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台灣書房
-
台灣誌記
台灣博物大調查
作 者:
張靜宜
、
張麗芬
出版社別:
台灣書房
書 系:
台灣誌記
出版日期:2010/07/01(1版1刷)
ISBN:978-986-6318-25-2
書 號:8U34
頁 數:224
開 數:20K
定 價:320元
優惠價格:288元
日本在統治台灣之初,為了要瞭解陌生的台灣,所以透過實地調查和接觸,以充分順利統治台灣,於是各方面的調查報告如雨後春筍般,一一呈現,其中影響最大又成效顯著的,即「三大調查事業」──舊慣、土地、人口,以及為瞭解台灣自然環境所進行的地質、動物、植物等博物調查。 本書以日本統治時期(1895-1945年)前後,日本人獲悉方人對台灣所做的調查、探險、研究為主,呈現藉由這些博物專家的調查和研究,除了讓統治者瞭解台灣外,並完成台灣資本主義化基礎建設的前置調查工作。 日後,學術調查者接二連三加入,逐漸形成「東京帝國大學台灣學」,成為後來「台灣帝國大學的熱帶研究學」之基礎。
張靜宜: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專研台灣史。 現職為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代表著作有《戰時體制下特用作物增產政策之研究(1934-1944)》、《太陽旗下的台灣》、《台灣博物調查》。 張麗芬: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專研台灣史。 現職為私立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代表著作有《後藤新平》、《台灣博物調查》。
1緒論
2收藏家的陳列櫃——西人來台的博物調查
十九世紀西人來台的動物調查
一、蠻荒探險的先驅者
二、台灣特有鳥類的發現
十九世紀西人的植物採集
一、殖民時期植物園代表:邱植物園
二、植物獵人們的探查
三、海關官員的採集
3日本治台後的學術探險
動物的學術分類與應用
一、特有動物的發現
二、台灣動物的應用與利用
日治時期植物的調查與應用
一、主要的採集人物
二、熱帶林業試驗場的試驗與應用
地質礦物的調查
一、治台前自然資源的調查與探索
二、日人治台時期的調查與利用
4統治目的需求的調查
日人情報收集
一、治台前情報收集
二、仿效英國的殖民地調查
統治初期的產業調查
台灣特殊產業的調查
一、山藍的調查
二、茶葉的調查
三、鹽的調查
資本化的基礎調查
一、地籍及地租的確立
二、確立台灣的人口資料
三、台灣民土風情的瞭解
5結論:調查做為治台之準備
參考書目
簡介
統治目的需求的調查 除了學術探險外,日人在台灣期間還著重於以目的取向的調查工作。在牡丹社事件之時,派遣人員來到台灣進行情報收集工作。領有台灣之後,也派遣技術官僚進行台灣產業概況的調查,無非在尋找新的財政來源,繼任的後藤新平也在台灣展開一連串基礎建設的調查工作。 在日本領台之前,由於地理及國防的因素,已在台灣展開多方面的調查,項目包含地理、軍事、產業、貿易、漢人生活、原住民等項目。然當時來台人數有限,加上語言等問題,相關的調查成果有限。自領台之後,以行政力量,調查的規模可說遠遠超過於領台前,其希望透過對台灣產業的調查,明瞭將來如何運用台灣資源,作為內地之用。因此,台灣總督府為制定有關殖產興業的政策,必須先瞭解台灣當時的現況,開始著手進行各項產業調查調查工作,以做為日後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日本領台後的三個月的1895年9月14日更公布了「產業調查報告要項」,要求各縣廳、支廳、支部等地方行政機構,著手展開各地方產業經濟相關調查。產業調查的重點是針對轄區內的各種物產,例如:糖業、茶葉、度量衡、重要農產、土地調查、撫墾局與原住民、礦業、樟腦等產業概況詳加調查,其中也包含各地方熱帶作物的調查。 每項調查要項都要求非常詳細的普查工作,例如:糖業調查要項包括糖業沿革及現況、砂糖生產地及產量、甘蔗種類、各品種的糖分、甘蔗栽培法、砂糖製造法、製糖器械、有無製糖組織、蔗作者與製糖者的關係、產地的砂糖價格、砂糖製作及輸出季節、輸出的砂糖種類、蔗作製糖與外國商人關係、砂糖輸出量等調查內容,又如撫墾局與原住民的調查要項中,羅列撫墾局沿革、撫墾局的所在地組織及職務、撫墾事業的成績、原住民性質、嗜好及生活、原住民與漢人的關係、原住民的職業、原住民守備、原住民對撫墾局的感想、原住民部落數量、名稱及各部落人數、各原住民部落的相互關係與防備、原住民交易的場所及實況等,以瞭解各地區重要產業分布情形。 翌年10月19日又要求各地方進行農商工統計調查工作,諸如:田園的面積及地租,鹽田的面積、製鹽量、晒丁戶數等鹽業相關事項,稻作面積及收穫量、普通及熱帶作物的生產面積及收成情形,家畜頭數、製糖戶數及產量、製茶戶數及產量、陶瓷器的製造量、草席的製造表等調查內容。 在鹽田調查方面,主要著重於官有及民有鹽田的數量、面積、晒丁戶數、製鹽的數量、製鹽的季節等內容。 此外,為能更詳細瞭解各項產業發展狀況,台灣總督府也成立各項調查委員會,以作為日後決定政策的重要參考資料。例如:在決定台灣糖業政策時,總督府聘請新渡戶稻造來台實際調查後,再決定台灣糖業政策。1905年實施香煙專賣時,也曾調查全台各地煙草的栽培與香煙的製造情形。為了瞭解台灣的鹽業發展成立「鹽政調查委員會」進行台灣各地區鹽業發展,完成了包括台北縣官鹽取調書等報告書,其內容含括專賣制度、專賣機構、食鹽價格等內容 。 領台之後擔任第一任民政局長的水野遵在其關於領台後大方針的報告——〈台灣行政一斑〉中,關於農業的部分,就提出其預計之構想,其規畫為: 本島農業實況,未經實地調查,故對於改良增殖之道不敢加以妄說,但按本島風土終年無霜雪,在內地所無產物,而熱帶工藝植物之耕種最為適合,現在以茶、砂糖、米為大宗,麻類、藍色染料(indigo)、菸草等,但算得上貿易品僅為米、砂糖。工藝植物漸為農家自用副產品,如要謀改良增殖之道先著眼於黃麻、苧麻、藍色染料,菸草乃本島重要之輸出物之也殆無疑……將來要改良本島農業,此等弊習要排除,而要改良盡謀增殖可作貿易材料之工藝植物為主,不可拘泥於元來之慣行,一年二季之米作,一甲可收穫三、四十石,在農業經濟上不算得法,寧可選定有價值之工藝作物,而作輪流交換種作,似比較有利。 同年《台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亦提及在領台局勢穩定之後,將要展開產業上的調查,其中重要的項目包含將逐漸展開米、麥、苧麻、黃麻、木藍、礦物、林務等之產業調查,並共同編纂印行,以資供實業上的參考。 從這些調查指示中,可看出總督府對於台灣農作資源運用的企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