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哲學研究
-
總論
哲學與人生
作 者:
吳進安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0/08/31(1版1刷)
ISBN:978-957-11-6039-9
書 號:1BZF
頁 數:272
開 數:20K
定 價:320元
優惠價格:99元
主題書展
2/17~3/31 2025五南開學祭~開啟學習新篇章!字辭典/國家考試/半導體/材料/環境/數化物理/農林漁牧/醫護/教科書8折起、即將絕版區99元起、全館滿550再95折
滿額優惠折扣
2/17~3/31五南開學祭~開啟學習新篇章!全站滿550再95折
哲學與人生是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必予探討及實踐的問題。哲學與人生所探討的問題為何?學者的研究中,分別從知識的進路、實踐的進路以及直覺體悟的進路,因而形成一套知識的系統。固然西方文化中強調「知識即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讓我們看到採取純粹知識的建構以形成一套偉大的系統,是西方哲人的貢獻;但也不能忽略哲學與人生,除了是知識的建構外,更需輔之以人生的體悟以證成。哲學若只是純粹的知識分析,其效用也僅止於認知,或稱做擁有豐富的知識而已,人生問題的分析與判斷,更需要智慧與卓見,智慧之產生除了是理性思維外,還需要對人生問題徹底的洞識,才能指導人的觀念、態度與行為。 本書從中國哲學的立場加以探討哲學與人生的諸觀念,包括中國哲學的特質、人生思維的三個層面、人生問題的真相以及相關的人生問題之討論。本書特從知、情、意三個層面並以中國哲學儒、墨、道、法以及佛學之智慧加以分析及探究,以窺人生問題的真相及解釋,從而讓讀者對哲學有一基本的認識,以對人生問題有所迴應及價值判斷。
吳進安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現任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教授。專研中國哲學儒墨比較研究、墨家哲學、台灣儒學研究等課題。著有《儒家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生活的智慧》、《墨家政治哲學》、《墨家哲學》等書。2009年獲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赴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學暨研究。2010年獲聘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碩士生指導教授。
第一章 哲學的意涵
1.1 問題的根源
1.2 方法的探究
1.3 哲學的思考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特質
2.1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2.2 生命的理解與詮釋
2.3 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
第三章 人生思維的三個層面
3.1 人與自然以及超自然
3.2 人與他人的關係
3.3 人與自我的關係
第四章 人生問題的真相
4.1 人生的問題
4.2 哲人的思考
4.3 生命向度的轉折與重建
第五章 人性論的理解與啟示
5.1 從兩部電影談起-硫磺島戰役與來自硫磺島的信
5.2 西洋哲學對人性的看法
5.3 儒家哲學對人性的看法
第六章 終極信仰
6.1 終極信仰的意義
6.2 中國哲學「終極信仰」的理念
6.3 天人關係與信仰
第七章 人際關係
7.1 中國哲學中的人際關係思考
7.2 人情與人情法則
7.3 情義法則與人際關係
第八章 「環境倫理」與文化生活
8.1 文化的困境與反省
8.2 道家環境倫理的意涵
8.3 當代意義
第九章 成功之道與管理哲學
9.1 成功之道與歷史的教訓
9.2 管理與管理哲學
9.3 國學與管理
第十章 藝術美感與人生境界
10.1 生活與藝術
10.2 挑戰與批判的墨家藝術觀
10.3 儒家的藝術生活觀
第十一章 政治哲學與理想國
11.1 政治哲學的理念
11.2 墨家的政治哲學
11.3 儒家的政治哲學
第十二章 結論
Chap 1 哲學的意涵 1.1問題的根源 哲學(philosophy)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它在探討什麼問題?它對人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這一連串的問題,縱使是讀了四年大學哲學系的同學,或是受過嚴謹思維訓練的學生還不一定能答得上來,好像似有卻又似無,如果再去翻閱一本本厚厚的「哲學概論」、「哲學導讀」、「中西哲學史」之類的入門書,那真是令人如墜五里霧中。因此如何由淺入深,有系統的把屬於人類文明結晶之一的中國哲學作一介紹,使之理論指導實際,將哲學與人生作一貼切的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又能展現生活的智慧,便是本書撰寫的目的。 哲學與人生是中西文明曾共同思考過的命題,它也是一個人理解自我、他人與社群的基礎,一方面它是知識性的,中西哲學皆有對此主題有過不同的論述;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實踐性的,少了哲學思考,人也就懶得去理會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哲學本是一個譯名,它來自於日本人西周氏,於明治天皇六年,即西元1873年,從希臘文「愛智」(love of wisdom)翻譯而來。哲學是起自古希臘,在希臘文的原文是philosophia,其原義是指「愛好智慧」的意思。為什麼人要愛好智慧呢?因為在實際的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存在著一些不變的原則,譬如誠實與人相 處,推己及人等,但有些時候,當我們以誠心待人,卻未必獲得相同的回報,我們不免會嘆遇人不淑,無識人之能。又例如在面臨價值選擇時,也需要有一中心觀念作為判斷與決定的依據。年輕朋友經常遇到的愛情與麵包的問題便是一例。因此在生活中便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來處理林林總總的問題。再如台灣百年來未曾有過的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一夕之間奪走了上千條的人命,這些受難者何曾想到會遭遇如此之橫禍,而人雖自詡為萬物之靈,但是力量實在渺小到微不足道,面對此種巨變,簡直就是待宰的羔羊而無力改變?人的命運是否就是如此,於是有人提出這樣的想法,反正世間無常,何不及時行樂,免得後悔。有些人的價值觀經過一些打擊挫折之後徹底改變,人間又有什麼值得珍惜留戀的,於是生與死的問題發生,煩惱接踵而來。試問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和智慧來面對,是要看破、還是點破、或是突破?這些問題皆需要用理性的態度、冷靜的思考、逐一棄蕪存菁之後得到一個較為清晰的觀念以作成判斷,可以用來指導我們下一步要如何走。 以上所談到的這些問題與思考過程,當你已想到或曾經靈光乍現,其實你已經開始作哲學的思考,從中尋找生活的智慧,找出能夠增強生命的強度並且讓我們有活下去的勇氣,讓生活中的體驗與教訓,協助我們不會再度摔跤,而能增長智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兩句話,「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太聰明」,這裡的「聰明」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絕對不是聰明,因為理解事物存在可能的層面與角度是多元而非一元的,自己認為聰明,反而不是聰明,想想中國哲學家老子的名言「大智若愚」便可心領神會。因此,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西方哲學philosophy的原義是何意義,或許有助於對人生問題的澄清與瞭解。 字義上,哲學一詞來自赫拉克理德˙潘地各(Herakeleides Pontikos)的philosophos,Philia是「愛」,Sophos是「智者」 ,因此哲學是一種智慧,而愛好智慧的人便稱為「哲學家」。赫拉克里德自己給這個「愛智者」下了一個定義:「用一切去衡量一切」。二千多年來,這個定義影響非常深遠,它告訴我們看問題不能是「個別的」,必須要以「整體的」角度來研究,才能產生智慧。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半島上出現了一位哲學的巨人─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77B.C.)才真正用Philosophia表示是「愛智」,並且賦予哲學的觀念,從此之後,哲學就成為「愛智」的化身及總合,喜歡探求宇宙與人生的問題而得之智慧,就成為哲學的本質及特質。依此概念來推衍,哲學所要探討的問題便是人處在時間與空間的環境中,所面對的宇宙與人生的問題,只有綜合並且包括「宇宙」與「人生」這兩大範疇,並且提出解答,這才是比較符合「哲學」的原義。中西哲學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是一致的。因此類似如下的話便經常出現在哲學的專書中: 哲學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認識此種原理的方法之學問。 或是如民初哲學家胡適之先生所提出的見解: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尋找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又如亦有認為: 中國傳統所稱的「道學」、「理學」、「義理之學」,與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其義相近,或可互通。 宋朝理學家張橫渠《經學理窟》云:「義理之學,亦須深沈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 再如常言道: 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 依據這樣的命題思考下去,我們便會進一步發現,哲學對人之影響層面可真大,而人的生活中哪些是重要的問題,亦即是哪些問題才是人生重要的問題,便值得我們細細的思考。哲學就其原始意義而言,人生的問題皆是它要涉入及探討的問題。這不免讓人聯想到西漢時期的史官司馬遷撰寫《史記》時所發下的宏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三個問題的確是人生與宇宙的大問題,這也是二千年來傳統知識份子的抱負與使命感。再看看西方哲學對哲學的研究範圍之分類,或可更進一步幫助我們掌握哲學的內容,從亞理斯多德(Aristotle)開始,他區分了三個心智的活動包括:(一)理論(theoria);(二)實踐(praxis);(三)創作(poiesis),列表如下 : 當然處在今日高度變遷與競爭的時空環境中,基於知識的分化與分工之要求,一個人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縱橫中西五千年,建構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體系確屬不易;但與我們今日生活相關者,或許借重於一、二項之喜好與智者的語錄珠璣,除可滿足知識慾望之需求之外,也將有助於對於生命價值的瞭解與人生事業開發。 在生活當中,我們很難保證事事皆順心,如果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如期待落空、心中的想法不被他人接受,有時甚至還會覺得「英雄有志難伸」等煩人的事。因此,哲人所說的:「人生順境者十之一二,逆境者常居十之八九」確屬至理名言。當我們面對這些困境或生活不順遂時,我們試問自己:當時是如何度過的?是參考了那些人的人生經驗,或是智慧語錄,解開了我們心中的迷惑而度過難關。信手拈來即有頗具哲理的名言: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心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天能稱其高者,以其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其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其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其無不容。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在成功的同時,你已埋下失敗的種子。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擁有一手好牌,而在於把一手壞牌打到可圈可點。 看的破,才能生大智慧;放得下,才能成大善果。 問題的根源點出了哲學所面對的問題是「宇宙」與「人生」的大問題,自古以來東西哲學界的哲人用理性、感性及悟性的方式,從知識與實踐的進路加以把握,為芸芸眾生提供了一個價值選擇與人生方向,它告訴我們人生之路的走法,純然來自於我人的心領神會所作的判斷與選擇。正如德國大哲康德之言:哲學的學習並非記誦哲學史上各家各派的學說,如此僅是博聞強記,積累歷史知識。哲學的真正力量,應該是哲學思考活動的開展,以理性思維反思宇宙與人生的根本問題。但不以建構理論系統為滿足,哲學思考所關懷的是哲學對人的受用,返歸人類自身的真實存在問題,這才是哲學的勝義。 1.2方法的探究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書從中國哲學層面所關注的「哲學與人生」問題為入門,探究哲人的應世智慧為重點,是要從他們所留下的珠璣話語中,找出歷久彌新又具超越性與時代性的理則與方法,以作為處理現實生活問題的指南。因此,本書所採取的研究進路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從古籍經典中,歸納出哲人所共同關心的人生問題,切合人生實際的需要,透過原典的釋義,把握其當下背景及義理,哲人為何會提出此種觀點,有何意義?經由還原之方法,釐出哲學問題的真相,撥雲見日方得真章。透過原典導讀與整理,歸納出哲人對人生體會的哲理。第二層是從中國哲人所關心的問題中,闡述各家的觀點,此處所稱之各家即指中國哲學中具有影響力並且塑造了中國人性格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諸學派,以及中國佛學的智慧,推演出在今日社會,吾人所必須具有的態度,以問題導出各種可能答案及可行的方案,並且經由批判的方法,澄清人生的問題及歸趨。第三層是探討此種問題及對策在當代的意義,透過思辨之方法,理解哲學是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及賦予現代意義,進而在人生實存世界中找到應世的智慧。 事實上,對中國哲學所關心的人生問題之討論,並非是哲學家的專利,它是人人可做的事。我們對於人生的問題進行哲學層次的反省,是與一般性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及反省是有差別的。因為一般性的見解僅是浮面的、是表象的、是淺層的、也是個別的,這些僅可以稱是存活於現象世界而已;哲學層次的反省,即如西方羅馬時期的大文豪西塞羅(Cicero)的名言一樣,他說:「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使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從這一個層次來看,哲學就彷彿是人生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是夜晚明亮的北極星。因此透過前述的方法,吾人想從中國哲學家所關切的「哲學與人生」之問題,建立方法論上的四個意義: (一) 分析的:對中國哲學所關心的人生問題進行分析,分析哲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提出的主張具有何種意義。 (二) 批判的:分析方法特色是在於求得觀念的清楚即推論的嚴謹,而批判方法則在於審慎地檢視出各學派的基本預設及其理論成立的依據,以批判為方法則是企求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的人生原理。 (三) 規範的:人生的活動到底應該要有何種基本信念或價值觀,以便在多元、變動的社會找到生存之道,並且是符合哲學理性及表現出人生的意義。 (四) 體悟的:生活的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純粹知識的追求也僅是理性思考的見解,但生活中尤其需要卓然的洞見,方能悟出其中道理,以對人生有所提示與指點。因此這種體驗有時候是漸悟,有時候是頓悟,端看每個人的慧根如何。 1.3哲學的思考 回首二十世紀以來帶給人類生活最大衝擊的非科技莫屬,這種由知識的發現與技術的變革所帶來的巨變,大幅度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以及價值觀。隨之而來的現代化,工業化及都市化,也徹底的改變不少現代人的觀念和行為,傳統中國文化所強調「樂天知命」、「聽天由命」的農業社會的觀念及生活態度,在科技的衝擊之下,已被徹底轉化,逼得形塑於傳統價值觀的你我,不得不隨科技的腳步而起舞,使得人面對「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等三個層面問題時,在今日社會顯得有點突兀而不知所措。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處在今日高度工業化社會,價值觀瞬息萬變的情境中,人的茫然與無助卻也顯示出時代之病痛與巨變的徵兆。因此在這種思潮激盪之下,人的生存意義與目的要從過去的偏於消極的「安身立命」觀或是「采菊東離下,攸然見南山」的與世無爭轉而尋找新的價值觀及出路,這不能不說是現代人的一大挑戰。 在科技具有「普世化」、「全球化」傾向之浪潮下,直接受到衝擊的即是維繫人心以及人與他人之間互動的價值規範。在科技思潮的主宰之下,人的主體性與尊嚴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窮本溯源即是西方近代科學的興起,一方面建立系統化的理論及數據,從而建立實證主義、經驗科學的依據,使之過去偏於玄思的哲學理論,在科學的經驗數據之要求下,和一切講求理性與客觀化之原則下,哲學頓成昨日黃花,形上學的意義與價值被徹底的推翻與否定。這股主流思想,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一切在講求物質主義、實證主義的前提下,過去那種講求人文精神意涵的哲學思潮被徹底的改寫。毋怪乎!這股浪潮襲捲近代中國時,「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竟成為近代新文化運動的主張與不變的圖騰。上世紀20年代「玄學與科學的人生觀論戰」,正是這股浪潮發展的高峰。科技之發展固然是來自西方文化的知識變遷與發展,它對於西方文化並沒有造成突然且立即的災害,但對於非西方世界習以為常的固有文化與價值觀,卻形成一場唯科技是尚,科技主宰控制一切的浩劫。 處今日之世,我們可以這麼說,科技實已宰制了人類的思維與行動,處處皆可看出科技對人的制約,我們只要想到要與他人的溝通無不透過網際網路,資訊的取得也是要靠它,每天的生活無不是在網路的世界中,這種制約無處而不存在,「網路成癮症」也就應運而生,這不得不令我們聯想起作為主體性的自我,是否仍保有在此科技世界中返璞歸真重新建立人的價值的動力;否則即落入以科技物化、量化為權衡標準,對於生命的意義與人的價值觀等問題則顯得力不從心了。對此方面的問題,著名的西方哲學家卡爾‧波柏(Karl Popper)即提出他對科學的見解: 科學家在嘗試解釋物理世界或心靈世界時,必須訴諸於理論、符號象徵所構成的第三世界(或客觀世界)。科學的變遷與發展,惟有肯定此依客觀的理論界,始得獲得充分的解釋。 由此觀念看來,科學本身是一個不斷演變、修正及進步的大系統,它獨立於人文系統與自然系統之外,並且試圖強制其他系統來服膺科技世界的擴張,這也正是我們所強調的科技對人文及自然的二元世界形成一巨大的衝擊,人類的文化與文明也正因此衝擊而更顯窘迫。其次,令人深省的是如何激發人對於生命的真誠感受與熱愛,視人如己,互為主體的相對性觀念,如何在科技宰制的社會中維繫一絲文化氣息,而能延續生命的香火,從被科技摧毀殆盡的傳統灰燼中再度點燃生命之光,於是人文的關懷便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一切的制度、社會與經濟等有形建設,如果缺乏人文精神與人文的素養,則「主體性」的觀念將無由建立,人仍然是淪為科技世界的奴隸與附庸,如此一來人存在的真正意義即無法明白揭示,這不啻宣布了人的死亡與價值的崩解。 中國哲學曾經有其輝煌的黃金年代(golden age),亦曾扮演了文化內涵中積極性的角色,指導人們在困頓的環境中自我挺立,亦曾撫慰許多騷人墨客之悲愴心靈。依中國哲學的發展而言,作為告別「神道思想」走向「人道思想」的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名、陰陽等學派,亦大膽地提出許多的對策,為中下階層的人們弭平傷口,為他們找到生命的出口。儘管在爾後的歷史發展中,儒家一直是顯學,但知識份子的傲骨對自然、對人群的感同身受和使命感,卻也普遍的流露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生命豪情中,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不僅是續接道統,更是小傳統階層的導師和負起人文化成教化之功的薪傳師。這種角色的扮演,使得吾人憶起清朝鄭板橋的一首詩,更為貼切,道盡知識份子的那份人文關懷與仁愛胸襟。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此種關心是打從心底出發,並且表現出仁民愛物的情懷,它是來自儒家的仁愛之心。即如孟子之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處於今日,面對變幻莫測的社會變化,如何能不隨波逐流實為一大挑戰,稍一不慎或把持不住則身陷滾滾紅塵而淪為波臣。因此只有大智慧方能掌握先機,直指人心,庶無愧於天地之間,而無損於《易傳》所說:「天地人並稱三才」之禮讚。 「哲學與人生」的問題,一方面是嚴肅的,涉及到認知、態度及行為;但另一方面則與今日吾人之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為人不能離群獨居,必須與他人相處,因此如何經營合宜的人際關係當為首要課題。但是這種人際關係之原理原則,絕非現實之偶然,它必當是個人生命價值的投射及努力的目標,否則每個人僅僅只是人間的過客而已。因此,必當從文化的根源上探討中國哲學的根基,由此開展出個人宏觀的視野與事業版圖。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義的導向,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為主體性」觀念漸漸喪失,道德實踐的內涵也被急迫的功利價值所取代,因此以人為目的或以人為工具乃成為大家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及選擇。至於評斷個人生命才情及事業,則繫於個人對於自我生命的價值之體會多少,所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即是智慧精華之所在。而中國哲人所提供給我們的應世處方,不僅是講求實際的活用,並且也在追求人生之境界,推崇人與自然的合一,講求天人合一的密契與經驗,幾千年來知識份子對此部分的心領神會非常值得細細品味,他們的努力與創見,提昇了中國哲學的境界與文采。 Chap 2 中國哲學的特質 2.1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吾人面對在生活上的種種困惑時,透過靜思而得之語詞中,即可很清楚的瞭解到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依據古聖賢的生活智慧之理念,逐一來化解人世間的種種煩惱與問題,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學習和經驗傳承。但若從知識的角度來看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不免令人望之卻步,而不敢輕易的接近與接觸,因其概念繁瑣而又難懂,哲學的內容包括「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宇宙論」(cosmology)、「倫理學」(ethics)等主題,討論的方式與研究進路是純粹的知識化系統的建構,要想親近確實有點困難。而人生的問題及挑戰卻又那樣的實際及複雜化,因此如何轉化哲學的純理知識,發揮哲理化隱為顯之效用,則必須重視或不可遺忘真實的經驗場域,因此才有可能將哲學之智慧實踐應用於具體的生活中,指導人生的作為。即如德國文學家哥德所說:「知識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卻是長青的。」生命之樹是吾人生活中的一切事實,每天睜開眼睛後的受、想、行、識,快樂與煩惱,不管是美麗或是哀愁、得意或失意等皆是活生生必須面對的課題,並且無法逃避。如果我們說哲學的思維離不開這個活生生的世界,那哲學的意義與價值又在哪裡呢?我們從浩瀚的理哲大海中,找到如下的一些對人生意義的反省與入門,希望能帶給我們一點靈光與啟發。 宋朝著名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才高八斗,他在詩、詞、歌、賦、文章、書、畫各方面均卓然有成,但卻仕途坎坷,經常是東貶西抑,縱有滿腔熱血與才氣,確是無處覓知音。在〈水調歌頭〉一闕中,對人生的感觸全然的躍然紙上,但卻不悲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