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政治、公共事務
-
比較政府與政治
-
政黨與選舉
憲政體制的選擇:全球趨勢與個案透視
作 者:
陳宏銘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5/01/24(1版1刷)
ISBN:978-626-423-074-2
E I S B N:9786264230704
書 號:1PBL
頁 數:328
開 數:20K
定 價:480元
優惠價格:432元
本書對憲政體制的全球最新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性探討。藉由比較研究法與個案研究法,全書從三個層次對憲政體制的發展脈絡進行全面解析。第一,揭示全球各國憲政體制的最新面貌,並系統而深入地探討其選擇趨勢與理論意涵;第二,聚焦亞、歐、非區域的關鍵轉型案例,細緻剖析其演化動力及其未來走向;第三,關照臺灣的實踐經驗,對當前憲政體制的定位與運作進行新視角的實證探究。 本書為希望深入了解各國憲政選擇及其理論背景的讀者,提供了豐富且深刻的資料與觀點,內容基於各國憲政體制的最新發展,具備高度時效性。無論是政法學界的專業研究者、學生,或是關注憲政實務運作及臺灣憲政發展的讀者,本書都具備極高的閱讀價值與參考意義。
陳宏銘 現職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學歷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經歷 考試院公務人員考試閱卷委員 國家文官學院課程講座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定委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秘書長 研究領域 比較政治、憲政體制、國會與立法、憲法與人權 著作 著有專書《半總統制在臺灣:總統權力新視角》(五南圖書)與幾本專書章節;多篇期刊論文刊載於《問題與研究》、《東吳政治學報》、《台灣政治學刊》、《政治學報》、《行政暨政策學報》、《政治科學論叢》、《臺灣民主季刊》等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
導論
第一篇 全球趨勢
第一章 二十一世紀憲政體制的採行和變遷:區域與全球趨勢之探討
壹、前言
貳、憲政體制的採行與變遷:概念與理論
參、區域層次的分析
肆、全球層次的分析
伍、結論
第二篇 區域個案
第二章 亞洲第一個半總統制:斯里蘭卡憲政體制的變遷與挑戰
壹、前言
貳、憲政體制的變遷:制度選擇與轉型之理論
參、由內閣制到半總統制:憲政體制的完全轉型
肆、由總統議會制轉為總理總統制:半總統制的首次局部轉型
伍、雙首長的矛盾關係:共治與聯合政府經驗
陸、由總理總統制返回總統議會制:半總統制再次局部轉型
柒、結論:兼談斯里蘭卡憲政體制的挑戰
第三章 阿拉伯世界半總統制民主國家的個案研究:突尼西亞憲政體制的選擇與運作
壹、前言
貳、解釋憲政體制選擇的理論
參、革命前的憲政體制:年憲法的設計
肆、革命後憲政體制的選擇:新憲法制定與半總統制設計
伍、國會議員選舉制度對政黨體系的影響
陸、半總統制政府的組成與運作
柒、結論:憲政發展的挑戰
第四章 土耳其憲政體制的選擇與競爭性威權主義的發展
壹、前言
貳、文獻與理論探討
參、分析架構
肆、憲政體制的選擇:由內閣制到半總統制
伍、總統制的採行:主導型的非共識選擇
陸、競爭性威權主義的形成
柒、土耳其總統制與威權主義:單向或雙向影響
捌、結論
第五章 「後衝突社會」的政治制度設計:波士尼亞與盧安達的權力分享模式比較
壹、前言
貳、理論和文獻的探討
參、波士尼亞案例
肆、盧安達案例
伍、波士尼亞與盧安達的比較
陸、結論
第三篇 臺灣經驗
第六章 臺灣難以脫離半總統制
壹、前言:憲政體制與民主表現
貳、臺灣半總統制的診斷
參、臺灣很難脫離半總統制
肆、結論:政治趨力和價值定位左右憲政體制的選擇
第七章 憲政體制對COVID-19疫情的回應:臺灣半總統制經驗的研究
壹、前言
貳、文獻探討
參、總統優勢的臺灣半總統制
肆、臺灣半總統制對新冠疫情的回應
伍、SARS經驗的參照
陸、跨國經驗:法國、芬蘭與臺灣制度運作的比較
柒、結論
「憲政體制」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廣義上,憲政體制不僅指中央政府體制,如總統制(presidentialism)、內閣制(parliamentarism)和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ialism),還包括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關係,例如聯邦制和單一制,甚至涉及共和體制與君主立憲體制的區別。2狹義上,憲政體制專指中央政府的體制,其核心設計集中於行政與立法兩權之間的關係,體現了憲法下政治建制的基本內涵。本書中的「憲政體制」大多數時候指的是狹義上的「中央政府體制」,但在特定情況下,如第六章中,涵蓋了廣義的一部分內涵,探討了當代協商式民主(consociationalism,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和向心主義(centripetalism, centripetal approach)觀點,涉及聯邦制與其相關議題。本書的內容旨在呼應當代比較政治制度研究的主流理論。 一、憲政選擇的全球趨勢 1990年代國際政治學界爆發了一場關於「何種憲政體制有利於民主的持續和鞏固」的重要論戰,它始於1990年《Journal of Democracy》期刊的一篇文章,該文由耶魯大學政治學權威Juan Linz撰寫,題為〈總統制的危險〉(The Perils of Presidentialism)。該期刊同時刊載了兩篇重量級的回應文章:一篇由杜克大學憲政研究王牌學者Donald Horowitz(1990)撰寫,對Linz的論點提出反駁並為總統制辯護;另一篇則由當代政治社會學巨擘Seymour Lipset提供,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回應Linz的觀點。這些討論點燃了有關憲政選擇的辯論。四年後,Linz與Arturo Valenzuela合著了一本專書《總統制民主的失敗》(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進一步強化了他對總統制的批評。同期,其他學者也參與了這場辯論,有的為總統制辯護,有的則支持Linz的觀點。整體而言,儘管論戰未見明顯勝負,總統制仍處於防守的一方。 1990年對臺灣的憲政發展而言,也有其特殊意義,當年3月間發生「野百合學運」,6月底接著召開國是會議,臺灣迎向憲政改革的重要時刻。這期間,關於「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成為憲政改革的核心議題。其後,公民直選總統的憲法修正案於1994年通過,並於1996年首次舉行公民選舉總統。同年12月召開國家發展會議,次年之1997年修憲落實該會議關於「雙首長制」的共識,奠定延續至今的半總統制憲政架構。 同一時期,全球第三波民主化進入尾聲,大量「後共產主義」的新興民主國家湧現,這些國家面臨了如何打造合適的憲政體制之挑戰。其中,與臺灣同樣採行總統公民直選及半總統制的國家,其數量並不亞於實施內閣制或總統制的國家。使得比較政治學界有關憲政體制的研究,持續成為活躍的議題。「總統制相對於內閣制」的二元對立,如今轉換為「總統制、內閣制、半總統制」的三方較勁。對於這三種主要憲政體制的定義,請讀者參閱第二章中的介紹和討論。 從上述發展來看,政治學中關於憲政體制選擇的討論,始終充滿濃厚的規範性目的,而不僅僅是學術課題或理論探究。迄今為止,針對某種憲政體制是否更有利於民主的延續或鞏固,以及哪些體制不利於民主運作的全稱命題,尚未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相對而言,基於或然率的命題和結論更具說服力。換言之,各種制度都有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關鍵在於在何種條件及社會背景下,總統制、內閣制或半總統制才是相對更合適的選擇,以滿足民主發展的需求。 1 在英文,憲政體制一詞也存在不同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是「constitutional system」,但這比較像是中文的直譯方式,更貼近的、也更常見的說法可能是「form of government」,即政府體制(型態)。至於「government system」雖也可以表達其意涵,但較不是那麼清楚。 2 「parliamentarism」一詞譯為「議會制」較符原意,因此種制度建立在行政權權威源自於議會權力的原理之上,但在中文世界,更被廣泛使用的名稱似是「內閣制」,尤其這是臺灣政治界和社會大眾長期以來的習慣用法。不過,「內閣制」的英文寫法較接近的是「cabinet government」,但這在文獻上卻不常出現。本書考量讀者不限於政法學界專業人士,為便於閱讀上的理解,以及內閣制一詞容易和總統制做對照,一則行政權中心在內閣,另一則在總統,因此文中一律優先使用「內閣制」。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