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5(二)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2(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藝術、設計、文創
-
美學與藝術總論
藝術概論
作 者:
虞君質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5/12/01(1版1刷)
ISBN:978-626-423-916-5
E I S B N:9786264239905
書 號:1Y0M
頁 數:304
開 數:20K
定 價:420元
優惠價格:378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20-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專為有志研究藝術的讀者而寫 --------------------------------- 作者是臺灣5、60年代重要的評論名家、也在大學藝術系所任教,本書即專為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寫的書;論述藝術的基礎及各種角度與評析,現在仍是大專院校必讀參考用書。 全書共四編,第一編原理論,第二編作家論,第三編作品論,第四編鑑藏論,四編共計二十九章,廣泛地涉及有關藝術的各種角度,探討何謂藝術的本質。
虞君質(1912年—1975年),名文,字君質,以字行,浙江鄞縣人。是學者、作家、評論家,擅長鑒賞和書法。 早年在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研究。曾赴日本留學,獲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文學部學士。1948年,在上海期間,曾擔任著名的《美術年鑒》編輯團隊的主任委員。1949年移居臺灣,是臺灣50年代60年代最重要文學評論家、文學理論家之一。曾主編張其昀《文藝月報》,是戰鬥文藝理論的主任建構者。曾任教於臺灣、香港,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是臺灣現代美術運動的人物之一。著有多本文藝理論:《天才與人力》(文藝理論代表作)、《中國美術史論集》,《美術叢刊》虞君質、謝赫 編著、《藝術概論》、《藝苑精華錄》。
第一編 原理論
第 一 章 論藝術的原始(上)—為藝術而藝術的起源
第 二 章 論藝術的原始(下)—為人生而藝術的起源
第 三 章 論藝術的定義
第 四 章 論藝術的素材
第 五 章 論藝術的形式
第 六 章 論藝術的內容
第 七 章 論藝術的思想
第 八 章 論藝術的感情
第 九 章 論藝術的想像
第 十 章 論藝術的創作
第十一章 論藝術的鑑賞
第十二章 論藝術的批評
第二編 作家論
第 十三 章 論王維
第 十四 章 論石濤
第 十五 章 論八大山人
第 十六 章 論齊白石
第 十七 章 論塞尚
第 十八 章 論馬蒂斯
第三編 作品論
第 十九 章 論東方人文思想的雙璧—畫道與禪道
第 二十 章 論中國繪畫的地域因素
第二十一章 論國畫前途與國際現代藝術的發展
第二十二章 論宋元繪畫
第二十三章 論現代西畫欣賞
第二十四章 論藝術上的人體美
第二十五章 論戰畫
第二十六章 論中國畫的改良
第四編 鑑藏論
第二十七章 論文化交流與天人合一
第二十八章 論書畫鑑定
第二十九章 論中國美術文物的鑑藏
各章重要參考
第一章 論藝術的原始 ( 上 ) —為藝術而藝術的起源 我們研究藝術的原始,方向有二:一個方向是從歷史的或美術史的見地去考察藝術的「開始」 ( Beginning ) ,另一方向是從理論的或美學的見地去研究藝術的「根源」 ( Origin ) ,本文討論的方向偏重後者。 藝術史家一致承認,藝術是與人類同期擴展的 ( Co-extensive with Man ) 。由現代人的眼光看來,藝術在原始生活中的地位,它的重要性往往出乎普通想像之外。原始人類在他們的科學思想乃至實用技術尚極幼稚的簡陋生活中,對於藝術的審美觀念即大為發達,藝術對於他們生活上影響的重要性與普遍性,遠非現代文明人類所能比擬。我們可以這樣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原始的或野蠻的民族沒有審美的感情,所謂藝術活動 ( Artistic Activities ) 這件事,在野蠻民族中遠比文明社會為盛大。野蠻民族的大部分的文化內容,差不多是由藝術來構成的,而構成那種文化的每一個人,實際上都是一個藝術家! 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發生的悠遠,不但可以由世界現存的野蠻民族中得到證明,一並可以由文明民族繼續不斷發現的史前遺物上得到認識。遠在人類的早期舊石器時代,其所創造的石器,除實用以外即饒有一種簡單的「形式美」。後期的舊石器時代的「麥達林尼安期」 ( Magdalenian Period ) ,更有較為進步的藝術,彼時畫家手繪的野牛、馬、鹿、猛獁等動物活動的壁畫,極為現代文明人類所欣賞。而在西班牙所發現的阿爾塔米拉 ( Altamira ) 洞穴遺址的野獸壁畫,且以紅、黃、白、黑四種彩色繪製,形象奕奕如生。繪畫而外,尚有骨雕與牙雕等物,也極精美。在這一時期的動物形象,以狩獵動物為最多,其中馬多於狼,鹿多於獅,這可證明是狩獵生活下的產物。最奇異的,此期所畫的動物,在性別上多為雌性,有的學者主張這是寓有原始人的「禁魘」的意味在內。此外人像的產生當然不少,然此期人像不但較之動物遠為遜色,而且以女性為多。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繪畫及骨雕較之以前反有遜色,然關於石器的琢磨修飾,則有驚人的進步。此一時期的石器,一方面具有實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有美術的趣味。此外陶器的裝飾也創造了幾何形的紋樣,以後演變到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純抽象的幾何形紋樣,乃更為發達而美觀。 中國的史前遠古時代的藝術,在舊石器時代的中國猿人文化、河套文化以及山頂洞人文化裡面,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的打擊石器以及骨刻飾物及鹿角製品等等。到了新石器時代,除了較精緻的細石器製造外,尚有仰韶期的彩陶藝術的形成。中國彩陶藝術約興起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以迄有史時期為止,此一時期有關彩陶的製作,其風格之美與紋樣之富,為東方的優良藝術傳統奠定了輝煌的基礎。 以上已將中西藝術在遠古開始的情形略加申說,現在進一步研究那些藝術之所以發生長成的人類精神上或心理上的各種因素,此義既明,吾人對於所謂「藝術的原始」才能具有一種澈底而正確的理論上的認織。西洋學者芬蘭大學美學教授赫恩 ( Yrjo Hirn ) 主張藝術的起源由於「藝術的衝動」 ( Art-impulse ) ,而藝術的衝動是由於人類原始的感情狀態,在本能上有向外表現的傾向,表現的結果能增加快樂而減少痛苦,由此可見藝術的起源是基於個人的衝動,而表現出來的結果,又可以引發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同情心又使表現感情的本人增加原來的感情。所以他說藝術的起源是個人的,同時又是社會的。 英國哲人羅素 (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 ,在其名著《社會改造原理》中,指出人類生活力量的衝動,大別之可以分為「占有衝動」和「創造衝動」兩種,占有衝動是想獲得或占有不能和他人共有的事物;而創造衝動,則是想給生活內容增添一種有價值的美的事物。前者是「取得」,後者是「給予」。現在所謂藝術的衝動,從創造方面說,固然是一種創造的衝動,而從欣賞方面說,則不能完全排斥占有的欲望。在心理衝動說之外,有人主張藝術的起源,基於心理上的「需要」。哈頓 ( A. C. Haddon ) 在其《藝術的演進》 ( Evolution in Art ) 一書中,主張人類之所以趨向藝術創造,因為有著下列四種需要: 第一、 對於藝術本身的需要—這種需要純粹由於審美的理由,為了欣賞色彩、線形等等得到精神上的快感,也即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 第二、 對於傳達 ( Information ) 的需要—人類為了傳達自己的感情思想給其他的人,如用「語言」或「擬勢」仍不夠應用,使用藝術來加以補充。 第三、 對於財富的需要—人類為了喜愛財富並為了要增加財富的價值,乃從事藝術性的裝飾。 第四、對於宗教信仰的需要—人類為了要和神靈發生交通或同情,常常表現而為藝術創作。 綜上所言四種需要,雖與前說精神衝動並不一致,然在事實上並無矛盾。無論「衝動」或「需要」,都是基於精神上的基本慾求,而從藝術的起源或原始上看,說藝術是起源於人類精神的衝動,似覺更近於真理。 自來思想家對於藝術起源的闡釋,意見紛紜,學說繁複,況加時代的演進與學術的昌明,對於這一問題的看法,一直是各據一得,迄無定論。我們倘要把過去種種觀念予以整理或澄清,入手之道,無妨應用歸納方法把種種意見分為二類,一類是以心理學為根據,從人類精神的衝動上解釋藝術的起源;另一類是以社會學為根據,從人類生活的真實內容上解釋藝術的起源,兩類有其互通之處,也有其相反之處,先從精神衝動這一類說起: 藝術衝動說的特點,是說人類創造藝術的動機,不受現實生活上任何種類的功利觀念所牽制,而是完全為了不能自已的一種精神上的衝動,這就是所謂「為藝術而藝術」 ( Art for Art 或 Art for Arts Sake ) 的創作態度。這種藝術衝動又可以區分為遊戲衝動、模仿衝動、自我表現衝動等,今請分別說明於下: 一、遊戲衝動 ( Play-impulse ) 德國的大哲康德 ( Immanuel Kant,西元一七二四—一八○四年 ) 同席勒 ( Johann Friedrich Von Schiller,西元一七五九—一八○五年 ) 兩人,都有藝術起源於遊戲的主張。康德曾在一個「斷片錄」裡,主張藝術的美的創造,是從遊戲的本能出發,和實際生活毫無關係,而在消耗了生活上的剩餘精力之後,可以得到一種快感。席勒則在他的「書簡」裡面也堅決主張藝術是生命力餘裕的表現,而遊戲衝動的旺盛,則是人類文化進步的一種標識。他們說人類藉過剩的精力,造成一種較之現實世界更完美調合的自由世界,是為遊戲,藝術就從這種遊戲衝動產生出來。英國的碩儒斯賓塞 ( Herbert Spencer,西元一八二○—一九○三年 ) ,在他的「心理學」裡面,主張無論人或動物,精力一旦有了剩餘,就要隨著自己的心意往外發洩。這就是遊戲行為形成的原因。吾人因每日將精力用於日常生活的必要事務上,一有餘力,就想利用這份精力去從事藝術的活動,這是藝術起源的真正原因。上述三家學說雖在細節上略有出入,然而大體走著同一的方向。根據他們的意見,人類正因為有所謂遊戲的衝動,所以人類的精神境界方能高過一切動物。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是一天到晚把全副精力用在種族的延續與生命的保存上,但在人類自己,則仍有所謂「精力過剩」 ( Surplus of Energy ) 這回事,這便成了遊戲衝動的根本力量,而藝術就不外乎這種遊戲衝動的表現。在這樣的意義上,遊戲衝動原是因為精力過剩而發洩的「變形動作」而已。如以兒童生活為喻,則種種動作幾乎全是遊戲。兒童的描畫,即是繪畫的起源;兒童的唱歌,即是音樂的起源;兒童講故事,即是文學的起源;兒童堆積木,即是建築的起源;兒童弄黏土,即是雕塑的起源;兒童歡呼踴躍,即是舞蹈的起源。小兒生活,本來略同於原始人類,從此可以想像原始人類的藝術,很可能從遊戲中慢慢發生起來,即此可見遊戲與藝術關係的深切。再則我們應加注意,藝術與遊戲的最大共同之點,即是行為上的無目的。遊戲不是為了達到本身以外的某種目的,所謂為遊戲而遊戲,正同為藝術而藝術是一樣的。倘說遊戲也自有其目的,則遊戲的本身便是目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當創造一件藝術品或欣賞一件藝術品時,心地澄明,無牽無掛,此時我們絕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從事藝術活動,藝術活動的目的只限於藝術的本身。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