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觀光、餐旅、休閒
-
休閒
-
休閒、文創、體育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
(Sustainable Reg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作 者:
方偉達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5/07/31(1版1刷)
ISBN:978-626-423-412-2
E I S B N:9786264234108
書 號:1LB8
頁 數:440
開 數:20K
定 價:680元
優惠價格:612元
主題書展
8/1-8/31 開學先修站|2025 Back to School 書展/限時早鳥優惠 比大開更划算 精選教科書單書79/雙書75折 滿599再9折
滿額優惠折扣
8/1-8/31 五南BTS全館滿599再9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 葉欣誠 第九屆考試院考試委員、考試院顧問、國立臺北大學名譽教授、前國家考試典試委員長、前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 趙淑德 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 劉宗勇
這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著作,適合成為相關研究、規劃及企業發展的參考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 葉欣誠 第九屆考試院考試委員、考試院顧問、國立臺北大學名譽教授、前國家考試典試委員長、前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 趙淑德 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 劉宗勇 聯合強力推薦 「永續區域」為融合學術研究及實務的應用學門,基礎是以景觀生態結構學掌握生態系統原理,藉由生態規劃和生態設計方法,理解臺灣城鄉和區域環境空間規劃、設計、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原理及趨勢,以達創造與自然友好的人居環境為目的。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區域理論與應用、生態棲地調查與規劃、都市結構的規劃與管理、生態系統科學與管理評估、管理生態水文學、從聚落環境到生態管理規劃……等,另附有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建立模型與模擬需要專門的軟體工具、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等六個附錄。 本書依章節介紹重要的理論及論述,並且以城鄉批判法則,分析臺灣城鄉區域現象,以了解城鄉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發展情形,藉了解目前臺灣衍生的區域問題,俾利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並透過規劃及設計方法,解決城鄉與區域問題。 本書除用為大學及研究所教科書以外,亦利於實務界進行城鄉規劃及設計之參考用書,加上大量的國內外案例,無疑為學界與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指引,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永續區域管理的核心概念,並提供可行的實務建議。
方偉達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複審委員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114年度景觀、都市與建築學門訪評委員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亞洲委員會主席 社團法人臺灣濕地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 Wetlands(SCI期刊)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PLOS Sustainability & Transformation主編(Section Editor) PLOS ONE主編(SCIE;SSCI期刊)(Academic Editor) Taiwania主編(SCIE期刊)(Guest Editor, 2024-2025) 學歷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暨管理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 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臺北大學)地政學系法學士 經歷 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基金管理會委員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環境教育審議會委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優聘教授 中華大學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所客座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中華民國學生聯誼會會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科、環境影響評估科薦任科員 臺北縣三重地政事務所課員 考試 80年高考土地行政人員及格 88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第一名(海岸濕地保護及復育學門) 著作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闇黑論文寫作》、《闇黑研究方法》、《環境教育》、《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休閒設施管理》、《生態旅遊》、《國際會議與會展產業概論》、《節慶觀光與民俗》、《圖解–如何舉辦會展活動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濕地工程與科學》(譯作)、《俄羅斯簡史》(譯作)(以上均為五南出版)、《城鄉:生態規劃、設計與批判》(六合)、《聽,濕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新自然主義)、《生態瞬間》(前衛)(新聞局金鼎獎)。 榮譽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2024)、國立臺北大學傑出校友(2024)、學術類三等環境保護專業獎章(202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福特保育暨環保獎。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領袖服務獎(2011&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Wetlands(SCI期刊)年度最佳副主編獎(2015 Wilcox Award)。 網站 http://www.wei-ta.net
目錄
卷首語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永續發展目標下的區域規劃與管理
自序的本質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緒論
第二節 管理規劃歷史
第三節 管理規劃方法(McHarg, 1969)
小結
第二章 區域理論與應用
第一節 規劃區位
第二節 空間結構
第三節 環境功能
第四節 時間序列
第五節 人工智慧區域治理
小結
第三章 生態棲地調查與規劃
第一節 生物、地質(理)、化學現象
第二節 物種調查及地理分布
第三節 物種群聚結構及調查分析方法
第四節 群聚結構
第五節 群聚結構的間隙分析(Gap Analysis)規劃案例
小結
第四章 都市結構的規劃與管理
第一節 都市結構緒論
第二節 都市經濟空間理論
第三節 都市生態經濟管理模型
第四節 都市功能與結構
小結
第五章 都市蔓延與生態影響
第一節 核心—邊陲發展理論
第二節 都市空間結構的演變
第三節 傅里曼區域發展模式
第四節 都市蔓延與生態干擾
第五節 永續都市發展
小結
第六章 都市、景觀生態學派之演替介紹
第一節 學派導論
第二節 規劃學派(Planning School)
第三節 設計學派(Design School)
第四節 批判學派(Critical School)
第五節 邁向三大區域學派共融的世紀
小結
第七章 生態系統科學與管理評估
第一節 生態空間評估
第二節 生態管理的理論和實務
第三節 生態管理美學評估
小結
第八章 管理生態氣候學
第一節 管理氣候學與微氣候研究
第二節 生態氣候導向的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
第三節 強化氣候治理政策規劃
第四節 都市微氣候管理案例及評估
小結
第九章 管理生態水文學
第一節 水文學概要
第二節 生態水文循環理論
第三節 地表逕流、地表水、地下水
第四節 都市、集水區及生態廊道
小結
第十章 從聚落環境到生態管理規劃
第一節 空間現象學
第二節 適宜性分析
第三節 生態承載力概念
第四節 多目標規劃
小結
第十一章 生態工業與運輸區位
第一節 韋伯工業區位理論
第二節 交通路網與成本概念
第三節 生態工業規劃和管理
第四節 綠色交通與淨零生態工業園區
小結
第十二章 國土及生態管理規劃法規
第一節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的法令依據
第二節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的法規內涵
第三節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國際重要趨勢
第四節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國際重要趨勢
小結
附錄一 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建立模型與模擬需要專門的軟體工具
附錄二 CLIMBER(Climate-Biosphere Model)地球系統模型
附錄三 DICE模型(Dynamic Integrated Climate-Economy Model)
附錄四 《國土計畫法》將國土劃分為四大功能分區的挑戰
附錄五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和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附錄六 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相關書籍
參考文獻
關鍵字詞
推薦序一 很高興有機會為方偉達老師新撰寫的《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一書寫序。 方老師在學術界是一位多產的研究者與撰述家,發表的論文涵蓋生態、永續、區域、教育、政策等各種不同層面,與這本書的特色類似—多樣化、有趣,且深入。 我相信在區域規劃與管理這學門的初級階段,永續發展的概念並未具體成型。雖然學者專家與政策制定者心中都有一個理想,但尚未凝聚為以跨世代正義為核心的永續發展論述。方老師以「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命名此書,將更廣義的概念、框架與方法學融入區域規劃與管理領域,讓這本書的形體與靈魂都更加豐富。 本書涵蓋了區域規劃(Regional planning)本體,加入了管理概念,一開始便提到人工智慧(AI)這「新人類世」的工具可能的應用。在後續的幾個章節中,介紹生態學與系統科學、經濟學、氣候學、水文學等,結合區域規劃與管理的內容,同時談到都市與景觀生態學派的演進。在後半段的幾個章節中,方老師則討論了空間概念的聚落生態管理規劃、工業生態學,再發展到國土規劃。可以說,本書將相關領域重點做了一個總覽,讓大家由歷史看未來、自概念至實務、從理論到模型,建立了更完整的圖像與觀點。 本書建構的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自成一個系統,也說明了「永續」相關領域持續擴大與發展中。我們共同服務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所名,也符合這樣的概念和趨勢—永續導向的全方位發展—其本身即具備多樣化、平等與共融(DEI)的價值。感謝方老師為大家帶來一本好書,相信本書在臺灣永續領域將占有關鍵地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 葉欣誠 推薦序二 當今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全球氣候變遷、生態環境破壞、都市發展失衡等議題,無一不影響著人類的未來。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區域規劃與管理,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學術機構及企業所關注的核心議題。方偉達教授所撰寫的《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一書,正是在這一脈絡下誕生,透過深厚的學術背景與實務經驗,為讀者提供一套完整且具有前瞻性的永續區域發展架構。 本書不僅涵蓋區域規劃的基本理論,亦將最新的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其中,探討如何在全球環境變遷的挑戰下,透過科學管理與規劃策略,達成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平衡發展。書中引用了大量國內外案例,從都市結構研究、景觀生態規劃、環境管理到智慧城市建設,皆以縝密的分析與數據佐證其論述,對於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實務工作者而言,均極具參考價值。 回顧臺灣的區域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經濟成長與城市擴張,土地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方式逐步演變。然而,傳統的規劃模式往往強調經濟效益,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導致水土資源流失、都市蔓延與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如何在發展的同時確保環境永續,成為當前規劃學界與政府部門極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書所提出的規劃方法,能夠提供決策者更科學且有效的政策工具,協助各界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值得一提的是,方教授在本書中特別強調「公私協力」的重要性,認為政府、企業及學界應攜手合作,透過跨領域整合與協調機制,共同推動永續發展。這一觀點尤具現實意義,因為當今的環境治理與區域規劃已無法僅依賴政府單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結合產、官、學、研的智慧與資源,形成合力,方能達成長遠目標。此外,作者亦強調「智慧科技」對於區域管理的重要性。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遙測技術等現代科技的應用,我們得以更精準地分析環境變遷趨勢,進而提升規劃決策的效率與準確性。這樣的思維模式,不僅符合當前科技發展的潮流,更為區域管理提供了更具科學性的解決方案。 作為一名曾服務於考試院的考試委員、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國立臺北大學)教授,我深知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在國家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臺灣自《國土計畫法》施行以來,已逐步朝向更精細化的區域治理模式邁進,但在實務推動上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政策執行的落差、跨部門協調的困難、民眾參與機制的不足等。因此,本書的出版,無疑為學界與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指引,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永續區域管理的核心概念,並提供可行的實務建議。 總結而言,《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導向的重要著作,適合作為學術研究、政策規劃及企業發展的參考指南。面對未來的環境與社會變遷,我們需要更多像方偉達教授這樣的專家,為我們提供前瞻性的見解與實用策略,以確保臺灣乃至全球的區域發展能夠朝向更為永續的方向前進。謹此推薦本書,相信此書能為讀者帶來深刻的啟發與助益。 第九屆考試院考試委員、考試院顧問、國立臺北大學名譽教授 前國家考試典試委員長、前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 趙淑德 推薦序三/永續發展目標下的區域規劃與管理 當今人類面臨氣候變遷、資源置乏以及社會不平等的嚴峻挑戰下,永續發展已成為全球社會必須共同且積極處理的議題,以期達成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公平及達成經濟成長等三大目標。 方偉達教授撰寫的《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一書,融合了其以往在行政機關服務的豐富經驗及學術機關的專業學術背景,提供了以區域規劃與管理作為 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讀者在學習研究或行政工作均可作為重要的參考書籍。 方教授提到這本書為融合學術及實務的應用書籍,其基礎像以景觀生態、結構學,掌握生態系統原理,藉由生態、規劃和生態設計方法,理解臺灣城鄉和區域環境空間規劃、設計、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原理及趨勢,以達創造與自然友好的人居環境為目的。讀者可在本書中學到相關知識、態度及技能,並從公、私部門的角色及綠領人才的發展機會切人,探討政策、案例,以及職業發展方向,並涵括了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協同治理、科技創新等面向,國家環境研究院刻正就環境承載力、環境治理、氣候變遷調適等進行規劃研究,並展開淨零綠領人力培訓,方教授這本書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資訊。 區域規劃與管理在永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包括空間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區域合適發展、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提升因應災害韌性,是一項複雜且需部門調和的工程,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只有堅持永續發展理念、專業科學規劃、積極有效管理,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為人類社會創造美好的未來。方教授這本書提供了實用且創新前膽的思維,謹推薦本書,相信可以給產、官、學、研及讀者很多的啟發。 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 劉宗勇
第一章 緒論 學習焦點 永續區域規劃和管理是指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將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利益相互平衡,以確保未來的永續性。例如依據環境、社會、治理(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整合平臺的設立,透過企業和大學 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引領大專院校反身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並將社會責任列為大學校務發展重點項目,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UNSDGs)的具體行動。如果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是投資人、企業和組織協助政府規劃永續區域,進行投資時應予考慮的問 題,這些問題包括環境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公司治理。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就會和大學教育、公司治理進行勾稽。這些永續區域規劃和管理目標,包括提高都市基礎建設、生活品質,促進綠色建築、低碳交通,加強都市污染治理與廢棄物管理,提高都市環境品質。此外,也包括推動社區參與、社區自治、公司治理,提高公民參與區域環境治理的意識,以強化公民權利。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改善現在的生活環境,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確保他們能享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永續區域規劃和管理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需要各國和各地區共同努力解決。 第一節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緒論 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在學術界和實務界屬於當今重要的領域,涉及到環境保護、永續發展,以及社會福祉的平衡。在臺灣,除了縣市等地方政府提出的自願性地方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 VLR),透過系統性的檢驗架構,強化市政發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此外,永續區域除了發展永續都市之外,還談到了永續鄉村,諸如此類的國土復育、保育和教育都應在國土區域之內進行妥善的處理;所以,永續區域規劃與管理概念,包括了包容性、安全、韌性,以及永續特質的都市與鄉村,並且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下定義為滿足經濟、社會與環境共好的原則。這些目標包括提供安全的住宅、負擔得起和永續的運輸系統、包容性永續都市化、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減少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減少都市對環境的影響、提供安全和包容的綠色和公共空間等。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