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歷史、哲學、宗教
-
世界史
-
歐洲史
中美洲導覽─共同的歷史、不同的命運
作 者:
何國世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西洋史系列
出版日期:2021/10/07(1版1刷)
ISBN:978-986-522-972-6
書 號:1W1K
頁 數:200
開 數:12k
定 價:280元
優惠價格:252元
中美洲各國,包括貝里斯、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巴拿馬等的歷史、民情風俗、飲食等人文與自然的情境等。歷史就像一道長河,古往今來的任何時期的歷史應該都沒有輕重之分。因此本書史事的敘述以政治、經濟為骨幹,俾使讀者能釐清歷史發展的脈絡。 本書共九章,即 第一章:綜論中美洲地理、物產與經貿。 第二章:先述及中美洲整體概況,再詳論各國風俗習慣與飲食文化。 第三章: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發展。 第四章:十九世紀獨立運動與獨立後初期的中美洲情勢。 第五章:敘述中美洲出口經濟發展、自由主義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社會的變遷,以及美國的巨棒及睦鄰政策。 第六章:探究經濟成長失衡(1946~1980年)。 第七章:述說1981~1990年期間中美洲整體形勢、各國的懸殊差異、簽屬和平協議等。 第八章:分析1991~2000年中美洲代議制民主與選舉、社會的變革、中美洲發展的挑戰與前景。 第九章:二十一世紀初,中美洲在政治、經濟、社會、整合等各面向的發展與展望。
何國世 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系所畢業,1996年獲西班牙馬德里Complutense大學拉美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行政院新聞局國內新聞處祕書、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系所主任、寰宇外語教育學士學位學程主任、逢甲大學及台中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現任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專長領域:西語國家歷史與文化、拉丁美洲區域整合。著作:《墨西哥史-仙人掌王國》、《秘魯史-太陽的子民》、《阿根廷史-探戈的故鄉》、《巴西史-森巴王國》、《委內瑞拉史-美洲革命的搖籃》、《巴拉圭史-南美心臟》、《西班牙文化導覽》、《在地球的彼端-拉丁美洲》等書及相關論文。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地理、物產與經貿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地理與氣候
第三節 農工業與交通
第四節 各國經濟情勢與對外貿易
第二章 風俗習慣與飲食文化
第一節 風俗習慣
第二節 飲食文化
第三章 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發展(1520-1821)
第一節 西班牙人的征服
第二節 十七世紀的蕭條
第三節 光明的世紀
第四章 十九世紀的獨立運動與國家建立
第一節 中美洲聯邦瓦解
第二節 保守派復僻及外國勢力的威脅
第三節 自由派的改革—新的社會秩序
第四節 民族、社會與國家
第五章 經濟微弱成長(1900-1945)
第一節 出口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自由主義政治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社會的變遷
第四節 美國的巨棒及睦鄰政策
第六章 經濟成長失衡(1946-1980)
第一節 改革主義的前景
第二節 工業化及中美洲共同市場
第三節 政治與社會—自由派的危機
第七章 危機與轉折(1981—1990)
第一節 整體形勢
第二節 各國的懸殊差異
第三節 和平協議
第八章 艱困的重建與和平之路(1991-2000)
第一節 代議制民主與選舉
第二節 社會的變革
第三節 發展的挑戰
第四節 未來的承諾
第九章 21世紀初的發展與未來展望
第一節 中美洲整合的歷程、問題與前瞻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前瞻
第三節 21世紀中美洲移民的挑戰
第四節 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問題與前瞻
第五節 主要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中美洲國家除哥斯大黎加外,在西班牙殖民前都曾或多或少存在高度發展的馬雅文明。因此,這個地區,特別是瓜地馬拉,印第安人口比率最高,而且至今,不論是日常生活或是風俗習慣,都保留印第安人深刻的印記。此外,在飲食方面,也流傳許多原住民的習俗與禁忌。 中美洲的飲食多元豐富。此地區,除了大多講西班牙文外,從最北的瓜地馬拉南至哥斯大黎加,玉米餅(Tortilla)可說是當地另一種共同語言,餐桌上玉米餅無所不在。而瓜地馬拉人對於玉米餅更是著迷,無論任何料理,都要用玉米餅夾著吃。而玉米餅的的樣貌由南而北稍有不同。偏南的國家如哥斯大黎加和尼加拉瓜,玉米餅普遍較厚,大約0.5到1公分。而越往北,玉米餅則越薄。 除了玉米餅外,中美洲許多流傳久遠的玉米料理,也深刻抓住當地人的胃。簡單的料理陪伴底層的人們度過艱困的時期;而在節慶時製作繁複耗時的料理,則是傳統家庭中凝聚家人的重要力量。另外,玉米漿因為製作簡單,價格便宜且提供高熱量,是一般民眾,特別是窮人最愛的飲料。如同馬雅諺語所云:「寧可笑著吃玉米漿,也不要哭著吃巧克力。」這是要人貧而樂道,別富而悲傷。 另外,愛家的中美洲人都會以媽媽烹煮的玉米粽為傲。總而言之,玉米在中美洲人的餐桌及文化傳承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再者,馬雅神話盛傳造物主用玉米造人,也隱喻說明中美洲印第安人的命運如何跟玉米緊密相連。此外,米飯也是中美洲各國人民的日常糧食。米飯搭紅豆泥、煎大蕉,就是一般民眾豐富的一餐。 最後,在西方飲食,特別是美國速食文化大舉入侵之際,對於中美人而言,玉米不只是每日餐桌上的佳餚,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具。玉米漿讓共同在中美洲這片土地生活的印第安人、麥士蒂索人、非裔黑人、白人等緊密的黏著在一起。所以,玉米是中美洲人的共同的語言。 第一節 風俗習慣 一、瓜地馬拉 1821年9月15日,瓜地馬拉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並加入墨西哥帝國,但僅幾個月後,該帝國瓦解。1823年瓜國加入中美洲聯邦。1838年5月31日聯邦解體,瓜地馬拉成為獨立共和國。 瓜地馬拉領土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全國區分為22省,2/3是山地。首都是瓜地馬拉城,今天的瓜地馬拉城是1917年12月地震後重建的。瓜地馬拉人口1725萬,其中53%是印歐混血,44%是印第安人,其他是少數的白人。印歐混血人種大半是小資產階級、城市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印第安人大半是種植園中的雇農、林場工人、佃農和債務奴隸。在東部沿海香蕉種植園中,還有少數從加勒比海遷徙來的黑人。 瓜地馬拉地處中美洲地震帶中心,全國有30多座火山,破壞性地震經常發生。該國全境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區域:一個是北部的低地區,屬熱帶、多雨區;另一則是較涼爽的高原區,此地住有83.3%的瓜地馬拉民眾。高原地區是一連串的火山地形,中間有許多肥沃的火山岩谷地,是瓜國咖啡主要生產地。 瓜地馬拉是中美洲國家中印第安人口比率最高的國家。印第安人在此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馬雅文化,且至今他們還保留印第安人的風俗習慣。馬雅印第安人的民族服裝色彩豔麗。婦女通常穿條紋花布縫製的長褲,再配上鮮豔刺繡的短上衣。但花色、圖案和配置各不相同,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特色。男子的服裝也頗具特色,如在奇奇卡斯特南戈,男人身穿黑色短上衣和長及膝蓋的黑褲,用寬寬的紅纓穗鑲邊,胸前和後背有紅色的繡花,腰繫一條紅色的布腰帶,看起來十分帥氣。而印歐混血人種通常都穿歐式服裝。 玉米與馬雅文明有密切關係。在印第安人心目中,人是神靈創造的,而玉米又是神靈用以創造人類的基本物質。因此,馬雅的社會、生產和宗教活動都以種植、培育、收成玉米為中心。他們辛勤地挖掘運河水渠,大力發展玉米種植,使許多教士有空從事宗教和科學研究。1967年,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Miguel Angel Asturias)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名著《玉米人》(Hombre de maíz)深刻描繪瓜地馬拉馬雅印第安人所遭受的悲慘命運。 風箏節是中美洲各國印第安人的傳統節日。每年的11月,所有印第安人的村莊都要以放風箏來歡度節日。各地的印第安人都把放風箏作為表達情懷的方式,但做法略有不同。居住在高原上的印第安人,把風箏當作悼念已故親人的祭品,他們最後將風箏收回燒掉,以表示對親人的懷念。在風箏節時,有些印第安男性群聚鄉村公墓的草坪上放飛風箏,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及對下一代的祝福;婦女們則在墓前獻上用鮮花和松柏製成的花圈。此外,風箏節也為男女青年提供更多接觸與了解的機會,表達愛慕之情。 安地瓜歷史古城,是西班牙殖民時代政府的首都。在16至18世紀,曾經非常繁榮興盛,但在18世紀末遭受大地震的嚴重破壞,古城區裡部分的歷史建築在崩塌後,成為廢墟並保留至今。沿著石鋪道路兩旁盡是教堂、宅第建築,別具風情的街道,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到安地瓜,一定要登上十字架山丘來俯瞰古城景致。安地瓜的聖周活動別具特色,當地民眾以各種顏色花瓣或染色的木屑為材料,一一鋪飾成各式各樣的花紋圖案,有如五顏六色的鮮豔地毯,看起來就像其民俗工藝的多彩刺繡,非常壯觀美麗。此外,安地瓜及周邊村落仍保有濃厚的原住民文化色彩,像是編織品等原住民手工打造的玩統工藝或民俗藝品,在市區的紀念品蛋,經常可見且種類繁多。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