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惟1/21(二)17:00後的網站訂單,預估將延至2/3(一)下午後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分享
心理、諮商與輔導
-
社會心理學
非科學的心理學:理解人類生活的後現代路徑
作 者:
弗雷德•紐曼(Fred Newman)
、
露易絲•賀茲蔓(Lois Holzman)
譯 者:
祖霞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2/11/18(1版1刷)
ISBN:978-626-343-488-2
E I S B N:無
書 號:1B2J
頁 數:308
開 數:20K
定 價:450元
優惠價格:405元
本書從哲學發展的脈絡出發,對科學心理學中最強大的三個神話:個體的神話、精神疾病的神話和發展的神話,一一進行了解構,細述了這些神話是如何從古老的哲學抽象中產生,如何與資本主義相結合而被創造、推廣和推銷給公眾。 兩位作者基於他們的學術背景和長達25年的社會治療實踐,對科學心理學對於個體、精神疾病和發展的理解進行了批判,提出一種後現代的理解人類生活的路徑──文化展演。兩位作者對哲學史、科學發展史及心理學史進行了重新解讀,並在接續維果茨基和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基礎上,對心理學的方法論進行了反思和批判,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讀者來說既容易理解又有很強的啟發性。
弗雷德•紐曼(Fred Newman, 1935-2011) 為美國社會治療的開創者、馬克思主義者,《紐約時代》雜誌評論他是一個「難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的人」。他於1965年在史丹佛大學取得科學哲學與語言的博士學位,在上大學前他曾是個工人,賣過鞋子,在廠房裡勞動過。在20世紀60年代席捲美國的社會運動風潮的影響下,紐曼離開了執教的校園,開始嘗試建立發展性社區,迄今在美國和全世界已有上萬個這樣的社區。他同時創立了一種後現代的心理教育工作方法,即社會治療學(Social therapeutics),其特徵是團體的、文化的、表演的、關係的、社會的、歷史的、活動的,是一種促進社會情緒成長和學習的輔導治療方法,目前被廣泛地運用在臨床、學校、社會服務等機構。1985 年,紐曼於美國紐約市成立了「團體與短期心理治療東城學院」(East Side Institute for group and short term psychotherapy, ESI),提供心理、教育、社工、特殊教育、醫療健康等專業、非專業人士接受以表演、發展為取向的訓練課程。 紐曼所有工作都圍繞對被現代性所主宰的社會生活的批判而展開,涉及哲學、心理學、語言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很難將他的工作完全界定在某個學科領域中。有人評論他是位後現代主義者,但紐曼本人並未這樣宣稱過。根據他合作多年的同事、學生,也是本書作者之一的赫茲曼所說,紐曼受到馬克思、維特根斯坦及維果茨基的深刻影響,認為人類活動以社會性為根本屬性,而現代心理學將自然科學的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使心理學包含了「無法解決的方法論矛盾」(維果茨基語)。在社會治療看來,人本身不可以被作為研究的客體對象,因為人類本身就是「我們之所是與我們將如是」。因此,紐曼多年工作的目的皆在於激發、邀請和幫助人們修行方法以創造生活的新形式、革命的活動以及能夠產生孕育這些事物的環境。除《非科學的心理學》一書外,紐曼還著有《心理學的迷思》(The Myth of Psychology,1991)、《維果茨基:革命性的科學家》(Lev Vygotsky: Revolutionary Scientist,與赫茲曼合著,1993)以及《知有涯——學習的發展性方法》(The End of Knowing: A New Development Way of Learning,1997)等。 露易絲•賀茲蔓(Lois Holzman) 賀茲蔓目前是東城學院主任,她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發展心理學博士學位。她長年跟隨紐曼學習,並積極將戲劇、表演、團體治療等方式融入社會治療,應用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等理論,探索以玩耍來帶動心理髮展的教育方式,認為教育要為孩子創造「超越自我的表演」。在紐約第 42 街ESI創設了以青少年為主的表演社團「滿天星才藝表演聯盟」(All Stars Talent Show Network)以及自己的劇場「卡斯提洛劇場」(Catillo Theatre),在其中組織對當代族群、性別、貧窮、青少年未婚懷孕等各種議題的討論。除《非科學的心理學》外,賀茲蔓還發表了許多具批判性與創造性的社會治療與表演的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實錄,如《成長的校園—當代教育的另類選擇》(Schools for Growth: Radical Alternatives To Current Education,1997)、《心理學調查:社會治療的臨床指南》(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 Clinician's Guide to Social Therapy,2003)等。
祖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私立輔仁大學心理系訪問學者。長期關注心理健康、網絡社會心理等議題,對社會與個體身心的關係敏感,現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講授「社會心理學」等課程。已出版《盧梭的平等教育》等著作,譯有《軍事心理健康指南:軍人及家庭、社區手冊》。
目錄
批判心理學書系序文
序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一部關於心理學的預言書
第1章 導 言
第一部分 哲學的故事
第2章 於《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之間
第3章 經驗之頌:現代哲學、心理學與邏輯學
第二部分 心理學的那些未曾聽聞的故事:狀態與心靈
第4章 新的本體論與心理學的神話
第5章 心理學與個體
第6章 心理學最好的推銷者: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
第7章 心理學與人的發展:完美(主義)的婚姻
第三部分 方法的實踐:非科學心理學的全新認識論
第8章 非解釋性社群及其臨床實踐
第9章 維根斯坦、維果茨基與對人類生活的一種文化—展演式的理解
導 言 哲學、科學以及心理學 我們有理由這樣假設:當你閱讀時,是不是一定有某個對象是你正在閱讀的呢?比如你正在讀這本書的導言,那麼,這個導言是否一定是關於某物的介紹呢?這些看起來既抽象又哲學的問題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正是本書關注的實踐主題。在我們看來,那些推動它們的正是人類—個體地以及作為物種地—繼續成長和發展的意願。本書既不是要分析和批判主流心理學那些正當其時的觀念,也不打算對那些在診所、學校、大學和研究機構中流行的非科學的心理學實踐大動干戈。同樣地,本書也不打算在方法論層面和本質上推動心理學向其他科學(如神經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認知科學)靠攏,也不會為心理學變得越來越科學化這一事實辯護。如果說本書確實「有料」(而不只是發起挑戰),那麼我們要讓讀者看到的是:在二十一世紀來臨之際,科學心理學已經卓有成效地讓我們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亂成一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視心理學為一門主觀的現代學問,認為它(同科學一樣)脫胎於西方哲學。但甫一落地,它馬上就和這位母親劃清了界限(儘管它身上還帶著哲學母親的大部分信念系統和缺陷),開始在它最崇拜的手足同胞—現代科學面前以「健康」的形象示現,最終以它崇敬的父親—資本主義的方式使自己商品化。但是這些舉動並未使人類進步多少,無論是在個體還是整個群體的層面上來說都是這樣。我們相信,若要發展人文,我們需要如哲學家維根斯坦所說的那種不斷創新的生活形式(與異化的新形式相反),殊異但不互斥的主觀生活的新形式。正如我們所見,若站在簡化的科學規範性的角度來檢視這些活動,這些活動毫無科學性。我們所能做的,是用一種文化的路徑去理解那些彼此牽連,極其民主和無法解釋的東西,這顯然是一種非科學的心理學。實際上,它甚至不是心理學,而是一種全新的展演,一種來自主體性的連綿不斷、非商品化的展演。 在《列維‧維果茨基:革命的科學家》(Lev Vygotsky: Revolutionary Scientist, 1993)一書中,我們反覆提出一個問題:革命的心理學家要做什麼?作為此書的延續,我們將在你眼前的這本書中從理論上討論維果茨基的貢獻,他創造了一種不斷激勵人發展的革命性的科學活動。我們將他的思想視作是對在人類基本的社會性中潛藏的哲學和政治力量的背書。當然,本書並不止於在《列維‧維果茨基:革命的科學家》一書的基礎上擴大了討論的範圍,還將維果茨基界定為一個橋接現代主義的壓倒性(偽)科學心理學與當下的後現代化帶來的可能性的「前—後現代主義者」。在講述心理學如何由哲學脫胎而來,又如何在科學和資本主義的形象中建構(商品化的)自身的同時,我們也會談談到底是什麼讓建立一個全新的、非科學的心理學的努力如此曲折,難以周全。 我們的故事始於(看哦,只有在故事裡我們才會看到「始於……」!)在古代希臘我們找到了現代科學和科學心理學這些大神的老祖宗們—真理,個性和個體主義,系統化、解釋和詮釋,在這裡舉出這幾個最強大的例子。本書第一部分「哲學的故事」是一系列關於哲學生與死的敘事,算是一種後現代式的哲學導言(實際上是訃告)。古希臘哲學定義了什麼是思考(此外,它還一直堅稱思考是可以定義的),它不但牢固地把二元性確立為地球內(外)的所有生命共有的一個本體論特徵,也將它作為理解的一種認識論特徵。不僅如此,自西方孕育了包含自己獨特的二元論,將信仰、政治、科學與技術,還有心理學包括在內的思想體系以來,這一體系統治世界已久(不管它好還是不好)。 在哲學的這些孩子們/故事中,理論上最貧弱的心理學在二十世紀晚期竟擁有了最強大的政治力量。這全是因為,心理學承擔起了將幾千年來哲學對於人類抽象和自我意識能力的苦苦思索轉化為系統、科學的研究這一任務,它將自己偽裝成科學的樣子,偽裝成理性的聲音(和聲音的理性,以及其他獨一無二的人類特質)潛入現代社會。第二部分「心理學的那些未曾聽聞的故事」展現了心理學這一新的學科如何成功地延續了許多古代的神話,並創造出許多它自己新的神話;如何構建起新的研究實踐和學科主張,如何毫不害臊、投機取巧地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市場。看,這是心理學的神話,它雖然啥也沒發現(本來就沒什麼要它去發現的!),但卻仍大言不慚地排布出學科的架勢來……這神話蘊含著三個更具破壞性的偽科學,即:個體主義的神話、虛構的精神病和發展的迷思,它們聚在一起,合力將心理學這個神話築壘成形。 隨著主體性/認知的商品化,科學心理學在二十世紀成為了超級商品化時代滿足市場需求的優勢產品。不過,西方經濟發展史對我們所關心的問題鮮有論述,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寫一本不一樣的書來講述這類腦力產品如何變質的故事。 我們將那些啟發過我們的後現代洞見和分析編織在本書的敘述中,儘管我們並不完全同意他們的觀點,但依舊可以在當今這浩如煙海的社會建構主義、解構主義、活動-理論/文化心理學、女權主義以及心理哲學類論著中找到讓我們不致灰心失望的理由。當代心理學家對維根斯坦的反基要主義頗有興趣,這在我們看來別有一番意味。看起來似乎系統哲學將近2500年形而上的統治(還有現代科學350年來作為人類單一絕對的理解方式典範)已日薄西山。沒有它,世界將會如何?當前心理學中的後現代思潮前所未有地拒絕將科學視為超級力量,拒絕將「科學主義」奉為圭臬,認為若擺脫掉行將就木的哲學、絕對主義的科學和科學化的心理學的禁錮,人類歷史將會走得更遠。
0
1