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小五南
-
少年博雅
鐵道物語:歷史 × 文學(1890-1960)
作 者:
王派仁
出版社別:
小五南
書 系:
少年博雅
出版日期:2025/02/01(1版1刷)
ISBN:978-626-393-770-3
E I S B N:9786264231008
書 號:ZW0B
頁 數:180
開 數:20K
定 價:320元
優惠價格:253元
主題書展
3/20~4/30 小五南知識宇宙—讓閱讀成為你的星際飛行指南/單書79雙書、套書75折
臺灣第一次出現火輪車怪獸…… 十九世紀末,蒸汽火車剛傳入臺灣,興建鐵道帶來的不僅僅是交通往來的便利,當時候的西川滿、吳濁流、陳千武等文人仕紳初遇鐵道興建,過程中有「破壞風水」的迷信及未曾見過之巨大黝黑的「火輪車」的訝異抗拒,到後來往來便利等等的不同見識,一 一透過詩、散文、小說紀錄鐵道上的所見所聞,或者悠然、或者批判……。當時的畫面及車站多已不再,如今可以跟隨筆者的腳步,一窺清末、日治時期及民國的仕紳筆下的鐵道文學風景。 附錄兩首鐵道臺語歌QR-Code。 翻開書,來一趟隨興卻不隨便的火車旅行吧!
王派仁 曾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委員、南一書局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主編寫。現任臺中市山陽國小校長。 得獎: 2022德國紅點大獎設計概念(RED DOT AWARA:DESIGN CONCEPT),作品(A FANTANCY WORLD OF HANDMADE:THE ART HANDBOOK OF CULTURAL HERITAGE) 第十二屆大墩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在紅磚拱廊下尋找宮原武熊) 第十三屆磺溪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滿坑楓紅已遠去,盼見白雪覆山頭) 第十六屆雲林文化藝術獎報導文學類首獎(阿公的五分車:嘉北線糖業鐵道的美麗與哀愁) 著作: GOOD!古的工藝有智慧(國語日報出版,「第十二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入圍) 走著橋:古橋的閱讀與旅行(五南出版社) 超好玩歷史課:走!出門看臺灣故事(五南出版社) 不花一毛錢的小旅行:帶你去逛超有料博物館(五南出版社,2015好書大家讀知識類最佳少年讀物) 老台灣新人類:他們的故事我們的生活(五南出版社,2016好書大家讀知識類推薦少年讀物) 與水同行:走讀臺灣的水資源歷史與文化(五南出版社,2020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兒童及青少年獎」)
序
龍脈記
獅球嶺隧道的風水破壞─西川滿的〈龍脈記〉
驚奇火輪車
費長房的縮地術─吳德功的〈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
火輪車上龜崙嶺─吳德功的〈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
全通式
九年辛苦奏奇功─洪以南的〈祝鐵道全通式〉
遊人踽踽逸雙履─洪以南的〈祝鐵道全通式〉
吳濁流的鐵橋
花梁鋼橋進行曲─吳濁流的〈過大安溪〉
長橋橫臥淡江汀─吳濁流的〈過下淡水溪〉
舊山線
與舊山線的茫然與低語─呂赫若的〈逃匿者〉
十六份驛
永遠迷茫於山峽的小驛站─陳千武的〈旅愁〉
靜謐山林的演繹者─陳千武的〈旅愁〉
嘉義驛
新式火車站的代表作─王少濤的〈自嘉義赴布袋村〉
你以為三鐵共構現在才有嗎?─賴雨若的〈嘉義市制施行五週年紀念詩〉
中南線的美麗與哀愁
中南線的美麗─莊垂勝的〈秋夕歸自霧峰中南鐵路車上所見〉
中南線的哀愁─莊垂勝的〈秋夕歸自霧峰中南鐵路車上所見〉
搭嘉義線進香去
北港燒金趕車早─賴惠川的〈竹枝詞〉
烏令飄飄插頸斜─賴惠川的〈竹枝詞〉
夜行列車
夜行三百里的乘客─王少濤的〈抵臺南驛口占〉
夜宿火車的不同滋味─王少濤的〈抵臺南驛口占〉
火車與階級
我平常都是坐二等車的!─龍瑛宗的〈邂逅〉
對二等車的羨慕與醒悟─吳新榮的〈疾馳的別墅〉
附錄 文青的鐵道音樂 QR-Code
〈阿公的五分仔車〉與〈海線鐵道的戀情〉
獨一的車站厭勝裝飾 著名的詩人陳千武,用〈旅愁〉闡釋十六份驛置身山林的靜謐。但是,這座和洋混合的車站,卻運用了洋溢華人傳統中的厭勝風俗裝飾。 十六份驛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 (西元一九一二年) ,乍看之下和其他的木造車站類似。但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屋簷與柱子之間的米字形插角。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柱頭與木板的交接處,除了原本為了增加支撐強度的斜向木條外,還有三支像矛一般的傳統兵器,相互交叉構成米字形狀,其中心點還綴有一八卦形狀的木鈕。 此外,屋簷最下緣處,沿著房屋四周,圍繞著一排鋸齒狀的裝飾,應該就是華人傳統道教信仰中的令符。當地傳言十六份驛被關刀山九座外形像虎頭的小山峰包圍,而十六份驛就在虎穴之中,為了破除這樣不吉的風水地理,這些具備鎮邪避煞功能的裝飾,也使得她在臺灣現存的木造車站中,成為絕無僅有的厭勝特色。 海拔最高與滯貨事件 出了車站往月臺前行,就會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臺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二‧三二六公尺」,彷彿是這段鐵道稱做「山線」的證明書,卻也是促成海線鐵道興建的最重要原因。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 (西元一九○八年) 縱貫線通車後,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成為鐵道部無可避免的挑戰。在長谷川謹介所謂的「速成延長主義」下,雖然完工的時間提早,經費也盡量縮減,但是也因此造成鐵道大多僅維持在堪用的程度,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另外,貨物呈現單向往南運輸的情況也非常明顯----米、糖由高雄輸出;來自日本內地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舊山線」坡度過陡,特別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四十分之一的陡坡,火車為了爬上十六份驛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為了改善縱貫線山線路段的運輸瓶頸,當時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決定在地勢平坦的竹南至彰化間,另外興建海線鐵路,於大正十一年 (西元一九二二年) 十月十一日通車營運。 火車離去之後十六份驛這些民俗風水之說、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事件……等,都引不起詩人的興趣或觀察,詩中當然不見相關的隻字片語。或許他早就知道,數十年後這裡不再會有火車經過,終將獨留十六份驛永遠迷茫於山峽,繼續靜謐與孤獨的旅愁……。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