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哲學研究
哇!原來哲學真的「無用」!─當哲學成為社會政治的實踐學問
作 者:
陳康寧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4/07/12(1版1刷)
ISBN:978-626-393-310-1
E I S B N:9786263934924
書 號:1B32
頁 數:192
開 數:25K
定 價:320元
優惠價格:272元
滿額優惠折扣
2/17~3/31五南開學祭~開啟學習新篇章!全站滿550再95折
哲學是否真的與社會脫節? 哲學真的無用嗎? 在臺灣,「哲學有什麼用?」是很常見的一個質疑,很多人覺得哲學太玄、太抽象,學了也不知道有什麼用。若「有用」是指「實用」,能夠直接帶來實質利益,如利於找工作或升職加薪,那哲學確實是「無用」。 然而,哲學的無用恰好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一般人所追求的有用、實用,是否就是人生的唯一?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哲學真的「無用」,但也因為有這樣的「無用」,才能與社會產生真正好的關聯,對文化、歷史、倫理、政治的問題提出深刻的洞察與反思。 社會主流的實用觀念已經綁架我們的生活,甚至掏空我們的心靈,為了迎合特定的主流價值,我們逐漸失去獨立思考與反思的能力……偶爾,我們需要讓生活進入「無用」的狀態,才能更加看清楚這個世界,才能對社會、他人產生真正的關懷。 本書以清晰、深入淺出方式,引導讀者進入思想之門,探討社會問題。
陳康寧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經 歷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現 任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約聘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 倫理學、政治哲學、先秦儒家、道家思想、書法美學
★網路與媒體
真相已無關緊要?——對「後真相」的哲學反思
《莊子》與網路生活——面對網路的嗆聲文化,該如何自處?
★文化與歷史
學文言文有用嗎?——從文化的視角反思
「五四」對我們這一代人有什麼特殊意義?——談《學衡》與新文化運動留給臺灣的文化省思
★倫理與社會
在死生遭逢的醫病現場,哲學可以帶來怎樣的思考?——談醫學倫理
道德如何分裂了我們的社會?——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從人類的屠殺到動物的屠殺——省思現代性文明的「大屠殺」
★政治哲思
如何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貧富差距的問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帶來的啟發
兩極化的社會對立——省思美國大學校園的政治衝突與暴力抗議
面對價值衝突,有可能化解嗎?——談審議民主
在臺灣的民主社會裡,「 公民儒學」 可以提供怎樣的哲學思考?——多元、衝突與故事地位
★面向他者
暴力如何發生在他者身上?——《莊子》的批判與反思
人類的存在狀態如何被扭曲?——談霍耐特對「物化」他者的批判
德希達的「解構哲學」會如何關懷全球難民、移民問題?——談解構式的正義
殺人犯與聖人只有一線之隔?——《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引發的哲學與心理學之思考
★後 記
★網路與媒體 《莊子》與網路生活——面對網路的嗆聲文化,該如何自處? 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莊子 現代生活離不開網路與社交媒體,但不少研究和報導都指出,網路與社交媒體容易帶給人們生活上更多的負面情緒,特別是面對網路上的各種嗆聲、酸語、謾罵,我們該如何自處? 《莊子》作為重要的古典智慧,其提出的「無為」恰好對現代人的生活有重要的啟發。《莊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無心而為」。這裡的「心」是指意圖、目的,「無心而為」是指不帶有意圖、目的地對周遭事物的回應,這個回應過程即是「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自然」是一種「自然之理」(在庖丁解牛的寓言裡稱之為「天理」),針對特定的具體事物,依據事物脈絡給予適宜地回應。我們會被「物」所傷,通常是因為我們的行為都帶有強烈的意圖或目的,而意圖或目的受挫,自然會感到痛苦。故《莊子》強調的「心齋」正是要幫助我們消除內心的意圖、目的、意念。《莊子》並不是鼓勵我們要逃避周遭事物,而是提供一個實踐方法,讓我們在與周遭事物互動、交涉的過程,能夠做到「不自傷」與「不傷物」。 在網路上,面對各種情緒化的謾罵和反嗆,我們會受其影響而有情緒的起伏變化,憤怒、急躁、焦慮等,很大原因是因為我們想要「說服別人」和「證明自己是對的」。「說服別人」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意圖和目的,一旦把這個意圖強加在別人身上,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反彈,若你再反駁他的看法,通常也會換來更大的反嗆,如此一來一往,既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莊子的「無心而為」並不是要我們不做出任何判斷, 更不是要在網路上禁言,而是轉化一種方式來採取行動,不要一開始就帶有「說服別人」的意圖,可以試著進入對方的觀點脈絡,以「邀請」的方式來請對方試著談談看他這樣的觀點有什麼好處、支持的理據以及可能會遭遇的挑戰或難題。這裡並不是要「說服別人」,而是敞開心胸,依循對方的脈絡來思考問題,並從中學習。若我們抱著學習的態度,放下自己強烈的主觀意志,面對各種反嗆的言論,至少可以做到不被所傷。 通常我們在網路上,都不是抱著「 學習的心態」,而是想要尋找到「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 言論、資訊,以及想要「說服別人」。《莊子》的「無為」,恰好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面對現代生活的網路文化。 在死生遭逢的醫病現場,哲學可以帶來怎樣的思考?——談醫學倫理 人在生死之間有種個人的旋律,在有生之年,我們要演奏它,雖然總有一天曲終人散,餘韻猶存。——余德慧 牽動人心的生死抉擇 一九六三年,十七歲的王曉民因為一起車禍而成為植物人。安樂死在臺灣並不合法,二十年之後, 長期照顧她的父親因為過度疲累而病倒了,母親也因為中風而無法下床。年邁的母親因為擔心自己離逝後沒有人照顧王曉民,曾多次寫信到總統府要求准許王曉民安樂死,卻屢遭駁回。雙親過世後,王曉民被送到了安養院,躺了快半個世紀的她,最終在二○一○年離開人世。臺灣知名作家瓊瑤的丈夫平鑫濤罹患失智症多年,二○一六年因為跌倒、中風而在醫院療護。平鑫濤曾寫信告知自己的子女,即使自己病危了,也不要透過插管和醫療器具來維持生命。原本想要遵從丈夫意願的瓊瑤,卻遭到繼子女的反對而產生各種糾紛,原因是因為繼子女覺得父親還沒有到「病危」的時候。二○一八年六月,罹患癌症末期的臺灣前電視主播傅達仁,在瑞士透過協助自殺組織「尊嚴」(Dignitas)的幫助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述這三起事件,都牽涉到「善終」和「臨終」的問題。為了讓生命更有尊嚴地離開,如何讓病患善終以及提供更多的臨終關懷,就成為了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的一個重要議題。臺灣目前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病人可以拒絕心肺復甦術以及只能延長死亡時間的維生醫療,但是適用對象不包括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等的病患。不過,在二○一九年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除了適用對象範圍變廣之外,也給予了病患更大的自主空間。在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之前,必須先經過專業的醫療照護諮商,在這個過程就會牽涉到醫學倫理的許多問題。 倫理學與醫學倫理 隨著科技與醫療技術的進步,逐漸開始有人關注醫療現場所牽涉到的若干倫理問題,甚至重新思考醫療人員與病患之間的關係。關於這方面的探討,都屬於醫學倫理的領域。醫學倫理興起於二十世紀,是一門跨越醫學、科學、哲學、社會、法律、人類學等的學科。在二○一七年《哲學談,淺淺地》節目裡,有一期的主題是「生命倫理與醫療倫理」,主持人葉浩詢問當天的來賓林雅萍(時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系副教授)一個問題:身為哲學訓練的一個學者,究竟可以為醫療倫理的領域帶來什麼特別的思想資源?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傳統的倫理學旨在探討一個倫理的普遍原則,但是在醫療現場,往往不容易找到一體適用的倫理原則。即使某一個倫理原則在哲學上已經獲得強而有力的論證,恐怕也無法直接解決醫療現場所牽涉的各種複雜的關係而帶出來的倫理問題。 一般來看,倫理學可以區分為三個子領域: 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後設倫理學(metaethics)以及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簡單來說,規範倫理學是探討行為對錯的規範依據,而後設倫理學是探討道德語言實質所指到底為何,如何從語言性質的角度為道德規範提供進一步的說明。應用倫理學則是探討如何將倫理原則或規範運用到生活上各領域的相關思考,如墮胎、代理孕母、安樂死、死刑等的議題。其中,生命倫理學(bioethics)屬於應用倫理學的一個範疇。應用倫理學與醫學倫理看似有重疊的部分,但兩者依然有區別。應用倫理學旨在透過各領域的倫理情境,找出適用的普遍法則,而後者則必須在各種醫療的抉擇當中,考量病患與家屬的意願、價值信念以及他們所面臨的難題等。換言之,醫學倫理所面對的對象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人的感受和心思是複雜的,而倫理和社會文化通常是左右著當事人抉擇的關鍵向度。一般來說,醫學倫理所牽涉的關係網路有病患、家屬、朋友、醫護人員(包括醫生、護理師、醫療機構)和社會,甚至還可能包括社工、宗教人員等。在這多元複雜的關係網路中,哲學訓練和思考到底可以帶來怎樣的啟發意義呢?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