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世界史
-
亞洲史
跨境的文化觀察─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
作 者:
小牟田哲彥
、
山﨑直也
、
王超然
、
吳文星
、
林志宏
、
林明煌
、
曾美芳
、
澤田 (依姓氏筆畫順序)
主 編:
蔡龍保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
出版日期:2025/03/28(1版1刷)
ISBN:978-626-423-008-7
E I S B N:9786263939998
書 號:1WBF
頁 數:272
開 數:20K
定 價:420元
優惠價格:378元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文星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文星推薦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各國的歷史學者頻繁地使用全球史作為分析框架,有別於過往的世界史是以歐洲為中心,全球史是追求跨越傳統國家民族的界線,從相互的關聯性與跨區域的視角展開研究。 本書由臺灣、日本學者,包括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跨領域,切分「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媒體與文化的跨境」、「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三個面向,即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由歷史教科書—自我認識的變遷、跨時代人物的歷史認識—外部的跨境觀察、日本觀光客的臺灣認識—旅遊百年史的觀察,以橫向、縱向,立體思考,冷戰到當代的歷史教育與認識。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透過香港報紙《華商報》、《星島日報》的分析研究,呈現出冷戰時期媒體的工具性及帶來的實質影響與變化。 「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從教育改革、少子高齡化、跨國交流的基礎知識等三面向,思考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與問題連鎖化的現象。 延續論叢第一號對近現代東亞各地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關懷,由跨境文化觀察視角,分析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對於臺灣研究、中國研究、日本研究、東亞研究等,皆極具啟發。
小牟田哲彦 筑波大學發大學院商業科學研究科碩士(法學)、作家 代表作:《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從臺灣、朝鮮、滿洲、樺太到南洋群島》、《跨越世紀的亞洲觀光:明治.大正.昭和,日本旅遊手冊中的世界》 山﨑直也 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文化研究科博士(學術)、帝京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 代表作: 《戦後台湾教育・》、《中華世界》(合著) 王超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代表作:〈日治時期鶯歌庄的政治運作:以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道路興建爭議為例。〉、〈自立與依附:以中共統戰對象李劼人為例〉 吳文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代表作:《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檢」之展開〉 林志宏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合聘副教授 代表作:〈重建合法性──滿洲國的地方調查、模範村及其「教化」〉、〈滿洲國研究的回顧與動向(1998-2023)──從「帝國轉向」談起〉 林明煌 日本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代表作:《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自律的学習調査票(AILL)開発関研究》、〈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及其內容之探討〉 曾美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敎授 代表作:〈明末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那移出納」律與明代財政管理制度發展〉 澤田 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研究科碩士、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代表作:〈時代新働方関証言課題:「外売騎手」事例〉、〈社会保険制度再編『新常態』下所在〉
蔡龍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代表作:《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
校長序/李承嘉
推薦序/吳文星
理事長序/阿部純一
主任序/何淑宜
主編序/蔡龍保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
吳文星 「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
林志宏 跨境的歷史認識—冷戰時期佐藤慎一郎的「中共觀察」與香港行
小牟田哲彥 日本人觀光客如何看待臺灣—臺灣旅遊百年史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
王超然 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的跨境傳播:以香港的《華商報》為核心
曾美芳 朦朧的認同與矛盾的政治意識:1967-1984《星島日報》「中國」報導立場的轉變
社會的動態發展與質變
林明煌 戰後東亞學校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課題
澤田 東亞的少子高齡化與社會保障—從日本的「新資本主義」看中國的定位
山﨑直也 建構後疫情時代日臺教育交流的「知識」基礎設施:以臺灣研究者的SNET活動為中心
關鍵字索引
校長序 個人非常榮幸於2013年10月為「近現代東亞研究群」叢書第一號寫序;在一年之後,很高興看到叢書第二號即將出版,並再度有機會寫序。除了感謝之外,更要對研究群所有成員的努力及相關單位的堅定支持,致上最高敬意。 儘管是一個歷史研究的門外漢,個人也可約略看出叢書第二號與第一號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或許是來自研究群的編排巧思,目的是讓每一號叢書都有它的主題性,有助於讀者研讀。我們把研究放在歷史(時間)和地理(場域)兩個面向來觀察的話,就可以明瞭,叢書第一號的諸篇研究範圍是殖民時期(時間)的臺灣(場域),相信閱讀過叢書第一號的讀者都會承認,這些研究對臺灣殖民時期的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理解有極大貢獻。 相較於叢書第一號,叢書第二號的研究空間不限於臺灣,而是擴展到日本、韓國、中國等,在時間上也加入更多現代議題(如教育、高齡化及疫情)的討論。在這裡並不是要比較叢書第一號及第二號的良瓢,而是看到在東亞研究的擴張及深化,非常值得敬佩。從東亞研究第一號及第二號的歷史研究成果來看,不僅做到了「鑑往知來」,同時也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作用。 最後,對於蔡龍保教授在主編序開頭段所提,反省以歐洲為中心的史學研究觀點,個人深表贊同。過去常常被提到的「現代化」,其實就是「歐洲化」的過程。東亞地區諸國在追求「現代化」上可以說「成就斐然」,這就意味著東亞極深的歐洲化,包括學術研究方面。在反省、檢討現代化的諸多問題之後,「後現代主義」的觀點逐漸被討論及應用。後現代主義的主張之一即在「去中心化」,如果東亞研究群能夠在歷史研究上拋開歐洲中心主義,自然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個人深深期待,也給予祝福。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 謹誌 2024年12月27日 推薦序 近二十餘年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境」、「跨國」研究成為許多從事東亞區域研究者重要的問題意識,打破單一地區或國家研究之視角,關切各地區或國家間的互動和交流關係,研究成果對近代東亞地區政經或社會、文化等之變遷和發展,有不少新的發現,並修正一些既有的看法。呼應此一研究潮流,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自2012年開始,定期廣邀國內外學者,舉辦一系列關於近現代東亞歷史的研討會。2022年11月4、5日,進而與長期致力於東亞區域文化交流業績卓著的日本一般財團法人霞山會,共同主辦「東亞近現代史中的變遷、對抗、融合:從歷史、教育、產業、經濟的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跨國境及跨領域的視角,探討戰前、戰後東亞區域間知識、制度、技術及人才流動所產生的變遷、對抗及融和,以及互動關係。此一研討會不僅開啟臺日雙方合作推動近現代東亞共同研究和跨領域交流之端緒,會後,在蔡龍保教授積極策畫下,糾集臺、日、韓、中等國學者三十餘人,組成「近現代東亞研究群」,以歷史研究為基礎,推動近現代東亞課題的跨國共同研究和跨領域交流,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並以中、日文出版「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透過此一研究社群,不僅跨領域、跨學科的各國研究者相互對話交流、相互切磋,並可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展開共同主題的跨國研究計畫。當此一構想發起之際,個人聞訊樂觀其成、全力支持,且有幸共襄盛舉忝列顧問,以略盡綿薄。 出版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為研究群事業之一,2024年3月,首先收錄2022年研討會中關於日治時期經濟政策、交通建設及文化資產活化之研討會論文八篇,出版《殖民地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之再思考》(日文版書名『日本統治期臺湾経済、産業発展再考』),作為系列研究論叢第1號,出版以來甚獲研究界同好之重視和熱烈回響,可謂殊堪欣慰。 接著,收錄2022年研討會中關於近現代東亞歷史認識、媒體傳播、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等課題之論文七篇;加上拙稿,合計八篇,出版《跨境的文化觀察—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作為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第2號。拙稿係研討會首日個人應主辦單位之邀,依指定以「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以個人擔任「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編審委員兼執筆人的經驗,介紹課程標準研訂及教科書編寫經過、編成之初的相關議論,以及該科目之實施對臺灣中等教育歷史課程之影響。會後,略作增補,收入本書「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之一篇章。願拙稿有助於適切了解當初編寫臺灣史教科書所本持之原則和態度,以及其後對臺灣史教學成為中學歷史教育正式課程之影響。至於其他各篇論文,分別屬於政治史、大眾傳播史、社會史、教育史之專題研究,主題均具創新性和重要性,以跨境文化觀察之視角,探究近百年東亞社會文化的脈動及其關聯。咸信近現代東亞社會文化研究之同好諸君捧讀本書必感獲益良多,並深受啟發。 本系列叢書得以依預定順利定期出版,至為可欣可賀。今值本書出版之際,承主編蔡龍保教授之囑咐,撰文推介。忝為顧問,不敢推諉,爰聊綴數語,略抒所感,是為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吳文星 謹誌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25年元旦
「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吳文星 一、前言 戰後,臺灣歸屬中華民國統治,政府致力於去除日本化、加強中國化之政策,歷史教育被視為形塑國家意識重要的工具,歷史教科書乃是以中國為主體,臺灣歷史不過是中國地方史,僅出現於中國史的明末清初、甲午戰爭、中華民國在臺灣等三個時期的課文中,臺灣的歷史教育只教授片斷、零碎的臺灣史。1994年10月臺灣的教育當局修訂「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國民中學第一學年開設「認識臺灣」一科,分為歷史、地理、社會三篇,每週三節課(每節課45分),取代原來開設的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三科。第二、第三學年的「歷史」、「地理」課程每週各二節課,則分別教授中國及外國史地。從此,「認識臺灣(歷史篇)」成為新課程的一部分。 「認識臺灣(歷史篇)」是戰後五十年來臺灣歷史第一次成為國民中學社會科的正式教學科目,其在國民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上,可以說具有突破性的、劃時代的意義,顯示臺灣的國民教育中歷史教育將不再只灌輸中國歷史知識,而開始重視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臺灣歷史。儘管此一科目的名稱特殊,異於向來一般的科目,但無庸置疑的,此一科目開啟了臺灣中學歷史教育正常化的序幕,為中學臺灣史教育的起步,其教科書成為培育中學生鄉土認同和國民意識重要的憑藉;隨後,帶動臺灣中等教育歷史課程之改革,打破長期以來中國史、世界史並立之結構,臺灣史與中國史、世界史三足鼎立。 當時,筆者有幸擔任「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編審委員兼執筆人,實際參與教科書的編寫,願藉此機會說明該科目課程標準研訂及教科書編寫之經過、編成之初的相關議論,以及該科目之實施對中等教育歷史課程之影響,供關心此一課題者之參考。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