的準備。這種知識是從自官方權力孕育而來。權力,就像《臺灣風俗志》的婦女纏足圖示,是一種完全穿透的知識,也是一種監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