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年度盤點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本公司年度盤點,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1/26(二)中午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12/3(二)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藝術、設計、文創
-
視覺藝術
臺灣傳統建築裝飾─交趾陶的韶光年華
作 者:
施慧美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藝術系列
出版日期:2023/12/25(1版1刷)
ISBN:978-626-7141-56-4
E I S B N:無
書 號:4Y1P
頁 數:280
開 數:20K
定 價:450元
優惠價格:383元
滿額優惠折扣
11/11-1/10 五南全書系書展!全站滿599再95折
交趾陶為一種低溫鉛釉軟陶,最早源自於中國華南地區,約在清代中葉到末期(18世紀末∼19世紀)隨著中國移民而引入臺灣,發展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交趾陶主要裝飾於臺灣傳統建築(寺廟、宗祠與富宅)上,是常民文化的一部分,兼具藝術教化的功能,在臺灣傳統建築發展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聚焦臺灣交趾陶的研究,從交趾陶的溯源、發展史、匠師群,到燒製的演變與裝飾題材,並加入作者的個人田調研究成果,讓有興趣的讀者能一窺其奧祕。期能喚起大眾對於古蹟、歷史建築、古物的重視,發揚「交趾陶」這門最具臺灣民間藝術色彩的傳統藝術,並起到保存、推廣此傳統技藝的作用。
施慧美 教授 學歷 澳洲臥龍崗大學藝術史博士 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編輯 專業領域 藝術學、藝術創作與批評、藝術概論、臺灣民間藝術、日本藝術、當代藝術
彩圖
自序
前言
第一章︱臺灣交趾陶的溯源
一、臺灣交趾陶名稱之由來
二、鉛釉多彩軟陶的發祥與演變
第二章︱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史
一、臺灣交趾陶的出現
二、臺灣交趾陶的分期
第三章︱臺灣交趾陶的匠師群
一、清末時期的交趾陶匠師
二、日治時期臺灣的交趾陶師傅
三、日治時期中期到戰後的臺灣本土師傅
第四章︱臺灣交趾陶燒製之演變
一、交趾陶的製作分期與發展情形
二、現代交趾陶的製作過程
三、交趾陶的陶土與釉藥
四、交趾陶的尺寸
第五章︱臺灣交趾陶的裝飾題材
一、臺灣傳統建築裝飾
二、臺灣傳統建築交趾陶裝飾位置
三、交趾陶的裝飾題材之來源與運用法則
四、交趾陶的題材內容分類與表現
第六章︱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臺灣自設窯匠師工作室
附錄二︱手工交趾陶製作過程
附錄三︱交趾陶題材類別
附錄四︱集瑞圖的裝飾主題表現
第二章 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史(節錄) 根據研究臺灣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年限,其大木構生命週期約是60多年到120年左右的壽命,因此造成傳統建築無法長久保存,臺灣寺廟建築依照慣例每隔20到30年就會小修一次,再隔60年大修一次,甚至於上百年就會改建,而宅第的情況雖然沒有如此頻繁,但同樣會進行整修工程。然而每次整修或重修都採汰舊換新方式,致使古老工匠的作品不斷被替換而消失,特別是剪黏、交趾陶等用於建築裝飾的作品,受到臺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上早期交趾陶因為低溫燒製,較不耐久,幾乎都隨著時間而消失。 目前尚留存下來的古老交趾陶作品正處於有減無增的狀況,雖然多年來不少學者對臺灣交趾陶進行了不少研究,但因實地實物的消失,同時正式的文獻史料中幾乎都沒有留下記載,因此對於交趾陶在臺灣到底始於何時,至今仍是一個無解之謎,目前只能找尋尚保留至今的清末民宅、寺廟中的古老交趾陶,以及清代入臺官員所留下的史料記載,來探討臺灣交趾陶的發展。 一、臺灣交趾陶的出現 (一)最早記載廟宇裝飾的史料 臺灣目前留下有關寺廟屋脊裝飾最早的史料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臺灣縣志》(陳文達修)關於臺南水仙宮的記載:「康熙五十七年斂金改建,雕花鏤木,華麗甲於諸廟」,說明當時廟宇的建築裝飾已十分講求華麗。而明確說明寺廟裝飾細節與匠師來源的則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1682~1758)所著《臺海使槎錄》(1722)〈赤崁筆談〉中對臺南水仙宮的記載:「水仙宮並祀禹王、伍員、屈原、項羽,兼列奡,謂其能盪舟也。廟中亭脊,雕鏤人物花草,備極精巧,皆潮州工匠為之」。說明當時的工匠來自潮州。 由上述史料可得知,臺灣在1720 年時曾經聘請潮州工匠來臺從事寺廟裝飾工程;也可知寺廟屋頂裝飾著人物花草,至於水仙宮屋頂的裝飾種類究竟是哪一種,文獻中並未詳加說明。不過,2003 年11 月至翌年3月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曾經舉辦〈潮汕彩繪翁仔屏特展〉(一般稱「大吳泥塑」),展品雖非三百年前古物,但也都是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前之物,藉由此次的展覽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到:潮州陶偶為圓雕,泥塑,經低溫(約500℃左右)燒成後加彩而成,色彩較為鮮豔,可是其硬度比臺灣交趾陶還要低;題材以戲曲故事為主,人物服裝裝扮接近戲曲人物,不管是造形或場景都十分寫實,具有其獨特的風格。 (二)臺灣現存最早的交趾陶實物 而從臺灣現存傳統建築調查中,可發現目前在臺灣尚保留年代最早的交趾陶作品,這是建於嘉慶(1796~1820)末年,位於苗栗苑裡山腳的蔡氏古厝濟陽堂(約1820年建),在其建築正身步口處的水車堵、對看堵處尚存部分花鳥走獸的交趾陶,門屋簷廊處尚保有幾幅年代久遠的交趾陶壁畫裝飾。至於在臺灣寺廟遺留下最早的交趾陶,則是初創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鹿港龍山寺,該寺在道光十年(1830)重修時曾經裝飾了交趾陶,現今仍可在其前殿左右牆上的水車堵見到當時的交趾陶,可惜並沒有作者的落款。 其次就是臺南佳里金唐殿,據臺南佳里金唐殿廟誌中記載,清咸豐五年(1855)金唐殿重建時,曾聘請臺灣本土交趾陶匠師葉王(1826~1887)製作交趾陶,但其作品後來全毀於多次修繕與改建。之後晚金唐殿的交趾陶一年出現的就是鹿港鳳山寺,這是泉州蔡姓師傅於咸豐六年(1856)在鹿港鳳山寺所製作的交趾陶,包括三川殿龍虎堵及博古花 卉交趾陶,作品上留有「丙辰年」(咸豐六年,1856)年款,可惜2016 年鳳山寺發生火災,交趾陶被損傷(2022 年修復)。而根據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的研究,原本位於中埕的交趾陶上留有作者署名「己未夏月造於鹿□□□一經堂蔡」(咸豐九年,1859,已毀)的作品,但民國79 年因實施都市計畫,鹿港拓寬德興街,而將鳳山寺前後殿的中井拆除,並將整個三川殿後移,致使中井的交趾陶作品遭拆除。因此僅留下三川殿龍虎堵的交趾陶,而原本有一經堂蔡署名的作品就此消失。 此外在高雄楠梓天后宮的正立面對看牆、水車堵,正殿後檐關聖帝君寶訓「桃園明聖經」經文與對聯均為交趾陶,並留有「咸豐丁巳年冬月立」(清咸豐七年冬實為國曆的咸豐八年,1858)的製作年款,但可惜並沒有留下作者的署名。清咸豐十年(1860)葉王在臺南學甲慈濟宮製作了交趾陶(目前尚遺留部分交趾陶)。上述這些都是目前確切留下製作年號或工匠名字的實例;可知清末時期在臺灣各地工作的交趾陶師傅來源,包括有臺灣本土與由中國延聘來臺的匠師。 根據上述可知目前臺灣尚存留的清末交趾陶出現較多的是在咸豐年間。而由史料《臺灣縣志》中所載,得知臺灣的傳統建築裝飾至少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根據水仙宮建造年代的普遍說法)已經出現在臺南水仙宮,但是早期臺灣的建築物到底是以潮州式泥塑或是交趾陶作為裝飾物,我們不得而知;若與現今尚存的泉州式上釉交趾陶與潮州泥塑做個比較,無論是燒製技法、上色材料與技法等都不太一樣,但兩者都曾作為傳統建築的裝飾物。若我們以現存最早的實物—苗栗苑裡蔡氏濟陽堂的裝飾物來看,至遲在19世紀初(清嘉慶、道光年間),臺灣傳統建築中已經出現交趾陶了;那麼,在此以前有無交趾陶出現的可能性?或許有,但是由於目前尚欠缺史料與實物的佐證,實在無從可考。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