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5(二)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2(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庫存量不足。
可訂購時通知我
分享
教育
-
各級各類教育
老幼共學實務應用─未來教育新亮點
作 者:
張善斌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5/12/01(1版1刷)
ISBN:978-626-423-929-5
E I S B N:9786264239288
書 號:5J1B
頁 數:208
開 數:20K
剩餘庫存:0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520元
優惠價格:468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20-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浪潮交會的今日,如何讓長者與幼兒共處、共學、共好,成為教育與照顧托育的新課題。《老幼共學實務應用-未來教育的新亮點》以深厚的教育實踐經驗為基礎,完整呈現一場跨世代共學革命的藍圖。 本書內文共有十二章,除了闡述老幼共學的意義與價值外,透過五大核心主題與五大延伸課程為軸心,細緻設計出十八週的課綱範例。從音樂、益智、體適能、懷舊、到旅行文化;再從手工藝、夢想藍圖、植栽園藝、到寵物照顧。讓年長者與幼兒在共享的學習歷程中,彼此陪伴、互相療癒、共同成長。不僅培養幼兒的生命素養與社會情感,也重新燃起長者的價值感與參與感。 書中更從人才培育延伸到提出創新職能證照分級制度,為老幼共學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撐,也點出了未來推展可能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除此之外,本書更納入了一些其他機構與國外推動老幼共學的案例作為參考,以擴大讀者的視野。 在完稿前,作者思考了另一個問題,就是輕度失智長輩與發展特殊兒童 (如自閉、過動) 是否適合參與老幼共學,因此依加入了一個章節進行初步討論,希望能帶來一些不同的想法。本書不僅只是一本書,也是一個溫柔且充滿可能的社會行動方案。更是學術界、幼教界、社福界與政策制定者不可錯過的重要參考指南。
張善斌 福建與苗栗客家混血兒,生於台北市。大學為台大資訊工程學系 (第四屆),在學期間不好好讀書,最常跑的地方是合唱團和游泳池,畢業後考上淡江管理科學研究所 (當時錄取率僅5%),服役後移居台中討生活。先後在三所科技大學服務,期間被逼著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進修取得管理博士學位。本著跨領域與斜槓的精神 (其實就是愛玩),工作期間參加過七個合唱團,並考上音樂照顧、健身教練、高齡體適能指導員、以及健康管理師等專業證照,目前服務於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台灣跨世代共好推動協會創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幼老共園促進發展協會終身會員。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推薦序五
作者序
第一章 前言:什麼是老幼共學
第一節 老幼共學的意義
第二節 老幼共學的價值
第三節 老幼共學的運作方式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老幼音樂會:唱歌、樂器、唱遊舞蹈
第一節 花樹下歌聲揚
第二節 長亭外古道邊
第三節 彩蛋—臺中國家歌劇院半日遊
第三章 老幼大富翁:撲克牌、桌遊、其他棋牌
第一節 撲克牌遊戲
第二節 傳統棋藝
第三節 彩蛋—孔明鎖與魯班鎖
第四章 老幼旅行社:臺灣遊、亞洲旅、世界觀
第一節 阿公的機車環島認識臺灣
第二節 亞洲面面觀
第三節 彩蛋—迪士尼和環球影城
第五章 老幼考古隊:古早味、童玩、民俗節慶
第一節 阿公阿嬤的時光機
第二節 客家庄的考古隊
第三節 彩蛋—從逛夜市看小時候
第六章 老幼運動會:體適能、球類運動、反應力
第一節 老幼棒球隊
第二節 室內運動會
第三節 彩蛋—疊杯遊戲
第七章 老幼共學主題課程的規劃範例
第一節 樂智旅史健、巧藝夢寵園
第二節 如何安排一學期的主題課程
第三節 主題課程範例
第八章 老幼共學人才培育與創新職能規劃
第一節 大學內正規學制的人才培育
第二節 三個創新職能的規劃
第九章 他山之石
第一節 早期的老幼共學先驅者
第二節 一站式的服務All in one, One for all
第十章 國外的做法及案例
第一節 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日本
第二節 中國一老一小的政策與做法
第三節 其他西方國家參考案例
第十一章 特殊族群的老幼共學
第一節 輕度失智長輩與輕度自閉幼童的特質
第二節 如何設計特殊族群的老幼共學融合課程
第三節 利害關係人的認同與接受
第十二章 老幼共學的問題與挑戰
第一節 老幼共學符合聯合國SDGs永續目標嗎
第二節 問題與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前言:什麼是老幼共學 近10 年來臺灣新生兒人數的變化急遽,從2015 年的21.3 萬人,降低至去年(2024)的13.4 萬人,而且未來趨勢是持續降低,預估至2050年僅剩8.6 萬人。而死亡人口數則是逐年攀升,2015 年為16.3 萬人,2020 年死亡人數首度超越出生人口,開始進入生不如死的階段,再加上COVID-19 的因素助長死亡人數,至去年(2024)已攀升至20.2 萬,預估2050 年將達到30.8 萬人,詳如圖1-1(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死亡人數的逐年增加,並不代表高齡人口的減少,反而是因為醫療水準的進步及養生觀念的普及,讓臺灣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逐年增加。自從1993 年進入高齡化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7%)之後,雖然經過了25 年至2018 年才達到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14%),但接下來卻是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只經歷7 年至今年(2025)即到達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20%)。數據顯示,不只是老人愈來愈多,其中老老人的人口數(85 歲以上)更是從2013 年突破30 萬人,逐年激增到2039 年超過100 萬人口。75 至84 歲的人口數亦從2018 年首度站上100 萬後逐年增加,預估至2040 年即可超越250 萬人。也就是說2040 年後75 歲以上人口超越350 萬人,詳如圖1-2(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在這樣老幼人口完全失衡的狀態下,可預見下列現象:幼兒園、小學 逐漸招生不足,出現閒置空間;高齡人口愈來愈多,有的獨居在家,有的在社區、公園閒逛;全國勞動人口減少、生產力降低,年輕人忙著工作,不知如何照顧高齡長輩;因為高齡長輩成長速度太快,社會來不及打造適合友善的空間安置這些高齡長輩。基於上述人口結構的變化,造成了不健康的社會現象,甚至有可能會引發不良的社會問題。因此包含教育、社福、衛政等產官學各界開始有了新的想法與做法,老幼共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本章將簡述老幼共學的意義、老幼共學的價值,以及老幼共學的做法,讓讀者對老幼共學有一個基本認識之後,再進入本書的核心章節。 第一節 老幼共學的意義 「老幼共學」是一種同時解決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創新社會活動方案,結合高齡長者與幼兒共同學習、成長與交流的教育模式,強調跨世代互動所產生的價值。老幼共學並非適合所有的長輩以及所有的幼兒,在朝陽科大執行教育部USR 計畫中,將所謂「老」,指的是75 歲以上的亞健康年長者,尚未出現中度以上的失智失能,生活上包括行走、如廁、用餐均能自理的長輩;而所謂的「幼」,指的是學齡前或幼兒園中大班年紀的小朋友,基本上以5 歲以上為原則,且以身心發展正常,活潑外向的為主。然而在本書第十一章,打破了上述因實施計畫而限制的範圍,嘗試討論特殊族群加入老幼共學的可性做法,期能將老幼共學更普遍的實施到更需要共學的老幼族群身上。而「共學」的精神,則是兩個世代彼此陪伴、相互學習、共同成長。這種跨世代的學習形式,不是讓長輩單方面傳授知識經驗給孩子,也不是孩子單方面地將生命熱情活力感染給長輩,而是強調雙方在互動中的交流與互補。幼兒擁有旺盛的好奇心、豐富的想像力與活力,而長者擁有豐厚的人生經驗、耐心與智慧。當這兩個生命階段相遇時,彼此之間會激盪出溫暖而有趣的火花。在前面提到從過去10 年開始,人口結構產生巨大變化,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許多長者面臨社會參與減少、孤獨感增加的問題;而幼兒也因家庭結構變遷,較少機會與長者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處在中間的年輕世代,也因為經濟壓力的沉重負擔,忽略或無法顧及上下三代交流的機會。老幼共學則提供了一個自然的橋梁,在超越血緣親屬的關係上,讓不同世代能夠互相學習、支持,營造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氛圍。 第二節 老幼共學的價值 老幼共學的價值,一般人經常只從參與共學的長輩以及幼兒的身上看到價值。甚至,絕大多數的人會覺得老幼共學的獲益者只有老人,也就是只看到了長輩從幼兒身上重拾生命活力這一個好處。其實,老幼共學不僅是對長輩有價值,對於幼兒以及長輩的家庭以及幼兒的家庭亦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就是幼兒的父母與長輩的子女,在共學課程之後,發現了家庭關係與親子互動的改變。所以,對於老幼共學的價值,至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看。除此外,辦理老幼共學的機構,如幼兒園、高齡教育機構、關懷據點,甚至是日照中心,也會產生不同的價值,此部分留到本書最後再 做討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