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心理、諮商與輔導
-
通論
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本土研究取徑及理論
作 者:
王叢桂
、
周玉慧
、
韋慶旺
、
曹惟純
、
黃光國
、
彭泗清
、
楊中芳
、
楊世英
、
葉光輝
、
翟學偉
、
鍾年
主 編:
楊中芳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2/06/30(1版1刷)
ISBN:978-626-317-976-9
E I S B N:9786263179844
書 號:4B0D
頁 數:468
開 數:20K
定 價:480元
優惠價格:408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本書為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叢書之首冊,係從最為宏觀的角度探討本土心理學的起始與變遷,並再延伸出三大主題,依序為「本土心理學理論的舊雨新知」、「傳統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案例」、「文化價值觀之變遷與整合」。 在「本土心理學理論的舊雨新知」中,又分為四章,特別聚焦於本土心理學與本土社會科學之科學哲學理路與學術承續。「傳統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案例」則以深具華人心理思維之「中庸」和「孝道」作為示例。而最後「文化價值觀之變遷與整合」則在探討華人社會心理變遷在個人與人際價值觀、乃至於智慧之展現。
王叢桂 德州大學社會人格心理學博士,東吳大學心理系退休教授。研究主題:家庭與工作價值以及人權。 周玉慧 日本廣島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韋慶旺 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曹惟純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畢,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黃光國 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臺灣大學榮譽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心理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並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講座。 彭泗清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社會心理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兼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楊中芳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並創辦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現任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楊世英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目前為暨南國際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特聘教授。 葉光輝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合聘教授。著有《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等專書。 翟學偉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2020),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鍾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現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序
第一篇 本土心理學理論的舊雨新知(楊中芳主編)
第一章 從「本土心理學」到「本土社會科學」/黃光國
第二章 本土概念的理論作為:基於人情、面子與關係研究的反思與探/翟學偉
第三章 要不,換一個腦袋想心理學研究?中庸思維作為一條本土進路/楊中芳
第四章 思想伏線與學術承續:華人本土心理學探索的濫觴/鍾年
第二篇 傳統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案例(楊中芳主編)
第五章 中庸心理學研究:源起、現狀及展望/楊中芳
第六章 孝道心理學研究:從本土理論到全球應用/曹惟純、葉光輝
第七章 中庸思維發微:在「一分為三」下尋找「中道」/韋慶旺
第三篇 文化價值觀之變遷與整合(楊中芳主編)
第八章 華人價值研究/王叢桂
第九章 華人家庭價值觀之意涵與流變/周玉慧
第十章 轉型社會中的消費觀念與行為/彭泗清
第十一章 從智慧研究建構華人文化複合價值取向:對當前本土心理學研究的補遺/楊世英
第一章 從「本土心理學」到「本土社會科學」 2015年,我從臺大心理系退休之後,便與同道組織「思源學會」(正式登記的名稱為「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學會」),推廣本土社會科學。我經常跟同道們強調: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所遭遇到的難題,跟華人本土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所遭到的難題是一樣的,其實都是「中、西文化會通」時所發生的困難。華人本土心理學一旦發展完成,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難題,也自然迎刃而解。在未來一個世代,華人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必然是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作為基底,吸納作為西方文化之精華的科學哲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說清自身的文化傳統,以建立華人自主社會科學的學術傳統。 我們可以著名社會學者費孝通一生的重大轉折,來說明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可能遭遇到的難題。費孝通是最早揚名於國際的第一代華人社會學家。費孝通(1948)他曾提出「差序格局」的理念,用以描述二十世紀初期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他認為:西方個人主義社會中的個人,像是一枝枝的木柴,他們的社會組織將他們綁在一起,成為一捆捆的木柴。中國社會的結構好像是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跟圈子所推及的波紋發生聯繫。這個像蜘蛛網的網絡,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這個富於伸縮性的網絡,隨時隨地都是以「自己」作為中心,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是一切價值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 費氏有關「差序格局」的概念雖然經常為華人社會學家所引用,究其本質不過是一種不精確的比喻而已,並不是「含攝文化的理論」。它反映出十九世紀末期,西方人類學者對於非西方文化的基本心態。 費孝通早年到英國留學時,受教於著名的波蘭裔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 Malinowski, 1884-1942)。馬氏是功能學派的大師,要求學生進入田野從事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工作時,必須採取實證主義「主/客對立」的態度,考慮社會及文化建構具有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的那些功能, 不必探討文化理念的實質意義。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