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藝術、設計、文創
-
建築設計
Pre-design的思想─實踐建築計畫的11個條件
プレ・デザインの思想
作 者:
小野田泰明
譯 者:
蔣美喬
、
林與欣
審 定:
楊詩弘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9/06/11(1版2刷)
ISBN:978-957-11-9895-8
書 號:1Y65
頁 數:216
開 數:25K
定 價:380元
優惠價格:342元
伊東豊雄、妹島和世、阿部仁史、平田晃久、藤本壯介、山本理顯 曾成德、吳光庭、龔書章、曾光宗、王俊雄、楊詩弘 聯名推薦 黃聲遠 專文推薦
「建築計畫者」是鮮少耳聞的職業,工作內容是為建築設計的前提條件進行設計整理的前置作業:和業主詳細地協調溝通,製作設施的面積表與機能圖解(diagram),有時會從設計者的選定開始、到空間設計及營運條件的設定一路負責到底。若拿與建築設計有許多共同點的電影製作作為類比,就容易理解這個工作性質吧,也就是建築師=電影導演;建築計畫者=編劇。 電影導演需要統合攝影、音響、照明、服裝等各方面專家,這和建築師管理其他專業領域而做出一個建築的過程相當接近。兩者都具有連結作品與社會之間的pre-designer的特質,但也存在幾點相異之處,例如建築計畫者是將使用者(登場人物)設定在可自在活動的空間中,用想像時間來確定空間。 因此對建築計畫者的主要課題是建構人與空間的關係。但決定建築品質的並不只是建築師或施工者,還有使用者、營運者及業主。建築計畫者有機地參與其中,成為這些人之間的節點,這裡顯現了另一個問題,空間不像建築物般輪廓清晰,無法直接進行操作,而且空間不具有形狀,也不能以感覺判斷優劣,因此建築和空間相關的研究是建築計畫者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建築計畫者存在的必須。
小野田泰明 1963年生於日本金澤市。日本東北大學大學院都市・建築學専攻専攻長・教授、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兼任教授・工學博士、一級建築士。 以建築計畫者的身分聯繫了建築的軟體與硬體,作品包括仙台媒體中心(設計:伊東豊雄)、橫須賀市美術館(設計:山本理顯)、流山おおたかの森小中學校(設計:小嶋一浩、赤松佳珠子+CAt)等。 建築設計作品包括苓北町民中心、東北大學百週年紀念萩會館(阿部仁史共同設計)等。 著有《集合住宅的新文法-復興東日本大地震的災害公營住宅(集合住宅の新しい文法-東日本大震災復興における災害公営住宅)》(共著,新建築社,2016)、《Pre-design的思想(プレ・デザインの思想)》(個人著作,TOTO出版,2013)、《近代性空間物語(モダニティと空間の物語)》(共著,東信堂,2011)、《空間管理社会》(共著,2006,新曜社)、《Project Book(プロジェクト・ブック)》(共著,2005,彰国社)等。《Pre-design的思想》是台灣發行的第一本書。 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擔任岩手縣釜石市復興計畫主持人、宮城縣石卷市復興推進會議會長、宮城縣七濱町(七ヶ浜町)復興顧問等,盡心奉獻於各地的復興計劃。主要獲獎為日本建築學會著作賞(Pre-design的思想,2016)、公共建築賞(萩會館,2016,共同受獎)、日本建築學會教育賞(2008,共同受獎)、東北大學總長教育賞(2006)、日本建築學會作品賞(苓北町民會館,2003,共同受獎)。
蔣美喬,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小學至高中在日本生活,活躍於台日建築交流的口譯工作。 林與欣,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累積數年建築實務界工作經驗後,赴日本東北大學研修建築計畫碩士。 兩人都曾為IEAGD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與大評圖活動的工作人員,因而認識每年擔任評圖老師的小野田老師。此次翻譯是以研討學習的合作方式完成,與小野田老師多次討論書中深意,愈加期盼此書能引領更多人進入建築計畫的世界。
楊詩弘(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給台灣讀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 空間是以人的行動來開展
第二章 人的行動和空間狀況是互相滲透的
第三章 機能是讓空間縮減到可操作狀態的發明
第四章 圖解與面積表讓機能得以固著在建築上,對建築計畫是有效的工具
第五章 圖解很方便,但只是個工具,不能被工具利用
第六章 空間無法自由操作人的行動
第七章 良好的空間可以將人與人連結,作為社群的基礎
第八章 良好的空間背後存在著好的運作及管理
第九章 良好的空間是藉由良好的計畫過程才得以成就
第十章 良好的計畫過程是以社會上垂直及水平的信任關係作為支撐
第十一章 良好的計畫過程需具備穩固的專業能力,及其在社會機制中的定位
後記
參考文獻
《建築計畫家小野田泰明與其不設限之胸懷》 我想我應該是在2011年5月、在廈門參加研討會的時候第一次見到小野田先生。那是一個和許多日本學者討論民居的研討會,坐在我旁邊的便是他。當時我對於建築計畫已經在日本重要建築中扮演的同步創新角色並不熟悉,但是當小野田先生毫不本位主義的思路被大大地投射在螢幕上時,我竟然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當時日本東北大地震剛發生沒多久,小野田泰明、伊東豐雄、遠藤新等幾位「重建指揮者」,不只苦惱於該如何保持在時間壓力下,不慌張打折的重建被大自然壓倒性的力量所改變的環境。還要能有效的去協調自然和土木工程,去建立居民和專家的互信,把修補發展成能回應地方真正需求的事業。 這些地方經營需要開放的想像以面對各種有意無意的扭曲,跨國的案例交換中,田中央多年的工作心得似乎頗得到小野田先生的注意,在後來幾天於傳統村落的現場勘查中,小野田先生常常來找我聊天,我發現他對構造和行政關係細膩的觀察穿透力是不被國界局限的。他是真正對設計局限有高度實務經驗的思考者,是想從真實中找到突破的未來建築師。 受限於他必須要馬上返回日本,所以我們只好簡單地說了「期望未來在某處相會」,就各自告別回家各自奮鬥。 不久之後,有一天王俊雄教授告訴我在日本仙台舉行多年的「卒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想要在亞洲找尋互動的夥伴,問我羅東文化工場來不來得及蓋到可用的程度?我隱約知道日本這個跨領域跨世代甚至娛樂界都參與的活動,成功証明仙台媒體中心可以讓大眾因為空間的解放,激盪出更多生活新可能、讓整個城市被鼓舞!而起心動念協助伊東建築師一起凝煉出綿密軟硬體同步計劃者原來就是上次遇到的小野田泰明,以及老朋友阿部仁史。 不久小野田帶著日本學生前來羅東大棚架下參加台灣的首屆畢業設計國際大評圖(目前已連續舉辦六年,邁進第七屆),在一年又一年每次評圖的當下,我見識到他對青年學生持續嚴厲的高標準要求。而停留宜蘭的空檔,更不吝熱情的進出我們事務所,面對新模型挑戰一個又一個當下進行中方案的可能營運未來。 多年來,常常有人同情田中央為了讓直覺宜蘭該有的空間形式有機會浮現,必須不斷地一路研究組合甚至創造各種不同的支持條件很辛苦,其實那常是最愉快的成長陪伴過程,面對在不同文化下都逃避不了的真實,小野田先生反倒成了久違的知音。 有時候我們也會一起走訪田中央二十年來大大小小的環境改造,對於宜蘭的山水,小野田先生有非常多溫柔的提醒。後來還組織了跨國跨校工作營,引介日本水利專家檢討宜蘭的水能不能發展成永續能源⋯ 我看見一個理性沒有成見,踏實研究,善良、忘掉自己,冷靜作為別人心靈明鏡的世界人,令人信任。 事實上,2013年的夏天,Gallery MA的執行長遠藤信行先生來訪宜蘭時,手上拿的兩頁A4的紙,好像就是小野田先生描寫宜蘭的文章。 小野田先生的影響就這樣散佈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為數眾多且因為和評論家、使用者、設計者、營運者結合為一體,要個別抽出來討論是很困難的。這些努力都活用了每個地方原本就擁有的力量,難以判斷哪些部分為環境的力量、而那些部分又屬於小野田先生思考哲學的產物。話說回來,也許像這樣子將建築計劃者的作風隱藏起來的方式才是他所期望的。 這幾年小野田先生常來台灣,透過政府、學術與企業專案的參與,對台灣一定有更深更寬廣的期待。感謝本書流暢的中文翻譯,從設計熱愛者的角度,精準攤開空間形成的本質,再以第一手創造性的生涯為例,鼓舞青年開放探索自己對世界可能的貢獻方式、提醒就算累積了好工具也要小心不被工具利用,人與人的連結才是真正的目標。 雖然對小野田泰明先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也仍然有許多充滿迷團的地方。他的多方參與及經由各種不同尺度的嘗試所堆積起來的信念,影響之遼闊著實令人無法想像。不、應該說對世界對改善環境不設限的愛,可能才是他真正想傳達的。 在郊區、在都會、在不同國家同樣努力尋找共存。不輕易妥協,無疑是給了有些做硏究只是為了找藉口的俗套計劃一記當頭棒喝。風塵僕僕的小野田先生,在「建築計劃是不是可以通過善意的感染,協助讓公共空間持續成為人類思想自由的心理基礎」這項提問上,邁出了一大步。 了解真實,追求自由,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2018春 宜蘭田中央 黃聲遠
建築,英文 architecture,拉丁文又稱 architectonics,哲學的專有名詞為「體系論」,意思是指關於知識的架構。本書雖名為「Pre-Design實踐建築計畫的11個條件--前置計畫的思想」,事實上卻深入淺出的帶著讀者進入建築理論的領域並一窺設計實踐的方法。小野田老師博學的知識與寬廣的視野極適合初學者理解建築為何是個知識體系,也同時是個工作方法。已經能夠閱讀建築平面與剖面的學習者更可以從圖面中摸索設計的巧妙之處。而對於學習建築、設計與規劃,又進入公務體系擔任實務執行者(所謂 agency 或 facilitator),書本後段對於建築作為一個社會機制的討論頗為醍醐灌頂。尤有甚者,本書以 Post-Occupancy 討論 Pre-Design 的研究方法極為重視設計過程中的可能性,看似是檢視考掘卻極為啟發開放。集研究、實踐、服務於一身的小野田老師在本書中展現了建築為何同時是一個知識體系、實踐工具與社會機制的各種面向,是建築學習者、從事者與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好書。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曾成德 「建築計劃可說是日本發展現代建築重要的內涵所在,展現了日本的現代建築設計專業中最重要的關鍵知識整合及方法,對長期忽略建築計劃重要性的臺灣建築界而言,是一本非常值得參閲的好書。」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吳光庭 從小野田泰明的思考和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時代在空間場域、行為計畫和文化知識之間,有了最傳統和最激進的辯證和想像!他一面樂觀地接受了現實機能和科學理性的系統邏輯;但另一方面也更在行為、場所和經驗上,獲得了處於未明狀態的無限可能!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學研究所教授 龔書章 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日本的「建築計畫學」(Architectural Planning)導入了環境行為學及環境心理學的觀點與方法,用以解析逐漸複雜的建築現象。而後者原本起源於西方,屬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在日本與以工學為基礎的建築思維相互融合後,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建築理論。在此著重於Pre-Design階段的思考中,相關理論不僅僅只是學術研究的視點與方法而已,同時也可作為建築設計的方法(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其最終的目的則是連結至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之理想。東北大學建築系小野田泰明的這本新書,完整且清楚地闡明了這些理論,是一本值得深讀的好書。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曾光宗 建築計畫的周全與是否綿密,攸關空間劇本創作的整體品質。本書清楚地闡述Pre-Design階段,計畫者的專業定位、任務與被期許的空間成果。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楊詩弘 小野田泰明是目前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計畫專家之一,仙台多媒體中心即是他著名的工作案例。本書是他近30年來建築計畫經驗的總結,以不落俗套的論述,生動地描寫出設計前的籌劃和心態準備,對於設計成果將有決定性影響。所有對於設計有興趣的人,都該仔細閱讀這本書。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王俊雄
前言 「建築計畫者」——這個鮮少耳聞的職業是我的工作,內容是為建築設計的前提條件進行設計。我的角色是整理設計的前置作業:和業主詳細地協調溝通,製作設施的面積表與機能圖解(diagram)(圖0-1),有時會從設計者的選定開始、到空間設計及營運條件的設定一路負責到底。然而,因為大家都相當不熟悉這樣的工作,所以即使經過多次說明也不太能了解。不過我發現,若拿與建築設計有許多共同點的電影製作作為類比,就容易理解這個工作性質吧,也就是建築師=電影導演、建築計畫者=編劇。 電影導演需要統合攝影、音響、照明、服裝等各方面專家,是一份將整體航向一個目標的職業。這和建築師管理其他專業領域而做出一個建築的過程相當接近。另一方面,電影編劇的任務是在混沌的社會之中覺察,並抽取出值得作為作品的題材,轉換成情節,以時間軸進行整理再焠煉成故事(劇本)。換言之,以上這些是確保成果品質基本條件的行為。編劇的工作為①作為媒介者,聯繫社會與作品,並從中產出情節、②整理設計的各項前提條件、③在設計裡植入時間元素。由此可見其和建築計畫者的共同面向。 這兩者都具有連結作品與社會之間的pre-designer的特質,但也存在幾點相異之處,例如編劇是把登場人物置入在故事中的時間裡;建築計畫者是將使用者(登場人物)設定在可自在活動的空間中。前者是想像空間來確定時間,後者是想像時間來確定空間。 因此對建築計畫者的主要課題是建構人與空間的關係。但這裡顯現了另一個問題,空間不像建築物般輪廓清晰,無法直接進行操作,而且空間不具有形狀,也不能以感覺判斷優劣,是很困難又麻煩的存在。 若很難以直覺判斷,我們該如何追求pre-design的根據呢?也許是土法煉鋼地直接調查空間的實際使用狀況,再作回饋,這是現今準確度最高的方法。也就是說,因為建築計畫者的專業職能並未完整建立,於是產生了建築計畫者傾向於必須兼任建築實務計畫者及研究者,也就不得不在教育研究機關領取薪俸,除了這令人感到無奈的理由之外,事實上在判斷pre-design時,對空間實際的使用方式與對它的理論有所了解是有用的,而這兩者確實具有密切的關係。 然而近十幾年來,這樣的情況也有了變化。社會要求的多樣化與高度化、風險概念的普及化,即便是以學者身分,也開始被要求在實務上具備足夠的熟練度。而且在研究領域上,除了被要求專業度更提高、更加成熟,也需提升專注度,以致降低了兩者共存的機會,似乎也使得以託付責任的優秀人才減少。透過本書,即是希望對建築計畫實踐的意義進行試問與探討。 P5 圖0-1 建築計畫者的定位 事業開始(企劃) 整理設計的條件=建築計畫(programing) 設計(design) 建設 管理/營運/使用 調查/評價=建築計畫研究=POE (圖0-2)是整理筆者至今參與的案子,歸納出三種不同職務的組合方式。 ⑴建築師僱用計畫者擔任顧問,檢視平面構成及使用方式 ⑵業主直接僱用計畫者,以規劃事業與計畫架構 ⑶計畫者和建築師共同擔任設計者,一起進行實際的建築設計 談到建築計畫者,腦海中最可能浮現出⑴的顧問角色,如同電影編劇兼導演的身分來修改劇本,這並非為pre-designer的真正意涵。本來最理想的職務方式是⑵,但是社會上並未對此有充分認知,所以這樣的要求非常少。⑶是許多著手pre-design的方式,這也需要計畫者和建築師接受一起直接面對建築形式的責任。接下來,在本書中將會提及,實際上建築包括了空間全體及其相關的各種事項,如材料、面積、營運等,在這樣事事都須考量的複雜情況下很難有餘力關注建築計畫的,因此建築計畫確實是非常艱辛的一條路。 P7 圖0-2 建築計畫者的3種職務 顧問(consultant) 建築師雇用計畫者擔任顧問,檢視平面構成及使用方式 C 業主 A 建築師 P 計畫者 ◆1993-1997 名取市文化會館 設計:槇文彥+槇總合計畫事務所 計畫顧問:小野田泰明 ◆2002-2007 橫須賀美術館 設計:山本理顯+山本理顯設計工場 計畫顧問:小野田泰明 計畫者(planner) 業主直接雇用計畫者,以規劃事業與計畫架構 C 業主 A 建築師 P 計畫者 ◆1994-2001 仙台多媒體中心 設計:伊東豊雄+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協調(coordinate):東北大學建築計畫研究室(小野田泰明、菅野實、福士讓) ◆2006-2009 流山市立小山小學校 設計:佐藤總合設計 協調(coordinate):小野田泰明 ◆2008-2011 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中心廣場 設計:山本・堀Architects 協調(coordinate):小野田泰明、本江正茂、佐藤芳治 ◆1993-1996 丘之家——仙台基督教育兒養護設施 設計:針生承一+針生承一建築研究所+東北大學建築計畫研究室 計畫:東北大學建築計畫研究室(菅野實、小野田泰明、瀨戶信太郎) ◆2000-2002 仙台演劇工房10box 設計:八重樫直人+Normnull office+東北大學建築計畫研究室 計畫:東北大學建築計畫研究室(小野田泰明、坂口大洋、菅野實) ◆2001-2004 S市營A住宅 設計:阿部仁史+小野田泰明+阿部仁史工作室 計畫:東北大學建築計畫研究室(小野田泰明、菅野實、堀口徹、有本優史郎) ◆2006-2008 東北大學百周年紀念會館——萩會館 設計:阿部仁史+小野田泰明+阿部仁史工作室 計畫:小野田泰明 劇場顧問:坂口大洋 共同設計者 計畫者和建築師共同擔任設計者,一起進行實際的建築設計 C 業主 A 建築師 P 計畫者 ◆2000-2002 苓北町民會館(熊本Artpolis:63) 設計:阿部仁史+小野田泰明+阿部仁史工作室 ◆2001-2002 S公司總部大樓計畫 設計:阿部仁史、本江正茂、小野田泰明、千葉學、曾我部昌史 ◆2003-2008 伊那市立伊那東小學校 設計:橘子組+小野田泰明 如此說明在直覺上仍很難直覺理解建築計畫者這個職業。於是在實踐建築計畫時,先從我認為重要的事情開始列舉,詳慮後記述11個項目如下: ⑴空間是以人的行動來開展 ⑵人的行動和空間狀況是互相滲透的 ⑶機能是讓空間縮減到可被操作狀態的發明 ⑷圖解(diagram)與面積表讓機能得以固著在建築上,對建築計畫是有效的工具 ⑸圖解(diagram)很方便,但是只是個工具,不能被工具利用。 ⑹空間無法自由操作人(的行動) ⑺良好的空間可以將人與人連結,作為共同體(community)的基礎 ⑻良好的空間背後存在著良好的運作及管理 ⑼良好的空間是藉由良好的計畫過程才得以成就 ⑽良好的計畫過程是以社會上垂直及水平的信任關係作為支撐 ⑾良好的計畫過程需具備穩固的專業能力,及其在社會機制中的定位 ⑴⑵是空間的概念,⑶⑷⑸是空間概念的操作,⑹⑺是空間的功效及極限,⑻是營運,⑼⑽是過程,⑾是專業能力。 接下來將依據這些章節來概觀建築計畫者的工作。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