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政治、公共事務
-
政治理論
-
研究方法
民意調查
作 者:
陳義彥
、
黃紀
、
洪永泰
、
盛杏湲
、
游清鑫
、
鄭夙芬
、
陳陸輝
、
蔡佳泓
、
俞振華
主 編:
陳陸輝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3/09/04(6版1刷)
ISBN:978-626-366-471-5
E I S B N:9786263665385
書 號:1Z64
頁 數:404
開 數:20K
定 價:500元
優惠價格:395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民主政治中,民意是統治權力重要的合法性來源。它可以讓領導者在強大的民意支持下,推動本屬困難的重大政策;也可以讓失去民心的領導者限縮統治權力甚至黯然下台。因此,在民主制度下生活的我們,要瞭解民意的形成、持續與變遷,就必須掌握民意調查的基本方法。 民意調查是以科學嚴謹的程序、系統的方法、實際的證據來瞭解人民對公眾事務的看法。本書的九位撰寫者從事民意調查研究工作多有二十年以上的豐富經驗,他們利用國際以及台灣現有的民意調查方法與案例,深入淺出地解析民意調查的重要概念、執行方法以及資料的詮釋,讓民眾能夠具備獨立解讀民意調查的基本能力。
陳義彥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黃紀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 暨選舉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學歷: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 洪永泰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退休教授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 盛杏湲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學博士 游清鑫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 學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鄭夙芬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 陳陸輝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暨政治學系合聘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蔡佳泓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俞振華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暨政治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陳陸輝
目錄
Chapter 1民意與民意調查
Chapter 2 調查研究設計
Chapter 3 民意調查的類型
Chapter 4 網路調查
Chapter 5 抽樣
Chapter 6 問卷設計
Chapter 7 民意調查的執行
Chapter 8 民意調查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Chapter 9 民意調查報告的撰寫
Chapter 10 調查研究倫理
參考書目
第一章 民意與民意調查 美國政治學者 Austin Ranney 指出民主政治是一種根據人民主權、政治平等、人民諮商及多數決等原則所組成的政府形式(Ranney, 2001: 95)。其中「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的原則乃是要求制定政治決策的最終權力是歸屬於全體人民,而不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人或一個人。這項原則是民主政治概念的核心。 Ranney 指出政府須有制度上的管道安排,以便能夠掌握人民所想要採取和執行的公共政策。政府在確認人民的意見偏好之後,就須制成政策予以實施,而不管政府是否贊成這項偏好。這項「人民諮商」原則是由「人民主權」原則邏輯推演而來的結果,因為政府官員如果可以不按照人民的意願行事,則主權者就變成政府官員而不是人民了。 Ranney 的這兩項民主政治原則,勾勒出民意在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但是民意並非只有在民主國家才重要。Key (1961)曾說,即使是暴君也會想透過祕密警察瞭解人民在想什麼。就算是不民主的國家也需要一定比例的人民真誠的支持。由此可以瞭解為何中國古代有學者提出「民本」思想,要求統治者至少要照顧人民的生活需求。 壹、公眾的涵義 民意在英文為「Public Opinion」,早期譯為「公意」,亦即由「公」(Public)與「意」(Opinion)兩個要素所構成。 然則何謂「公」?最簡單的說法,「公」就是「公眾」。有學者將公眾界定為「一群具有共同態度的個人之集合體」(Yeric and Todd, 1983: 2)。在一個社會裡,會同時存在著許多種社會議題。不同的公眾,因為其身分或年齡、性別、居住地區的不同,而關心不同的問題,例如農民關心農產品的價格,婦女關心醫療保健以及教育環境,老年人關心社會福利等等。如果按照關心議題的性質來區分, Yeric 和 Todd 指出三類公眾(Ibid.: 3-4): 1.獨特性問題的公眾(The Single-Issue Public)。這類公眾是由一群關心某項特殊問題的人所構成,關心環保、教育、自然生態等等議題。基本上,此類公眾僅將其注意焦點集中在某項特殊問題,希望透過各種宣傳、教育行動促使更多公眾共同關心。 2.組織性的公眾(The Organizational Public)。這類公眾屬於某種特殊利益的組織,例如工會的成員、藥劑師公會的成員等等,他們可能具有共同的利益,希望透過組織活動來表達意見。 3.意識形態的公眾(The Ideological Public)。這類公眾的特點是具有強烈、抽象的意識形態,例如民族主義、本土主義、女性主義等等。他們有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團體,對公共問題常根據其意識形態來作反應。 第二種分類係根據公眾對公共問題的關心、瞭解程度來分(Roskin et al., 1997: 144): 1.一般的公眾(A General Public)。這群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他們對於跟自己或目前無關的公共問題,並不太去關心或瞭解。例如對於政府的外交政策,他們常興趣缺缺,除非國家陷入戰爭中或發生國際危機,他們才會去注意。 2.關懷的公眾(An Attentive Public)。這群是社會上的少數人,受較好的教育,能瞭解較高層次的政治社會問題,如外交政策。他們是政策或意見菁英的聽眾,常常傳述菁英的觀點,並動員一般的公眾。 3.政策與意見的菁英(A Policy and Opinion Elite)。他們是社會上極少數具有高度影響力的人,具有相當專業性並介入政治。這些人是國會議員、政務官、知名的學者和高層的新聞工作者,他們設計國內外各項政策,並表達給關懷的公眾與一般的公眾瞭解。 上述兩大分類的各三種類型公眾,並不相互排斥,且可能重疊。隨著問題和情況的改變,公眾組成份子與數量也隨時在變動。 現代商業行銷的「分眾」觀念類似Yeric與Todd所討論的議題民眾,但是跟「公眾」的概念似乎互相衝突,因為公眾原本應該指涉社會中的所有人,而不應該是一部份人甚至是幾個人。當我們討論民意時,仍然應該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避免陷入少數人代表多數人意見的爭議。 貳、民意的範圍 民意中的「意」就是「意見」。有學者認為「當一項態度被表達出來,不管是透過語言或是行為表達,就稱之為一項意見。」(Glynn et al., 1999: 106)。所以意見就是一個人表達出來的態度(Yeric and Todd, 1983: 4)。意見與態度常是互用的,但是學者認為意見與態度這兩個概念還是有差異的,主要在三方面: 1.意見是對一項問題作可觀察的、語言上的反應;而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學上的性向或傾向。 2.雖然意見與態度都隱含贊成或不贊成的成份,但態度一詞更指向情感面(亦即基本上的喜歡或不喜歡);而意見則強烈指向認知面(如有意識地決定要支持或反對某些政治人物、政治團體或政策)。 3.最重要的一點,在傳統概念上,態度被視為對一組剌激具有全盤性、持久性的取向;而意見較視情勢而定,針對某項特殊問題作特別的行為調整(Price, 1992: 46-47)。由於態度是內在的,不能直接觀察,必須透過意見的行為表現來表達,有些人主動透過遊行、投書報紙、寫信給民意代表等等表達態度,而社會科學家則是透過調查、座談、實驗來加以觀察態度。 Key (1962)強調,民意應該具有公共的性質,而且包括對候選人的看法、政府的期待、政黨的看法等等都與公共的生活習習相關,應該可以視為民意。至於那種汽車最受到歡迎、那種星座的人最有人緣,則屬於私領域的意見。除非最受歡迎的汽車的銷售量是造假或是變成市場獨佔,那才可能與公共生活相關,對於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才會是民意。 Glynn 等人曾歸納民意的面向成五類如下(Glynn et al., 1999: 17-30): 1.民意是個人意見的集合。 2.民意是多數人信仰的反映。 3.民意是建立在團體利益的衝突上。 4.民意是媒體與菁英的意見。 5.民意是一種虛構。 這五類定義反映出民意的根源、形成過程或表現之不同重點。這五類定義中最通用、簡明、清楚的就是第一類的定義:「民意是個人意見的集合。」許多研究者、新聞工作者、政策決策者和一般人都認為民意就是許多個人意見的簡單總和。民意也可能是團體利益的衝突結果。每個人都可能屬於至少一個社會團體,也許是人數非常龐大的世代、職業、居住地區等等,也許是人數較少的校友會、登山協會等等。不同社會團體之間有衝突但也可能有合作,過程中可能影響民意甚至政策。例如年金改革過程中,退休公務員、教師、勞工都覺得政府不公平,油價的政策則涉及到駕駛人、國營事業員工、職業大小客車駕駛人或業者的意見。 最後,媒體與菁英對於民意的影響相當大,原因之一在於一般人很少有時間或是能力去深入瞭解各種公共事務,往往依賴媒體或是政治人物的說法。久而久之,測量到的民意也許是媒體或是政治人物的立場。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地過濾來自於政治人物及媒體的影響。 Hennessy 曾提出民意的五項要素(Hennessy, 1985: 8-13),應有助於我們對民意內涵的瞭解。 1.一項「問題」的出現 學者都同意民意需有「問題」出現後才會產生。民意必須是對一項特殊問題所表達的觀點,而這項「問題」是有不同看法的,例如核電廠的興建、廢除死刑、房價問題等等,所以民意必須至少隱含公眾對此問題會有爭議的要素在內。此外,這些問題必須對社會與人民產生影響,例如課稅、基本人權受影響等等,才能構成民意的要件(Amstutz, 1982: 183)。 2.公眾的性質 關於公眾的內涵,前面已有述及,公眾有許多類型,具有類似思想或行為傾向的人,會有形或無形組成同類的公眾,因此,不同的問題會形成不同的公眾。在形式上,各項問題的公眾是各自獨立的,代表特殊的意見。就一個人而言,在某項問題上,他與別人分屬不同的公眾,但在另一項問題上,他又與別人屬於同一公眾,例如主張「統一」與「台獨」不同立場的人,可能在是否興建核電廠的問題上,意見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公眾,其成員可能是重疊的。 3.公眾偏好的綜合 此項要素就是指公眾對某項問題的意見之總和。它包含了意見在方向上(如贊成或反對)及強弱度上(如強烈反對或稍微反對)分布的觀念。對一項牽涉範圍廣泛的大型計畫,公眾產生的意見數量可能相當可觀,例如民眾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做法可能有相當多的意見,民眾對於是否舉行跨年晚會也可能有正反意見。針對某項問題而產生的眾多觀點之集合,就是所謂的「偏好的綜合」。 4.意見的表達 本要素強調「表達」兩字,也就是說民意是針對某一問題所產生的眾多觀點之表達,有學者甚至認為民意只關係到意見「公開地」表達。一個人除非把他的觀點表達出來,否則意見不能進入公共討論與辯論的領域,所以只有把意見陳述或表達出來才能構成民意。 5.參與的人數 這一要素是指跟問題相關的公眾之「數量」。民意的本質之一就是與政府政策有關。如果多數民眾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與政府相反,政府在決策時必會給予注意。但是也有因為部份較有組織的民眾積極推動而使得政府放棄原有計畫,例如2011年政府宣佈不支持要在彰化縣興建的國光石化。就政府的決策而言,若一項對社會關係重大的政策,能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則政策的推行將更順暢。但若對一項問題持某種意見的人數雖然眾多,卻不強烈,而同時社會另有一批人數少,但意見相當強烈,則決策者對這批意見激烈的少數人,也不能不給予注意與重視。 綜合以上的說法,民意就是公眾意見的總合,公眾對特定議題的意見有方向與強度之分,而且可能在不同的議題上有不同的公眾站在同一方或是對立面。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