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大家身影
遇見林徽因─愛‧建築‧文學的一生
作 者:
張清平
審 定:
關華山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大家身影
出版日期:2019/08/01(2版1刷)
ISBN:978-957-763-408-5
書 號:5A11
頁 數:496
開 數:25K
定 價:480元
優惠價格:379元
本書榮獲102年好書大家讀第65梯次好書推薦 一代才女的傳奇一生── 動盪不安、風風雨雨的時代, 最富有生命熱情的林徽因用她動人的人生篇章, 譜下了最美麗的作品。 林徽因最完整的傳記,許多信件首度公開。本書不僅僅寫出林徽因一生的生命與心路歷程,同時也生動的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從文等當代知識分子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經歷,從而進入他們所生活的時代歷史。最優美動人的傳記作品。
張清平
序
林家有女
一 初春的陽光
二 雨霧英倫
三 紫藤花開
四 賓大的鐘聲
五 歐遊蹤跡
六 年輕的先生
生命的夏季
一 煙霞西山
二 北總布胡同的足音
三 永遠的傷逝
四 一花一世界
五 一葉一菩提
流亡歲月
一 湘黔路上
二 安家龍泉鎮
三 在李莊
四 北歸清華園
萬古人間四月天
一 時間開始了
二 城與牆
三 不息的變幻
四 最後的日子
後 記
一 初春的陽光 這是杭州蔡官巷林家宅院的最後一進院子,白粉的牆,黛色的瓦圍著這個院落,院子裡栽有枇杷、海棠。北面三間房子一溜兒排開,寬敞的廳堂兩廂,東邊是徽因母親的臥室,西邊是徽因嬸嬸的住房。母親和嬸嬸這會兒都到徽因祖母居住的前院盡媳婦的本分去了,靜靜的後院裡只有徽因。徽因躺在母親的臥室裡養病,六歲的她出水痘了,按老家福建的說法,叫做出「水珠」。 往常這個時候,徽因正和表姊們一道,在前院的花廳跟著大姑母念書呢。「水珠」會傳染,所以大姑母嚴禁表姊們到後院來看徽因。 徽因盼望有人來後院,不僅是因為病中孤獨、像被囚禁似的,還因為她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出「水珠」。徽因喜歡「水珠」這個美麗的名稱,她不覺得這是病,她因自己出「水珠」而有了幾分驕傲和幾分神秘的喜悅,也期盼有人和她分享這份喜悅。 她集中注意力聽著各種細碎的聲音。那些聲音從外院傳來,似有似無,顯得不十分真切,更讓她有一種夢境般的感覺。她覺得過了好長時間,可到底沒有等來一個人。 她終於不耐煩了,慢慢地下了床,趿著鞋,走到了房門口。菱形鏤花的木門斜斜地向著廳堂開著一扇,徽因扶著門框向外張望。 正當下午時分,廳堂當中的一張八仙桌異常寂寞地立在那裡。桌上沒有紙筆墨硯,也沒有花瓶和插花,倒是每天吃飯時,那上面總是會有鹹魚、醬菜一類極尋常的小菜。可徽因卻看呆了。她看到,廳堂的桌子上下映著一片金色的陽光,那陽光暖暖地鋪開,桌、椅、窗櫺,浴在澄明的光靄中,看上去像是靜物圖案。徽因不明白,尋常的廳堂,在春天陽光的映襯下,怎麼會帶上這樣一種動人的氣息。 徽因順著窗前的椅子爬上了桌子。她望望窗外,院子裡粉牆疏影,暗香浮動。她看看身邊,桌上有母親梳妝用的鏡箱。她拉開鏡箱上的一個個小抽屜,一邊玩著那抽屜拉手上花籃形狀的小銅墜兒,一邊聽外面清脆的鳥語。小小六歲女孩的心中,便永遠留下了初春那一汪生動恬靜的陽光。 在這陽光的映襯下,一張孤獨的桌子,一角寂寞的廳堂,一隻精巧的鏡箱,一聲清脆的鳥語,還有「水珠」─那小孩子疾病的美麗名字,一起流動成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情緒,久久彌漫在她的心中。 多年以後徽因才明白,這無可名狀的情緒就是詩意。這詩意的陽光伴隨著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林徽因是父親林長民和母親何雪媛結婚八年後的第一個孩子。 一九○四年六月十日,徽因出生於杭州。祖父林孝恂得知孫女出生的消息,喜悅地吟哦著《詩經‧大雅》中的詩句:「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他為孫女起名為徽音。 徽音改名為徽因是一九三○年代初的事情。當時她經常有作品見諸報刊,而另一位經常寫詩的男作者名叫林微音,報紙雜誌在刊發他們的作品時,常把倆人的名字搞混。《詩刊》為此還專門發過更正聲明。 徽因說:我倒不怕別人把我的作品當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別人把他的作品當成了我的。從那以後,林徽音遂改名為林徽因。 林徽因原籍福建閩侯。祖父林孝恂字伯穎,為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一直在浙江做官。歷任金華、石門、仁和、孝豐知縣和海寧知州。在任期間,他創辦了養正書塾、蠶桑職業學堂,是清朝末年創辦新學的先驅之一。 林孝恂有五女二男七個孩子,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長男。為了林家子侄輩的教育,林孝恂在杭州家中設立了家塾。家塾分國學與新學兩齋,國學延請林紓為主講,新學延請林白水為主講。徽因的父親、叔叔和姑姑們,從小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又受到新學的啟蒙。 徽因兩歲那年,父親赴日本留學,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法律。徽因與母親跟著祖父母生活。 在徽因幼年的記憶裡,父親就是那個長年不在家的人,父親就是一封封從日本寄回來的信。那些信都是寫給祖父母的,信中抨擊時弊,談論政治,抒發抱負;徽因和母親是父親在信的末尾一筆帶過的一句問候。 徽因四歲了。祖父讓她跟著表姊,由大姑母啟蒙讀書。 徽因喜歡和表姊們在一起讀書玩耍。大表姊孟瑜、二表姊孟亮是大姑母的女兒,三表姊語兒是三姑母的女兒。孟瑜比徽因大五歲,孟亮比徽因大三歲,語兒比徽因大兩歲。四個女孩在一起,一時好得像一個人,一時又會為一點小事爭執不休。大姑母總是由著她們鬧,不到不可開交之時,她是不會輕易出面調停的。 大姑母常對家人讚歎徽因聰穎靈秀。一起讀書的幾個姐妹中,數徽因年齡最小、也最貪玩,聽講時看似漫不經心,可每叫她背書時,她總是滔滔成誦,口齒伶俐清晰。 一九一○年,林長民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後,與同學劉崇佑在家鄉福建創辦了福州私立法政學堂,他擔任校長。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林長民把法政學堂交給別人管理,他奔走於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到處宣傳革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他就任臨時政府參議院秘書長。他發起組織了「共和建設討論會」,擁戴流亡日本的梁啟超為領袖,並促其回國。 民國初年,風雲際會,各種政治力量「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林長民作為民初立憲派的名人,始終旗幟鮮明地擁護共和,反對復辟。張勳復辟期間,時任國務院參事的林長民支持段祺瑞討伐張勳復辟,後被段祺瑞政府任命為司法總長。 隨著林長民升遷的腳步,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上海,而後遷居北京。 徽因十二歲了。這兩年她個子長得特別快,和小表姊語兒一般高了。家裡把她和表姊們一起送進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這裡的教師都是外籍的,授課全用英語,學校有嚴格的校規,學生平時住校,星期天才可以回家。 十二歲的徽因姿容秀麗,梳兩條細細長長的辮子,笑起來頰上有兩個深深的酒窩。她從小多病,看上去有些纖弱,似一株婷婷的嫩柳,纖細柔美,又帶有幾分青澀。 新學期一開學,學校發下了新校服。培華女中的新校服是量著每個女孩的身材做的,十分合身。星期天,徽因和表姊們相約穿著新校服去照相,那是北京最好的一家照相館,她們各自照了單人像後,又在一起照了合影。優裕的生活和良好的教養使林家的女孩子個個美麗大方、文雅出眾。她們的校服是五四時代女學生裝的改良:中式的偏襟立領琵琶扣圓擺上衣,西式的及膝百褶裙,深色絲襪,黑色帶扣皮鞋,典雅秀麗中又有種洋派。走在大街上,引得行人紛紛駐足。 幾個女孩平日在學校並不同班,星期天湊在一起,唧唧喳喳有說不完的話,她們爭先恐後地講述著學校的趣事,抱怨著學校繁瑣的規矩。徽因和表姊們在一起時,是活潑的小妹,從小就具表演才能的她模仿著英文習作課上老師的語調,還惟妙惟肖地配合著動作:「姑娘們,讀書吧,多讀書不僅能教會你們寫作,還能教會你們熱愛這個世界,親愛的。」姐妹們笑成一團。 可是,只有小表姊語兒知道,徽因其實並不快樂。徽因心裡有一個結,那是一個解不開的結。在學校時,徽因盼著回家,可每次回家,她又有說不出的沮喪和壓抑。 徽因很小就知道,父親不喜歡母親。母親的心很苦,常常背著人哭。 徽因的母親出身於浙江嘉興一個商人家庭,十四歲嫁給林長民做了二夫人。林長民善詩文,工書法,儒雅風流,才華超群;而她卻是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舊式婦女。從小生長在商人家庭的她既不懂琴棋書畫,又不善操持家務,所以,她既得不到丈夫的疼愛,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 她為林長民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徽因和小女兒麟趾。林長民對兩個女兒疼愛有加,對她卻始終十分冷淡。小女兒麟趾因病夭折後,林長民又在上海迎娶了年輕美貌的三夫人程桂林。從此,徽因的母親就過著被丈夫冷落遺忘的生活。當時徽因母親才三十一歲。 徽因喚程桂林為「二娘」,二娘為父親接連生下了幾個弟妹,住在前面的大院,徽因和母親住後面的小院。父親回家後,總是待在前院。前院有弟妹們的歡笑吵鬧聲,還有父親買給二娘的各式新奇物件。徽因喜歡前院堂屋裡的那架自鳴鐘。鐘上有個小門,到了鐘點,小門就會自動打開,從裡面跳出一隻小鳥,翠綠的羽毛,嫩黃的嘴,小鳥好笑地點著頭,幾點鐘就叫幾聲。 徽因只要一去前院,回來就會聽到母親的數落。她數落前院,抱怨父親。她邊數落邊哭,哭自己命苦,哭死去的溫順的小女兒。每當這時,徽因心裡就交織著對父母又愛又怨的複雜感情。她愛父親,卻怨他對母親冷漠無情;她愛母親,卻恨她在抱怨和嗟歎中使父親離得越來越遠;她愛那些同父異母的弟妹,卻又小心翼翼地怕傷了母親的心。 這一切在徽因的心靈裡,留下了痛苦的記憶,對她的性格形成有久遠的影響。也直接影響著她以後的人生選擇。 多年以後,林徽因已成為一位頗有名氣和影響的女詩人。一九三七年四月十八日,她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發表了一篇小說,題目是〈繡繡〉《模影零篇四》。小說寫了一個淒慘哀婉的故事:乖巧俊秀的女孩兒繡繡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懦弱無能、狹隘多病,父親娶了新姨娘又生了孩子;繡繡整日掙扎在父母親無窮無盡的爭執吵鬧之中,掙扎在沒有溫情、沒有愛憐、只有矛盾和仇恨的親人之間,漸漸因病而死去。 小說最後以繡繡的小朋友「我」的口吻寫道:「……那時我對繡繡的父母倆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和他們說理,把我所看到各種的情形全部傾吐出來,叫他們醒悟,乃至於使他們悔過。卻始終因自己年紀太小,他們的情形太嚴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來。但是當我咬著牙痛恨他們時,領悟到此刻在我看去十分可憎可恨的人,卻是那溫柔和平的繡繡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繡繡此刻有點恨著他們,但是締結在繡繡溫婉的心底的,對這倆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議的深愛!」 雖說這只是一篇虛構的小說,可也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少女林徽因的心緒。 一九二○年,林徽因十六歲了。培華女子中學英國貴族式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舉止和談吐。徽因美麗聰慧又熱情,無論是在同學中還是在家裡眾多的姊妹中,她都是最被喜愛的女孩。 而這幾年,徽因父親的仕途和抱負卻屢屢受挫。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林長民因北洋政府的官場鬥爭,被迫辭去司法總長一職。這之後,他曾與同道好友湯化龍、藍公武赴日遊歷,曾擔任巴黎和會觀察員,還曾著述撰文,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一九二○年,林長民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歐洲訪問考察。這是一次為時一年半的長旅,林長民決定攜女同行。 正是北京的早春時節,雖然陽光明亮,卻仍是春寒料峭。這一天,徽因收到了父親的信,父親在信中告訴徽因:「……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在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徽因捧著父親的信讀了又讀。春風刮得正緊,她生怕突然一陣大風會把信刮走,會把這夢一般的激動和喜悅刮走。她把信緊緊地貼在胸前─到歐洲去、和父親一起到歐洲去,這是多麼讓人神往的事啊!她感到眼前那一片初春的陽光明亮得炫目,心中彷彿有鮮花在盛開。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