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庫存量不足。
可訂購時通知我
分享
藝術、設計、文創
-
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應用 : 教學、療育、引導
作 者:
范聖韜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18/02/25(1版1刷)
ISBN:978-957-11-9619-0
E I S B N:無
書 號:$108
頁 數:208
開 數:25K
剩餘庫存:0本
剩餘庫存量非即時庫存量,若仍有購買需求請洽詢客服或業務分機824、889。
定 價:250元
優惠價格:225元
「欲購本書,請洽作者:范老師 e-mail:fanst@ntnu.edu.tw」
滿額優惠折扣
8/1-8/31 五南BTS全館滿599再9折
專業推薦 張國恩 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林淑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創所所長、前學務長、校務參議 黃仁安 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本學術專書《表演藝術應用:教學、療育、引導》共八章近九萬字,全書具備三大特點:一、涵蓋音樂、肢體、戲劇,三種表演藝術類型。二、聚焦於學校與企業,兩大實踐場域。三、歸納出「教學」、「療育」、「引導」,三大深耕領域。 本學術專書的研究方法兼顧理論建構與實務體驗,亦彙整暨剖析國內標竿與海外新穎的「表演藝術應用」案例。本學術專書拓展表演藝術的研究疆界與實踐範疇,催化學校教學精進、促進企業人力資源積累,以及引導組織文化創新。
范聖韜(Sheng-Tao Fan) 主要學歷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SIUC)傳播暨表演博士 美國紐約大學(NYU)表演藝術暨教育劇場碩士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NCCU)外交暨國際貿易雙學士 臺灣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現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暨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專任教授 傅爾布萊特學人(Fulbrighter) 曾任 南京大學金陵藝術學院副教授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全球頂尖奧美廣告集團 國際藝術教育事業集團 學術獎勵 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金 榮獲教育部、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所頒之「菁英留學計畫產業組代表」 專業認證 企業組織系統排列(Systemic Organizational Constellation)引導者、企業教練 & 管理顧問 創作性藝術療法(Creative Arts Therapy)師資 武士遊戲(The Samurai Game®)引導者 : 以情境式的體驗活動,促進組織、企業與學校的領導暨團隊發展 學術服務 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傅爾布萊特校園顧問(Fulbright Campus Advisor) 教學績效 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9年度 「教學優良獎」 學術榮譽 出版《表演藝術引導教練與企業組織系統排列》獲傑出專書獎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設計
第二節 各章摘要與導讀
第二章 在教學的應用:戲劇教導合作之「展演歷史人物」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自傳式民族誌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調查(Survey of Practices)
第四節 教學者的學習經驗、傳記暨歷史調查中的合作
第五節 文本創作與親身排練中的合作
第六節 公開演出中的合作
第七節 結語
第三章 在教學的應用:教育劇場傳承「說唱文化藝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研究背景、研究問題、文獻綜整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討論
第五節 結語與建議
第四章 在教學的應用:說故事培育「文化創意產業」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說故事教學法
第三節 文化創意產業教育與表演研究相關理論
第四節 行動研究與表演式書寫
第五節 照片故事與展演臺灣節慶文化催化學生參與
第六節 文化創意產業、表演研究、教育劇場
第七節 建議與後續應用
第五章 在療育的應用:戲劇治療催化臺灣企業發展
第一節 研究問題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發現
第四節 研究結論
第六章 在引導的應用:表演式企業訓練的理論架構
第一節 範疇與目標
第二節 表演教育學、批判式表演教育學
第三節 體驗式學習與企業引導
第四節 藝術式學習、溝通表達、情緒管理
第五節 創造力、領導、團隊合作、文化意識
第六節 身體與心靈的平衡、個人與團隊的平衡、理論與實務的平衡
第七章 在引導的應用:表演式企業訓練的實務剖析
第一節 個案研究—臺灣的橙智教育事業集團
第二節 第一個層次的書寫:集團的敘說與角度
第三節 第二個層次的書寫:研究者的反思與觀點
第四節 第三個層次的書寫:媒體的報導與評論
第五節 運用理論架構來剖析與評估臺灣的實踐
第六節 結語與建議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議題回顧與綜整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方向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臺師大以「誠正勤樸」為校訓,以頂尖大學立足臺灣,以教育領域享譽國際,教師們在教學、研究、服務上,均足以為師為範,堪稱楷模。本人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期間,適逢范聖韜老師獲聘任教,因而結識,至今已逾三載。范老師在業界擁有行銷傳播的實務經驗積累,人力資源的培訓方式創新;在學術專業則融會表演藝術與教育兩個領域。他的教學熱忱、研究精進、服務素養,深受本校師生的喜愛。而其在表演藝術師資培育、教育劇場、表演藝術於企業組織的運用,平衡理論與實務,兼具傳承與創新,成果斐然,並積極爭取企業家捐百萬鉅款予本校,用以培育客家戲曲人才,師生感篆。欣聞范老師學術專書《表演藝術應用:教學、療育、引導》出版在即,將促成產學合作、結合教學研究,為贊其行,爰樂為之序。 張國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中華民國107年1月2日 推薦序二 表演藝術博大精深,集音樂、戲劇、舞蹈之大成,是跨領域的學門。范聖韜老師的學術專書《表演藝術應用:教學、療育、引導》,旨在探討表演藝術的研究疆界與實踐範疇,實證如何將表演藝術當作教材教法,用以轉化成為身心平衡的工具,進而引領組織氛圍。本書詳實敘述、分析、呈現表演藝術在學校、社區、企業的應用,對於計畫晉身於此領域的學子,提供想像與創新的空間;對於已在此領域深耕的教育、研究、及實踐者,藉此分享理論結合實踐、研究結合教學上的經驗。聖韜老師在學術研究與教學服務的努力,從此學術專書中窺見其熱忱。今欣聞聖韜老師在繁重的教學之際仍能撰成是書,其好學敬業之精神值得推薦。專書即將付梓,聖韜希望我能為其作序,個人才疏學淺實不宜允諾,但以提攜鼓勵後進之心仍提筆寫序,期盼此專書能成為表演藝術教學上重要的工具書,拓展教材法的新視野。 林淑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創所所長、前學務長、校務參議 中華民國107年1月2日 推薦序三 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自1998年於楊梅埔心成立至今,持續關注與支持客家藝文及相關事務的發展。 日前獲知來自新屋客家庄的范聖韜老師,計畫將表演藝術在企業、學術界運用並將相關研究所得集結成冊,出版《表演藝術應用:教學、療育、引導》專書,提供客家或演藝相關系所學院師生於教學授課或參考學習之用,立意甚佳。 范老師出身書香門第,父親范佐雙是新屋客庄耆儒,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曾擔任立法院圖書館負責人、立法院13職等參事,母親亦自教職退休。范老師從小即品學兼優,在出色的學業成績表現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忘本的精神。現將專業所學應用於客家的議題上,並將成果分享給大眾;本基金會為表達支持與推廣之意,贊助部份書籍,贈閱客家、演藝相關系所師生研讀。 過去幾年,基金會亦嘗試探究除了以出版方式向廣大閱聽者傳播臺灣歷史與文學之外,透過與音樂、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的結合,創新傳播媒介,擴大流通族群的可能性。未來也期待表演藝術的新人培育有成,有更多客家的歷史或故事藉由表演藝術的創作呈現出來。 黃仁安 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第五章 在療育的應用:戲劇治療催化臺灣企業發展(節錄) 摘要 本書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研究範疇,是表演藝術在學校教學的應用,本章(第五章)則將戲劇的應用實踐場域,聚焦在企業組織。本章旨在剖析表演藝術在企業的運用,以「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的技術案例為實證。第一節定義「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說明其目標,以及綜整在各領域的應用。第二節解釋本章的研究方法暨類型,包含文獻分析、「研究調查」(Survey of Practices),以及「批判式完全成員民族誌」(Critical-Complete-Member Ethnography)。第三節歸納兩個研究發現:一、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與臺灣企業文化中的和諧一致;二、道家思想中的社群意識與企業文化中的團隊精神。第四節以第三節的兩個概念為理論基礎,剖析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融入臺灣企業的兩個案例─橙智教育事業集團的「Fantasticats團隊角色共融訓練」與「臺北DiD黑暗對話工作坊」(Dialogue in the Dark TPE®),以實證「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暨道家思想,共同催化和諧一致、共榮共存、公平正義的臺灣企業文化。 關鍵詞彙:戲劇治療、道家思想 第一節 研究問題 關於本書與本章對「治療」(Therapy)與「療育」(Healing)兩個詞的使用,研究者在此特作說明。江漢聲醫師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內,推展醫學人文與發展音樂治療領域,在其著作《音樂療癒DIY:江漢聲的音樂處方箋》(2003)的主標題中,他並未使用「治療」,而採用臺灣社會大眾較易接受的「療癒」。 一方面,拙作為應用型的學術研究專書,因為考量來自企業專業人士讀者群的使用需求,拙作的書名,以及本章的主標題,都採用「療育」一詞,目的是柔化華人對「治療」兩字的抗拒,以及強化戲劇治療在企業應用的價值─融合治「療」暨培「育」;另一方面,在本章的次標題與內文中,則使用「戲劇治療」這個詞彙,以呈現與尊重此理論技術的學術專業。 「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包含表演藝術領域中的「戲劇」,以及心理諮商領域中的「治療」。「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將「戲劇當成一種治療形式」(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郭玟伶譯、Jones著,2002)。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研究所創辦人暨教授Dr. Robert J. Landy,指出戲劇治療的目標是讓「個人可以透過治療的歷程,開始成功的對自己、他人及社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1998,頁53)。 美國另外一個「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重鎮加州整合研究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碩士課程創辦者Renee Emunah,亦為美國首批「被認可的戲劇治療訓練導師」(Board Certified Trainer in Drama Therapy, B.C.D.),提出「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的四項目標─溝通表達與「包容情緒」、「見證及反映自己」、「拓展角色目錄」(Role Repertoire)、「發展社交技巧」(頁77-78)。關於「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的定義及其應用,被譽為臺灣戲劇治療領航者的張曉華教授寫道─指疾病的診治與照顧〔⋯⋯〕指對精神、情緒之疾苦或調節不良者,以某種計劃或實例之實施,使案主恢復社會調適能力,舒緩社會性的緊張。將戲劇與治療的概念結合後,戲劇治療已不僅僅足以將戲劇技巧來從事心理治療而已,它的範圍更廣泛到對人生、社會、環境的應用。(2002,頁208) 而臺灣的國寶級創意大師暨文創舵手吳靜吉名譽教授,更早就預言與建議藝術在企業組織的積極應用,以及結合表演藝術與心理治療的意義價值。他說: 企業與藝術的合作,不可能局限於企業花錢贊助藝文活動;而是讓藝術進入企業、甚至在企業營運中扮演更積極的功能。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大兵在戰場中遭遇很大心理創商,舞蹈家藉由舞蹈進行治療,輔導戰後的受創大兵重新面對社會和生活,這是舞蹈治療的起源。藝術並非只有消極的功能例如淨化情緒,積極的功能就是開發潛能〔⋯⋯〕當年我在臺北藝術大學(前身國立藝術學院)建校過程中曾建議:北藝大應發展「藝術與心理學」,但有人認為,學生又不是「有病」,為何要發展心理治療?其實,這種質疑的原因,是當時並未能看到藝術另一種可能性。(吳靜吉,2009) 而藉由文獻回顧,顯示出「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已經運用在臺灣的學校、機構、醫院與社區(Chang, 2004; Chang, 2012;Chang, 2015; Chang, 2016; Dong, 2008; Hung, Liuh, & Huang,2009; Jen, 2016; Lin, 2008)。「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在學術界的發展,起始1991年,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首度為大學生開設選修課程(Chang, 2016)。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可檢索出在2002與2013年期間,約有11篇題目中含有「戲劇治療」字樣的論文。 「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適合團體,且其技術能促成組織發展(Emunah, 1994)。Landy(1997)曾描述他到臺灣的經歷,並表示這個旅程以及他對當代道家思想的詮釋,曾協助他發展與精進他在「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范聖韜(2013b)的研究論文,亦將臺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在企業組織中催化「戲劇式培訓」(Drama-Based Training)的過程,予以理論化。本章的研究問題,聚焦在現有文獻中較少被論及的部分:「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的原理與技巧,如何融入與應用在企業企業的範疇與脈絡當中,以促成組織發展? 第二節 研究方法 在本章中,筆者同時扮演研究者和「臺灣實踐者」(Practitioner from Taiwan)的角色,並運用幾種蒐集資料的類型,包含「文獻分析」(Literature Review)、「研究調查」(Survey of Practices),以及「批判式完全成員民族誌」(Critical-Complete-Member Ethnography)(Toyosaki, 2011)─研究者的研究以其所屬的社群為研究對象。「批判式完全成員民族誌」(Critical-Complete-Member Ethnography)(Toyosaki, 2011)的核心是「知識上的親密」(Epistemological Intimacy),因為研究者對於其所屬的社群,具有下列五項關係因素:「歷史認同」(Historicity of Identity)、「組織記憶」(Institutional Memory)、「情境(互為)主體性」(Situational(Inter)Subjectivity)、「共識成員」(Consensual Membership)、「象徵符碼」(Symbolic Codes)(Chuang, 2015, p.1)。 在本章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歷史認同」(Historicity of Identity)為臺灣的道家思想與繁體中文語境;關於「組織記憶」(Institutional Memory),研究者曾在本章「研究調查」(Survey of Practices)中的一個案例「橙智教育事業集團」中任職,並尊崇該集團結合表演藝術暨企業教育訓練的營運理念;本章的研究範疇為臺灣的企業組織,而研究者來自臺灣,並且曾經在臺灣的企業服務,這是「情境(互為)主體性」(Situational(Inter)Subjectivity)。 此外,研究者敬重老東家的智慧財產權,恪守商業行規;同時,遵循出版規範,奉行學術研究倫理;進而促成產學交流與合作,這是關於「共識成員」(Consensual Membership)的考量;最後一項研究者與研究社群的關係因素為「象徵符碼」(Symbolic Codes)。譬如,研究者與「橙智教育事業集團」,有共同的學術源頭NYU─集團創辦人與研究者同為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校友,以華人的教育文化而論,算是未曾在學校碰面的學姐與學弟關係—而NYU亦為「橙智教育事業集團」知識典範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下一節當中,研究者將道家思想的兩種特點,加以理論化,並延伸成為兩種臺灣企業文化的特色。研究者並運用此兩種概念,來剖析「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運用在臺灣企業組織的實務案例。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