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財經、商管、統計
-
金融
-
金融
金錢的陷阱與智慧:四百年來的金融風暴與詐欺事件
作 者:
梁維仁
、
林則君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5/04/16(1版1刷)
ISBN:978-626-423-246-3
E I S B N:9786264232432
書 號:1N1B
頁 數:512
開 數:20K
定 價:800元
優惠價格:720元
聯合推薦 QIC寬量國際執行長 李鴻基(Alex Lee) 臺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林明仁(Ming-Jen Lin)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高一誠(Yi-Cheng Kao) 燿華電子董事長 張元銘(Lawrence Chang)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連賢明(Hsien-Ming Lien) 前花旗證券亞洲主席 蔡燦明(William Choy)
失靈的金融市場,不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早在四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就已經存在。無論您是希望深入了解歷史的讀者,還是試圖洞察金融脈絡的專業人士,這50則經典案例,為您揭開這些金融災難背後的真相! 故事的序幕要從大航海時代的荷蘭說起,貿易帶來的鉅額財富,推動上流階級與新富商對精緻生活的追求,於是色彩斑斕、新品種層出不窮的鬱金香,成為了富人間互相較勁的主角。鬱金香價格開始一路狂飆,「鬱金香熱」一發不可收拾……。書中按年代回顧這些著名的金融史事件,從1720年的英國南海公司泡沫,到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二戰後的石油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9年的歐債等國家性乃至世界性的危機,以及影響甚鉅的金融詐欺與公司治理失靈:英國霸菱銀行案、台灣國票案、日本東芝會計醜聞等。這些失控的金融災難,似乎都有著相似的開頭──貪婪的人性、失控的市場、政策的錯誤選擇。本書不僅是對歷史的反思,更是我們理解當下,與預見未來的鑰匙。
梁維仁(William Liang) 港台日金融界近三十年經驗,現任開曼第一金融控股董事(香港第一證券與瑞興財富母公司)、仁新醫藥獨立董事、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曾任花旗環球證券(台灣)總經理、元大證券(香港)總經理。譯有《金融風暴的第一本教科書》(五南出版)。 林則君(TC Lin)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教授與金融學術領域主任,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特聘講座教授,亞洲金融經濟研究局研究員(Fellow, Asian Bureau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Research),香港研究資助局商科學科小組委員,慧洋海運獨立董事。學術期刊編輯委員,數本;國科會A+級期刊或ATier-1級期刊,四十篇;臉書旅遊美食打卡點,無數。
導讀
Ⅰ大航海時代與歐洲的海外擴張
01國家 / 行業
1637年,明崇禎10年
荷蘭鬱金香狂熱
02 國家 / 公司
1720年,清康熙59年
英國南海公司泡沫
03 國家 / 公司
1720年,清康熙59年
法國密西西比事件
Ⅱ兩次工業革命之後
04 國家
1792年,清乾隆57年
美國金融危機
05 國家
1825年,清道光5年
英國金融危機
06 國家
1907年,清光緒33年
美國金融危機
07 國家 / 行業
1910年,清宣統2年
上海金融風暴
08 全球
1929年
全球經濟大蕭條
Ⅲ二戰、聯合國、《廣場協議》
09 全球 / 能源
1973年
石油危機
10 區域
1980年
拉丁美洲債務危機
11 國家 / 公司
1985年
百億台幣弊案的台灣十信事件
12 全球 / 國家
1987年
美國股災
13 地區
1987年
香港股災
14 國家
1990年
日本經濟泡沫破裂
15 國家
1992年
十億美元獲利的索羅斯狙擊英鎊
16 國家
1994年
墨西哥披索危機
Ⅳ金融機構與公司法人內控的重要性
17 公司
1995年
八億美元隱藏虧損拖垮百年英國霸菱銀行
18 公司
1995年
百億台幣經濟犯罪的台灣國票案
19 公司
1996年
二十六億美元銅交易虧損的住友商事
Ⅴ新興市場東亞經濟的崛起
20 區域 / 國家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之亞洲四小虎危機發生
21 區域 / 國家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之亞洲四小虎危機善後
22 地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之香港
23 國家
1998年
俄羅斯金融危機
24 公司
1998年
四十六億美元交易虧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
Ⅵ邁入千禧年
25 行業
2000年
美國網路泡沫
26 行業
2000年
美國電信業泡沫
27 國家
2001年
阿根廷經濟危機
28 國家
2001年
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
29 公司
2001年
千億美元營業額能源巨頭安隆公司一年後破產
30 公司
2004年
二百五十億台幣市值博達科技股王的虛假交易
31 公司
2006年
六十億美元天然氣交易虧損的Amaranth
Ⅶ 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
32 全球
2008年
次貸風暴之房地產籌資市場
33 全球
2008年
次貸風暴之政府全力救助
34 公司
2008年
百億美元虧損的伯納· 馬多夫的龐氏騙局
35 行業
2009年
美國汽車工業危機
36 國家
2009年
歐洲債務危機之希臘
37 區域 / 國家
2009年
歐洲債務危機之其他歐豬四國
Ⅷ一連串的詐欺事件
38 國家 / 公司
2015年
十四億美元消失的一馬發展1MDB 醜聞
39 公司
2015年
五千億日圓營業淨損的日本東芝會計醜聞
40 公司
2016年
百億美元估值的美女CEO 的血液檢測詐欺
41 公司
2016年
五十四億台幣罰款的樂陞炒股案
Ⅸ彷彿昨日
42 全球
2020年
新冠肺炎與全球股災
43 行業
2020年
負油價與客戶倒欠五十八億人民幣的原油寶事件
44 公司
2020年
神州租車與百億美元市值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
45 公司
2021年
GME 螞蟻雄兵拖垮百億美元資產的梅爾文資本
46 公司
2021年
讓瑞士信貸虧損五十五億美元的Archegos 資本管理
47 公司
2021年
海削孫正義近百億美元的WeWork
48 行業 / 公司
2021年
七千億人民幣資產恆大集團走向破產
49 行業
2022年
數家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醜聞與破產
50 公司
2023年
百億美元國債交易損失的SVB 矽谷銀行倒閉
後記
企業由初創、站穩腳步繼續成長,到公開上市進而永續經營,一路上面對的挑戰有外部的環境,也有內部的管理。本書臚列四百年來金融風暴與組織管理不足而衍生的動盪,提供企業經營者鑒古知今的參考。 QIC寬量國際執行長 李鴻基(Alex Lee) 「值得擁有的東西,總會有人用盡所有的手段去擁有。」兩位學術與實務涵養俱佳的作者,簡要闡述了歷史上50個重要金融事件的前因後果,可作為投資或者是金融知識學習的參考。 臺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林明仁(Ming-Jen Lin) 金融市場引導資源配置並影響經濟活動。本書將四百年來國內外金融市場產生資源錯配之重大案例,以說故事方式呈現事件本身與作者觀點,讓讀者反覆思索並享受知識樂趣。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高一誠(Yi-Cheng Kao) 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互利共榮,當大範圍金融風暴發生時,產業發展必會受到影響。對內,公司治理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勉勵企業同仁們揚帆拚搏,亦能順勢而行趨吉避凶,同時也要做好內部管理。本書的案例提供了精簡實在的參考。 燿華電子董事長 張元銘(Lawrence Chang) 投資必然伴隨風險,鮮少人能不繳學費。本書檢視過去四百年來50個金融歷史大事件,讓大家踏在前輩的血淚經驗上,以史為鑒,降低投資時無奈的、心酸的、殘酷的學費。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連賢明(Hsien-Ming Lien) 本書50個歷史短篇,涵蓋數百年來的金融風暴與詐騙,說明了歷史不會完全重演,但人性的弱點卻始終如一。面對複雜的投資環境以及隨處可見的欺詐誘騙,讀者可輕鬆翻閱本書50個故事,時刻自我提醒。 前花旗證券亞洲主席 蔡燦明(William Choy)
Ⅰ大航海時代與歐洲的海外擴張 十四世紀,在興盛的地中海貿易支持之下,富裕的義大利半島北部開啟對藝術、文化、科學的追求,並在之後的一、兩百年逐步擴展到整個歐洲,史稱「文藝復興(Renaissance)」。 文藝復興時期的商業發展是多方並進的,富裕的歐洲對商業資本與財富的累積也變得更加渴望。除了傳統古羅馬的地中海近海貿易,當時歐洲與遙遠東方國度的遠洋貿易,主要集中於當時的明朝、印度,以及南洋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陸路貿易方面則由威尼斯、熱那亞等北義城市所壟斷。文藝復興時期航海技術的發展,令面對大西洋的歐洲國家不僅有動機,而且具備自行探索通往東方航路的能力。 – 皇室出錢, 民間出力, 開啟大航海時代– 在各國皇室的支持下,民間所組織的冒險船隊開始遠洋探索, 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濫觴。十五世紀初,葡萄牙船隊陸續探索了西非各地, 並開始殖民事業。1487 年, 迪亞士(Bartolomeu Dias, 1451-1500) 的船隊在1488 年抵達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首次發現進入印度洋的航線。1498 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 1469-1524) 的船隊,首次由海上航路抵達印度。他的路線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經過非洲東岸後抵達印度南端城市,整個航程超過地球赤道一圈。 經西非海岸往東方航行的路線由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前往東方的新航路。在尋覓的過程中,哥倫布(西班牙語:Cristóbal Colón; 義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 1451-1506)在1492 年意外「發現」美洲,卻以為他登陸的地方是東印度群島,因此他將這個大陸上的居民稱呼為Indios (印第安人,也就是西班牙語印度人的意思)。1500 年,葡萄牙人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 1467-1520) 的船隊抵達巴西。先到先搶先贏,葡萄牙與西班牙占領了大片殖民地,藉此取得巨大財富,至此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最重要的貿易航路。 – 大三角貿易: 工業製品、勞動力及農產品– 法國、荷蘭、英國等國均有航海的傳統,在取得最新航海技術之後便迅速加入與西葡的航海殖民競賽中。1588 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開啟了對北美的殖民。1602 年,荷蘭設立東印度公司,逐步壟斷了與明帝國、印度、日本、東南亞香料群島的貿易。同時期的法國也逐步建立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盛產蔗糖的島嶼。由於新開發的美洲對勞動力需求激增,法國、英國、荷蘭紛紛投入非洲的奴隸貿易。至此,歐洲各國控制了歐洲、非洲與美洲殖民地之間的「大三角貿易」航線:軍火與紡織品等工業製品由歐洲運往西非;奴隸勞動力由西非運往美洲;貴金屬、礦石、菸草、棉花,還有糧食等產品由美洲運往歐洲。 荷蘭、英國、法國在大貿易的潤澤之下,民間財富隨著國力強盛而瘋狂積累,這樣的時空背景中醞釀了三次金融風暴:荷蘭鬱金香狂熱、英國南海公司泡沫,以及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危機。本書的前三章將逐一走過這三場動搖國本的金融風暴。 01 1637 年,明崇禎10 年 荷蘭鬱金香狂熱─四百年前以農產品為標的物之高槓桿衍生性金融商品 野生的鬱金香原本生長於近東與中亞的草原,大約十世紀由波斯人開始栽種培養,並在十五世紀成為了橫跨歐亞非鄂圖曼帝國的象徵,也是現今土耳其的國花。鬱金香在十六世紀鼎盛時期的鄂圖曼帝國的培育下, 出現了許多改良品種, 備受宮廷貴族的喜愛。據傳當時的蘇丹蘇萊曼一世(I.Süleyman, 1494-1566) 將鬱金香送給了各國駐首都伊斯坦堡的外交官,也因此在1554 年由奥地利駐伊斯坦堡的外交官帶入歐洲,並於1593 年傳入荷蘭。 – 國力興盛帶來荷蘭式的文藝復興– 由十六世紀末開始的兩百年間,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荷語: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 包含最富裕的南北荷蘭兩省) 發揮地理上的優勢,向南以萊茵河連結歐陸的廣大區域,向北借航路通往波羅的海以及世界其他海港,迅速發展成為當時的航海與貿易強國,史稱「荷蘭黃金時代(荷語:Gouden Eeuw)」。成立於1602 年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是荷蘭貿易海權的代表,在國家議會授權下擁有貿易壟斷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活動範圍由非洲南端好望角向東一路延伸至南美南端麥哲倫海峽,涵蓋整個印度洋與太平洋。1619 年,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Batavia,今印尼首都雅加達) 設立總部,負責與亞洲各地的交易與貨物轉運。在明朝政府的要求下,東印度公司也在1624 年由澎湖轉往非受明朝管轄的台灣,建立本島信史第一個統治政權。東印度公司同時也在紐約與全球其他地方建立殖民地,海上貿易的驚人獲利讓尼德蘭共和國的「荷蘭金淹腳目」。 由貿易帶來的巨額財富,推動上流階級對藝術與文化的追求,也孕育出超一流的畫家,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魯本斯(Rubens, 1557-1640)、范戴克(van Dyck, 1599-1641)、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他們除了留下了全球頂尖博物館爭相收藏的曠世巨作之外,畫作中也忠實地紀錄下當時荷蘭社會的富裕與奢華,並描繪出人們在彩筆外的另一個值得追求的美麗時尚——花卉。 荷蘭的新富商人們為了晉升上流階級,紛紛開始模仿起貴族式的生活風格。除了富麗堂皇的宅邸,精緻的花園也蔚為風尚,於是色彩斑斕、新品種層出不窮的鬱金香,成為了富人間互相較勁的主角。鬱金香價格開始一路狂飆,「鬱金香熱(荷語:tulpenmanie)」一發不可收拾,追逐的熱潮由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逐步蔓延至烏特勒支(Utrecht) 等各大城市。 起初鬱金香的交易價格平平無奇,以「打」為單位,12 株成捆出售。但自1634 年起,鬱金香被拱上神壇,花商的行銷手段越來越多,身價也水漲船高,吸引投機客紛紛入市。行內專業人士交易鬱金香球莖,便改以小單位「盎司」稱重的方式來定價,並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的拍賣交易中,進一步炒熱買家的亢奮。 荷蘭向來是花卉出產大國,也是農產品改良的能手。自從鬱金香引進荷蘭之後,當地的專家開發出更加燦爛的品種,例如「里弗金上將」、「總督」,還有病變產生白色條紋的「永遠的奧古斯都」等等,光聽名稱都覺得貴重的品種。最高級的球莖品種以ass(1 ass = 0.05 克)為稱重單位,比今日鑽石克拉的重量單位還要小。 高級品種鬱金香價格暴漲後,球莖的要價已經遠遠背離任何花卉甚至任何農產品的定價水準。據稱「里弗金上將」球莖交易價格在1,000 荷蘭盾以上, 而「永遠的奧古斯都」更是超過了5,000 荷蘭盾。據記載:「1636 年一顆價值3,000 荷蘭盾的鬱金香球莖, 可以交換八頭豬、四頭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杯、一包衣服、一張有床墊的床外加一艘船。」 即便在實用功能有限的前提下,暴漲的球莖仍迅速吸引無數投資人的目光,甚至中低階層的工匠農民也激情投入鬱金香花市,謀求一夜致富的機會。這些「散戶們」總覺得在熾熱的交易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只會不停地上漲,彷彿沒有下跌的可能。 – 成熟的金融市場揭開了投機的大黑洞– 當時的阿姆斯特丹,貿易的鼎盛也帶來成熟的金融市場,信用交易與槓桿工具已經風行。透過球莖交易的票據化,買賣雙方可以訂立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內容例如「依票據明年三月交收,買家支付若干荷蘭盾給賣家,賣家交付若干個某特定品種球莖給買家。」這些如同今日遠期外匯交易或是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球莖票據,僅僅需要由買家支付少許預付款項即可成立。也因此特別受到手頭資金拮据的投資人,或是期待以少許資金賺取高額價差的投機者所青睞。但這些一廂情願的期待,建築在一路上漲的球莖價格之上。一旦價格下跌,超高的槓桿不僅會虧光本金,還可能得背負上一輩子都還不完的債務。 到了1637 年2 月,鬱金香球莖價格開始下跌,原先同意以例如3,000 荷蘭盾買入球莖的投機客,發現球莖現今價格已經不是原先預期的4,000,而是低於3,000。缺乏資金的投機客根本無法履約,票據成了芭樂。但當時的荷蘭法律已經健全,規範了票據履約的法律責任,無力履約的投機客紛紛被賣家一狀告上了法庭。而無法履約的票據已成事實,也代表著賣不掉的球莖。球莖賣家一面狀告買家請求賠償損失,一面也急著在市場中拋售球莖,一時球莖恐慌求售價格暴跌,買家看到市場的恐慌更是不敢接手。今日金融市場常見的強制平倉(forced liquidation) 引發資產跳樓大拍賣(asset fire sale),在四百年前早已上演。最終的結局是,鬱金香市場流動性(liquidity dry-up) 完全消失,只看到球莖求售,看不到資金進入。惡性循環之下,市場崩盤,球莖票據的價值暴跌。 據稱背負無法兌現芭樂票債務的投機者,達到了三千人以上。雪上加霜的是,部分在票據買賣交易持有大部位的投資人,雖然手頭上持有票據中債權與債務的帳面價值能夠資債相抵,但最終在許多小債權紛紛違約的情況下,讓這些人也面臨破產的困境。普遍的鬱金香票據違約交易波及荷蘭各個城市其他各類信用交易,癱瘓了整個金融市場。在市場流動性出現問題的情況之下,議會與政府決定直接干預市場,裁定鬱金香的票據交易失效,簡單而粗暴地解決了市場失靈的問題。成就了一些早期投資的暴發戶,同時留下了許多泡沫高點進場的破產者,鬱金香的狂熱就此劃下句點。 來沙龍聊聊吧: 觀點交流時間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押著同樣的韻。」——馬克·吐溫 "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 Mark Twain 荷蘭鬱金香熱作為本書的第一章,除了在時序上跟著編年史的慣例外,也是因為其絕佳的代表性。在四百年的金融風暴史中,幾個財務金融名詞會不停重複地出現且交織: 高槓桿(high leverage)、融資保證金的追繳(margin call)、強制平倉(forced liquidation),以及跳樓大拍賣(fire sale)。在不同的金融風暴中,個別金融資產有其價格上漲理由,有些來自對社會與經濟很正向的科技突破。但只要市場提供高金融槓桿給投機客,加上瘋狂追漲的散戶們湧入市場,資產價格就可能被強力買壓推高至遠遠偏離了實際價值的程度。 一旦基本面無法跟上,或是買氣消失,這如何鼓大的泡泡,也會如何反向地瓦解,只是通常泡沫破滅的速度會遠快於鼓大的過程。因為價格的下跌引發融資保證金的追繳,然後強迫平倉導致進一步的賣壓,而賣壓再引發新一輪的價格下跌與融資保證金的追繳,直到惡性向下的價格螺旋將採取高財務槓桿的投機客都清出市場為止…… 在追求高報酬的狂熱中,高槓桿帶來的系統風險幾乎是所有金融風暴必備的元素。財務槓桿就像是一台機車的馬力,騎乘高馬力的重機賽車跑在山道上風馳電掣是很帥氣迷人,但是若成了壓彎沒過的山道猴子,就是一齣悲劇了。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