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教育
-
班級經營
老師,你可以這樣帶班
作 者:
張民杰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教師專業發展系列
出版日期:2019/10/01(2版3刷)
ISBN:978-957-11-7721-2
書 號:1IVK
頁 數:360
開 數:20K
定 價:460元
優惠價格:414元
投影片(請電洽,僅供老師索取)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既不是教條式的理論介紹,也不是資深教師的深情告白,而是第三者以客觀的角度,運用觀察、訪談和調查等研究工具,所挖掘出來現職教師的實務智慧。 看完本書,您會了解: 老師不準時上下課的影響是什麼?約法三章本意為何? 同樣是按成績排座位,結果卻不同的原因何在? 如何讓學生喜歡掃廁所? 老師的肢體語言,藏著哪些不用說的秘密? 老師如何培養幽默感、做好情緒管理,並發揮教師權威? 如何建立公平和關懷的師生關係?利用哪些管道來培養師生關係? 如何培養班級凝聚力和解決同儕衝突?怎樣運用三明治技巧親師溝通? 面對興師問罪的家長,該怎麼表達歉意、區辨事實與推測、期待與無理要求? 如何運用家長會來解決親師衝突、促進親師合作? 如何提高學生提問、回答、注意力,並做好時間管理? 學生出現上課睡覺、說髒話、考試作弊、偷竊等行為,老師該如何處理? 老師應該具備哪些防制校園霸凌的能力呢? 班上有身心障礙特殊需求學生,老師應如何做好融合教育呢? 附錄另有實用表單可參考。
張民杰 南投草屯出生、住在臺北的彰化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專任副教授 班級經營的座右銘:改變自己 寫本書的資歷:撰寫案例教學法相關研究取得博士學位;10年大學教「班級經營」的經驗;訪談和觀察過近百位家長和教師。
第一章 班級常規的經營
第二章 班級環境的經營
第三章 教師的自我經營
第四章 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
第五章 親師關係的經營
第六章 班級的教學與時間經營
第七章 學生不當行為的處理
第八章 校師防制校園霸凌能力指標
第九章 班有身障學生的經營
《老師,您可以這樣帶班》,帶班就是「班級經營」的俗稱。「班級經營」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問,不管是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都可做為它的理論基礎。在經營班級過程中,牽涉到人際關係、法令制度、道德規範、價值體系、文化習俗,學校建築、設施設備等多方面的運用,故也是一門相當實用的科學。就某種角度而言,班級經營是教育行政學、學校行政學之具體而微的展現。由於內涵的複雜性,中小學教師在經營班級的過程中,必須就其理論原理與實務運作不斷地反思,再將反思結果實踐於班級裡,如此不斷地循環改善,就能獲得專業成長,達到熟練靈活的境界,而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本書作者張民杰博士有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他的碩士論文〈美國聯邦法院學生自由權判例之研究〉和博士論文〈案例教學法及其試用〉,都與班級經營有關,也都由我指導完成。他的實務工作經驗也同樣豐富,歷經國小教師、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科員、股長與編審、台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行政組長、東吳大學與台灣師範大學教職等,累積了豐富的中小學教學和行政實務經驗。在東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任教期間,曾開設相關教育專業課程,對於師資職前教育涉略不少。到台灣師大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任職後,先後開設「班級經營」、「教學原理」與「班級經營研究」等課程,又做過多項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由上可見民杰是班級經營的專家學者,今日他把過去的教學、行政與研究心得,並綜合觀察和訪談中小學教師的結果,彙撰集結成書,可說是他的心血結晶。 欣聞本書再版,綜覽本書內容後發現,除原有的班級常規的經營、班級環境的經營、教師的自我經營、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親師關係的經營、班級的教學與時間經營、學生不當行為的處理等章節,內容修改得更加充實豐富外,並增加教師防制校園霸凌能力指標與班有身障學生的經營兩章,更加完備了現代導師帶班所必需的知能。本書就行文而言,除一般的論述外,尚有案例搭配,從中抽繹出原理原則,讓理論與實務相融合。就文筆而言,則文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由於本書深具參考價值,本人又肯定作者的學術素養,故樂於其再次付梓之際為之序。 謝文全
第一章 班級常規的經營 班級常規的經營,主要著眼於班級規則和師生關係的建立,而開學初,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對學生表達期望與約法三章。表達期望與約法三章不只是班級規則的制定而已,而且亦在希望學生立下目標;而約法三章,好像「醜話說在前頭」,但本意是教師要先取得學生的信任,滿足學生安全需求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再則,在班級規則建立方面,不只要重視明文規定,老師更要以身作則,貫徹執行,學生開始雖然會「觀師言而信師行」,但是如果教師說的和做的不一樣或有出入,不久後學生也知道要「觀師言而察師行」了。本章以下即針對表達期望與約法三章、明示班規與默示班規兩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 表達期望與約法三章—訂定目標與取得信任 簡媜(2007)的孩子「姚頭丸」遊學美國時,老師在開學初給了十二樣見面禮,要小朋友看到這些東西時,想起它們象徵的意涵,有牙籤、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救生圈形糖果,分別代表對自己、對他人及人際互動,做人做事的期許。而這就是開學初,老師藉著見面禮,對學生表達期望。 表達期望 教師對學生表達期望的方式,不一定透過見面禮,一席話、一封信、一段影片播放,都可以來表達期望,而且愈簡潔扼要愈好,這樣容易讓學生記得長久。 見面禮、一席話、一封信、一段影片來表達期望 老師們表達期望的方式很多,例如影片「天之驕子」(The Emperor's Club)裡,由凱文克萊(Kevin Kline)飾演,教「西方文明」(West Civilization)的威廉‧杭特(William Hunter),在上第一堂課時,給學生一席話。他要學生到教室門口看一個字碑,並且念出作者的名字,最後他會問學生:「舒特魯特‧納洪特(Shutruk-Na-hhunte)誰?」,學生們都答不出來。答案是:艾蘭大地之王,但是因為他沒有貢獻,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他,所以他反問學生:「歷史會怎麼記載你們?你們對社會有何貢獻?」雖然對中學生問這兩句話稍嫌抽象,但這也是表達期望的一種方式。影片中的學生們都步入中年了,卻都還記得這句話。 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扮演陸戰隊轉行投職於英文教師的露安‧強森(L Johnson),這部影片譯為「危險遊戲」(dangerous minds),描述一群活在社會邊緣、墮落度日的學生,如何才可使這群頑劣學生重拾信心、積極的邁向人生呢?這位老師開始時教他們空手道,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崇拜,並且告訴學生說他們目前全部是A,要他們維持下去,這也是教師表達期望的一種方式。 許多現職的國中、高中職老師告訴筆者,他們開學初表達的期望是這樣子的。例如在國中,會提醒學生國中和國小的不同,除了導師之外,每個學習領域都有科任教師,學生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態度;在高中,會先歡迎學生到這所學校來就讀,告訴她們這是所什麼樣的學校,以及對她們的期許;在高職,經過升學機制的篩選,學生進到這所高職通常都帶有成見,學校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不得不來唸的。不管如何,會告訴學生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要立下這個階段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做好生涯規劃。 也要給學生和家長表達期望 還有老師會讓學生說出自己新學年、新的期望,如果學生發言內容和老師的期望有差距,也會提出來討論。也有老師會給學生一封簡短的信(先從A、B卡初步了解學生,綜合校規和教師自己的期望表達出來 )或由學生自己寫下自我期許,當成時間膠囊,找個地方埋起來。國中八、九年級各打開一次,做為一年來學生自己行為的省思。或是邀請學長或學姊到課堂上分享。讓學生有楷模學習的對象,立定志向。也有教師會同時寫一封信給家長,把教師對孩子的期望同時讓家長了解,並且藉由回條,也了解家長對孩子和對教師的期望,並提醒老師有無特別需要關注孩子的地方。 表達期望可發生「比馬龍效應」對學生產生影響 教師開學初對學生表達期望是有理論依據的。最令人耳熟能詳的就是「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指教師給予學生的期望會讓學生依此來表現行為。而「教師期望對學生學業成就產生影響」也是大多數研究的定論,因為教師對學生有期望,通常也會給予較多的互動機會、比較多關心,以及較多正向的鼓勵。教師期望也成了影響學生學習機會的潛在來源之一(譚光鼎,2010;Darling-Hommond,2007)。 立下目標 表達期望最主要就是讓學生訂下志向、建立目標,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禮記學記記載:「凡學,官先事、事先志」,曾國藩說:「凡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劉緒義,2010)說明一開始立下志向、建立目標的重要。筆者有句打油詩可以提綱挈領: 一份期許見面禮 學生承諾表心意 常規課業有依循 設定目標可努力 約法三章在取得安心與信任 開學初,還有一件重要的任務就是訂立班級規則(俗稱生活公約)。老師們會說所謂:「醜話先說在前頭」,有句成語說要:「約法三章」,明確規定規則,以便學生遵守。 「約法三章」一般人認為,就是用於泛指事先約好或規定的事。 然而從此成語出處《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內容觀之,時值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紛起兵抗暴,其中以劉邦和項羽的勢力最為強大。劉邦認為想要得到天下,必先得到民心,因此,他很重視民心的向背,軍紀也相當嚴謹。劉邦進入秦朝首都咸陽之後,不久又還軍霸上,召集各地的父老豪傑,向他們宣布︰「父老們長久苦於秦朝的苛法,今日我既然最先進入關中,理當為關中之王,所以我要和父老們重新約定法律,新的法律只有三條,就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受處罰,搶劫者要判刑』,其餘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非常高興,更加愛戴劉邦,為日後漢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約法三章」其實是劉邦為了給百姓安心,用來約束軍士的,而其特色就是簡單三條規定,去除秦朝其他苛法,所以約法三章的目的乃在取得百姓的安心與信任(唐樞,2000:2240)。 那麼在開學初與學生討論班級規則,建立班級規範後,老師也要以身作則遵守規定,並且依照規範徹底執行,如此才能夠讓學生的行為,有明確的依循,而不致於無所適從,而有安心和信任的感覺,如此才能夠達成「約法三章」的真諦。 另外,開學初建立班上事務的結構,讓班務運作井然有序,也很重要,附錄一提供之建立班級結構的各項書表,可供參考。 第二節 明示班規與默示班規-老師為何不準時下課? 學者吳清山前任臺北市教育局長時,寫了一篇文章,名為:「老師準時上下課,學生才會更快樂」,因為他談到只要有機會和學生閒聊或跟學生座談,學生通常最希望老師做什麼?答案是:「希望老師準時下課」(吳清山,2009)。 老師不準時下課的原因 為何老師不準時上下課呢?原因很多,因為有機會進入中小學教室觀察,發現還有文化的因素在裡面。筆者進入教室後為了不干擾學生上課,通常會坐在最後排的學生位置上,而觀察師生言行之餘,也會看看教室佈置、班級設備等等。有次觀察,忙著記下教室裡發生的事情後,猛然一抬頭,發現一個鐘掛在正前方黑板上面。這時筆者突然有個疑問浮現腦海,咦!鐘不是應該掛在筆者背後佈告欄頂上給老師看,掌握下課時間嗎?為何會掛在黑板上頭給學生看呢?哦!難道是學生看了掛鐘,提醒老師下課時間到了嗎?還是老師通常手戴腕錶,學生則不一定,因此前面掛了個鐘,讓學生知道上課了。 這些原因都有可能,然而筆者卻看到了一個現象,當老師上課很起勁、滔滔不絕地講解授課內容時,通常不會太在意快下課了沒,只有當下課鐘聲響起,老師才回過神來做一些下課的動作,例如指定作業、交待預習範圍、提醒考試時間等,然後才下課。這些總結活動做完之後,時間大概已溜走五分鐘了,老師才真正下課。 筆者進一步好奇的是,那麼老師們何時進入教室呢?我把眼光放到整個學校,發現這所國中老師們大多是當上課鐘響時才從辦公室走出來,進入任課班級教室大多已經晚五分鐘了,尤其是科任班級。或許因為教師晚進教室五分鐘,才會晚下課五分鐘,這種時間掌握的現象,普遍存在各校,形成校園「習焉不察」的常態,有些老師不知不覺成為「上下課都不準時」,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緩衝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認為這是文化現象,姑且稱此為「緩衝」。這種時間上的緩衝也出現在很多方面,例如:遲到,如果規定8:00以後遲到,那麼請問 8:01算不算呢?如果不算,那麼8:06呢?有位校長告訴筆者,所謂遲到是交通糾察隊進校門後才到學校的學生,這就是一種緩衝了。 不止在學校,校外時間緩衝的現象更多,最誇張的是喜宴用餐時間,明明喜帖上寫的是下午六時三十分(準時入席),但準時入席是對賓客的請求,絕對不可能準時開動的,往往已經七時三十分了,賓客望穿秋水,仍只見貴賓滔滔致詞,不見佳餚桌上來,而這現象早已司空見慣。還有研討會的開閉幕、電影入場與放映、搭飛機檢查(check in)與登機(boarding)、報稅的截止和開罰等,都有時間上的緩衝。另外還有空間上的緩衝:設置拒馬、城牆、護城河、萬里長城、路口淨空等;處理事情的緩衝,例如:立法從嚴而執法從寬、切割、設定停損點、官小的先下台等等。 緩衝的好處與壞處 緩衝的出現,有它的好處,菜根譚言:「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所謂:「事緩則圓」,如此做事有彈性,對人也是一種尊重。 但也有它的壞處。首先,因為「說的是一套」(明明打鐘了),「做的又是一套」(老師未進教室上課或下課),明示規則(explicit rule)和默示規則(implicit rule) (Wolcowitz,1984)不一致,學生很快就會知道規定是規定,實際上又是一回事,對老師不再「聽其言而信其行」,而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增添師生間的不信任。筆者曾經問過學生,上課鐘響老師還未進到教室,要多久才會開始懷疑老師這節課會不會來?答案是5分鐘、10分鐘、甚至有些大學生說20分鐘,可見學生都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難怪有些年級較高的學生,下了課會儘量玩,上課鐘響才去上廁所、合作社買東西,爭取多一點下課時間,堪稱了解緩衝文化的「老鳥」。 再者,學生會想要測試老師的底線,如上述規定8:00到校,8:06緩衝不算遲到,那麼8:10呢?8:11分呢?學生會用他的行為去測試老師的底線,誘發不當行為的產生。 第三,為了因應緩衝,所以明明校規規定8:00到校即可,老師怕學生自己做緩衝,拖到8:10才到,因此提早十分鐘到7:50後算遲到,那麼7:55到校做何處理呢?按班規算遲到卻跟校規不一致,把事情複雜化、引發困擾。而工作期限為了緩衝,層層提早,也限制了可運用的時間,例如:教育主管單位規定30日交作業抽查,學校怕有班級延誤,就規定25日交;教師怕學生延誤就規定20日交,結果真正可以寫作業的時間大大縮水。 教師面對緩衝文化的班級經營藝術 教師面對這種緩衝文化,如何獲得緩衝的好處,又可避免緩衝的壞處呢?以下是筆者提供的一些注意事項: 說到就要做到 教師制定班規後,自己也要以身作則,避免說一套、做一套。規定學生手不要插口袋,說是怕學生跌倒,老師卻自己手插口袋;規定校園內不能抽煙,說是為學生健康著想,老師自己卻抽,這些都得不到學生的信服。 古時候有「殺彘教子」的故事,提到:「曾參的妻子向兒子說,如果不要吵著要跟去市場,等她回來就殺豬給他吃。妻子回到家看到曾參在殺豬,大吃一驚,說是唬唬孩子的,別當真。然而曾參以為不應該欺騙孩子,因而殺豬以教子」。教師如果也能效法曾參以身作則,不但取得學生信任,同時也可教導孩子言行一致。 做不到的不要說 教師說話或訂規則時,要把後果先想好,做不到的就不要說或不要這樣規定。例如部分同學作業遲交嚴重,教師很生氣,想以嚴刑重罰要求,規定不寫作業,處罰該項作業寫五百遍。有位學生不把教師的話放在心上或可能存心要反抗教師,就是不寫作業。隔天教師檢查作業時發現了,要不要罰寫五百遍呢?不罰或減少次數,教師的威信大打折扣,如果罰了,學生一時寫不完、或是根本不寫,一狀告到校方或教育單位,教師也理虧,反而讓自己騎虎難下,不可不慎。 沒有緩衝要先說 由於傳統文化和現行社會情境有許多可以緩衝的地方,因此學生也許以為許多課業和行為也可以如此,上課晚一點到、作業晚一點交,應該沒關係,初次犯錯,也應該被原諒,長久下來,甚至還理所當然。如果嚴格執行,學生會認為教師老頑固、不知變化、不通人情、錯在教師,不在自己。要避免這些情況發生,教師有必要把話說在前頭,作業一定是何日何時前交齊,原因是如此才來得及交成績給校方,遲交的後果也說清楚,如此方能免除學生原先以為可以緩衝的認知。 話不要說死、事不要做絕 緩衝雖然有上述的壞處,但它也有彈性和尊重的好處。教師在執行班規時,精準的講究每個細節,不但非常辛苦,對教師工作、學生班級生活,也不見得全然有幫助,話說死了,就沒有轉圜的餘地,事做絕了,狗急也會跳牆。不過基本上教師還是要以身作則,遵守學校上下課的鐘聲,準時上下課,才能使訂出來的明示規則和實際運作的默示規則相一致,班級才能有效地管理與運作。這中間如何拿捏,得靠教師實務經驗累積的班級經營藝術了。 身教重於言教 依照吳清山(2009)的說法,就上下課時間而言,老師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準時上課和下課,老師只要講課有內容,都會受到學生歡迎;第二種類型:準時上課延後下課,即使老師上課很認真,不一定討喜學生;第三種類型:不準時上課卻準時下課,這種教師上課拖拖拉拉,敬業態度不足,學生難免有些意見;第四種類型:上下課都不準時,這種老師缺乏時間觀念,最不受學生歡迎。那麼在筆者的觀察下,如果老師因為緩衝晚進了教室,自覺不好意思,要上足時數,就晚下課,成了缺乏時間觀念,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了。 緩衝文化確實有它的好處,但是壞處也不少,教師的身教應重於言教,準時上、下課,就是教師守時的示範。而鑑於國情有緩衝的文化,因此提醒教師班級經營時,說到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要說、沒有緩衝要先說、話不要說死、事不要做絕。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